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品味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

品味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王国维是晚清时期的一位大学问家,他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三种什么境界?又该如何理解呢?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慢慢品味吧。
王国维通过深入思考和仔细琢磨,发现每个人在创业、做学问时,如果想取得大的成就,就必须经历三个阶段。
所谓三种境界就是借用宋词里的词句,来形容这三个阶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选自――宋晏殊[蝶恋花]。
王国维以寒风吹来,树叶凋零,表示人在创业或做学问初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迷茫和求索无门的痛苦。
这时候,需要的是头脑冷静,明确目标,坚定信念,总结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排除干扰,一往直前。
作用:第一境界也就是立志、下决心的阶段,为实现第二、第三境界奠定基础。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句选自――宋柳永[凤栖梧]。
描述人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仍然无怨无悔。
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不懈进取。
为了心中的理想,百折不挠,赴汤蹈火,亦在所不惜。
作用:第二境界也是前进路上最困难、最漫长、最不容易坚持的阶段,第二境界的实质是执着追求,忘我奋斗。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句选自――宋辛弃疾[青玉案]。
则是经过几多周折、多年磨练之后,逐渐成熟,终于豁然开朗,苦尽甘来,风雨过后看见彩虹,找到了事业成功的钥匙。
作用:第三境界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在第一第二阶段基础上的提升阶段,也是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阶段。
这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迷惘-求索-顿悟,细细品味,真是人生事业成功必然经历的客观规律。
王国维三大境界理解

王国维三大境界理解
王国维所说的“人生三大境界”是指:少年时期的“天真烂漫”、中年时期的“智慧成熟”和晚年时期的“淡泊寡欲”。
1. “天真烂漫”是指人生的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充满了朝气蓬勃和活力,对生命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2. “智慧成熟”是指人生的中年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逐渐成熟和稳重,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开始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命和责任。
3. “淡泊寡欲”是指人生的晚年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开始淡泊名利,追求精神的满足和内心的平静。
人生的三个阶段各有其特点和重要性,它们构成了人生的完整和丰富。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国学大师,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人生三种境界的论述,引发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诗分别出自晏殊、柳永和辛弃疾的作品,王国维借用它们来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从立志到成功的不同阶段
和心态。
第一境界是在迷茫中树立远大的目标。
这个时候的人像是独自登上高楼,在寒风中望着天边的路。
他心中有着无限的渴望和抱负,但也感到困难重重和孤独无助。
他需要有勇气和决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第二境界是无怨无悔地付出努力。
这个时候的人像是为了心爱之人而消瘦憔悴。
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荣辱利禄,只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他不畏艰险困苦,不惧风雨打击,只坚持不懈地奋斗。
第三境界是在平静中达成成就。
这个时候的人像是在茫
茫人海中寻找某个人。
他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喜怒哀乐。
但当他回头一看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并且拥有了真正的幸福。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是一种智慧和哲理,它告诉我们要有远见、有毅力、有平常心。
只有经历了这三种境界,才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
王国维之学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
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
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大境界”包括:
1.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立寒秋,望江北去。
”这词句出自宋代
词人柳咏的《雨霖铃》,王国维将之作为“昨夜西风”境界的来源。
这是一种悲苦的境界,描述了一个人在孤独和痛苦中挣扎,面对着无尽的苦难和困境。
2.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的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中的句子,王国维将其作为“衣带渐宽”境界的来源。
这是一种执着的境界,描述了一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或爱情而不断努力,尽管面临困难和挫折,但始终不放弃。
3.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句子,王国维将其作为“蓦然回首”
境界的来源。
这是一种顿悟的境界,描述了一个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和寻找之后,突然发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东西,这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不仅是他个人的人生感悟,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哲学和心理学的深刻理解。
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从而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人生三大境界王国维

