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六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新人教版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教材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状况,上承奴隶社会,下启整个封建时代,为后面学习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经济和思想文化及秦始皇统一中国等内容有铺路搭桥的作用,因而本课承上启下,在中国古代史上占重要地位。

二、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鼑新,才能富国强兵。

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齐、晋争霸。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导致了什么后果?播放动画视频《烽火戏诸侯》教师: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演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结果,等戎族真的来攻打西周时,诸侯没有再来救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随后,东周建立,东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今天我们来学习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展示: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看千金一笑叹周王衰落二、观春秋烽火展霸主风采三、谈七雄兼并解战国风云四、说天下大势悟分久必合(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看千金一笑叹周王衰落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看课本30页,归纳:东周的建立和分期。

学生一:东周的建立时间是公元前770年,建立者是周平王,都城在洛。

学生二: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

第6课第3节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PPT课件人教版

第6课第3节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PPT课件人教版

3.仿照示例改写下面的提示语,使其亲切友善、生动而 不失原意。 示例:(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 改写: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 下! ①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②提示语(阅览室内):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 ③提示语(草坪旁边):保护草坪,严禁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加强学生对 语句色彩义的理解和掌握。 答案:诗人惆怅是因为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柳 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 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最后 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因此不能将“梨花 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 则第二句的“花满城”就是指桃花,语言鲜艳活泼,和 “惆怅东栏一株雪”的忧伤基调不协调。
5.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选自《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善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仍然 尊敬他。” 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选自《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夯基础
一、知识链接 语言表达的色彩调配
语言的色彩是指语言所带有的感性上的表达色彩,它是 指词语所反映出来的感情上、形象上或语体风格上的一 些特点。这些不同的感性特点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有不 同的修辞作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到那些不争气的留 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 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髺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 标致极了。”“标致”多形容漂亮姑娘,这里作者用以 讽刺那伙不男不女的纨绔子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素材第6课 北宋的政治记忆歌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素材第6课   北宋的政治记忆歌谣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记忆歌谣潘勇原创,未经授权,违者必究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记忆歌谣
陈桥兵变960,黄袍加身赵匡胤,取代后周建北宋,建都开封改东京,庙号定为宋太祖。

北宋建立正当时,统一趋势已形成,先南后北促统一,中原南方割据除。

北宋建立强集权,知识重要要牢记。

措施首先要掌握;第一强化在军事,解除禁军将领权,控制军队乱调动,将领握兵无发兵,军队将领常调换,定期换防互不识;第二政治要分权,中央地方分又分。

中央分化事务权,宰相权力被削弱,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增加宰相数,多人一起议大政;二是多重机构设,分割宰相军财权;地方文臣州县官,三年一换防专权,各州还要设通判,以分知州专断权;取消节度收税权,设置财赋转运使,地方财赋归中央。

这些措施影响大,中央集权大强化,皇帝权力得加强。

重文轻武宋朝始,防止唐末武将专,主要措施有三项:宋太祖时重文臣,文臣掌握军政权;太宗文臣统军队,文官地位超武将,武将权力多牵制,严重束缚指挥权;注重发展文教事,改革发展科举制。

这些措施影响深,积极消极两面性,积极因素很突出,扭转尚武轻文风,杜绝武将跋扈兵变生,利于政权稳固社会安,读书风气日渐浓,文化素养大提高,科技发达文化昌,人才辈出文治昌。

