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腈质量标准
药品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

流动相的选择
• -分离能力强 • (各种有关物质基本分离) • -温和稳定 • (pH、比例适中对柱伤害小,性质稳定) • -配制简单、易得价廉 • -无毒环保
流动相的选择
• 头孢曲松钠的流动相原来0.8%四庚基溴化铵乙腈溶液-水-磷酸盐缓冲液-枸橼酸缓冲液( 500:440:55:5),由4种成分组成,需配制3种缓冲液;
检测波长的选择
色谱柱的选择
• 反相色谱系统使用非极性填充剂
• C18、 C8;氰基柱、氨基柱
• 正相色谱系统使用极性填充剂
• 硅胶柱
•
离子交换填充剂;
•
凝胶或高分子多孔微球;
•
手性键合填充剂
色谱柱的选择-常见问题
• 色谱柱与流动相性质不匹配 • 100%的水或Buffer最好选水相柱(AQ柱 ) • 普通C18柱流动相中用到离子对试剂,用后应好好冲 • 最好专用! • 因色谱柱填料性质已与原来有所不同 • 在该柱上所摸索的色谱条件,可能在其它同类柱子上得不到重现! •
(控制在主成分降低10%~20%为宜)
柱温的确定 二、HPLC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 - 不规定柱温 • (不需加温且对温度不敏感)
- 25℃或30 ℃ (不需加温但对温度敏感,需保持恒温) - 35 ℃~70 ℃ • (需加温且对温度敏感,需保持恒温) • 作为耐用性试验之一 • 且可与溶液稳定性同时进行
溶液浓度
HPLC方法的建立
系统适应性 试验方法
检测波长
原方法
在对已有方法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最佳分析方法 新方法
分析方法的有效性(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9,34:734
典型的HPLC方法测定有关物质
有关物质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Ⅴ D)测定。 •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磷酸盐缓冲液(pH6.3)[取磷酸二氢钾
甘草苷质量标准

甘草苷质量标准1仪器与试药LC??20A高效液相色谱仪,可变紫外检测器(日本岛津)。
111610??200503);止嗽丸为实验室样品;甲醇为色谱纯,水为超纯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2.1色谱条件色谱柱:HypersilC18柱(5μm;4.0mm×250mm):流动相:乙腈??0.5%冰醋酸(体积比20∶80);流速1.1mL/min;检测波长276nm;柱温30℃;进样量:10μL。
取甘草苷对比品适量,加体积分数70%乙醇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即得。
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约1g,置具塞锥形瓶中,周密加入体积分数70%乙醇10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30min,取出,再称定重量,用体积分数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滤过,即得。
2.4方法的专属性考察在上述的色谱条件下,将甘草苷对比品溶液、供试品溶液、甘草阴性对比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中,得HPLC图(见图1),结果显示阴性对比无干扰。
A.甘草苷对比品;B.止嗽丸样品;C.甘草阴性对比图1HPLC图谱(略)Figure1HPLCchromatograms2.5线性关系的考察周密称取甘草苷对比品适量,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分别含甘草苷2.001、4.002、10.00、20.01、40.02、200.1μg的溶液,分别吸取10μL进样测定峰面积。
以峰面积为纵坐标,对比品的质量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得回归方程:y=29543x+144.52,r=1.000。
表明甘草苷进样量在0.020~2.001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形关系。
论文百事通2.6周密度试验分别取对比品溶液10μL,连续进样5次,测定峰面积,计算得甘草苷的峰面积RSD分别为0.4%。
2.7重复性试验周密称取同一批号样品,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平行制备5份,依法测定,计算甘草苷含量RSD值为0.6%。
2.8稳定性试验取同一供试品溶液,于0、2、3、4、6、8、11、24h进样测定,计算得甘草苷的峰面积的RSD为1.0%,表明样品溶液在24h内稳定。
中药饮片-红参(压制)质量标准

颁发部门:质量部 新订:√ 替代:执行日期: 起草人: 日 期:审核人: 日 期:批准人: 日 期:分发部门:质量部 变更修订号: 批准日期 : 执行日期 :变更原因及目的: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内容:1 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栽培品经蒸制后的干燥根及根茎。
秋季采挖,洗净,蒸制后,干燥。
2 性状芦头缩成圆球或方块状,主根截面呈不规则矩形,表面红棕色或深红色,质硬而脆,角质样,气微香,味甘,微苦。
3 鉴别3.1 压制品横切面 木栓层为数列细胞,栓内层窄,韧皮部外侧有裂隙,内侧薄壁细胞排列较紧密,有树脂道散在,内含黄色分泌物。
