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诗词论文

合集下载

论孔子在《诗经》研究方面的贡献--以《论语》为例

论孔子在《诗经》研究方面的贡献--以《论语》为例

论孔子在《诗经》研究方面的贡献--以《论语》为例黎千驹【期刊名称】《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摘要】孔子对《诗经》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整理《诗经》,从而使《雅》、《颂》各归其类;第二,以《诗》为教,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诗教理论,这对于其后两千余年的诗歌教育、诗歌研究、诗歌创作等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三,对《诗经》内容的评论,形成了“思无邪”和“温柔敦厚”说,它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揭示了文学具有倾向性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文学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的多样性与主导性的关系;第四,对《诗经》音乐的评论,体现了孔子倡导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揭示了文学具有审美性质和特征的基本原理;第五,对《诗经》社会功效的评论,提出了“兴、观、群、怨”说,这深刻地揭示了《诗经》的本质特征,也揭示了文学具有教育作用和认识作用的基本原理;开创了文学的“功用理论”,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及其创作理论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六,倡导学习《诗经》要学以致用。

总之,《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关于《诗经》的评论,既揭示了文学理论中许多基本原理,也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批评。

探讨孔子在《诗经》研究方面的贡献,对于研究中国文学理论史和文学批评史皆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7页(P6-12)【作者】黎千驹【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语言学研究中心,湖北黄石 43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9.2【相关文献】1.《论语》在语言学方面的贡献 [J], 牛振南2.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经》引用及其价值 [J], 王雯雯3.孔子眼中的《诗经》探微——以《论语》为视角 [J], 杨静4.博广·善美·集精——从实践、理论与传承三方面简述孔子的音乐贡献 [J], 陈明5.谈孔子的智能说——试述孔子在心理学方面的贡献 [J], 赵年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子论文1000字左右四篇

孔子论文1000字左右四篇

孔子论文1000字左右四篇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疫情面前所有人应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孔子论文1000字左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论文1000字左右1他,一个智慧的老者,他,一个安详的智者;他站在云海里,居高临下地俯览着这混沌的世俗,因为他早已把它看透;他与爱生们悠然自得,向充斥着戎马生涯的世俗投去轻蔑的眼光,因为他们从容。

他的学生们是一群热爱思考,放眼未来的可爱青年,他是一位善为人师,心怀天下的老师。

他,是孔子。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漂泊、苦涩以及难以咀嚼的酸楚,因为某些原因,历代君王一直没能重用孔子,而孔子,却云淡风轻一笑而过。

对于孔子来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他的阳光心态和博大胸怀为这个迂腐的时代打开了一扇窗,为这个无色的时代增添了一抹彩虹。

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则张开双臂欢迎着每个人的到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快乐着、享受着。

和他的弟子在一起的时候,孔子几乎忘了世界,他陶醉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之中,他确实是一个好老师。

一次,颜渊,子路和孔子在讨论各自的志向,子路的志向豪放,颜渊的志向谦卑,但孔子是这样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他希望老者都能安详快乐,朋友之间互相信任,小孩都得到关怀,这样,这个世界就美好太平了。

孔子把天下的一切尽收眼底,他关心的不止是他自己的个人利益,更是关心着整个世界,把他温暖的心贴紧了整个世界。

孔子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一直都和他的弟子们在游学,在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件事更体现了他的心胸宽广。

一次孔子出游,不知道渡口在哪里,看到两个隐士在耕田,就吩咐子路去向他们询问渡口的位置。

子路去问其中一个人,那人问他:“你是谁?”子路回答:“我是仲由。

”那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

”那人说:“天下此时已经乱纷纷的了,像洪水一样到处都是,你要同谁去改变呢?你与其追随他,还不如跟着我们逃避这纷乱的社会呢,现在的社会,改变不了了。

论孔子“诗教”对当前诗词教学的启发

论孔子“诗教”对当前诗词教学的启发

论孔子“诗教”对当前诗词教学的启发摘要:孔子“诗教”是以《诗经》为范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诗、礼、乐相融相谐的教育。

“诗教”并不是教人做一个诗人,而是要透过诗的内容、感情以培育人立身处世的胸襟和气度,“诗教”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情与理、道与艺、人与文的完美统一,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了解诗背后的人生、宇宙,才能塑造自强不息、文质彬彬的君子,才能对民族、对社会有所贡献。

