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个体化护理对小儿系统性红斑狼疮实施干预的效果

合集下载

小儿系统性红斑狼疮干预护理

小儿系统性红斑狼疮干预护理
汇报人:
及时处理患儿的病 情变化和不良反应
病情反复或恶化的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定期评估患儿的身体状况,调整护理方案。 加强营养和锻炼,提高患儿免疫力。 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负担。
PART SIX
家庭护理和自我 管理
家庭环境调整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烟雾、 香水等刺激性气味
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感染征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消毒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激素治疗副作用的护理
激素治疗介绍:激素治疗是小儿系统性红斑狼疮干预护理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控制病 情。
激素治疗副作用:激素治疗可能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副作用,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身 体状况。
预防意识。
科学饮食:根据 患儿的身体状况 和医生的建议, 制定科学合理的 饮食计划,保证 营养均衡,增强
免疫力。
适当运动:在医 生的指导下,鼓 励患儿进行适当 的运动,增强体 质,提高抵抗力, 预防并发症的发
生。
PART FOUR
护理干预措施
心理护理
建立信任关系: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增强治疗信心。

记录用药情况: 记录患儿的用 药名称、剂量、
时间等信息
观察并发症: 注意观察患儿 有无出现其他 并发症,如心
血管疾病等
保持健康生活 方式:督促患 儿保持健康的 生活方式,如 合理饮食、适
量运动等
定期复查和随访
定期复查:在医生的建议下,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随访:在病情稳定后,仍需定期进行随访,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相应措施。
护理措施:针对激素治疗的副作用,护理人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控制饮食、监测血糖和血 压等,以减轻患儿的痛苦。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效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效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于2018年2月~2019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各50例,甲组患者应用常规性护理,乙组患者则应用综合性护理,对比生存质量。

结果:乙组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优于甲组,经过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将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中,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护理;生存质量在临床医学中,系统性红斑狼疮也被简称为SLE,一旦发病,会有极大概率诱发多器官病变,再加上该病病情复杂,会在无形中提高治疗的难度。

除此之外,考虑到该病并发症较多,并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会在很大程度上打消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

根据刘雪芳【2】等人的实验表明,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综合的护理服务,大幅度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其生活质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综合护理服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将详细研究作如下阐述:1 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随机抽取于2018年2月~2019年1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年龄29.2±2.9岁,病程2个月~11年,平均病程5.1年,将其分为甲、乙两组,每组各50例。

两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之间的一般资料,年龄、病程、性别等数据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组间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3】甲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病情监测、药物护理、认识疾病、SLE和妊娠相关知识宣教等。

乙组患者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①心理护理: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再加上长期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使疾病有着缓慢加重的趋势,最终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

个性化护理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影响

个性化护理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影响

个性化护理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将个性化护理干预展开运用的作用。

方法研究在2021年2月至112月展开,选入该时间段内我院收治患者中的70例为对象,并进行1至70编号,取其中的35例,在治疗的过程中展开常规性护理,作为对照组,在对剩下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则将个性化护理干预进行运用,作为观察组。

分析护理干预效果。

结果结合对两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0.05。

结论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将个性化护理干预进行运用,可以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进行改善,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恢复。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系统性红斑狼疮在临床常见的免疫系统病症中,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发生率较高且对患者健康所造成的影响较大的病症类型。

在病症的作用下,会促使患者存在有关节炎、关节疼痛以及红斑等症状,病症诱发的因素较为复杂。

不科学用药或者雌激素水平异常以及受到遗传因素的作用等均可能导致该症[1-2]。

该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为促使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恢复,更需要做好对应的护理工作。

本次研究就主要对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该部分患者护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在2021年2月至112月展开,选入该时间段内我院收治患者中的70例为对象,并进行1至70编号,取其中的35例,在治疗的过程中展开常规性护理,作为对照组,在对剩下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则将个性化护理干预进行运用,作为观察组。

在患者组成方面,对照组中存在有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分布在45—69岁间,均值为(56.23±1.83)。

