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默写古诗。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默写古诗。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作者爱国的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质疑导入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三首古诗,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首古诗跟第三课不同,有没有同学能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第三课是写童年的乐趣,第十课是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感)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

2、质疑课题:

齐读课题,思考:(从军途中见到了什么?这些见闻给诗人怎样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理清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同学们注意停顿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请同学起来读,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三、精读古诗,体会情感

1、介绍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2、介绍作者

(王昌龄(698—757年),字少伯,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1] 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

●学习:“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根据注释解释诗句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②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青海湖、铺天盖地的长云、雪山、一座孤城、玉门关)

③雪山为什么是暗的?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使雪山变得昏暗。

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黯淡的景色里。)

④从“遥望”你体会到什么?

(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悲壮感)

⑤这两句诗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学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根据注释解释诗句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②为什么会“穿金甲”?

(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以及不把敌人消灭誓不不还的决心。)

③战士们的誓言是什么?

(不破楼兰终不还)

3、你能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4、请你读出这种感情。

板书设计

从军行

环境描写不畏艰难

誓死报国

直接抒情守卫边疆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戍边战士的孤独和誓死报国的决心,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两首边塞诗,看看这其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质疑课题:

齐读课题,解释课题(将晓:天快亮了。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质疑课题(作者想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清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同学们注意停顿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请同学起来读,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三、精读古诗,体会情感

4、介绍背景

(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首诗。)

5、介绍作者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1] ),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学习:“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①根据注释解释诗句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②这句诗写了什么内容?

(用“三万里”“五千仞”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学习“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①根据注释解释诗句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②“尽”能不能换成“流”或“滴”?

(不能,“尽”字表示眼泪已经流干,比“流”或“滴”的程度更深。)

③“胡尘里”表示的是什么?

(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的暴政。)

④你从“望”“又”体会到什么?

(“望”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又”曲折地表现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