关键词:诗教人生艺术情感和谐“诗教”自其产生以来就以其特有的教育方式和艺术魅力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涵养作用得到传承和拓展。

但因孔子“述而不作”,孔子的“诗教”言论往往是只言片语式的,后人只能根据这些并不连贯的语句重新去构建孔子“诗教”理论,而这种构建往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倘若我们能摒弃汉儒和宋儒牵强附会的解释以及文化虚无主义者的偏执,带着温情和敬意来重新审视“诗教”,还“诗教”以真实,发扬“诗教”的传统,则会更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一、人生为主,艺术为辅“诗教”一词来源于《礼记·经解第二十六》所引孔子的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是一个典型的因果句,即“温柔敦厚”的人是受到《诗》教化的结果,后文还有进一步的解释:“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可见,孔子“诗教”的核心是“树人”——培养具有“温柔敦厚”品行的人,即为人温润而柔和、诚朴而宽厚。

也许这样的标准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诗教”以教《诗》为手段而旨在“树人”是显而易见的,后世把“温柔敦厚”当作文艺创作的标准显然不是孔子的原意。

事实上《诗经》中许多作品的美学风格与“温柔敦厚”是相悖的,其中不乏对统治者的激烈批判和抨击,所以后人按照“温柔敦厚”标准创作出的作品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清和之美也只是歪打正着。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思无邪”,并不是指诗歌的内容,而是说读《诗》人通过读《诗》要达到“思无邪”,因为:“人的思想一定有问题,不经过文化的教育,不经过严正的教育,不会走上正道,所以他说整理诗三百篇的宗旨,就为了‘思无邪’。

关于_孔子诗论_研究的几点思考_郭丹

关于_孔子诗论_研究的几点思考_郭丹

DOI:10.13793/ki.42-1020/c.2006.01.0182006年1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an.,2006第33卷第1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Vol.33No.1“《孔子诗论》的理论价值”笔谈编者按:《孔子诗论》面世已逾四年,海内外学者就竹书作者、写作时代、简序排列、简文释读诸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随着这些基础性研究告一段落,竹书研究重点便不可避免地转向理论阐释。

《孔子诗论》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内涵,其中关于“民性固然”、“以色喻于礼”等命题和提法,涉及到诗歌创作中的情感与礼义关系,接触到儒家文学理论的核心,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为此,本刊编辑部邀请了几位学者,就“《孔子诗论》的理论价值”展开一次笔谈,以期推动《孔子诗论》的进一步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06)01-0069-07关于《孔子诗论》研究的几点思考郭丹细读29简《孔子诗论》(本文所依据的版本,主要是马承源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并参考陈桐生著《孔子诗论研究》之《孔子诗论》简注),从理论内涵上来看,我觉得起码应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一、《孔子诗论》与儒家传统诗论的关系从总体上来看,《孔子诗论》(以下简称《诗论》)与儒家传统的论《诗》思想是相衔接的。

所谓相衔接,可以有前后两个参照系,一个是孔子孟子的《诗》学思想,一个是汉儒的《诗》学思想。

如在第二简中,《诗论》作者评《颂》诗是:“坪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绅而易,其思深而远,至矣。

”《诗序》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正是“坪德”的意思。

而且所论“其乐安而迟”(音乐安和迟缓)、“绅而易”(舒缓简易),正符合《颂》诗的宗庙音乐的特征。

“其思深而远”,也是符合《颂》诗的情感和思绪特点的。

论语孔子论文(精选5篇)

论语孔子论文(精选5篇)

论语孔子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论语孔子论文《论语》作为孔子言行最初的也是最可靠的记录,无疑是还原孔子形象的最佳材料,同学们,我们看看下面的论语孔子论文吧!论语孔子论文内容摘要:它记录了孔子思想上、行为上的诸多矛盾。

本文重点分析了孔子生活方式方面的矛盾和言语方面的矛盾,从中见出了一个“即凡而圣”的孔子。

关键词:《论语》矛盾孔子在一轮轮盲目尊孔和极端批孔的浪潮中,人们已然离真实的孔子越来越远了。

正李零先生所说“读《论语》,是读原典。

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

”细读《论语》,不难发现,孔子的思想学说乃至实际做法有不少矛盾之处,而正是这些相互抵牾的地方,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孔子。

