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管理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管理大家好呀!今天我们要聊聊一个十分重要又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管理。
这可不是什么无聊的医学术语,这可是关乎我们每个人健康的大事啊!所以,赶紧听听小编给大家支招,如何正确地使用抗菌药物,让我们保持健康又远离那些可恶的细菌们!2. 为什么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哎呦喂,别小看这个问题,可没准你在不知不觉中就犯了一个大错误哦!抗菌药物可是针对细菌感染的有效利器。
但可恶的是,细菌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奸诈小人,慢慢地,它们也会和抗菌药物玩起了游戏。
如果我们经常滥用这些药物,这些“聪明”的细菌们就会取得抗药性,以后再用这些抗菌药物就不灵了!到时候,就会出现各种疑难杂症了,要喊救命都晚了!所以,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哦!2.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好处告诉你一个大秘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好多好处哦!首先,能有效地杀掉那些害人的细菌,让我们远离感染的危险;其次,能减少抗药性的产生,让我们不会因为滥用而将来吃不到抗菌药物;再次,能减少药物对我们身体的伤害,让我们的身体不会被药物搞得乱七八糟;最后,能节省我们的钱啊,药物费用可不便宜啊,多一个原因合理使用!2.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危害啊呀呀,可恶的细菌们就是太坏了,还真搞出了一些危害。
首先,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以后再用抗菌药物就起不到作用了,这可比做无用功还要麻烦呢;其次,滥用抗菌药物还可能对我们身体产生副作用,比如头晕眼花、胃口不好,那简直比愁死了还惨;最后,对于那些本来不需要用抗菌药物的疾病,滥用还可能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最后闹出更大的麻烦,后悔都来不及了!3. 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小伙伴们,上面聊了那么多,是不是都明白抗菌药物的重要性啦?那么现在就要来告诉大家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个明智的药神!3.1 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咱们都知道,每个药物都有自己的使用方法,抗菌药物也不例外!你千万别以为,像吃糖一样,随便一口就解决了,那可是大错特错啦!正确使用药物可是掌握好剂量、时间和频率,要按医生的指导使用,别自己瞎折腾!对了,想着药物吃到一半就可以停了,那是不行的,治病可是个长期战斗,必须要坚持到底!3.2 不同病情使用不同药物这个小秘诀可得好好记住哦!不同病情需要使用不同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是指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基于科学依据和专业指南,合理选择药物、适当使用药物、正确控制使用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以下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
1. 确定感染类型:在开始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必须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感染类型。
2. 选择合适的药物:根据感染性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抗菌药物的谱系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应优先选择狭谱抗菌药物,以尽可能避免对正常微生物群落的干扰。
3. 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根据药敏结果和患者的临床反应,如果需要,可以进行药物的更换或调整剂量,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4. 合理使用联合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联合治疗来增加疗效或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联合治疗应基于明确的临床指征,并遵循相应的指南。
5. 限制药物使用时间和剂量:应尽量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以避免不必要的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从而减少对细菌的选择压力和耐药性的风险。
6. 优先选择口服给药:如果患者的病情允许,应优先选择口服给药,减少静脉注射的使用,以减少患者不适和并发症的风险。
7. 监测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在使用抗菌药物期间,应定期监测
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不良反应等,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药物的安全性。
8. 教育患者和医务人员:加强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教育,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鼓励合作减少滥用和误用的情况发生。
总之,合理应用原则是保障抗菌药物有效性和延缓耐药性的重要措施。
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循这些原则,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抗菌药物管理。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于临床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逐渐产生耐药性,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
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成为保护患者免受细菌感染的关键措施之一、下面将介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1.选择合适的药物:选择合适的药物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首要原则。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耐药情况和患者的过敏史等,结合药物的药理学特征和广谱性,选择对特定细菌有抗菌活性的药物。
2.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对治疗进行个体化。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肝肾功能、同时使用其他药物等因素,调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限制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可以对多种不同的细菌起到抗菌作用,但也容易导致细菌的耐药性。
因此,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医生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情况,只有在确实需要时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并在使用后及时转为狭谱抗菌药物。
4.遵守抗生素使用指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需要依据科学的指南和准则。
医生应该熟悉最新的临床指南,了解每种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和治疗方案,以及相应的用药剂量和疗程。
5.遵循药物治疗原则: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医生需要遵循药物治疗原则,如足量、足疗、足疗程。
