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概念语法隐喻现象
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

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引言语法隐喻理论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它通过比喻的方式揭示了语言结构背后隐藏的意义。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在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应用十分普遍。
名物化结构是指将动词或形容词转化为名词的语言现象,在语篇中具有特殊的语法功能和表达特点。
研究名物化结构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语篇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近年来,随着新闻报道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人们对新闻语言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对于名物化结构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及其语篇功能的探析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语法隐喻理论的框架,探讨名物化结构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语言特点和作用,为新闻报道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1.2 研究目的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discourse functions of nominalization structures in English newsrepo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rammar metaphor theory. Nominalization i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which verbs, adjectives, or adverbs are converted into nouns, creating a more abstract and formal expression. In English news reporting, nominalization is frequently used to condense information, provide objectivity, and convey authority.1.3 研究意义名物化结构在语言学研究中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新闻报道语言学领域。
英汉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异同之剖析

中国政治语言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隐喻的使用,有助于表达政治思想,增强政治语言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英汉政治语篇中隐喻的使用也有所不同。
中国政治语言中,隐喻常常指的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来描述另一种事物,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共鸣。
例如,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毛泽东用“雪”来比喻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苦难的坚忍不拔。
在这首诗中,毛泽东还用“雪”来比喻人民的希望,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英汉政治语篇中的隐喻主要指的是隐喻的一种表达方式,即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另一个词语的含义。
例如,在英文政治语篇中,“iron curtain”是指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的分歧,这个词语的本意是“铁幕”,但它隐含着“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的分歧”的含义。
从以上两种隐喻的使用方式来看,中国政治语言中的隐喻更多的是比喻,而英汉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更多的是隐喻的一种表达方式。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隐喻语篇功能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隐喻语篇功能隐喻属于修辞范畴,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极为常见。
借助隐喻,可以增添文章生动性,有助于读者全面把握,然而其语义相对复杂,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阅读难度。
以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为例,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隐喻语篇功能展开分析。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隐喻语篇功能一、前言隐喻是一种比喻修辞手法,在书面及口头都十分常见。
大学英语教材中隐喻的应用相当普遍,隐喻对于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借助隐喻还可以增添文章的生动性,激发阅读者的兴趣,进而加深理解和印象。
然而,由于矛盾性、模糊性以及系统性是隐喻的最突出的语义特征,其意义并不是通过查阅词典就可以知晓,单纯从字面上也难以推导。
从这一角度来看,隐喻比较复杂,有时候隐喻会使阅读者感到困惑不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阅读难度。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对隐喻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对各种类型的隐喻在词汇、短语、句子以及语篇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识别和理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也相应发展极大转变,从之前的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从而带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相应改变。