一.生活方式方面的矛盾孔子欣赏的生活方式是简朴寡欲的。

他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在食宿方面,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

他曾大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在衣着方面,孔子赞赏的是不随意铺张的穿着。

他曾表扬子路:“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罕》)孔子虽然肯定不注重享受的生活态度,但与之相悖,他在衣食的品质上都提出了诸多要求。

根据《乡党》篇的记录,孔子的饮食至少要精细、新鲜、刀工好、色香味俱全、时间合宜、搭配得当;孔子的衣服则要制作精美、饰物精巧,不同场合、不同季节要有不同的衣服,不同颜色、不同质料的衣服必须合理搭配穿戴。

精细的食物完全不是孔子所说的“饭疏食饮水”(《述而》),讲究的衣物跟“衣敝袍”也相去甚远,这是孔子对于生活品质要求的矛盾。

从表面上看,孔子提倡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而实际操作时却又十分注重物质享受,这种矛盾使孔子大有“借别人的生活方式推崇简朴的生活以及摆脱欲望牵累的精神独立,自己却沉醉于以极其精致的物质为基础的乐趣中”的嫌疑。

但仔细分析,这对矛盾展现出的孔子的风貌绝非如此。

《孔子诗论》论析

《孔子诗论》论析

则认为,《孔子诗论》中有部分言辞的确为孔子所说, 但还有一部分则不可论定为孔子所言,《孔子诗论》是 一个“以部分代整体”“以偏概全”的标题[6]。高华平 认为,从与《孔子诗论》同时出土的《子羔篇》来看,从 后代《孔子家语》《毛诗序》中与子羔论《诗》的材料来 看,《孔子诗论》的作者应当是子羔[7]。葛立斌认为, 从断字、孔子曰的称呼方法、文章结构、解诗方法及其 诗学思想分析来看,《孔子诗论》从总体而言应当属于 战国中前期的作品[8]。另外,曹建国认为,《孔子诗 论》多言情性、身心等,而孔子弟子子游尚礼、贵情,所 以其作者很有可能是子游[9]34。
孑l子诗论中除了多个简出现了情字以外还有许多表达情感的词汇如第18简中因木瓜之报以喻其怨者也的怨第2l简中猗嗟吾喜之中的喜等这些涉及情感的词汇据统计达到60次之多这使得孑l子诗论有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丰富了蕴意
第 38卷 第 3期 2019年 3月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MianyangTeachers'College
DOI:10.16276/j.cnki.cn51-1670/g.2019.03.013
Vol.38 No.3 Mar2019
《孔子诗论》论析
杨铁梅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运城 044000)
摘 要:《孔子诗论》的作者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定是儒家孔门的诗论作品。《孔子诗论》 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言志”、“诗显情”和“诗传教”三个方面,其别具一格的论诗风格以及诗学思想对于研究先 秦诗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孔子诗论》的出世为深入研究先秦诗学提供了有力的凭据,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性”字在我国出现得非常早,《尚书 · 召诰》 中就有 “节 性”的 说 法。这 些 “性”在 文 中 往 往 仅 是指生 命 中 所 蕴 含 的 欲 望,并 没 有 哲 学 上 的 相

关于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

关于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

关于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关于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欢迎阅读![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他的“仁者爱人”及“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而不同”的胸襟、中庸之道的哲学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早己超越了国界和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

中华民族则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尊民爱物、尊老敬贤、重信义、保气节、宽厚中正的道德品质和艰苦自立、积极入世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孔子生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地位及影响、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孔子的思想超越了国界和时空,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

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日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其注重人格、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等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亦属于全人类。

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孔子的先世是殷商的王族。

周灭商,殷人受封到宋,转成为诸侯。

后在宋国内部变乱中又转为公卿之家。

到孔子的曾祖孔防叔时,因宋国内动乱,避居鲁国。

从此失去卿位,从贵族下降为士族家庭。

孔子即生于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陬邑的长官,在孔子出生后不久便去世。

有关孔子的论文1000字

有关孔子的论文1000字

有关孔子的论文1000字孔子,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孔子的论文,供大家欣赏。

篇一:我心中的孔子对周礼的信心,源于对夏礼,商礼更深层的了解。

“克己复礼,立大丈夫志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孔子的至理格言。

“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什么是“为仁”呢?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朝于斯,夕于斯,孔子尽可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但是,珍馐罗前,何以下咽?的确,根植于心的性情只仁,是需要锻炼的,犹如一块璞玉,即使蕴涵上好的玉质,未经开发之前,还不能说是纯善纯美的艺术品。