人生三大境界王国维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分别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所谓的第一境界反映出了人生事业开始前的一种规划,作规划时要有执着的追求,坚定的信念,要高瞻远瞩,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要从高处俯瞰世间的万事万物,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只有先勾勒蓝图,知道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后,才能化蓝图为现实。
这个规划的过程是一个既要看,又要思索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要有能够耐得住寂寞的恒心,一个“独”字恰到好处地把成就事业的主人公锁定为自己一个人。
也惟有在一个人的思考中方能看到前人的经验,总结和吸纳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因子为自己所用。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作为人生中的第二境界,是成就事业的最关键的一个阶段。
一个目标,一个蓝图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待事业开花结果,如不辛勤灌溉,不为它除虫等经历那些繁琐的事情,那么事业之果不仅结不了,甚至连它花的香味也不能嗅到。
所以哪怕忙到瘦了身体,憔悴不堪也不落下那份执着的追求。
也要守着这棵年幼的植物。
这句本是柳永描写的相思怀人的情绪,表达对伊人的想念,被王国维挑到这里来作为人生的的境界的第二个犹为贴切,把热恋中情人不顾一切地追求比喻为对事业的追求,更显示出了追求的真挚与热烈。
"不悔"一词显示出了要追求事业的成功必须有牺牲的精神,要有能为此不惜一切的勇气,执着的信念也必不可少。
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洗礼,才能收获喜悦的果实。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是人生的第三境界。
对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理解

对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理解
王国维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客观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理论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一个人在他的人生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被统一地称为三境界,即物质境界,精神境界和圣境界。
第一境界,物质境界,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人的人生以其本能的驱动开始,这是一个初始的境界,他依赖他同类形成社会关系,以满足他的需求,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初的自私和自我保护的境界,物质境界的第一目标是满足自身物质的需要,以便获取最大的实际报酬和物质奖赏。
第二境界,精神境界,指的是一个人在满足物质需求之后,他开始发展意识形态,逻辑性地推理、以及一种人类参与改造环境的本能,这种境界是个体形成社会秩序并最终形成社会进步所必需的,精神境界是个体在物质境界之上提升自身道德境界的过程,个体以社会投资和不断移动的过程为目标,最终实现“从低劣到高贵”的过程。
最后,圣境界,是指个体摆脱一切物质、心理绑定,达到一种超越物质拥有、精神完美之时,这种境界具有最强的表现力,而且是完全自由的,圣境界能够使人们表现出最好的自己,以超越自我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追求物质利益。
总之,王国维把人的一生统一地为人生三境界,本来每个阶段都可以获得真正的成功,但是它们的顺序是不可错过的。
从物质境界开始,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有效利用资源;到进入精神境界,走上一条向上的路线,利用社会投资和科学技术帮助社会发展;最后,到达圣境界,获得一种超越自身的幸福感。
当一个人能够经历完整的三个境界,才能获得真正的生活价值。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解读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解读
人生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历来有诸多解读。
而实际上,王国维提出的三境界是有对象的: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也就是说他是指学业,事业攀登路径上的三重境界,是成就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所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早就在事业、学问上已经超过一般人了。
所以起手第一境界便与众不同,句子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上高楼,说明求学问者达到了一定的认识高度的状态,已经远远甩开了普罗大众。
望尽天涯路,因为视角高出常人,发现了知识如海,产生了远大的理想与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因而产生人生的迷茫。
这种迷茫是认识到知识、学问、人生可以达到的高度,却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要如何从这种无力感中解脱的疑惑。
这种迷茫是基于对世界、对自己的冷静认识。
在这一境界中,学者对如天地苍
茫般的学问充满了无力感。
而那些到处宣扬自己的才华,自得于半桶水学问的人是感受不到这种知识的压迫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论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文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
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
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
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
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
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每个人的行动都受思想支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境界。
大致分一下,人的境界不外乎三种:一是为自己,二是为家庭,三是为社会。
为自己也就是为个人。
之所以说“个人”,就是这种人不要说社会责任,连应有的家庭责任都没有,连父母和妻子儿女都不顾。
有的为了自己吃喝玩乐,把父母的退休金当作自己的银行,甚至以刀子逼迫父母,于是酿成父母忍无可忍怒而杀子的悲剧;有的放弃了做丈夫的责任,自己在外吃喝嫖赌,让妻子在家独守空房;有的丢掉了做父母的责任,因为孩子有毛病就弃之于大街;还有的只生不养,让孩子早早辍学……这种人属于极端个人主义者,信奉的是“只要一个人吃饱,哪管一家子饿”的哲学……为家庭,也就是一切为了家庭利益。
有的追求光宗耀祖,有的追求小康生活,有的追求夫妻恩爱,有的追求后继有人,有的追求豪宅美车,有的追求金钱无数……应该说这些追求都是合理的,这种境界的人为数众多,大有人在。
这些人往往对家庭的责任感很强,对父母来说是好儿女,对妻子来说是男人,对丈夫来说是好妻子,对孩子来说是好父母(有的则是好祖父母)。
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这种人都是“好人”。