阅读理解不再局限于对书本词汇的理解,而是读者从话语信息中开展意义动态构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隐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本文主要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隐喻语篇功能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隐喻语篇功能的理论基础1.语法隐喻与名词化隐喻英语中的隐喻和明喻最大的区别在于隐喻主要是借助隐藏或暗示的方式,不涉及词法as或like,简单地说,就是用此物喻彼物。
基本表达命题是A是B。
最初提出语法隐喻概念的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该学派主张将语言划分为语义、词汇语法以及语音三个层次,可以将隐喻视为变异的意义表达方式,词汇层面以及语法层面均可以出现隐喻现象。
语法隐喻并非词语相互之间进行简单替代,而是一种语法类或结构之间进行相互替代,通常较为常见的有一致式及隐喻式两种类别,二者之间是相互对应存在的,其中隐喻式是经过转义的语言,对一致式定义不确定性进行了回避;一致式中的语法和语义之间具有一种自然关系,对于人类活动或客观事物动作或过程用动词或动词词组进行表达,参与者用名词或对应词组记性表达,人与事物特征用形容词或相应词组进行表达,确保词汇语法层表层意义和话语意义层深层意义保持一致。
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

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
语法隐喻理论是认为语言是一种隐喻系统,言语中的名物化结构是语法隐喻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在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常常用来指代抽象概念、情感或观念,通过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物体,来增强描述的效果。
本文将从语法隐喻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
名物化结构在英语新闻报道中被广泛运用,其一大功能是丰富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比如在报道环境污染问题时,常常使用"the cancer of the earth"来指代环境污染,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直观生动,还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名物化结构还可以为文章增添一些文学色彩,使报道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名物化结构还可以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用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印象的深刻。
通过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物体,可以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在报道社会问题时,常常使用"the lifeline of the community"来指代社区的重要性,"the face of poverty"来指代贫困的真实面貌,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直接触动读者的情感,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更深入思考和关注。
名物化结构在英语新闻报道中发挥着丰富语言表达、抽象概念具体化、引起读者关注和印象深刻等多种语篇功能。
通过深入理解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对新闻报道的阅读理解能力。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论英语新闻报道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论英语新闻报道中的隐喻及其翻译摘要: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在英美报刊的新闻报道中也被广泛采用。
准确理解新闻报道的隐喻是准确到位地翻译这些隐喻的前提。
通过对所选取隐喻的实例分析,着重讨论隐喻的分析理解过程与翻译的表达方法。
关键词:英语新闻报道;隐喻;理解;翻译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
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英语中有数千词用于隐喻意义,这种用法并不局限于文学作品或诗歌语言,它同样出现在报刊的新闻报道中。
这是因为新闻报道是向受众传播信息,为增加报道的可读性和生动性,在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的前提下,英语新闻报道往往恰当而巧妙地采用某些修辞手段,隐喻就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新闻报道是记者与读者的沟通桥梁,在二者之间起着交流的媒介作用。
因而在对英美报刊中的新闻报道进行汉译时,正确理解并表达出隐喻的意义对于读者阅读理解英语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隐喻的特点与分类人们在认识某个事物时,往往利用凸现的事物去认识比较隐蔽的事物,利用已知的事物去认识未知的事物。
一般来说,隐喻就是利用具体、生动、常用、熟悉的概念来说明比较抽象、陌生、难以理解的概念。
隐喻不仅在口语中大量使用,正式场合也不少见。
许多词既有字面意义,又有隐喻意义。
英语中有很多词用语隐喻意义,这种用法也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但是,人们对有些词的隐喻意义用法已经习以为常,因此,很多母语为英语的人在用其隐喻意义时已不在去想其字面意义。
(Alice Deignan,2001:iv)隐喻没有一定的语言形式,它可能是一个词、一个词组、一个句子或一段文章。
比如“He hatched a cleverscheme”,其中的hatch就是一个隐喻,它把一项计划的产生比作孵化过程。
认知语言学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已经证明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思维乃至行为的基础。
浅析英文报刊中的语法隐喻——时政新闻与社会新闻对比

会 意义 如 何 表 达 , 隐 喻 式 就 是 意 义 表 达 方 式 的 多 样 化 ( T h o mp s o n , 1 9 9 6 : 1 6 5 ) 。一 致 性 是 指 语 义 与 语 法 层 面 在 它 们 共 同 进 化 的 起 始 阶段 的相 互 关 系 。( Ha l l i d a y , 1 9 9  ̄ ) 语 义
明显 的 主观 性 , 但 同 时 又 为 这 篇 报 道 增 加 了 几 分 客 观 性 的 色彩 。 例 3 . T h e r e ’ s t h e f a c t t h a t o t h e r c o u n t r i e s ,s u c h a s t h e