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断续排列成放射状,导管旁偶有非木化的纤维。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3.2 粉末淡黄白色。
树脂道碎片易见,含黄色块状分泌物。
草酸钙簇晶直径20~68μm ,棱角锐尖。
木栓细胞表面观类方形或多角形,壁细波状弯曲。
网纹导管及梯纹导管直径10~56μm 。
淀粉粒糊化,轮廓模糊。
3.3 取本品粉末1g ,加三氯甲烷40ml ,加热回流1小时,弃去三氯甲烷液,药渣挥干溶剂,加水0.5ml 搅拌湿润,加水饱和正丁醇10ml ,超声处理30分钟,吸取上清液加3倍量氨试液,摇匀,放置分层,取上层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对照药材1g ,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再取人参皂苷Rb 1、人参皂苷Re 、人参皂苷Rf 及人参皂苷R g 1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各含2mg 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 )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2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 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置日光及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
工艺验证报告

验证报告编号:2305·429-00×××酯工艺验证报告起草人:日期:年月日审核人:日期:年月日批准人:日期:年月日×××生物化学药业有限公司1 概述在2007年7月10日~9月23日,依据《×××酯类工艺验证方案》(验证方案号:1305·429-00),对三批×××酯类的制品生产过程实施了工艺验证,验证工序有中间体I制备、中间体Ⅱ制备、中间体Ⅲ制备、中间体Ⅳ制备、中间体Ⅳ制备、粗品制备、精制(层析分离)、、精制(蒸发干燥)、混合分装和外包装。
对关键工序的关键项目及参数进行了验证考察确认,验证确认结果如下:1.1 验证规程号《×××酯工艺验证方案》(1305·429-00)1.2 验证产品批号与批量:1.3 验证工艺流程图(见附件1)1.4 验证主要原辅材料(见附件2)1.5 验证主要生产设备(见附件3)1.6 验证生产质量控制点(见附件4)2 工序验证结果及数据分析3 偏差分析和评价建议×××酯生产工艺的每道工序,完整地进行了三个连续批次的验证,在验证过程中未发现偏差情况,结果均在允许的可接收标准范围内。
为保证验证状态能得到维持,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经验证工艺控制方法、批量、设备、材料进行生产。
当生产设备、批量、关键原辅料、工艺方法发生变更时,应及时进行再验证。
4 验证总结论:经过正常生产规模的连续三批产品工艺验证,结果符合验证标准,可以投入生产使用。
5 再验证周期:再验证周期为一年半。
6 附件清单:附件1 验证工艺流程图附件2 验证主要原辅材料附件3 验证主要生产设备附件4 验证生产质量控制点附件1 验证生产工艺流程图物料工序检验中间站入库附件2 验证主要原辅材料附件3 验证主要生产设备附件4 验证生产质量控制点。
甘草酸系列产品质量标准

甘草酸系列产品质量标准中文通用名甘草酸A英文通用名GlycyrrhizicAcidA标准号WS-10001-(HD-0506)-2002药品名称甘草酸A药品英文名GlycyrrhizicAcidA 主要成分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甘草酸(C42H62O16)不得少于95.0%。
处方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有特殊甜味。
鉴别取本品0.2g,加水5ml,盐酸3ml蒸馏,于蒸馏液中滴加2,4-二硝基苯肼乙醇试液2~3滴,产生橙红色沉淀。
检查干燥失重取本品1.0g,在80℃真空干燥8小时,减失重量不得过6.0%(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VIIIL)。
炽灼残渣取本品1.0g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VIIIN),遗留残渣不得超过0.2%。
重金属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VIIIH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砷盐取本品1.0g,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VIIIJ第一法),应符合规定(0.0002%)。
含量测定取本品40m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稀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
精密量取稀释液10ml,置100ml量瓶中,加稀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IVA),在252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甘草酸(C42H62O16)的吸收系数(E1%1cm)为141计算。
类别抗溃疡病药。
作用与用途/功能与主治/适应证用法与用量注意规格贮藏遮光,密封保存。
有效期暂定3年曾用名起草单位新疆天山制药工业有限公司复核单位新疆区药品检验所出处化学药品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第六册)中文通用名甘草酸二钾英文通用名DipotaiumGlycyrrhetate标准号WS-10001-(HD-0507)-2002药品名称甘草酸二钾药品英文名DipotaiumGlycyrrhetate主要成分本品按无水物计算,含甘草酸二钾(C42H60K2O16)不得少于75.0%。