孔子以为,“为仁者,齐家治国平天下”,即要统治者施行仁政,道德之治。

德治和法治,前者唯上,暴行虐施,只能“毁家灭国乱天下”。

再说“君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孔子以为“刚毅,木讷,近仁”是核定君子品行的准则。

君子,就要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人是一根苇草,脆弱的草,但是一根有思想的草。

文人迂腐而可爱,灵魂的孔子成了国宝,昭示着文化的不朽。

进则从政,兼及天下;退则归隐,独善其身。

孔子也曾试图从政,情系苍生。

然而,他流离辗转,总也“报国无门”。

晚年的孔子私人办学,撰写术书,其著作也使瀚海书林,梅香千古!孔子思想,恩惠千古,泽被后世,被称为“万事师表”。

古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汉朝以来历朝历代都把儒学作为治世经传,极为推崇。

伏尔泰,西方文艺复兴的大师,如此的崇拜孔子,以至二十年如一日的始终悬挂孔子的画像。

他认为,孔子训导的儒生讲求气节、尊严、坐怀不乱,道德永比巴黎人来得清爽。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他是世界的。

从全球意义上来说,孔子的价值观念超越国界,超越时代;属于过去,也鉴照今天和未来。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北齐书·文苑传序》:“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

” 几天前,北大教授张颐武说“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

我以为,章子怡只不过是现代流行的一个符号,至多百年而已,而孔子则是永不过时的“万事师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诗词论文先秦及汉魏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孔子论《诗》的内容,其中多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对后世《诗经》的研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形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久前,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孔子诗论》公之于世了,虽然只有29枚完、残竹简,但其学术价值不可限量,它不仅关乎到《诗经》学研究,也关系孔子思想,尤其是孔子《诗》学思想的研究。

本文拟以《论语》等传世典籍中记载的孔子对《诗》的讨论与上博简《孔子诗论》加以比较,以期对孔子《诗》学思想进行更为全面具体的考察。

诗与礼孔子十分重视《诗》与礼的关系,强调《诗》对礼的构建作用和礼对《诗》的约束作用。

《礼记·仲尼燕居》载孔子语:“不能诗,于礼缪”,此与“不学诗,无以言”文异而义同。

又《论语·泰伯》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即强调一个人欲修身成性,《诗》、礼、乐所起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诗》与礼、乐的关系。

唐李翱云:“《诗》者,起于吟咏性情者也。

发乎情,是起于《诗》也;止乎礼义,是立于礼也;删《诗》而乐正《雅》、《颂》,是成于乐也。

三经一原也。

”(韩愈、李翱《解论语笔》,引自程树德《论语集释》卷十五)所以当子夏由“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中明白“礼后”,即一个人最终当立身于礼的道理后,孔子便对其盛赞有加,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孔子重视《诗》、礼二者之间关系的思想,也见于上博简《孔子诗论》。

如第5简,其论《清庙》云:“《清庙》,王德也,至矣。

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业。

”在孔子看来,《清庙》之所以为“至”,就在于其能体现敬宗庙之礼。

第10简,其评《关雎》云:“《关雎》之怡。

”“《关雎》以色喻于礼。

”第12简又云:“好,反内(纳)于礼,不亦能怡乎?”《说文》云:“怡者,和也,从心,台声。

”其以“怡”评《关雎》,就因为其能“喻于礼”,“纳于礼”。

于此可见,孔子论诗对礼的要求,一首诗,如果能体现礼就是一首好诗,哪怕它是一首谈情说爱的情诗。

第20简,孔子云:“其离志必又(有)以俞(逾)也。

其言又(有)所载而后内(纳),或前之而后交,人不可角干也。

”角干,释“干”,廖名春先生《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校释》(《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1期)引周凤五语:“当读为‘干’。

《公羊传·定公四年》:‘以干阖庐’注:‘不待礼见曰干’”。

这里孔子再次强调了礼对《诗》的约束作用。

“诗言志”乃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古者诸侯大夫交接邻国,则赋《诗》言志,如言语得体,于礼为合,则可以完成其外交使命。