足量指的是给予足够的药物剂量,以确保药物能达到抗菌效果的最低浓度;足疗指的是及时开始药物治疗,以避免感染扩散和临床症状的恶化;足疗程指的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适当的疗程,以确保治疗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6.定期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抗菌药物的疗效需要定期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细菌培养结果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可能需要更换其他药物或调整剂量。
7.教育患者和医护人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不仅需要医生的努力,还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参与。
医生应该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用药剂量、用药频率、用药时间,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和交叉感染的预防等。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β一内酰胺酶更稳定(易 被超广谱β一内酰胺酶水解)、抗菌谱更广, 对肠杆菌科细菌、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以及部分厌氧菌 有强大抗菌活性,对葡萄球菌的作用较第一、 二代头孢菌素差,对肠球菌无抗菌活性。注 射用药后血浓度高,在脑脊液中(特别是有炎 症情况下)能达有效血浓度,肝肾毒性低。适 用于严重革兰阴性及敏感阳性菌感染,病原 未明感染的经验治疗、医院内感染等。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 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2024/2/9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物,在治 愈并挽救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 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特别是细菌耐药 性的增长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的公共卫生问 题,2011年世界卫生主题被确定为“抗击耐药—— 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再次提醒全 球各国必须重视细菌耐药问题。本文就合理应用抗 菌药物的基本问题作简要介绍。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 应用
第一代头孢菌素划葡萄球菌(包括耐青霉素 葡萄球煎)、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伤 寒沙门菌、志贺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有较强 抗苗恬眭。注射剂用药后血药浓度较高,用 于敏感菌所致的较严重感染.主要品种有头 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羟胺苄、 头孢托啶等口服品种抗菌作用较头孢唑啉为 差,适用于各种轻中度感染治疗。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 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产酶葡萄球菌所引起的各种 感染。氢基青霉素以氨苄阿林与阿莫西林为 代表,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菌作 用逊于青霉素,但对流感嗜血杆菌、肠球菌 及部分肠道杆菌有抗菌作用,近年细菌对其 耐药率较高,主要用于肠球菌、敏感革兰阴 性菌所至各种感染,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志贺菌和沙门菌对本品耐药率较高。抗假单 胞菌青霉素有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呋布西 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等。
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指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制定的一系列指导原则,旨在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减少药物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以达到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产生和传播的目的。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选择: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种类和药物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药物剂量和疗程: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和药物特性等因素,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疗程,以保证疗效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药物给药途径: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口服、注射、局部使用等。
4.药物联合应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联合应用,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5.药物选择性使用: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应用,优先选择针对具体病原体的窄谱抗生素。
6.药物预防性使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预防性使用,如手术前的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等。
7.药物监测和评估: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只在确诊为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
对于病原无明确证据的患者,不主张使用抗菌药物。
另外,对于轻度的自
限性感染,也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根据细菌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在根据细菌培养结果确定了
感染菌株后,应该依据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选择。
同时,要尽量避免广
谱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3.重视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症和禁忌症:抗菌药物的使用要有明确的
适应症,并遵循禁忌症的原则。
对于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要根据其适应
症和禁忌症的差异进行合理的选择。
4.合理用药剂量和疗程:抗菌药物的剂量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等进行调整。
疗程应根据感染类型、严重程度、疗效评估等因素,
个体化选择。
5.避免多重联合治疗:多重联合治疗的使用需慎重,仅在特殊情况下
使用。
6.抗生素的计划停药和连续应用:当患者病情好转后,应适时停药,
并严格按疗程规定进行连续用药。
7.孕妇、儿童和老年患者的用药特点:抗菌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使用
需谨慎,需要结合妇幼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进行调整。
8.监测和报告细菌耐药情况: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耐药监测与报告
体系,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情况的监测和报告。
以上是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能够更好地应用抗菌药物,保护公众健康,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是什么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是什么在临床治疗中,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药物类别之一,用于对抗细菌感染和其他疾病。