消极方面也重要,两宋命运与相关,军队战斗能力弱,政府行政效率低,朝廷财政支出大,积贫积弱难振兴。

宋朝科举大发展,科举改革分不开,主要措施有两点:大幅增加取士数;进士地位得提高,授官从优升迁速。

科举改革影响大,全国读书风气浓,文化素养得提高,科技发达文化昌,人才辈出文治昌。

《图片历史解读》中考复习课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图片历史解读》中考复习课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工明确什,么人?人平等,过着丰富多彩的
生活。
从赤•人身物露(2活体)动,整可学个以会画看了出人面,工人当取物时火人。处们除于不了再狩
猎食、物采,状集掌态外握,,了说还钻明以孔鱼技什类术么等,问水山生顶题动洞?物人作已
经懂得爱美。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
距今 发现地点 时间
体貌特征 工具、生产、生活
社会组织
2、夏商周的更替
夏夏朝朝
商朝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前770年 前476年 前475年 前221年
奴隶社会 形成
奴隶社会 发展
奴隶社会 鼎盛
奴隶社会 瓦解
封建社会 确立
【国家更迭悟兴衰】
夏桀把人当坐骑
指出商亡周兴的原因及启示。
根据图示可知,夏商灭亡的原因是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周兴的原因是周武王能伐无道诛暴君(正义性),顺应民心。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分封制 读图并参照课本内容作答。
6、分封制有什么特点? (1)以血缘为纽带(家国同构)(2)层层分封、等级分 明(3)受封者权力与义务交织(4)众星捧月般的格局 (5)贵族政治、世代相袭。
看图回答问题: 1、分封制实行的原因: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 疆土 2、分封的依据是: 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3、分封的对象有: 宗亲和功臣 4、周初的封国主要有: 鲁齐燕卫宋晋 5、分封制的作用和弊端:
传说和历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传说作为一种古老的叙事方式, 是历史的重要补充和丰富,可以通过历史的考证和研究来验证其真实性。 传说和历史相互影响和渗透,传说为历史增添神秘色彩和想象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含)

精兵,则天下自安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矣.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即夺其政治权、经济权、军事权。
原因
唐末五代,藩镇太重, 1 君弱臣2 强(地方权3力大,
中央势弱)
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 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 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 中央集权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2.“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D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3.“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说明宋官员的主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 都城。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 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4.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 响的学习,培养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 字元朗。军事家,宋朝开国皇帝。赵 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管 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 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 匡胤登基,建立“北宋”。
宋太宗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 朝廷授予的“阵图” 行军布阵。(受抑制)
这两位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唐朝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尚武的风气盛行一时, 唐朝中期以来出现了骄兵悍将飞扬跋扈的局面。
北宋科举制的特点
1.程序严格:州试——省试——殿试; 2.提高进士的地位。 3.方法严密:糊名法,防舞弊; 4.录取名额大增。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时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

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春秋时期齐、晋争霸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学习目标: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点、时间分界、2、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简单情况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3、了解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主要的战役。

自学指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有哪位同学知道西周是怎样灭亡的?生:周幽王昏庸无道,还出演“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后被前来进攻的戎族杀死。

师:对,西周灭亡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东周时期,也即春秋战国时期。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时又发生了哪些重要事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第六课要学习和了解的内容。

(板书: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师:有谁知道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吗?生:“春秋”是因孔子所编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战国”是因当时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而得名。

师:好。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东周开始了,但周一辈子的权威一落千丈。

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

(其中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共295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共255年)(板书:东周:公元前770年洛春秋和战国)二、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师:好,现在我想请同学们自己来为这节课制定学习目标。

2024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及教案

2024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及教案

2024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及教案一、课件制作。

# (一)封面。

1. 设计思路。

咱这个封面呀,得搞点吸引人的东西。

就像电影海报一样,得让人一看就想点进来。

可以放一张古代中国的大地图,那种有山川河流,还有各个古老王朝大致疆域的。

然后在地图上用那种很炫酷的字体写上“七年级历史上册”,旁边再配上几个古代士兵或者文人的小插图,增加点历史的氛围。

2. 色彩搭配。

颜色方面呢,我觉得可以用深棕色和金黄色搭配。

深棕色代表古老的土地,有厚重的历史感;金黄色就像古代的皇家颜色,象征着历史中的辉煌。

# (二)单元导入。

1. 图片导入。

比如说在讲“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这个单元的时候,就先放几张元谋人、北京人复原头像的图片。

然后在旁边写上一些有趣的小问题,像“你能想象这些古人每天都在干啥吗?”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 故事导入。

要是讲“夏商周时期”,就讲个“大禹治水”的故事。

不过咱讲故事的时候可不能干巴巴的,得有点表演成分。

比如模仿大禹说话的口气:“这洪水太猛啦,俺得想个办法治治它!”然后再引出夏王朝的建立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 (三)正文内容。

