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机房防雷接地 设备及走线布置规范
机房防雷接地的详细做法

机房防雷接地的详细做法
编辑:万佳防雷-小黄
等电位连接
为防止地电位反击,需把所有接线应设置等电位连接防护装置。
具体做法:在计算机机房静电地板下距四周墙壁30cm处,用30×3mm优质紫铜排铺设一周闭合母线排,将计算机设备的直流工作地、保护地、防雷地等以最短距离连接到铜排上与母线排形成等电位连接,母线排通过35平米多股铜芯线与安全地接。
大约需紫铜20m。
接地系统
机房的防雷接地(接地要求R≤4Ω)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本机房需设置两套接地系统即:逻辑地和抗静电保护地。
逻辑地:接地电阻≤ 1Ω。
抗静电保护地:实际接地电阻≤ 4Ω,将抗静电地板安全可靠地接入该系统,为机房静电提供一个安全的泄放通路。
移动基站防雷与接地技术规范QB-A-029-2011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A-029-2011基站防雷与接地技术规范P r o t e c t i o n o f R a d i o B a s e S t a t i o n s a g a i n s tL i g h t n i n g D i s c h a r g e s版本号:2.0.02011-11-29发布2011-11-29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1范围 (I)2引用标准 (1)3术语和定义 (1)4总则 (5)5移动通信基站的联合接地系统 (5)5.1地网的组成 (5)5.2接地体 (10)5.3接地引入线 (10)5.4接地汇流排 (11)5.5接地线 (12)5.5接地电阻 (12)5.6非自建机房的接地系统 (12)6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 (15)6.1直击雷防护 (15)6.2供电线路的防护 (15)6.3馈线的防护 (16)6.4 分布式基站直流拉远系统的防护 (17)6.5 GPS系统的防护 (18)6.6通信线路的防护 (18)6.7监控系统的防护 (19)6.8其它设施的防护 (19)6.9方仓(彩钢板)机房的防护 (19)7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工程的施工 (21)7.1室外工程 (21)7.2室内工程 (23)8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工程的验收 (25)8.1隐蔽工程验收 (25)8.2初验 (25)8.3终验 (26)9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27)9.1防雷接地设施的日常维护 (27)9.2浪涌保护器的维护 (27)附录A 关于浪涌保护器的使用规定 (29)附录B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工程的竣工、验收资料 (34)附录C 全国年平均雷暴日数区划图 (42)附录D全国主要城市年平均雷暴日数统计表 (43)附录E土壤电阻率参考值 (45)附录F地网接地电阻的测量 (46)附录G本规范用词说明 (47)条文说明 (48)前言本规范依据有关雷电防护的国家标准和信息产业部标准,结合移动通信基站实际情况,提出了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的技术规定,同时对基站防雷与接地工程的建设、验收,及防雷设施的维护管理作了具体的规定,是中国移动通信基站进行防雷与接地设计、施工、维护的技术规范。
1、通信网络机房防雷接地系统(义盟克)

远离雷击如何建设网络机房防雷接地系统目前,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地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对雷击地防护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对雷击地防护措施不力或存在认识上地偏差,往往起不到应有地防护效果,机房遭受到雷击频繁发生.特别是在雷雨季节,计算机网络系统地一些电子电气设备受到雷击地侵害,有些遭雷击而烧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计算机网络系统地防雷防护要引起足够重视,做到有备无患,对防雷设施进行整改,做好整体防护措施,才能更好地维护机房地安全运行.关于接地地规范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第四节有如下规定:电子计算机机房接地装置地设置应满足人身地安全及电子计算机正常运行和系统设备地安全要求.