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三境界”说英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de)感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de)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我要到达(de)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de)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我(de)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de)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de)发奋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de)情绪.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de)欣喜.这三段名句,被王国维信手拈来,赋予它们全新(de)含意,贴切生动地描绘了人们这三个阶段(de)思想感受与心路历程.可见,王国维精通中国古典诗词,阅读过超多作品,并烂熟于心,故能准确地选用其中思维特征与艺术形象最恰当(de)传世名句,寥寥数语,就点透了三种境界,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de)深刻印象.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同时,使得此三境界之说富有鲜明中国特色与浓郁(de)艺作为一位富有创新精神(de)学术大师,人生三境界说确实鹤立鸡群,登上了高峰,对确立他在美学界(de)泰斗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de)作用.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de)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说一个人(de)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de),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随着年龄渐长,经历(de)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de)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de),不平(de),忧虑(de),疑问(de),警惕(de),复杂(de).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de)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de)水.一切(de)一切都是人(de)主观意志(de)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de)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de)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de),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de)生命是短暂(de)有限(de),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许多人到了人生(de)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de)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de)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de)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de)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de)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de)做人与处世了.王国维透过深入思索和仔细琢磨,悟出了每个人成就大事业都要经历(de)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混沌迷茫,不知前路在何方.第二阶段是在上下而求索,历尽艰苦磨难而不悔,开始见到曦微(de)曙光.第三阶段是豁然开朗,最后找到了事业成功(de)钥匙,顿时感到,答案原先以为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前.这三个阶段,能够概括为迷惘—求索—顿悟,细细品味,真是人生事业成功无法逾越(de)三个阶段,从哲学角度讲,就是人生事业成功必然经历(de)客观规律.。

王国维三境界

王国维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也。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
第一境界: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境界:成大事业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即最终最高境界。

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及其出处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及其出处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及其出处“三种境界”论出⾃晚清学者王国维的《⼈间词话》之⼆六,原⽂如下:“古今之成⼤事业、⼤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楼,望尽天涯路’,此第⼀境也;'⾐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此第⼆境也;'众⾥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正在灯⽕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词⼈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境界”原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双飞去。

明⽉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长⽔阔知何处。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涯,只有勇于登⾼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要达到的⽬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境界”两句原出⾃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天际。

草⾊烟光残照⾥。

⽆⾔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味。

⾐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憔悴。

”王国维以这句话⽐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的理想,废寝忘⾷、夜以继⽇,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弃疾的《青⽟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

宝马雕车⾹满路,凤箫声动,⽟壶光转,⼀夜鱼龙舞。

蛾⼉雪柳黄⾦缕。

笑语盈盈暗⾹去。

众⾥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

”王国维⽤这句话⽐喻经过长期的努⼒奋⽃⽽⽆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情。

踏破铁鞋⽆觅处,得来全不费⼯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成名,也是中西⽂化⽽⾃铸伟辞的⼀代国学⼤师。

王国维之学所涉及⽂、史、哲、甲⾻学、经学、⽂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师”之名号。

在其短暂的⼀⽣中,著作颇丰。

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古⼈后⽆来者了。

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

语文:词鉴赏三首——王国维之三境界

语文:词鉴赏三首——王国维之三境界

诗词原文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注释①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

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

有《珠玉词》。

②槛:栏杆。

③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④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⑤尺素: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诗词鉴赏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

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

“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

“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

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

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是什么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是什么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是什么看过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的人,都会知道王国维先生笔下有人生三境界的说法,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是以中国古代的传统诗词作为境界的内容。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王国维人生三境界,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王国维先生人生三境界中的第一种境界便是采用了北宋时期的富贵词人晏殊的《蝶恋花》中的诗句最为概述的,只用到其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原词中,晏殊想要表达的是一种离愁别绪,对于佳人望眼欲穿的心情,因而独上高楼的时候倍添伤感冷落的心情,但是王国维先生在化用的时候,却恰到好处的选取了其中的清冷空旷茫然的意境,生动而又形象的表现了人生在年少时候的迷茫怅惘之情。

第二境界则是化用了北宋的情词才子柳永的名篇《蝶恋花》中的佳句,历来也是为人所熟知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词中表现的是自己为了伊人想的撕心裂肺,可以说日渐消沉,但是王国维先生则是巧妙的化用了这一种已经理解成了人们在追求自己梦想的时候,不断地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第三种境界便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辛弃疾的词中有一种元夕时候的伤感之情,同时也表明了烟花易逝的感情,但是王国维对此解释为人生在功成名就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知道自己心中最想要什么。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可以说概括提炼的十分独到,对后人有着很高的指导好和启迪作用。

王国维的作品王国维的作品中的文笔细腻工整,辞藻华美,有着极强的国学风采于其中。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最为人所熟知,可以说是王国维的代表作品之最了。

王国维在元曲艺术上面也有极强的造诣,同时王国维也编写了一部《宋元戏曲考》,可以说是对于中国宋朝以及元朝中的戏曲艺术的极大程度上面的归纳和分析。

同时也成为了不可多得的对于元曲艺术的分析之作品。

王国维的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人间词话》,其中,王国维写下的人生的三重境界,历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可以算是王国维把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精华融入到了人生之中,如此着实被人褒美。