反过来,如赋《诗》与志不称,则不仅失礼之甚,甚至会招来杀身辱国之祸,如庆封不答《相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伯有之赋《鹑之奔奔》。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故《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语云:“志之所志,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

”《孔子诗论》第1简,其云:“诗亡离志”。

在孔子看来,诗若离志就会有所逾礼,诗要体现出一个人的情志,也要遵从礼的约束,故云:“人不可角干也。

”诗与乐在孔子时代,诗与乐不分,二者都关乎礼的建设。

《礼记·仲尼燕居》: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

君子无礼不动,无节不作。

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

”所以孔子论《诗》常与乐相并提。

以孔子对《关雎》的评价为例。

《论语》中,孔子两评《关雎》,一见于《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一见于《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或以为于此论乐,而非论诗,其实不然,两评都是本诗、乐为说。

先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乐的角度来说,即所谓“人之情闻歌则感,乐者闻歌则感而为淫,哀者闻歌则感而为伤,《关雎》之声和而平,乐者闻之而乐其乐,不至于淫;哀者闻之则哀其哀,不至于伤。

此《关雎》之所以为美。

”(郑樵《通志略》,引自程树德《论语集释》卷六)从诗的角度而言,即所谓发乎情而止乎礼,故谓之和。

上博简《孔子诗论》评《关雎》为“怡”,就因为其能以色喻于礼,能反纳于礼。

故其声则节,其文则礼,得中和之美,合中庸之道,是谓“哀而不淫,乐而不伤。

”再说“《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一般把“乱”解为音乐的卒章,如朱熹《四书集注》云:“乱,乐之卒章。

”但“乱”也可以理解为诗的卒章,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引张文语:“《春秋传》,《那诗》以末章‘自古在昔’六句为乱,为卒章;《武诗》以末‘耆定尔功’一句四字为卒章,则《关雎》当以末四句为卒章”。

《楚辞》也以卒章为乱。

《关雎》卒章文意写君子以琴瑟钟鼓悦好所求之人,正如《孔子诗论》第14简所云:“其四章则俞(愉)矣,以琴瑟之说,亦好色之爱,以钟鼓之乐。

”有琴瑟之乐,有钟鼓之乐,故云“洋洋乎盈耳。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而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孔子自己也说其“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孔子这种论诗及乐,论乐及诗,诗乐相通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于上博简《孔子诗论》中。

第一简其即以诗、乐并提:“诗亡离志,乐亡离情。

”在论述《讼》、《夏》、《邦风》时也兼及其音乐特征:第二简:寺也,文王受命矣。

讼坪(平)德也,多言后。

其乐安而迟,其歌绅而,其思深而远,至矣。

大夏盛德也,多言第三简:也,多言难而悁退者也,衰矣少矣。

邦风其内(纳)勿(物)也,溥观人谷(俗)安(焉),大敛材安(焉),其言文,其聖(声)善。

孔子曰:佳(唯)能夫所谓“多言后”,“多言难而悁退者也”,“丌内勿,溥观人谷安”等都是诗歌内容为说;所谓“丌乐安而迟,丌诃绅而,”“丌聖(声)善”等均是就乐来说的。

“绅”和“”,据整理者所释,为两种乐器名称,即“壎”与“篪”,《小雅·何人斯》有“伯氏吹壎,仲氏吹篪。

”之句。

李学勤先生释“伸”为“引”隶“”为“”,释作“逖”。

(李学勤,《〈诗论〉简的编联与复原》,《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一期)。

廖名春释“绅”为“伸”,释“”为“引”。

(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校释》,《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一期)。

“引”,“逖”,“伸‘说的都是音乐的风格。

按竹简文势,其论《夏诗》也当言及其音乐特征。

诗与用学以致用,这既反映了儒家的济世情怀,也反映儒家的用世之心。

孔子为学并不囿于书斋,而十分重视为学之用,所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论语·子罕》)因此在《论语》等书中,其数言《诗》之实际功用和学《诗》的现实意义。

如:“兴观群怨”说。

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

”“兴”,孔安国注云:“引譬连类”,其说乃汉儒之《诗》学阐释方式,如《毛传》标“兴”,郑玄以“喻”释之,不确。

当如“兴于《诗》”之“兴”,其意在于修身养性,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观”,“观”有两用,施用政治,即为观人情之厚薄,识风俗之盛衰。