电子计算机机房应采用下列四种接地方式:交流工作接地安全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雷接地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防雷接地等四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定;若防雷接地单独设置接地装置时,其余三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其中最小值,并应按现行国标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要求采取防止反击措施.对直流工作接地有特殊要求需单独设置接地装置地电子计算机系统,其接地电阻值及与其它接地装置地接地体之间地距离,应按计算机系统及有关规定地要求确定.电子计算机系统地接地应采取单点接地并宜采取等电位措施.直流接地直流工作接地是计算机系统中数字逻辑电路地公共参考零电位,即逻辑地.逻辑电路一般工作电平低,信号幅度小,容易受到地电位差和外界磁场地干扰,因此需要一个良好地直流工作接地,以消除地电位差和磁场地影响.机房直流工作接地线地接法通常有三种:串联法、汇集法、网格法.串联法在地板下敷设一条截面积为(0.4~1.5mm>×(5~10mm>地青铜(或紫铜>带.各设备把各自地直流地就近接在地板下地这条铜皮带上.这种接法地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铜带上地电流流向单一,阻抗不小,致使铜带上各点电位有些差异.这种接法一般用于较小地系统中.汇集法在地板下设置一块5~20mm厚、500×500mm大小地铜板,各设备用多股屏蔽软线把各自地直流地都接在这块铜板上.这种接法也叫并联法,其优点是各设备地直流地无电位差,缺点是布线混乱.网格法用截面积为(2.5mm×50mm>左右地铜带,整个机房敷设网格地线<等电位接地母排),网格网眼尺寸与防静电地板尺寸一致,交叉点焊接在一起.各设备把自己地直流地就近连接在网格地线上.这种方法地优点在于既有汇集法地逻辑电位参考点一致地优点,又有串联法连接简单地优点,而且还大大降低了计算机系统地内部噪声和外部干扰。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

为确保安全,宜在避雷线终端杆的前一杆上,增装一组氧化锌避 雷器。若已建站的架空高压电力线路防雷改造采用避雷线有困难时, 可在架空高压电力终端杆、终端杆前第一、第三或第二、第四杆上 各增设一组氧化锌避雷器,同时在第三杆或第四杆增设一组高压保 险丝。
当机房设有防静电地板时,应在地板下围绕机房敷设闭合环形 接地线,作为地板金属支架的接地引线排,其材料为铜导线,截面 积应不小于50mm2,并从接地汇集线上引出不少于二根截面积为 50~75mm2的铜质接地线与引线排的南、北或东、西侧连通。
4、对于利用商品房作机房的移动通信基站,应昼找出建筑防雷 接地网或其他专用地网,并就近再设一组地网,三者相互在地下焊 接连通,有困难时也可在地面上可见部分焊接成一体作为机房地网。 找不到原有地网时,应因地制宜就近设一组地网作为机房工作地、 保护地和铁塔防雷地。工作地及防雷地在地网上的引接点相互距离 不应小于5m,铁塔沿应与建筑物避雷带就近两外以上连通。
三、天馈线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1、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应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接内器应设 置专用雷电流引下线,材料宜采用40mm×4mm的镀锌扁钢。
2、基站同轴电缆馈线的金属外护层,应在上部、下部和经走 线架进机房入口处就近接地,在机房入口处的接地应就近与地网引 出的接地线妥善连通。当铁塔高度大于或等于60m时,同轴电缆馈 线的金属外护层还应在铁塔中部增加一处接地。
3、同轴电缆馈线进入机房后与通信设备连接处应安装馈线避 雷器,以防来自天馈线引入的感应雷。馈线避雷器接地端子应就近 引接到室外馈线入口处接地线上,选择馈线避雷器时应考虑阻抗、 衰耗、工作频段等指标与通信设备相适应。
接地规范

关于发布《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的通知信部〔1998〕39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电管理局,各计划单列市局,邮电部设计院,邮电部北京设计院,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现将《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编号:YD5068-98)发布,自1998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一九九八年七月三十一日----------------------------------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on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EarthlingDesign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s(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5068-98)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施行日期:1998年10月1日1.总则1.0.1 为防止移动通信基站遭受雷害,确保移动通信基站内设备的安全和正常工作,确保构筑物,站内工作人员的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设计。