然而,过度或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因此正确的抗菌药物应用原则对于保持药物疗效至关重要。
下面将探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
1. 确定感染类型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首先需要明确感染的类型。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体的种类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医生可以确定感染是由细菌、病毒还是真菌引起的。
不同类型的感染需要使用不同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 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选择药物根据疾病引起的病原体和已知的抗菌谱,选择对病原体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病原体的敏感性,尽量选择对病原体敏感的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3. 个体化治疗方案在确定使用抗菌药物后,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药物代谢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合并症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4. 合理使用联合用药对于复杂感染或多重抗药性细菌引起的感染,可以考虑使用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可以扩大抗菌谱,减少耐药风险,提高治疗成功率。
然而,联合用药也需要谨慎选择药物组合,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5. 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除了治疗感染,抗菌药物还可以用于预防手术后感染或高危人群的感染。
在使用抗生素预防时,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并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时长,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风险。
结论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遵循以上原则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
医生和患者应共同努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保护公共卫生,维护患者健康。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原则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但是,由于细菌的快速适应性演化和抗药性的产生,过度和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会引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问题。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下面是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原则。
1.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根据医疗实际需要及基于临床证据的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感染部位、细菌敏感性和特殊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但它们也会对人体内正常菌群产生影响,增加耐药菌株的风险。
应选择狭谱抗菌药物以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除非临床病情确实需要。
3.指导用量与用药时间合理用药还需要对抗菌药物的用量和用药时间进行指导。
应根据患者体重、年龄、肾功能等因素,调整抗菌药物的用量。
同时,应在临床症状消失和感染消退后适当调整用药时间或停药,以防止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4.注意使用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
合理使用联合治疗可以增加药物疗效,减少或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
但是,联合治疗也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并在有必要时进行药物调整。
5.避免滥用预防用药预防用药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滥用预防用药会增加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除非患者处于高感染风险状态,否则不应常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6.注重药物选择和抗菌谱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充分考虑细菌的抗菌谱及敏感性。
药物选择应优先考虑敏感菌株,避免使用多余药物和择优用药。
7.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及药物副反应治疗期间应定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同时,对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也需要及时评估和处理。
8.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包括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评审委员会等。
同时,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统计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滥用抗菌药物和耐药问题。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抑制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本人的一个讲稿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⑴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⑵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抗感染,二是预防感染。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对于抗感染治疗,在治疗前要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也就是常说的病原学检查,病原学检查率要在60%以上。
所以无论是预防感染还是抗感染,在用药前心里一定要清楚。
一、抗感染,就是治疗性应用。
要有证据证明感染存在,如通过B超、X光、CT 等检查有感染存在,或病原学检查有细菌存在,或通过实验室检查血、尿、其他体液的结果,或通过听诊、触诊,或直接观察到有感染存在,才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否则没有理由应用抗菌药物。
对体内的感染最好要有仪器的检查结果,这样说服力更强;外科感染,医生直接观察到的情况就行。
对抗感染治疗提倡用降阶梯治疗法。
只要发现有感染,要用有力的药物、足够的量迅速控制,病情稳定后减量或改用作用力弱些的药物。
感染在2-3天内没有控制,要联合用药,越级用药,不要一级一级升,要越级升,迅速控制。
如阿洛西林,正常的用量范围是6-10g,严重感染可用到10-16g,在治疗肺部感染时,每天要用到9g,分3次用(q8h),48-72小时之内体温没有降下来,应改用三代头孢,用法仍然要q8h。
在平时工作中,出现了感染不好控制,自己回想一下,是否足量的应用了抗菌药,是否按药物的半衰期去应用了。
感染控制的直观条件就是体温,在不用解热药、不用激素的情况下,体温降下来了,并且维持3天没有反弹,就说明感染控制了。