王国维三重境界

王国维三重境界

王国维三重境界其实,“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

王国维之学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

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

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三境界的解释最好有例子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三境界的解释最好有例子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三境界的解释最好有例子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三境界说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不畏艰难目标高远.领悟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坚定不移孜孜以求.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千锤百炼终成正果.贯通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把读书分成了三个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这段话,我很早就知道了,可真正的理解确实花了不少的时间: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语自宋朝晏殊的《蝶恋花》,全文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描写的是凄苦的相思.我的理解是,这段话讲的是领悟.不管是读书做学问还是成就功名,第一个境界是领悟,不能领悟的话,书读了也白读,事情做得再多也是白费周章.中国人很喜欢把事情玄化,领悟就是其中之一.玄化到极致的,印象中,禅宗也许可以算是一个了.禅宗有名言:禅是不能拿来讲的,禅宗是不立文字的.可不能讲没有记载的禅怎么传下去呢?靠的就是领悟.光看这个表述就挺玄的吧.不管怎么说,我在这里也要不负责任一把了,关于这个第一层次靠自己领悟去吧.第二层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语自宋朝柳永的《凤栖梧》,全文如下: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层讲的是追求,为了她搞得自己人渐消瘦亦不后悔.王国维提到的这句,指得原本是描写相思之苦的,但在王先生看来,对于恋人的苦苦追求之情,倘用在成就事业,做学问上亦无不可.这里的"消得"可做值得讲.也就是这个消得,是全句最耐人咀嚼的一词.我的理解是,这个第二阶段是追求阶段.光有天资能够领悟,还只是停留在很浅的表面上,须得以静下心来孜孜以求,没有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是不足以成就事业,读书做学问的.追求到比较狠的一个境界,估计也就是词作者所描写的"衣带渐宽"吧,衣带渐宽还只能算是表象,要真正做到不悔,不是为了很重要的事情的话,估计"消得"这个境界还是很难体会到.三层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语自宋朝辛弃元夕》,全文如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的题目是元夕,讲的是元宵节的故事.本篇为稼轩词中为数不多的婉约风格的词作之一.作者笔下的那人,不慕繁华,自甘寂寞,与世人的情趣大异,是一个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作者对于"她"的追求,寄托了深刻的寓意,表达了不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第三层次,我的理解是融会贯通阶段.古人喜欢讲"厚积而薄发",没有一定层次的知识积累,是无法创造出蓦然回首,惊觉那人的境界的以上的三个阶段,从最初的领悟到追求直至融会贯通,在我看来是对做学问最好的概括了.一个人的生命也要经过三个阶段才能活得完整.我们的生命应该从简单开始,进入复杂,然后再回归到更高层次的简单.童年时期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父母帮我们遮挡外界的风雨,因此再清贫的生活也显得温馨,生命充满了童真和欢乐,心灵充满着探索世界的渴望,生命中没有任何争权夺利的阴影;后来我们进入了复杂的社会,生命和思想一下子无所适从,变得无助而困惑.社会的黑暗使我们心寒,生存的竞争使我们计较,利益的争夺使我们阴险,别人的伤害使我们恶毒.童年的欢乐变成了童话,生命之路越走越窄.很多人在这一层次再也没法自拔,灵魂越来越平庸,心灵越来越封闭,对金钱和权力的贪欲使大多数人丧失了追求幸福和快乐的能力.一个人最终是否能够获得幸福,要看这个人能否走出第二层次进入第三层次,那就是回归简单的生活.此时的简单已经不再是童年时的简单,而是经历人生风雨之后的豁然开朗“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心,像一面镜子照射到街市沟渠里的污秽,却同时也印着天光云影,丽日和风!世界的光明和黑暗,人心里的罪恶与圣洁,一体显露,并无差等.陶渊明就留下这样一个世界给我们,使我们体味不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陶渊明,他的心.神出古意,淡不可收“.这心襟,简淡,玄远.不沾滞于物的自由精神(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种“世外有远致“的力量,扩而大之,可以使人超然于死生祸福之外,发挥出一种来自于内心的那种镇定自信的大无畏的精神来的!"...以简为尚.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渣,独存孤迥".人生之最高境界即"华贵而简".眼前繁华,只是一种表象,而最华贵却是午夜之星空,因为此时最为清空高洁,"皎皎空中孤月轮".更因为它灿烂之中而井然有序也.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此乃宇宙之生命中之最高境界也!东晋陶渊明从他的庭院悠然窥见大宇宙的生气与节奏而证悟到忘言之境.又于无限中回归.所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生命的华美,就像一段欢愉生活嵌在素朴而具有优美旋律的歌词.。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所提到的三种境界各是什么意思?
1.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释意:昨天夜里秋风劲吹,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思念的人究竟在何处。

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但在乱世之中,身处高楼之上,能够高瞻远瞩,看清方向以及道路的终点。

在人生的道路中,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看清形势以及发展的主要方向,才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2.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宋代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释意: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解析: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

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

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执着地追求,坚持奋斗,继续前进。

3.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自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释意: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解析: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然领悟贯通,找到人生的坦途大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三境界”说英译文赏析
原文: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译文:
Since ancient times all people of accomplishment and great learning must have experienced three kinds of stages:
The firs t state can be described by, “Last night the west wind shriveled the green trees. Alone I climbed the lofty tower / To gaze at the endless roads.”
The second state can be described by, “My clothes are getting looser and looser; /For her sake, I have no reg rets.”
The third state can be described by, “I search for her in the crowd a thousand times /And, all of a sudden, as I turn around /I discover her there where the lantern lights are dim.” (Translated by Guo Shenghu)
(摘自/shenghugu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