对于改建,扩建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设计,已建基站的防雷与接地技术改造亦可参照执行.设在综合通信楼内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设计应按 YDJ26-89《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暂行技术规定》与本规范一并执行。
2.移动通信基站的接地设施2.0.1 环形接地装置围绕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四周,按规定深度埋设于地下的封闭环形接地体(含垂直接地体)。
2.0.2 接地体埋入地下并直接与大地接触的导体。
2.0.3 接地汇集线引出机房,电力室等各种接地线的公共接地母线。
2.0.4 接地引入线接地汇集线与接地体之间的连接线。
2.0.5 接地线通信设备与接地汇集线之间的连线。
2.0.6 接地系统接地线,接地汇集线,接地引入线以及接地体的总称。
3.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3.1 供电系统的防雷与接地3.1.1 移动通信基站的交流供电系统应采用三相五线制供电方式。
6通信局(站)的防雷与接地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1时16 分15秒 上午1 时16分0 1:16:15 20.10.2 5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0. 10.2520 .10.250 1:1601: 16:150 1:16:15 Oct-20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 0年10 月25日 星期日1 时16分 15秒Sunday, October 25, 2020
SPD残压峰值 (KV)
≤2.6 ≤1.3 ≤1.3 ≤1.3 ≤1.3 ≤1.3
3.2-48V直流电源浪涌保护器标称工作电压应在65-90V。
通信局(站)的防雷与接地
4.电源浪涌保护器SPD接线法 a. 在 SPD 电 源 侧 引 接 线 上 , 串 接 保护空开或保险丝,标称电流≤ 前级供电线路空开或保险丝的 1/1.6倍,一般用32-63A。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
1.勘察主要内容 收集市电类别,原有变压器、稳压器、发电机组及其他电源设
备型号、容量和使用年限,系统运行情况,交、直流最大功耗, 与本工程有关的原交、直流屏电流、开关、电缆截面、长度及 新用开关,地线(阻值、地排位置及空螺孔),机房平面(含 设备、走线架、进出线孔洞、路由)…整理后方案向建设单位负 责人汇报征求意见并确认。
通信局(站)的防雷与接地
通信局(站)的防雷与接地
一.接地 1.接地的定义 将导体连接到“地”,使之具有近似大地的电位,可以使地 电流流入或流出大地。 2. 接地的作用 抗外界电磁干扰,提高通信质量;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
通信局(站)的防雷与接地
3.联合接地方式
天线
△
无线设备 水平接地分汇集线
避雷针
通信设备防雷接地的基本原则

通信设备防雷接地的基本原则4.1 通信机房建筑物机房建筑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宜。
机房建筑应有避雷针等直击雷保护装置。
机房建筑的防雷接地(避雷针等装置的接地)应与机房的保护接地共用一组接地体。
站区内不应有架空走出建筑物的非用户线类信号线。
4.2 电源系统低压交流配电低压电力线的中性线不应在机房内接地。
交流电源线进入机房的入口处应配装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20KA的交流电源防雷器(C 级防雷器)。
通信电源的保护地应与通信设备保护地共用一组接地体,通信电源与通信设备处于同一机房的情况下,宜共用同一个机房保护接地排。
通信机房的交流供电系统应采用TN-S供电方式。
如图4-1所示:图4-1 TN-S交流供电方式这种供电对设备的安全运行有很好的保证,包括三种情况:(1) 低压电力电缆从较远的变压器处采用三相五线(3根相线、1根中线、1根保护地线)向机房供电。
(2) 高压或中压电力线引入通信楼,在通信楼的配电房内变成低压电力电缆输出,低压电力电缆的中性线、保护地线在配电变压器的输出处接通信楼的地网,然后变压器输出三相五线到机房。