l-缬氨酸检测标准

l-缬氨酸检测标准本标准用于检测L-缬氨酸的含量、质量、外观性状、纯度、溶解性和干燥失重等指标。
1.含量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含量检测。
色谱条件如下:色谱柱:C18柱,250mm×4.6mm,5μm粒径;流动相:0.01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pH=3.0)-乙腈(95:5);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14nm;进样量:10μL。
在该色谱条件下,L-缬氨酸的保留时间约为12分钟,峰形良好,无杂质干扰。
通过测定样品中L-缬氨酸的峰面积,与标准曲线比较,计算出样品中L-缬氨酸的含量。
2.质量标准2.1 性状: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
2.2 鉴别:采用红外光谱法进行鉴别。
样品与标准品红外光谱图一致,无其他杂质峰干扰。
2.3 纯度:按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样品中不得含有其他氨基酸。
2.4 溶解性: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乙醚。
在水中溶解度大于200g/100mL。
2.5 干燥失重:按照烘干法测定干燥失重,样品干燥失重不得超过0.2%。
3.外观性状L-缬氨酸应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
外观应洁净,无杂质、异色和结块等现象。
4.纯度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纯度检测。
通过比较样品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与标准品的一致性,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其他氨基酸等杂质。
在检测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流速、进样量和流动相的配比等条件,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5.溶解性L-缬氨酸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乙醚。
在水中溶解度大于200g/100mL。
在溶解过程中,应缓慢加入样品并搅拌,以避免局部过浓导致结块或沉淀。
同时,应注意控制温度和搅拌时间等因素,以获得最佳的溶解效果。
6.干燥失重按照烘干法测定干燥失重,样品干燥失重不得超过0.2%。
在测定过程中,应将样品置于恒温干燥箱中烘干一定时间,然后准确称量样品的质量并计算干燥失重。
该指标可反映样品的纯度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情况。
总结:通过对L-缬氨酸的含量、质量、外观性状、纯度、溶解性和干燥失重等指标进行检测,可以全面评估该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药典溶剂残留标准

限度%
溶剂名称
限度%
第一类溶剂(应该避免使用)
苯
四氯化碳
1,2-二氯乙烷
1,1-二氯乙烯
1,1,1-三氯乙烷
0.0002
0.0004
0.0005
0.0008
0.15
第四类溶剂(尚无足够毒理学资料)
1,1-二异氧基丙烷
1,1-二甲氧基甲烷
2,2-二甲氧基丙烷
异辛烷
异丙醚
甲氧异丙基酮
甲氧四氢呋喃
醋酸
丙酮
甲氧基苯
正丁醇
仲丁醇
乙酸丁酯
叔丁基甲基醚
异丙基苯
二甲亚砜
乙醇
乙酸乙酯
乙醚
甲酸乙酯
甲酸
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烷
乙酸异丁酯
乙酸异丙酯
乙酸甲酯
3-甲基-1-丁醇
丁酮
甲基异丁基酮
异丁酮
异丁醇
正戊烷
正戊醇
正丙醇
异丙醇
乙酸丙酯
限度%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石油醚
三氯醋酸
三氟醋酸
第二类溶剂(应该限制使用)
乙腈
氯苯
三氯甲烷
环己烷
1,2-二氯乙烯
二氯甲烷
1,2-二甲氧基乙烷
N,N-二甲基乙酰胺
N,N-二甲基甲酰胺
二氧六环
2-乙氧基乙醇
乙二醇
甲酰胺
正己烷
甲醇
2-甲氧基乙醇
甲基丁基酮
甲基环己烷
N-甲基吡咯烷酮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 164 部分: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T300 164-2018

ICS13.100C 5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300.164—2018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64部分: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Determination of toxic substances in workplace air-Part 164:Diphenylmethane diisocyanate2018-07-16发布2019-07-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GBZ/T 300.164—2018前言本部分为GBZ/T 300《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的第164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上海欧萨评价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欧萨卫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祖兵、王小兵、王翔、刘煜明、张峻、刘彪、白云飞、陆祺—。