而观察组中则存在有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分布在44—68岁间,均值为(57.12±1.74)。

对比以上数据,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对应的护理工作都按照常规护理形式进行展开,护理人员需要详细为患者讲解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并指导患者科学进行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DNA免疫吸附治疗儿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干预效果

DNA免疫吸附治疗儿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干预效果

DNA免疫吸附治疗儿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干预效果【摘要】目的观察DNA免疫吸附治疗儿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研究DNA免疫吸附治疗的30例儿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2017年1月~2022年6月收治)进行本次实验探究,给予所有患儿DNA免疫吸附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患儿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患儿ANA滴度及ds-DNA抗体滴度变化情况、治疗及护理干预前后患儿心理状态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患儿治疗效果较好,痊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93.33%;患儿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及护理后患儿ANA滴度及ds-DNA抗体滴度均改善,p<0.05;患儿治疗与护理干预后心理状态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

结论 DNA免疫吸附治疗儿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同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帮助患者病情恢复,且未见不良反应,治疗安全可靠,患儿经治疗与护理后,心理状态佳,且生活质量较好,值得临床应用以及推广。

【关键词】儿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DNA免疫吸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护理干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儿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较为常见,该病是由患儿自身免疫介导的一种免疫性炎症疾病,对患儿健康与生长十分不利,需及时进行治疗[1]。

临床治疗儿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多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等治疗,但治疗效果有限,且存在一定不良反应情况,故而临床不断探究患儿有效的治疗方法[2]。

近年,免疫吸附方法被应用于临床中,治疗儿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取得较好治疗效果[3]。

免疫吸附是一种新型的血液净化技术,该治疗方法利用了高度特异性抗原与抗体具有特定物理化学亲和力的物质(配基)结合在吸附材料商,制成特异性吸附功能吸附柱,选择性清除儿童血液中内源性致病因子,净化血液,治疗疾病,促进患儿康复[4]。

多项研究均指出,DNA免疫吸附治疗儿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效果显著。

护理干预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护理干预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护理干预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上的护理干预及其效果。

方法选取2007年07月-2010年07月于我院就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40例,给予患者细心的护理干预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患者的面斑改观、关节疼痛、自卑心理、悲观失望、恐惧紧张五方面评价都有良好的改观结果。

结论对SLE患者行护理干预能有效帮助患者的病情转好,意义重大。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风湿疾病,与家族遗传、体内雌激素水平、某些药物食物及感染有关,对青壮年为主的群体的多系统和脏器的结缔组织产生损伤。

回顾2007年07月-2010年07月在我院进行护理干预的SLE患者40例资料,总结分析,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选取2007年07月-2010年07月于我院进行护理干预的SLE患者40例,年龄在16-59岁之间,平均30.47±4.29岁;其中男5例,女35例;病程3个月-26年,平均35.42±12.97个月。

临床表现为反复高热或长期低热24例,面颊部蝴蝶形红斑或盘状红斑32例,口腔粘膜点状出血、糜烂或溃疡12例,关节肿胀、酸痛25例。

实验室检查有尿蛋白阳性24例,白细胞减少14例,贫血12例,血小板异常4例。

全部患者行护理干预如下。

2.护理干预2.1心理护理SLE病程长且反复复发,此疾病或异常的雌激素激素水平会引起患者容貌体型的变化,影响生育能力甚至导致其功能丧失,因此病人情绪一般比较低落,失去生活信心,思想负担过重甚至拒绝治疗。

医护人员对患者应给予充分的心理指导,耐心解释疾病病理和发展过程,阐明各种检查治疗手段的作用和意义,对家属和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倾听并及时给予解答,建立好医患之间的信任,加强沟通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对促进疾病好转有重要的作用。

有些患者错误的认为该病是不治之症,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纠正他们一些错误的观点,引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发表时间:2016-06-15T10:34:20.74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作者:易琴[导读] 探索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干预措施。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长沙 410000【摘要】目的:探索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5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5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6例,对照组27例,实验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结果:实验组患者26例,23例好转出院,3例复发再次住院,没有出现病情严重死亡病例。