一
、
英 文 报 刊 是 读 者 们 随 处 可 见 的读 物 , 但 大 多 数 读 者 都 是 从 宏 观 方 面 了解 报 刊 大 意 , 而对 报刊 中的遣词 造句却关 注 得 比较 少 , 从 而 可 能 忽 略 掉 文 中 的 真 正 重 要 信 息 。本 文 将 从 韩 礼 德 的系 统 功 能 语 法 角 度 , 在 词 语 和 小 句 层 面 对 报 刊 英语 的 文 体 特 点 进 行 研 究 , 分 析 解 读 报 刊 英 语 中 的 语 法
隐喻现象 。 二、 语 法 隐 喻 韩 礼 德 的系 统 功 能语 法 主 要 研 究 的 是 意 义 , 特 别 是 社
例 1是 运 用 了名 物 化 的 非 一 致 式 表 达 , 例 2是 一 致 式 表达 , 例 2的过 程 变 成 了例 l中属 性 的 载 体 。报 刊 中 常 用
层 面 与 语 法 层 面 的 关 系 在 它 们 共 同进 化 之初 的 阶 段 可 以 用 文字表 达为 : 句子用来表示 事件 , 动 词 词 组 或 动词 用 来 表示
英汉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异同之剖析

- 226-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英汉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异同之剖析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周世清 胡仁青【摘要】基于概念隐喻理论,采用批评隐喻分析法,选取中美权威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为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剖析了概念隐喻异同之认知理据,彰显了批评隐喻分析理论在政治文本解读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政治语篇 概念隐喻 批评隐喻分析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的开山之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标志着当代隐喻理论的认知转向。
该理论认为,概念隐喻是从“源域”概念到“目的域”概念的跨域映射过程。
我们的身体以及身体与外界之间互动产生的感知、经验构建人类认知、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始源域,抽象的概念通过较为直接的、基于身体经验的隐喻性映射来识解。
概念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模式。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讲是隐喻性的,即是说,我们的社会经验以及概念化通过隐喻来组织。
作为社会域的一个组成部分—政治,也必然通过隐喻来组织和构建。
政治世界复杂且充满价值观,人们对政治的理解基于个人的概念系统。
为了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在政治语篇的构建中必须对受众的思想—概念系统进行重组,通过不同的隐喻表征来操控人们的意识形态,从而达到预期的政治目的。
国外学者(Lakoff 1996/2002;Musolff 2004;Goatly 2007)已对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与意识形态进行了研究,但并未对英汉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表征存在的异同进行研究。
近年来,国内已有学者从认知隐喻学角度对英汉政治语篇进行了对比研究。
曹晓华(2009)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总结出汉英政治语篇中使用的五种隐喻概念,说明了隐喻认知的普遍性和不同民族认知的共性,也说明了由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不同,隐喻概念使用的差异性。
柳超建,邱晓娟(2011)和张静(2013)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时任领导人的政治演讲词,总结出英汉政治演说中普遍存在的隐喻概念,发现其异同点并粗略阐释了两种语言出现异同隐喻概念的原因。
论英语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

论英语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作者:郭瑞珽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6期摘要: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关注语言下未言明的假设、信念和价值观,这些都是隐喻试图表达的东西。
本文尝试将CDA与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联系起来,对英语政治语篇中的一些语言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它们蕴含的意思和目的。
本文展现了这样一点——语言不仅反映社会事实,还涉及社会实践,而CDA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概念隐喻英语政治语篇一、引言隐喻是英语中使用最广、最频繁的修辞手法。
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
传统理论将隐喻视作语言的修辞手段,它运用一个事物指代另一个事物,使得语言更加精练、更富于魅力。
此外,隐喻还被视为仅语言所有的典型特征,探讨的是词句而非思想或行为。
然而,随着研究和发展的深入,我们认识到隐喻不仅与语言有关,还与人类认知系统的塑造有关。
Lakeoff和Johnson(1980)就在Metaphors We Live By(1980)一书中宣称:“我们普遍的认知系统,从我们思考和行为的角度来看,从本质上就具有根本的隐喻性。
”第一次把隐喻引入概念系统、行为、思维方式、语言象征等领域。
他们提出隐喻是一种人类普遍的认知模式及一种认识世界并对其进行分类的强有力的工具。
近年来,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的研究在国内外悄然兴起。
一些研究者(纪卫宁,辛斌,2009;辛斌,2006,2000,2008)致力于将CDA引入中国并且做了大量的研究。
CDA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进程的一种参与力量。
语言反映的不仅是社会事实,还参与社会对象和社会关系的构建。
所以批评话语分析关注话语背后未言明的假设、信念和价值观。
本文将这二者联系起来,从批评话语分析的实践分析英语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
二、隐喻和CDA(一)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也被称为隐喻性的概念,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概念语法隐喻现象探究摘要:语法隐喻理论反映了语法对人类经验的重塑功能。
新闻语篇,尤其是政治语篇中会有意大量使用概念语法隐喻,以达到其特定的宣传目的。
本文在语法隐喻理论的基础上,从批评语篇分析视角对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现象进行定性分析的