如郑玄云:“观风俗盛衰”。

朱熹云:“考见得失”,皆可谓得之。

施用于个人即为观志,以别贤愚。

“群”,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

”朱熹云:“和而不流”。

其实所谓“群”既为赋《诗》言志,赋《诗》以别贤愚合之则群,不合则散。

杨树达《论语注疏》云:“春秋时,朝聘宴享,动必赋诗,所谓可以群也。

”“怨”,孔安国及郑玄均以“刺上政”释之,其实这又是汉儒释《诗》之一大陋习,以政治比附《诗》意,而忽略诗人个性情感。

《诗》固然可以怨刺上政,但绝不仅限于此。

翻开《诗经》,怨词满眼,有悯乱嫉恶之怨,有旷夫思妇之怨;既有时代所致之怨,也有一已之私情,如统统归结为“怨刺上政”,则殊为无据。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之用的全面评价,它既揭示了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批判作用,也反映了文学作品的审美和教育功能,对后世影响深远。

“达政专对”说。

见于《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所谓“授之以政”,朱熹《论语集注》云:“《诗》本人情,该物理,可以验知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其言温和而平,长于讽谕,故诵之者必达于政而能言也。

”所谓“使于四方,不能专对”,官懋庸云:“《春秋》专对之才,如甯戚之不答《彤弓》、《湛露》,穆叔之不拜《肆夏》、《文王》,叔弓之辞郊劳致馆,韩献子之称《易》象、《春秋》,范宣子追念襄王,谨其官守;西乞术徼福周公,致其瑞节;国庄子将事克敏,见称于臧孙;叔孙豹式礼无愆,受赐于周室;他如七子言志,六卿讥客,子范之让赵衰,叔向之屈子木,皆其最著者也。

若高厚之歌《诗》不类,伯有赋《鹑奔》之失伦,华定不解《蓼萧》,庆封不知《相鼠》,适足以辱国而召釁耳。

”(官懋庸《论语稽》,引自程树德《论语集释》卷二十六)故程子悠然而叹:“穷经将致用也。

世之诵《诗》者,果能从政而专对乎?然则其所学者,章句之末耳,此学者之大患也。

”(朱熹《论语集注》卷七引)上博简《孔子诗论》也表现了孔子这种“学以致用”的《诗》学思想。

其论《邦风》,即着眼于其“内勿也,溥观人谷安”的社会功用。

其论《诗》也数言“吾得之”,“吾取”,显然也是着眼于其实际功用。

如第20简,曰:“吾以《折杜》得雀”,第23简曰:“兔其甬(用)人,则吾取”,第24简:“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眚(性)古(固)然。

甚贵其人,必敬其立(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亚(恶)其人者亦然。

”第4简是枚残简,其曰:“诗其猷坪(平)门,与贱民而豫之,其甬(用)心也,将可(何)女(如)?曰:邦风氏(是)也。

民之惓也,卡:(上下)之不和者,其甬(用)心也,将可(何)女(如)?”接下去似乎应该说“少夏氏也”。

诗简残损,已不得可知,但毫无疑问,这里谈的也是《诗》之为用,缘《诗》可以考见民情,察见得失。

亦即所谓“兴观群怨”,“授之以政,使于四方”之意。

尤其是第1简,其曰:“行此者其又(有)不王乎?”更可以看出其以诗为用的理论特色。

诗与志《论语》等传世典籍中也多言及孔子引《诗》中文句去品人议政,明理述事,这种“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似的用诗乃先秦时代风气,非独孔子为然,故可略而不论。

就其对单篇诗歌的评价而言,也多属借题发挥,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而非对诗旨的阐发。

以《论语·子罕》篇一则记载为例,“唐棣之华,偏其反而。

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子云:“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其诗不见于今本的《诗经》,当属逸诗,但显然出自一首情诗,诗人以微风中翩翩起伏的唐棣之华起兴,由唐棣之华想起了远方的爱人,于是表白说:“我真的很想你呀,只可惜两家离得太远了。

”孔子读后,借题发挥,云:“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如果把孔子的话看作是针对诗所作的评价,认为孔子斥责诗中主人公太虚假,实属误解,也于理不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