(3) 高压或中压电力线引到通信楼附近,在户外由配电变压器变成低压电力电缆输出,低压电力电缆的中性线、保护地线在配电变压器的输出处接配电变压器的地网,然后变压器输出三相五线到机房。
*若2、3情况不能满足,也可采用如下方法:低压电力电缆的中性线、配电变压器的保护地接通信楼的地网(或接配电变压器地网,通信楼的地网与配电变压器的地网在地下统一连接成一个地网),变压器输出三相四线(3根相线,1根中线)到机房。
**通信机房的交流供电系统不宜采用TT的配电方式(见a、b两种例子),可提醒用户尽量避免。
例:a、低压电力电缆从较远的变压器处采用三相四线(3根相线,1根中线)向机房供电;b、高压或中压电力线在通信楼旁接配电变压器,配电变压器的地网和通信楼的地网分别使用两组独立的接地体。
直流配电:-48V直流电源的正极(或+24V直流电源的负极)应在直流电源柜的输出处接地。
基站防雷接地规范

基站防雷接地规范(2006年试行V3.5)为了防止移动通信基站遭受雷害,确保建筑物、站内工作人员的安全,确保基站内设备的正常工作,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系数,有必要做好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工作。
一.基本原则实施防雷工程应本着整体防雷、综合治理、系统防护的原则:1.防止异常电流进入机房。
2.对进入机房的异常电流,应通过避雷器、合理接地系统和地网尽快泄放。
3.对通过以上原则仍未能避免的异常电流应通过等电位连接的技术,将影响降低到最低。
二.电力引入2.1变压器应安装高低压避雷器,其地线应与地网良好连接。
2.2基站供电应采用三相四线铠装电力电缆埋地进入机房,其长度不宜小于15m。
2.32.4重点基站(如传输节点机房等)、郊区及乡镇基站必须安装压敏型电源避雷器。
一级避雷器应安装在基站总交流配电箱内(或旁边)、二级避雷器应安装在开关电源AC屏内,该避雷器应在采购电源设备时一并提出要求。
一级电源防雷器的安装必须在电源线的进口处,不许安装在远离电源线的地方,否则将失去作用。
一、二级避雷器的接地线应尽量短直,引下线长度应不大于1.5米,截面积为35mm2,连接必须可靠,线耳压接必须牵固。
安装位置如图一所示。
一、二级避雷器间的交流电源线长度应不少于5m,对于距离不足5m的基站也可在一、二级避雷器间加装8.5-15μH(5m*1.7μH/m)的空心电感退耦器(必须注意电感的最大工作电流,不得等于或小于基站最大用电负荷)。
图一内置避雷器AC屏的安装位置2.4.1电源避雷器的要求:2.4.1.1.第一级压敏避雷器的要求:(1)对于高山和多次遭雷击的基站最大放电电流≥120-150KA/每线;响应时间≤100ns,3+1的保护模式(2)山区(中雷区以上有架空电源线引入的机房、丘陵、公路旁、农民房、水田中、易遭受雷击的机房,且雷暴日为多雷区的地区)电源用SPD最大通流量:L-PE或L-N、N-PE必须通过冲击通流容量≥100KA/每线、8/20μs波形的检测,最大持续工作相电压385V,采用3+1的保护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机房防雷接地、设备及走线布置规范整理Part I 防雷接地1.接地体上端距地面宜不小于0.7m。
垂直接地体宜采用长度不小于2.5m的热镀锌钢材、铜材、铜包钢等接地体。
垂直接地体间距不宜小于5m,具体数量可根据地网大小、地理环境情况确定。
2.接地体采用热镀锌钢材时,其规格应符合下列要求:(1) 钢管的壁厚不应小于3.5mm。
(2) 角钢不应小于50mm×50mm×5mm。
(3) 扁钢不应小于40mm×4mm。
(4) 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
3.接地体采用铜包钢、镀铜钢棒和镀铜圆钢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0mm。
镀铜钢棒和镀铜圆钢的镀层厚度不应小于0.254mm。
4.接地引入线宜采用40mm×4mm或50mm×5mm热镀锌扁钢或截面积不小于95mm2的多股铜线,且长度不宜超过30m。
5.高层通信楼地网与垂直接地汇集线连接的接地引入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240mm2的多股铜线,并应从地网的两个不同方向引接。
6.接地汇集线可采用截面积不小于90mm2的铜排,高层建筑物的垂直接地汇集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300mm2的铜排。
7.通信局(站)内各类接地线应根据最大故障电流值和材料机械强度确定,宜选用截面积为16 mm2~95 mm2的多股铜线。
8.配电室、电力室、发电机室内部主设备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2的多股铜线。
9.跨楼层或同层布设距离较远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70mm2的多股铜线。