同时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英语政治新闻语篇批评语篇分析概念语法隐喻意识形态
一、引言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人们经常使用语法隐喻来委婉地表达其真实意图,而批评语篇分析正是一种旨在通过语言方式揭示语言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理论。
基于语法隐喻理论,本文从批评语篇分析视角对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现象进行定性分析,并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
二、语法隐喻理论
1985年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首次提出“语法隐喻”这一概念。
他认为语法隐喻是将一个常见的语法形式(一致式)隐喻为另一种语法形式(隐喻式)。
基于三大元功能理论,他把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
三、批评语篇分析
菲尔克劳夫的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认为语言是研究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
语言只是语篇的形式,意识形态才是语篇的内容。
批评语
篇分析就是要通过语言方式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以及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
四、英语政治新闻语篇特征
新闻语篇主要目的是劝说和评价,基本原则是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但所有语篇都包含意识形态,特别是政治新闻语篇,这也是本文选取该特定语类的重要原因。
五、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现象及其意识形态分析
本文从《泰晤士报》和英文版的《中国日报》的官方网站随机抽取的2012年6-12月的政治新闻各15篇作为语料。
概念语法隐喻通常表现为及物性过程的隐喻化、及物性功能成分的隐喻化、功能成分在词汇层面的隐喻化。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对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概念语法隐喻进行分析。
5.1 及物性过程的隐喻化
韩礼德认为六个及物性过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其中物质过程的隐喻化,如:
(1a) however, mr. kundnani himself warns that britain’s departure would be “fatal” for the bloc.
(1b) ---that britain leaves eu would give the bloc some devastating effects---
(1b)中的物质过程被隐喻为(1a)关系过程,突显出fatal
一词,反衬了英国对欧盟的巨大影响力。
心理过程的隐喻化,如:
(2a) there is in fact a body of opinion according to which britain’s departure would be a boon to a european union.
(2b)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britain’s departure---.
上例中心理过程被隐喻化为存在过程,主语被省略,使新闻更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5.2 及物性功能成分的隐喻化
过程的转换也使小句的各功能成分可互相隐喻化,被转换的功能成分体现在词汇语法层时又能从一个形式隐喻为另一个形式,这就是及物性功能成分的隐喻化。
语料中出现了用名词词组、修饰语来体现过程,动词词组或修饰语来体现参与者,名词词组或动词词组来体现环境的及物性隐喻,如:
(3) similar preparations by the us and japanese militaries were seen.
上例用名词preparation来表示“过程”。
(4) the pakistan soldiers were much concerned with saving their own lives.
(5) mr. nixon had said that the american war in indochina would soon be over.
上例中分别用形容词、副词修饰语来表示“过程”。
5.3 功能成分在词汇层面的隐喻化
词汇层面隐喻式分为两类:非派生式和派生式。
前者包括:名
词或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
后者包括:动词用作形容词或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或名词,名词用作形容词或动词。
非派生式中动词转化为名词占多数,如:
(6) 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名词化是构建概念语法隐喻主要的表达手段,特别是在政论文体中出现频率较高。
正如韩礼德所说“名词化隐喻是创造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方式”。
它能使语篇客观、简洁、连贯。
六、结语
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普遍存在各类语法隐喻现象,其中概念语法隐喻较之人际语法隐喻更为常见。
概念语法隐喻能够使政治新闻语篇客观全面、更具说服力,且通常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功能,如劝说、诋毁贬损等。
对新闻语篇特别是政治新闻语篇的语法隐喻现象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大众辩证对待传播媒介提供的新闻和其他信息,提高大众对舆论的辨识度。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 1985
[2]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 [m]. 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2
[3] van dijk, t.a. news as discourse [m].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8
[4]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 范文芳.英语语气隐喻 [j].外国语,2000
[6] 范文芳.语法隐喻理论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周玉洁,女,郑州大学外语学院,2011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应用英语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