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64部分: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1 范围GBZ/T 300的本部分规定了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的浸渍滤纸采集-高效液相色谱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浓度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3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基本信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基本信息化学物质化学文摘号(CAS号)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Diphenylmethanediisocyanate, MDI)101-68-8 C15H10N2O2250.244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浸渍滤纸采集-高效液相色谱法4.1 原理空气中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与浸渍滤纸上的1-(2-吡啶基)哌嗪(1-2PP)反应生成MDI-脲衍生物而被吸附于滤纸上,经洗脱、过滤后,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腈质量标准
项 目 一 等 品 标 准
性 状 本品为无色透明,无悬浮物的液体
氨含量测定 测定方法:滴定法 试剂和溶液 除另有注明外,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37%(m/m)中性甲醛溶液:将37%(m/m)甲醛溶液用0.1 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中和至PH为7.0。使用前用PH计重新核对其PH值,必要时,用0.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调节至PH为7.0。 氢氧化钠溶液: c(NaOH)=0.1mol/L 硫酸溶液:c(1/2H2SO4)=0.01mol/L 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0.01mol/L 缓冲溶液(参比标准PH=4.0,PH=7.0)。 仪器与设备 PH计:最小分度0.02PH。 玻璃电极和甘汞惦记。 电磁搅拌器:配备合适的电磁搅拌棒。 微量滴定管:10ml,分刻度0.05ml. 烧杯:400ml.
量筒:100ml.
滴瓶。
采样:按规定采取样品。
分析步骤
样品稀释
量取100ml试样,置于盛有50ml水和一个磁力搅拌棒的400ml烧杯中。
将烧杯放在电磁搅拌器上,插入PH计电极,搅拌使溶液混匀。
中和
溶液在搅拌条件下,用0.1mol/L氢氧化钠溶液贺.01mol/L硫酸溶液调节PH
为7.0。
与甲醛反应
在已中和的试样溶液中加入25ml中性甲醛溶液,搅拌5min后,若溶液PH
值小于7.0,则按步骤(在搅拌条件下,用0.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
滴定溶液滴定至溶液PH值为7.0即为终点)进行滴定,若溶液PH值等于或
大于7.0,则表示试样中无氨和氨盐存在。
氨含量测定
分析结果的表述
计算
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氨含量X(%),按式(1)计算:
X=[(V*c×0.017)/(100×ρ)]×100……………………(1)
式中:
V—滴定试样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体积,ml;
c—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实际密度,mol/L;
0.017—与1.00ml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1.0000mol/L]相当的,以
克表示的氨的质量;
ρ—试样的密度,g/ml.
结果的表示
取两次重复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分析结果。两次重复测定结果之差应
符合规定的精密度,测定结果应精确至0.00001%。
精密度
重复性
在同一实验室,由同一操作人员,使用相同仪器,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用
正常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对同一试样进行两次重复测定,其测定值之差应不大
于0.00025%。
纯度测定 本品纯度及有机杂质的测定用气相色谱法 纯度≥99.0 测定方法:气象色谱法 试剂和材料 载气和辅助气体 载气 氮气:纯度不小于99.9%(V/V),经硅胶及5A分子筛干燥、净化。 辅助气 a) 氢气或氮气:纯度不小于99.9%(V/V),经硅胶及5A分子筛干燥、净化。 b) 空气(压缩空气):经硅胶及5A分子筛干燥、净化。 固定液:聚乙二醇400(PEG 400)ββ’-氧化二丙腈(ββ’-OD PN)。 载体:Chromosorb WAW-DMCS,粒径0.177~0.250mm(60~80目)。 毛细管色谱柱:FFAP键合固定相适应弹性毛细管色谱柱(Polyethylene
Glycol-TPA phase),长50m,内径0.32mm,液膜厚度0.52μm..
