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 期末简答题(全国通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

简述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

1.科学性;

2.实践性;

3.继承性;

4.创新性.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的六个特征是什么?

答案: 1.历史渊源2.共同生产方式3.共同语言4.共同文化

5.共同风俗习惯

6.共同心理认同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民族识别?

(1)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2)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3)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只有识别了民族成分,才能更好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1)民族发展的趋势可以分为总趋势和某一历史阶段的趋势。

(2)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一方面是民族趋同的趋势,另一方面是民族性增强的趋势。

(3)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出现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的趋向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性日益增多的趋向。

民族同化的特点是什么?

(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强迫同化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同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发生的现象,是自然的社会历史过程。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自然同化中的同化主体一定比被同化民族的发展程度高,其中经济力量、文化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

(5)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

(1)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民族融合不是突然发生和完成的,是由量变到质变、总体量变和部分质变,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这种量变的积累是个缓慢的过程,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的。

(3)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过程。

(4)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

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是什么?

(1)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

(2)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的民族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

(3)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

(4)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

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5)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2)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4)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逐步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必然要求。(5)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6)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民族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既有群体之间的,也有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还有以曲折隐蔽方式出现的。但总的来说,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是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民族的人们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并不都是民族关系,只有不同民族的人们以民族身份进行交往所形成的关系才是民族关系。我们在分析判断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不是民族关系时,关键要看这种关系中是否有民族性的内容。如果在不同民族个别成员的交往中,涉及对民族特点的不尊重,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歧视,对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侵犯,那么,这就属于民族关系问题了。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如何确立起来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确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是指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哪些?

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各少数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被推翻后,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民族关系主要变成了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基础之上的: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推翻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实现了中国空前的国家统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经济基础。

(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

(4)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的政治基础。

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1)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增多,民族关系更加密切。

(2)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关系进一步增强。

(3)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将长期存在。

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有哪些?

(1)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2)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3)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4)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5)民族分裂势力的影响;(6)宗教极端势力的影响;(7)暴力恐怖势力的影响。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社会主义民族平等的本质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1)民族平等;(2)民族团结;(3)民族互助;(4)民族和谐。

怎样看待民族与阶级的联系与区别?

答: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阶级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是属性不同的客观存在。民族与阶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的;

(2)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造成的;

(3)要消灭民族压迫,首先必须消灭剥削制度,要实现民族平等,就必须消灭阶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