对照组27例,18例好转出院,8例复发再次住院,1例病情严重死亡,两组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效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由于体内有大量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而造成的损伤[1]。

目前还不确定其发病原因,可能与遗传、内分泌改变、病毒感染、日光照射、药物等因素,目前没有根治的治疗方法。

多数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带病生存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其心理,社会功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要全面护理患者,了解患者心理方面的改变,找到最佳的护理模式。

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本病临床表现蝶形红斑和盘状红斑的皮肤损害,并累及多器官,以肾脏损害多见。

病程时间长,患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而出现柯兴氏综合征[2]。

护士应给患者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各系统的护理,增强其治病信念,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8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5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7例,女46例,年龄18~67岁,平均47.9岁;病程21天~14年,确诊为狼疮性肾炎35例,狼疮性脑炎4例,剩余为单纯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心理护理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30例SLE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干预组在相同的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的同时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包括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认知疗法、心理疗法、行为疗法等,疗程为12周。

观察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变化以及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干预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改善SLE患者心理障碍,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心理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593.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2-2164-02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以皮肤、关节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的临床表现[1]。

以妇女多见, 患病年龄以20~40 岁最多。

目前尚无真正的根治方法,多数患者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带病生存并存在程度不同的负性情绪反应。

本文通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明显地提高了治疗效果。

现汇报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 2011 年12月, 我所共收治30例SLE患者。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例。

干预组:男5例,女10例,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48岁,年龄(34±6.5)岁;文化程度:文盲1例,小学3例,中学8例,大学4例;职业:脑力劳动者5例,体力劳动者10例;病程最短9个月,最长8年。

对照组:男3例,女12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46岁,年龄(33±6.6)岁;文化程度:文盲1例,小学2例,中学7例,大学5例;职业:脑力劳动者6例,体力劳动者9例;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7年。

两组患者文化程度、职业、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个性化护理在系统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个性化护理在系统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个性化护理在系统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探析个性化护理对系统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干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0例系统红斑狼疮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个性化护理,观察其护理效果。

结果:50例患者的红斑消退时间为(10.4±2.8)d,溃烂皮肤愈合时间为(11.3±2.6)d;实施个性化护理前,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0.0%,要显著低于实施后的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系统红斑狼疮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皮肤情况,且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系统红斑狼疮;满意度在临床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通常会伴有全身脏器损伤,病情迁延较长且愈合缓慢,严重干扰了患者的正常生活[1][2]。

本次研究为了探析个性化护理对系统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干预疗效,选取了50例系统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研究,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风湿免疫科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有皮肤病变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都经临床检查确诊为SLE,至少符合美国风湿病学院1997年修订的SLE11项标准其中四项。

患者中,男5例,女45例;年龄18~54岁,平均年龄(34.8±4.5)岁。

本研究中排除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性衰竭的患者,排除存在严重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的患者,并排除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血液病的患者。

1.2护理方法本研究中的50例系统红斑狼疮患者均实施个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2.1健康宣教要定期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给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主要形式是进行讲座以及课程,构建好知识框架,进行一个较为系统、一目了然的知识体系,便于患者对这些信息的接受以及理解,让患者充分认识了解该病发病的原因、病症、注意事项以及具体的治疗手段,让患者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以及较为详细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个体化护理对小儿系统性红斑狼疮实施干预的效果
发表时间:2017-12-05T14:49:52.25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下第18期作者:孙楠
[导读] SLE患儿实施个体化护理效果良好,能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方法。

(天津市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天津300052)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给予个体化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6月-2016年8月收治的4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开展个体化护理,对比分析2组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情况。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家属治疗满意度依次为95%、65%,且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SLE患儿实施个体化护理效果良好,能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方法。

关键字:个体化护理;系统性红斑狼疮;小儿;临床效果
SLE作为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症会侵犯患儿多器官和系统。

儿童SLE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等特征,可能导致多器官或组织损伤,严重者威胁患儿的生命,临床必需引起重视和关注。