标准试剂
丁酮:色谱纯。
丙酮:色谱纯。
丙西腈:纯度不小于99.5%(m/m)。
乙腈:纯度不小于99.5%(m/m)优质乙腈。
仪器与设备
气象色谱仪:配备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填充柱或毛细管柱,单个杂质峰的
最低检出量为噪声5倍。
记录装置:记录仪,积分仪或色谱数据处理机。
分析天平:感量0.0001g.
微量注射器:10μL,50μL。
纯度测定
采样:按要求采取样品。
分析步骤
操作条件
推荐的色谱柱及典型操作条件见表1。能达到同等分离效果的其他色谱柱均可
使用。
表1 推荐的色谱柱及典型操作条件
色谱柱 填充柱 毛细管柱
固定液 4%PEG-400+17%ββ’-OD PN FFAP
载体 Chromosorb WAW-DMCS ----
载体粒径,mm 0.177~0.250 ----
柱长,m 6 50
柱内径,mm 3 0.32
液膜厚度μm.
-- 0.52
检测器 FID FID
柱温,℃ 80 54℃恒温20min,以10℃/min升
至200℃恒温20min.
进样口温度,℃ 170 160
检测器温度,℃ 160 200
载气 H2 N2
载气流速,ml/min 50 0.9
载气线速,cm/s --- 12
分流比 --- 100:1
进样量,μL
0.4 0.2~0.4
测定步骤
色谱仪启动后进行必要的调节的,以达到表1所列的典型操作条件或能获得
同等分离的其他适宜条件,仪器稳定后即可进行测定。
相对质量校正因子的测定
用一个洁净、干燥的50ml容量瓶,在分析天平上,称取40g乙腈作基液,精
确至0.0002g。然后加入丙酮约0.0030g, 丙烯腈约0.0040 g, 丁酮约0.0200g,
充分混匀,即得配制得定量标样,将此标样合乙腈基液分别进样各三次,取
得六套面积相近得数据,求得两样品中各组分得面积平均值,按式(1)计算
出各组分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Fi):
Fi=Asmi/Aims……………………(1)
式中:
As---标样中内标物的峰面积, mm2或积分值;
mi---标样中加入组分i的质量,g;
Ai——标样中组分i峰面积减去乙腈基液中该组分峰面积,cm2或积分值;
Ms—内标物的质量,g。
试样测定
用一个洁净、干燥的50 容量瓶,在分析天平上称取约40 g工业用乙腈待测
试样,精确至0.0001g。然后称入0.0200g丁酮,充分混匀,与上面同样的操
作条件进行色谱分析,得到各组分和内标物的峰面积。重复测定两次。
纯度测定 分析结果的表述 计算 各待测组分i的质量百分含量Xi%(m/m)按式(2)计算: Xi=[(AiFims)/(Asm)] ×100…………………………(2) 式中: Ai--试样中组分i的峰面积,mm2或积分值; Fi--试样中组分i的相对于内标物丁酮的质量校正因子,重组分(含丙腈)相对质量校正因子为1.00; ms--内标物丁酮的质量,g; As--内标物丁酮的峰面积,mm2或积分值; m--样品的质量,g。 乙腈纯度X%(m/m)按式(3)用差减法计算: X=100.0-(X1+X2+X3+X4+X5+X6)……………………(3) 式中:X1——有机杂质总量,%(m/m); X2——水分含量,%(m/m); X3——酸度,%(m/m);
X4——氢氰酸含量,%(m/m);
X5——氨含量,%(m/m);
X6——铜、铁含量,%(m/m)。
结果的表示
a) 取两次重复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其分析结果。
b) 报告丙酮、丙烯腈含量应精确至0.0001%(m/m),重组分(含丙腈)精
确至0.001%(m/m)。
c) 报告乙腈纯度应精确至0.1%。
精密度
重复性
在同一实验室由同一操作员,用同一仪器,对同一试样相继做两次重复测定,
每一组分测定值对平均值的相对偏差应不大于10%(95%置信水平);乙腈纯
度的两次测定结果之差不大于其平均值的0.1%(95%置信水平)。
密度与沸程
密度(20℃),g/cm3:0.781~0.784
沸程(在0.101 33MPa下),℃8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