1. 重点内容突出。

在讲到每个朝代的重要事件或者人物的时候,咱就把这部分内容单独放大,还可以换个颜色。

比如说讲秦始皇统一六国,就把“统一六国”这几个字变成大红色,特别显眼。

然后在旁边配上秦始皇的画像,再用箭头把他和六国连接起来,展示他是怎么一步步统一的。

2. 趣味动画。

要是讲丝绸之路呢,就可以做个小动画。

有骆驼商队从长安出发,一路晃晃悠悠地经过沙漠、绿洲,到达西域。

骆驼背上驮着丝绸、茶叶这些货物,商人们脸上还带着那种长途跋涉的疲惫和对远方的期待。

这个动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

# (四)总结部分。

1. 思维导图总结。

每讲完一个单元或者一个大的知识点,就用思维导图来总结。

比如说在总结“秦汉时期”的时候,中心是“秦汉”,然后分支出去有政治(像皇帝制度、郡县制)、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文化(造纸术、史学成就)等方面。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新人教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1.把握铁耕具、牛耕的推行和利用。

2.明白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时周王室衰微的表现、齐桓公第一称霸等史实。

进程与方式:1.引导学生试探“齐桓公什么缘故能第一称霸”,从而提高学生明白得、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帮忙学生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看和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成绩霸业的学习熟悉到国家壮大需要改革,需要人材,需要发奋图强的精神,教育学生明确远大的目标,培育自己坚持不懈的毅力,为以后建设祖国、振兴民族作预备。

重点难点:重点:铁制耕具和农耕;齐桓公称霸。

难点:诸侯称霸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教学预备:《春秋争霸形势图》;“围魏救赵”故事资料,;“烽火戏诸侯”故事资料;晋文公的故事资料.;“退避三舍”故事资料;“卧薪尝胆”故事资料;《三十六计》相关内容PPT 课件。

教学大体进程:导入新课: (课件展现“烽火戏诸侯”的画面)你明白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吗?(请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学生讲述后,教师总结: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显现了诸侯纷争的局面。

不久,西周衰亡,东周成立。

东周的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

在这一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各个领域都急剧转变。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板书)感知明白得:一、春秋时期的经济进展1.铁制耕具和农耕。

(1)引导:请同窗们依照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一些铁耕具的名称。

铁锨、铁镐、铁钯、铁犁、铁锄、铁铧……提问:专门好。

那么,咱们今天所接触到的这些铁制耕具最先是在何时显现的呢?春秋时期,我国开始显现铁耕具。

讲解:《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耕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利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先文字记载。

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发觉一批铁耕具。

(2)提问:请同窗们动脑筋想一想,铁耕具什么缘故能较快推行?能够先讨论,然后再回答。

总结:我把大伙儿说的内容归纳一下。

一、铁耕具与石耕具和青铜耕具相较,具有专门大的优越性;二、那时的冶铁工业已经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战国七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6、战国初年晋国被分为_____、_____、_____三个国家。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感谢你的观看!
2、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_____, 他任用_____为相, 进行改革,又提出___的号召,在诸侯中树立了威信。
3、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_____,与之有关的 成语是______.晋楚争霸持续百余年,最后,______打 败了晋国,做了中原霸主。
4、哪一战役致使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_______.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
奴隶 社会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一、春秋争霸 (前770--前476)
1、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
2、齐桓公首霸 管仲改革内容、结果
3、晋楚争霸
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
一鸣惊人
4、吴越争霸
卧薪尝胆
内 容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改革军制,组成强大的常备军
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
结果 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
管 仲
城濮之战
晋 军
楚 军
退 避 三 舍
消极 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
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促进了民族融合 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二、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
三家分晋:
赵、魏、韩
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续用齐国号) 楚、秦、燕
2、七雄(名称,位置) 3、重要战役
①桂陵之战(齐国、魏国)
②马陵之战(齐国、魏国)
③长平之战 (秦国、赵国)
(围魏救赵) (减灶计) ( 东南西北到中央


孙 膑
庞涓
孙膑
历史剧表演:
课堂练习
1、_________年,_______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