抽查病历中,有不少病历下的诊断不确切,如肺炎或肺部感染。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修订的肺炎防治指南,对肺炎的诊断标准是:⒈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痰;伴或不伴胸痛;⒉发热;⒊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罗音;⒋WBC>10×109/L或<4×109/L;⒌胸部X 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项加第5项。
而抽查病历中的情况:听诊听到罗音,体温不高,有的有咳嗽、咳少量痰,有的没有咳痰,也没有其他检查,下的诊断:肺部感染,这样的诊断不确切,无非是为用抗菌药找一个理由。
该做的检查一定要做,不能为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仍然属于无指征用药。
肺炎诊断标准说的很清楚,1-4项中任何一项加第5项,说明第5项很重要。
现在是循证医学时代,要努力找取诊断的证据。
请记住,诊断为感染性疾病,证据要充足,抗感染治疗前要留取标本,做病原学检查。
二、预防感染,也就是常说的预防性用药,预防用药又分为手术预防用药和非手术预防用药两种情况。
(一)手术预防用药:分为三种情况,一类清洁手术预防性用药、二类清洁-污染手术预防性用药、三类污染手术用药。
1、一类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通常不需要预防用抗菌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如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手术范围大;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体关节置换;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超过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小于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基于以上提到的预防用药条件,结合临床实际,在所查阅的手术病历中未见到不用抗菌药物的,不要求不用抗菌药,但用的不要太离谱。
甲状腺腺瘤切除手术、乳腺纤维瘤切除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外疝修补手术,这些手术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创面小、手术时间又较短,一般在30-60分钟内,这些手术是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中提到的要求用头孢唑啉的手术,对于这些手术要不折不扣的按文件执行。
抗菌药的品种选用头孢唑啉,用法:术前30分钟用药一次,术后q8h应用,总的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手术后连续用药数次或数天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
乳腺癌手术、骨科去除内固定手术,下肢静脉曲张手术,这些手术也是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中提到的应用头孢唑啉的手术,但是这些手术创面大,用药时间可在48-72小时左右,用药的品种和用法同上。
对正常情况下的剖宫产手术(不是急诊手术、不是待产室转入手术室的剖宫产手术),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要求同样也是用头孢唑啉,用法同上,用药时间可适当延长,主要考虑腹部脂肪多,伤口愈合慢,用药时间控制在72小时左右。
以上要求用头孢唑啉的,如果对头孢唑啉过敏可以用克林霉素。
短时间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优点:减少毒副作用,不易诱导产生耐药菌株,不易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减轻病人经济负但,减少护理工作量。
为什么一类切口手术要求用头孢唑啉:头孢唑啉为一代头孢类的代表,作用相对比较好,具有耐青霉素酶、抗菌谱广、价格低廉的特点,这些手术预防的都是切口感染,不是全身感染,针对的是葡萄球菌,所以本着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用药原则,头孢唑啉是最好的选择。
抽查病历中发现,一类切口手术,可以说用啥的都有,如广谱青霉素类、二代头孢、三代头孢、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不是说这些药物无效不能用,而是太浪费、大材小用。
一是价格上要比头孢唑啉高出好多倍、作用范围上浪费、更重要的是给细菌耐药提供了条件.容易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病人因素: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免疫低下、其他部位有感染灶、已有细菌定植、低氧血症。
术前住院时间过长、用剃刀剃毛,剃毛过早、手术野卫生状况差。
手术时间长(大于3小时)、术中发生明显污染、置入人工材料、组织创伤大、止血不彻底、局部积血积液、存在死腔或失活组织、留置引流物、术中低血压、大量输血、洗手不彻底、消毒液使用不良、器械敷料灭菌不彻底。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指数就是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免疫低下,患者自身因数很重要,前边提到的用头孢唑啉的手术,不包括病人的高危因素,对有高危因素存在的病人,提倡应用档次高的抗菌力强的药物短期应用。
手术预防用药易犯的错误:1、时机不当(手术结束后再用药),当然这是以前的情况,但是现在偶而还会见到,手术前0.5-2小时之内不能用上药物。
抗菌药物就象站岗的哨兵一样,阻挡细菌的入侵,他是手术预防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一道是消毒、二道是无菌操作、三道是抗菌药物),不要小瞧了这一道防线,要在手术前0.5-2小时之内把抗菌药物用上,或在麻醉开始时用上,使手术过程中入侵的细菌被抗菌药物杀死,不给它活命的机会。
从今天讲过后术前的抗菌药最好拿到手术室用,保证用药效果。
2、择期手术,术后用药时间过长。
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并不能提高抗菌效果,这是在指定的医院试验出来的,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的是局部感染,换药时切口无渗出、无红肿,说明切口已愈合,就没有必要再用抗菌药,抽查病历中发现一类切口手术用药3天、5天的都有,希望以后不要再有类似情况。
3、选药不当,缺乏针对性,如1类切口手术用广谱青霉素、二代头孢、三代头孢,太离谱了。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要说青霉素是最好的药物,他对葡萄球菌的作用比头孢唑啉强,但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太高,用青霉素不放心,头孢唑啉对葡萄球菌有作用,耐青霉素酶,价格又低,符合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用药原则。
葡萄球菌对头孢唑啉也有耐药的,所以要求用头孢唑啉要q8h或q6h应用,改掉以前qd或q12h的用法,确保疗效。
需要注意的问题:抗生素局部冲洗创腔或伤口无确切预防效果,不予提倡;尤其不应将日常全身性应用的抗生素用于伤口局部(诱导高耐药),包括抗菌药物的呼吸道吸入给药。
如临床上常见的有庆大霉素局部冲洗、呼吸道雾化吸入等,以后不要再进行。
如果局部应用有确切的疗效,就应该有局部应用的制剂,到目前为止,抗菌药物还没有局部应用的冲洗剂或雾化吸入剂。
引流问题:可放可不放的引流物尽量不放;能用密闭引流的不用开放式引流;不起作用的引流尽早拔除;长时间放置引流物不是持续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抽查病历中见有甲状腺腺瘤手术、腹外疝手术放置引流条3天才拔掉,说用抗菌药时间长了,对方的回答是引流条还没拔,怎么能停用药呢。
以上说的目的就是强调没有高危因素的一类切口手术,要按要求用头孢唑啉。
(二)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原则1、尚未感染的非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限于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已明确为病毒感染者一般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2、抗菌药物只能在特定状态下或针对某些特定病原菌进行短期预防,不能盲目长期使用。
3、通常针对一种或两种细菌感染的预防用药,不能盲目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种药物联用预防多种细菌感染。
4、一旦疑有感染存在,应送有关标本作病原学检查,并应尽快开始经验性治疗,病原学诊断明确后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特点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