但是,社会的复杂性已远远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了。
“好人”和“坏人”具有很大的相对性。
无论为了家庭的哪种利益,为了家庭的哪种追求,只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只要遵纪守法,追求越高,得到越多,就越光荣。
如果为了家庭而铤而走险、违法乱纪,对家庭来说是牺牲自己,是“无私奉献”,而对社会来说则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坏人”。
对一个个大贪官的曝光,都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有十几万、几十万就够一生用的了,为什么还要贪几百万、上千万?有的贪官说出了心理话:自己的钱是一辈子、两辈子也花不完,之所以要弄那么多,是为了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尽矣,因此贪污受贿也就无极限了,直到锒铛入狱为止。
为社会,就是那种为了他人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
那种有正义感、讲正气的人,那种有社会责任感、并能够付诸行动的人都是。
这种人既有伟人,也有普通人,同样也大有人在。
伟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有为了反对列强而不顾个人得失的林则徐,有为科学而献身的布鲁诺……普通人有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好公仆,有面对坏人的威胁毫不退缩的反腐勇士姜瑞峰,有抗洪前线上置生死于度外的高建成,有面对歹徒的尖刀而奋不顾身的徐洪刚,有无数为了正义、法纪和社会责任而牺牲个人利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第一种人为数不多,也容易从人群中识别出来,往往是遭人唾弃的对象;第二种人属于芸芸众生,里面既有闪光的金子,也有的沦为社会蛀虫。
第三种人才是社会的脊梁,是他们的精神和行动支撑着社会大厦,推动着历史车轮。
对这些人,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说:“人民永远记住他”。
当然,人生的三种境界不是能绝对分开的,在一个人身上往往是兼而有之。
因此,对于一个人而言,要抛弃第一种,超越第二种,追求第三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
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人生有若干个阶段,哲人们有各自的划分办法。
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
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
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
从两位西哲的邃思联想开去,在中国古代的禅宗、诗学、美学诸领域,也有好些关于人生三境的妙论。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
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
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其实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
”就诗人的主体而言,心灵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丑,处于童贞状态;当认识到规矩和成法之后,就陷入束缚和捆绑之中;最后摆脱一切外在的桎梏,获得了主体与客体的契合,也获得了真正的、纯粹的自由。
这时,方能“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严羽之后,诗人潘德兴又云:“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
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
”潘氏是在说诗,其实何尝不是在说人生呢?返朴归真的人生,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最终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融会贯通,铸为一体的,是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
王氏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与齐克果、尼采的描述相比,王国维的论述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是诗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贯注。
它包蕴了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它设定了生命气息充盈的坐标,引导人达到一种永恒的自由之境。
有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让我们仰望,我们何必惧怕脚下的淤泥呢?自古以来,人们把求学成才的经历划分为三个过程,来激励自己或他人。
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清代王国维引用三句古词来形容成大学问人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归纳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
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
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
后来,有人效仿“三境界”划分法,又归纳整理出许多“三境界”来,列举如下:有人研究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发现了学习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知之”;第二境界是“好之”;第三境界是“乐之”。
还有的把读书三境界归纳成:为知、为己、为人三境。
有人用充满禅机语言来说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文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也有把三境界引为企业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负”;第三境界是“大手笔”。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
也有人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人生三境界,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人用三首诗来道明人生三境界的禅理:境界之一,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如(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境界之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如(唐•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境界之三,通透圆融,已臻化境,如(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凡此种种,值得推崇的还是王国维所说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