10.各层接地汇集线与楼层接地排或设备之间相连接的接地线,距离较短时,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2的多股铜线;距离较长时,宜采用不小于35mm2的多股铜线或增加一个楼层接地排,应先将其与设备间用不小于16 mm2的多股铜线连接,再用不小于35mm2的多股铜线与各层楼层接地排进行连接。
11.数据服务器、环境监控系统、数据采集器、小型光传输设备等小型设备的接地线,可采用截面积不小于4mm2多股铜线;接地线较长时应加大其截面积,也可增加一个局部接地排,并应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2的多股铜线连接到接地排上。
当安装在开放式机架内时,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2.5mm2的多股铜线接到机架的接地排上,机架接地排应通过16mm2的多股铜线连接到接地汇集线上。
12.光传输系统的接地线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在接入网、移动通信基站等小型局(站)内,光缆金属加强芯和金属护层应在分线盒内可靠接地,并应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2的多股铜线引到局(站)内总接地排上。
(2) 通信大楼、交换局和数据局内的光缆金属加强芯和金属护层应在分线盒内或ODF架的接地排连接,并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6 mm2的多股铜线就近引到该楼层接地排上;当离接地排较远时,可就近从传输机房楼柱主钢筋引出接地端子作为光缆的接地点。
(3) 光传输机架设备或子架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0mm2的多股铜线。
13.综合通信大楼的地网设计时,环形接地体与均压网之间每相隔5m~10m应相互作一次连接。
14.环形接地汇集线与地网应采用40mm×4mm镀锌扁钢或截面积不小于95 mm2的多股铜线相连,并应在机房四边进行多点连接,所有需要接地的设备均应就近接地。
15.接地汇集线、总接地排(接地参考点)应设在配电箱和第一级电源保护器附近,并应以此为基点再用截面积大于70mm2的多股铜线与设备接地排相连,所有设备的接地均应以此电位为基准参考点进行等电位连接。
16.接地汇集线宜在机房沿内墙或地槽、走线架敷设成环形,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90mm2铜材或160mm2热镀锌扁钢。
可在接地汇集线上设置若干接地排,接地排应为规格不小于400mm×100mm×5mm的铜板,并应预留相应的螺孔。
Part II 机房设备摆放1.发电机室设备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备用发电机组周围的维护工作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m,操作面与墙之间的净宽不应小于1.5m。
(2)两台相邻机组之间的走道净宽不宜小于机组宽度的1.5倍。
(3)发电机室内装控制、转换、配电设备时,各设备背面与墙之间的走道净宽不应小于0.8m;其正面与设备(或墙)之间的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5;其侧面与墙之间的走道一般不小于0.8m。
(4)发电机组的排气管路不宜多于2个90度弯,当排气管路过长或90度弯头超过2个时排气管应加大截面积满足机组排气背压的要求。
(5)发电机室根据环保要求采取消噪声措施时,应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要求;机组由于消噪音工程所引起的功率损失应小于机组额定功率的5%。
2.配电屏及各种换流设备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配电屏及各种换流设备的正面之间的主要走道净宽不应小于2m。
(2)配电屏及各种换流设备的正面与侧面之间的维护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2m。
(3)配电屏及各种换流设备的正面与背面之间的维护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5m。
(4)配电屏及各种换流设备的背面与背面之间的维护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m。
(5)配电屏及各种换流设备可与通信设备同列安装;配电屏及各种换流设备的正面与通信设备的正面或背面之间的走道不应小于2m。
(6)配电屏及各种换流设备的背面与通信设备的正面或背面之间的净宽应按通信设备相应的布置要求确定。
(7)配电屏及各种换流设备的正面与墙之间的主要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5m。
(8)配电屏及各种换流设备的背面与墙之间的维护走道净宽不应小于0.8m。
