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理论 区域规划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
杜能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模式
1、配置基本原理 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生 产易于腐烂或必须是新鲜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 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少的作物。 2、配置模式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 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
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 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
两点结论:
在“杜能条件下”,同一产品的地租只与Kt(运费)有关;
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论
概念
• 工业区位论是研究工业布局和厂址位置的理论 • 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内容 • 前者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工业布局;后者指厂址的选择理论
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论
特点
• 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 工业区位论的建立,使工业布局的研究从个别企业布局转向研究 工业地域综合设计 •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其他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 • 不断采用新的科学方法和手段,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用遥感 手段获取信息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的理论,具体说来就是指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 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 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在人类活动中,有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等,像这样的人类活 动内容或实体,称之为区位主体,它指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讨论经 济活动的区位理论则称为经济区位理论。 进一步区分经济活动的内容,则有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和商业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的应用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 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的应用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中观尺度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五个圈域。 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
杜能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模式
1、配置基本原理 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生 产易于腐烂或必须是新鲜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 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少的作物。 2、配置模式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 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
杜能理论的意义
杜能农业区位论对经济区位研究而言,其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 最具重要意义。这种方法对于韦伯以及克里斯塔勒等后来的区位理 论研究者有很大影响与启发。同时,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 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不仅仅用此原理可说明农业 土地利用,对于其它土地利用仍然有效,是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
•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在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成本指向所决 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次偏移。
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论
运费指向理论
1、主要观点: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条件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 即运费(吨.公里)最小的区位。
2、工业原料的性质与重量
遍在原料 (1)原材料 局地原料 损重原料 纯原料
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论
背景
从“孤立国”的假想空间出发,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 生产方式,探索这种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19世纪,德国的农业制度改革; 杜能本人是农业资本家;
1826,他发表了《孤立国》,认为当时流行的泰尔轮作式农业
生产方式并非是合理农业经营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论
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论
单位运费率是相 同的
图1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a)和区位多边形(b)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论
注意:单位运 费率相同
图2 范力农构架(Varignnon Frame)
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论
图3 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
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论
劳动力指向理论
1、主要观点: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劳动力成 本大于因偏离运费最低点而增加的运费,此时廉价劳动力成本指向占主导。 (图4)
理论前提(“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通航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其他自然条件也是匀质的);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 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7、运费是运量和距离的函数,且由生产者承担。 此外,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区位理论
区位的发展
在农业经济时代,人类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活动,因而如何选择 农业活动的场所是整个社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产生了杜能的农 业区位理论; 到了工业经济时代早期,工业生产活动的场所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大 小,运费在其中是一个影响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因此最早出现了以成 本(主要是指运费)最小化为目的的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
三圃式农业——三年一轮回,休闲地增加,生产更粗放
畜牧业圈——距城市远,运费高,生产不易腐烂或直接养活畜, 谷物只能自给。以外则为无人荒地。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
结论
随着离市场距离增加,土地利用由耕作地向畜牧地、荒地过渡;集
约程度逐步降低;谷物比重逐步减少,休闲地随之增加。
运费不能无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方式(R不能为负值)。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
地租曲线(注意斜率的不同)
指在市场点(运费为零)的地租收 入和耕作极限(范围)连结的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 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 输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 则较小。由此,形成了经典的杜能 圈层式农业土地利用结构。
区域发展与分析




区位理论
目 录
1.农业区位论 2.工业区位论 3.商业区位论 4.城市区位论
区位理论
1
农业区位论
区位理论
区位
区位
区位的英文是location,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 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需要注意的 是,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 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区位既然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那么人类活动的领域和空间 的扩展必然导致区位的发展和变化。
上 海 市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的应用
纳瓦佛等人的农村聚落环研究
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 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
1.住宅区 2.香蕉地 3.内侧耕地 4.咖啡种植 地 5.外侧耕地 6.河谷耕地 A.雨季耕地 B.旱季耕地
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
阿尔弗雷德·韦伯
1924
1933
胡佛·伊萨德&A.廖施
1940
1909年A.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 工业区位理论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 系,并提出了严密的研究方法。 但是他的理论是抽象的、孤立因素 分析的静态区位论
1940年美国学者胡佛·伊萨德提出工业区位的多种成本因素综合 分析的理论。探讨如何以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的原则选择厂址。 属于工业区位理论的微观领域。 1940年德国经济学家A.廖施发表《经济的空间秩序》,从宏观 经济角度研究工业区位的理论逐渐发展。 后发展为多因素的对比研究,形成各种学派的动态区位论。
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论
发展过程
弗兰克·弗特尔&俄林
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弗特尔提出“贸易边界区位理 论”:贸易区的边界是被该区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和单位 运输成本之和决定的。 1924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贸易理论》和1933年的 《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等书中开始讨论整个工业布局问 题。
1909
2、理解劳动力成本指向的几个概念 (1)劳动力成本——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它不仅反映工资水平, 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 (2)劳动力成本指数——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如果指数大, 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 性就小。
3、运费最小企业区位的讨论 (1)考虑一个市场和一个原料地时的区位: • 原料指数>1(或区位质量>2)时,区位指向原料地; • 原料指数<1(或区位质量<2)时,区位指向市场; • 原料指数=1(或区位质量=2)时,区位指向自由区位。
(2)考虑两个原料地和一个市场时的区位: •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原料地为两个,且同市场不在一起时,其 区位图形为三角形,即区位三角形(图1a); • 当原料地为多个,并不同市场在一起,其区位图形为一多边形 (区位多边形)(图1b) • 韦伯对于区位的推求,采用了力学方法,即“范力农构架” (图2)。
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论
于是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 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 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
地租形成机制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 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
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论
发展过程
静态 动态 微观 宏观
阿尔弗雷德·韦伯
运输费用学派 E.M.胡佛 市场学派 廖施 区域科学学派 W.伊萨德 行为学派 A.R.普雷德
工业布局 选择厂址
国民生产总值 资本形成特征 投资率、失业率 环境经济等
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论
概要 (一) 基本概念
• 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 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 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即费用的节约。 • 类型: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与所 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后者与特定 工业有关,如空气湿度等。
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论
(二) 理论前提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的: • 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 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成本固 定且无限供应。
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论
(三) 理论重点
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 • 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 局。 • 第二阶段:劳动力成本指向,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 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更多地受到市场的直接制约,市场 因素备受关注,因此产生了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二战”后,人类活动不仅在生产活动中,在消费和流通活动中的区位 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出现了反映作为人类生活基本场所的城市 和聚落的空间配置规律的理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应运而生。
区位理论
础。
区位理论
2
工业区位论
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论
背景
• 19世纪末,德国产业革命后,近代工业较大发展, 随之,大规模的人口,特别是产业工人向大城市 集中现象显著。 •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申尔德·韦伯(Alfred Weber 1868—1958)于1909年著书《工业区位论: 区位的纯理论》, 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 • 旨在探讨德国 产业革命后,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资本、人口和 产业向城市大规模集聚的空间机制。
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论
(2)原料指数与区位重量,前者为局地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 后者为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总重量,形式上等于原料指数+1。
◆原料指数(Mi)=
局地原料重量(Wm)
产品重量(Wp)
◆ 区位重量=
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产品重量 =
局地原料重量
产品重量 +1
= 原料指数 + 1
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论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
自由式农业圈——距市场最近,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集约化
程度高,如花卉、草莓、蔬菜、鲜奶等。 林业圈——内层生产供城市用的薪炭木材;外层生产建筑用材。
轮作式农业圈——六年一轮回,没有休闲地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
谷草式农业圈——七年一轮回,有休闲地,生产较粗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