本文对SLE患儿进行个体化护理展开研究,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6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SLE患儿展开研究,患儿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入选患儿排除具有认知障碍、精神疾病者,排除心、肺、肝病变的患儿。

采用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

观察组中男性、女性7例,13例,年龄(4-15)岁,平均年龄(10.3±2.4)岁;对照组包括男性5例,女性15例,年龄(5-13)岁,平均年龄(10.7±2.5)岁。

比较发现,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并无统计学差异,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2组患儿均使用甲基泼尼松龙[12mg/(kg·d)]、环磷酸铵[10mg/(kg·d)]进行治疗,2种药物均依据患儿体重给药,每日1次,连续治疗3d,2周后重复,病情减轻后变为1个月一次。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个体化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心理护理
SLE是一种慢性疾病,患儿因饱受病痛折磨,病情反复发作痊愈时间较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患儿的睡眠和食欲。

所以,护理人员要关心和体贴患儿,针对患儿的兴趣爱好、性格、文化层次等信息,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同时,责任护士必须充分把握每次进行床旁治疗的机会,通过诱导式发问法进入患儿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苦楚,并鼓励其通过哭泣、唱歌等方式发泄自己的情感。

此外,护理人员要热情与患儿家属沟通,为家长讲解相关知识,使他们了解具体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及注意事项,使家属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

1.2.2健康教育
患儿因担心预后治疗效果,且缺少对疾病的认识,在不同程度上会加大患儿的负性情绪,不利于患儿对自觉采纳护理和治疗建议。

护理人员在剖析患儿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后,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活动。

对理解能力较好的患儿,可通过口述的方式向其讲解疾病发展原因、预后效果等内容。

具体教育中,鼓励患儿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当场给予解决。

护理人员也要鼓励患儿复述昨日的宣教内容,及时纠正患儿复述中的错误,帮助其逐步内化相关知识。

对理解能力差的患儿,可采用口述与图片、视频等联合的方法,在向患儿展示相关图片及视频信息时,配合相对应的讲解,便于患儿快速理解相关知识。

1.2.3社会支持
护理人员评估患儿的人格特征后,实施针对性的社会支持方案。

对抑郁质患儿,护理人员要多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指导家长给患儿更多关心和爱护,并适当增加探访时间,让患儿感受到亲人的关爱和温暖。

此外,还应对锻炼这类患儿的社会主动性,包含主动与家长、朋友打招呼,主动寻找交流话题等。

对多血质患儿,可建立病友圈小组,开展一系列的文娱活动,使患儿感受交流的快乐,提升患儿预后治疗效果。

护理后,对比2组治疗依从性及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代表,用x2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存在显著差异,且观察组(95%)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65%),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SLE病症存在迁延性、进展性的特征,导致患儿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消极情绪不仅影响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也会降低其治疗依从性[1]。

而患儿及家属对医疗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对等,会增加患儿对病情预后效果的主观臆想,这也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不利因素。

因此,依据不同患儿的个体化差异,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儿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改善其生活质量。

此时,护理人员针对患儿的兴趣、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开展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患儿的不良情绪反应,使患儿积极主动接受各项治疗及护理,提升临床治疗效果[2]。

同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告知他们加大对患儿关心和支持的重要性,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治疗活动。

此外,护理人员全程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使其具备生理及心理健康的良性循环,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3]。

必须注意,患儿也是一个社会人,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有助于其重拾
信息,促进病情及早康复。

因此,护理人员应依据患儿人格特征开展相应的社会支持,促进其快速融入交际圈,提升交际能力。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5%,对照组为65%,且观察组患儿依从性比对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知,SLE患儿行个体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和家属护理满意度,改善患儿日常生活质量,具有在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结论:
总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实施个体化护理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和家属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连冬梅,李杨.北京某三甲医院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儿及父母相关疾病知识情况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41(35):4272-4274.
[2] 常星艳.个体化护理模式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对其生活质量、致死率、致残率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4,33(7):22-24.
[3] 孟璐.免疫吸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效果观察及个体化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23(11):49-50. 通讯地址: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154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