(9)配电屏及各种换流设备的侧面与墙之间的次要走道净宽不应小于0.8m;如为主要走道时,其净宽不应小于1m。
3.蓄电池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立放蓄电池组之间的走道净宽不应小于单体电池宽度1.5倍,最小不应小于0.8m;立放双层布置的蓄电池组,其上下两层之间的净空距离为单体电池高度的1.2~1.5倍。
(2)立放双列布置的蓄电池组,一组电池的两列之间净宽应满足电池抗震架的结构要求。
(3)立放蓄电池组侧面与墙之间的次要走道净宽不应小于0.8m;如为主要走道时,其净宽不宜小于电池宽度的1.5倍,最小不应小于1m;立放单层双列布置的蓄电池组可沿墙设置,其侧面与墙之间的净宽一般为0.1m。
(4)立放蓄电池组一端靠墙设置时,列端电池与墙之间的净宽一般不小于0.2m。
(5)立放蓄电池组一端靠近机房出入口时,应留有主要走道,其净宽一般为1.2~1.5倍,最小不应小于1m。
(6)卧放阀控式蓄电池组的侧面之间的净宽不应小于0.2m。
(7)卧放阀控式蓄电池组的正面与墙之间,或正面与侧面或背面之间的走道净宽不应小于电池总高度的1.5倍,最小不应小于1.2m。
(8)卧放阀控式蓄电池组的正面与墙之间的走道净宽不应小于电池总高度的1.5倍,最小不应小于1m。
(9)卧放阀控式蓄电池组可靠墙设置,其背面与墙之间的净宽一般为0.1m。
(10)卧放阀控式蓄电池组的侧面与墙之间的净宽不应小于0.2m。
Part III导线选型及走线规则1.导线选择(1)导线选择原则1)高、低压配电设备的交流进线电源线宜按远期负荷计算,低压设备的出线宜按被供负荷的容量计算,供给电力机房的交流电源线宜按远期负荷选择,备用发电机组的输出电源线宜按机组容量选择。
2)直流配电屏到蓄电池的导线及从直流配电屏到通信机房电源架或电源分支柜的电源线宜按远期容量选择,从直流配电屏直接敷设到通信设备机架的电源线宜按机架最大用电容量选择。
3)各级配电设备间计算电流大于等于1250A的连接导体,宜选用密集型封闭母线槽。
4)通信机房内的电力电缆应选用非延燃型电缆,室外直埋电缆应选用铠装电缆。
5)通信用电力电缆(母线)的导电材料应优先选用铜质材料,三、四类通信局站可选择与铜质材料等载流量的铝质材料或其它合金材料电缆。
6)沿海等有盐雾等腐蚀的环境条件下,应采用铜芯导线。
7)供电回路由多根电缆并联组成时,各电缆宜等长,并应采用相同材质、相同截面的导体;具有金属护套的电缆,金属材质和构造截面也应相同。
(2)电力电缆(母线)导线截面选择1)交流电力电缆(母线)的导线截面应按导线所允许的载流量进行选择。
2)直流电力电缆(母线)的导线截面应按直流供电回路所允许的电压降来计算选择,同时还需满足导线所允许的载流量。
3)对于采用具有二次下电功能的基站直流电源系统选择电力电缆时,电池到直流配电单元及直流配电单元到基站通信设备(BTS)的导线截面可不进行电压降计算,只需核算所选用的导线载流量应大于其设计电流。
4)通信用交流线中性线应采用与相线相等截面的导线。
5)交流单芯电缆应选用无金属护套和铠装类型的电力电缆,必须选用铠装电缆时,应采用经隔磁处理的钢丝铠装电力电缆。
6)直流电源系统工作接地宜采用双线可靠连接,工作接地线最小截面应满足表1要求。
表1 直流工作接地线截面选择表直流电源系统容量(A) 直流工作接地线最小截面(mm2)系统容量≤300 35300<系统容量≤600 70600<系统容量≤1000 120系统容量>1000 2407)接地导线应采用铜芯导线,保护地线(PE)最小截面应满足表2要求。
表2 保护地线截面选择表相线截面S(mm2) PE线最小截面(mm2)S≤16 S16<S≤35 1635<S≤400 S/2400<S≤800 200S>800 S/4(3)电力电缆外皮颜色选择1)交流电缆:外护套宜为黑色,内绝缘层分别为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中性线浅蓝色。
2)-48V直流电缆:正极电源线宜采用红色,负极电源线宜采用浅蓝色,工作地电源线宜采用黑色。
3)240V及以上高压直流电缆:正极电源线宜采用棕色,负极电源线宜采用蓝色。
4)保护接地电缆:宜采用黄绿色。
2.导线布放(1)电力电缆敷设方式应根据使用环境及工程具体要求选择室外直埋、电缆隧道、电缆沿墙走线槽道、电缆排管,室内穿管、地槽及走线架进行敷设。
(2)在电缆与地下管网交叉不多、地下水位较低或道路开挖不便且电缆需分期敷设的地段,当同一路径的电缆根数小于或等于18根时,宜采用电缆沟布线。
当电缆根数多于18根时,宜采用电缆隧道布线。
(3)电力电缆具体布放要求应参照《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规定执行。
(4)进入通信机楼的高压电缆不应采用架空敷设方式。
(5)高压电缆和低压电缆在室外不宜同沟敷设,同沟敷设时应分开两边敷设,二次信号电缆与一次电缆同沟敷设时二次电缆需采用屏蔽电缆。
(6)交流电缆与直流电缆在机房内不宜同上线井、同架、同槽敷设。
交直流电缆无法避免同架长距离并行敷设时应采取屏蔽措施。
(7)直流电源线、交流电源线、信号线不宜同上线井、同架、同槽敷设。
如果无法避免同架长距离并行敷设时,各种线缆间应保持50mm的间隔距离,同时信号线应采取屏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