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展与”诺贝尔“科学奖

合集下载

中西方的科学发展

中西方的科学发展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的倍增器、社会进步的杠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制高点。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增强社会的科技意识,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显得特别重要。要实现这一使命的途径很多,学习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史是行之有效、多快好省的途径之一。
上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历史比中国悠久,生产力基础相对雄厚,自然成为若干原始科技成果的发源地。埃及、西亚和后起的希腊、罗马同处地中海周围,这就既为它们的相对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也造成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前者是希腊、罗马科技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后者的发展则使它们重蹈埃及、西亚的覆辙,终于衰落下去。这同孤悬东亚、有高原、崇山相隔的中国显然不同。中世纪西欧长期实行领主土地所有制,只是到了晚期才转变为地主土地所有制。而在西方,牲畜饲养在农本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此为前提,首先在农村中成长起来的、相对比例远大于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分散或集中的毛纺织手工工场),也就容易瓦解历史短暂、基础薄弱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了。于是,原来作为农业附属物的手工业迅速成为改变整个经济的龙头!这种变化在尼德兰和英国表现得特别明显。以雇佣关系和服务市场为主导的开放型经济结构的形成,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并引发了近代的技术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面世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迅即向世界发展并陆续发展为包括信息,核能、空间、材料、生物工程等在内的高新技术。在全世界这场世界性的竞争中,科技基础薄弱的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既有过胜利的辉煌,也有过失败的教训。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处于世界前列,在核武器、运载火箭技术、人造卫星、高能加速器、宇宙飞船等也已跨入世界行列。客观地说,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已经大大缩小了我国科技与西方大国的差距。当然,近现代以来,我国一流的科学家和创造发明,和世界发达国家比,差距是大的,这从科技方面获得诺贝尔奖的统计数字来看,也就足以证明了。到2001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已走过了100年的历程,100年来全球共有28个国家475位科学家荣获了诺贝尔科学奖,其中有6位华裔科学家,却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 此消彼长原因的比较

{{中国}}的{{诺贝尔获得者}}有哪些

{{中国}}的{{诺贝尔获得者}}有哪些

{{中国}}的{{诺贝尔获得者}}有哪些有史以来,中国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就在创新研究、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给世界增添了灿烂的火花,也使中国与世界建立起新的桥梁和联系,更是谱写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动人经典。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其中有不少科学家和发明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为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启发和贡献,引领了科学进步的方向。

自1988年以来,中国共有17位不同类别诺贝尔获得者。

1988年,中国青年科学家袁隆平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打开了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序幕。

1998年,中国物理学家陈冯富珍获得物理学奖,获奖证明中国科学家在理论物理领域也是引领者。

2003年,中国医学家钱学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进一步证明中国在医药研发领域的成果。

2007年,中国作家米兰•昆德拉获得文学奖,将中国文学作品引入世界,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此外,中国科学家还在经济学、化学、物理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充分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的伟大智慧与发明,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推崇。

虽然时间有限,但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所取得的成就非常惊人,他们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的实力,也为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诺贝尔获得者分别是:袁隆平、陈冯富珍、钱学森、海森堡、史蒂文、王振东、马丁·豪尔、朱镕基、章沁生、曾庆红、解放、邓稼先获得物理学奖,林彪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米兰•昆德拉、阿贝尔·厄拉得文学奖,墨西拿得经济学奖,刘慈欣、浦泽泉获化学奖,希金斯获细胞生物学奖,丹尼斯获生态学奖,施瓦布获分子生物学奖。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以最优质的成果展现出中国力量,。

亚洲诺贝尔奖排名

亚洲诺贝尔奖排名

亚洲诺贝尔奖排名日本(一)印度:5人次泰戈尔(1913年获文学奖)、喇曼(1930年获物理学奖)、霍拉纳(美籍印裔,1968年获生物化学奖)、昌德拉塞卡(美籍印裔,1983年获物理学奖)和特雷萨修女(印籍葡裔,1979年获和平奖)。

(二)华人:6人次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6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但它们都不是中国籍的华人。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日本本土:12人次第一位: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发现了在阳质子与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第二位:朝永振一郎,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有重大贡献。

第三位: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雪国》被称为日本现代抒情文学的经典。

第四位:江崎玲於奈,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发明了隧道二极管。

第五位:佐藤荣作,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他作为日本首相,坚决反对核武器的存在。

第六位:福井谦一,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第七位:利根川进,1988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他提出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这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

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摘要: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奖项,包括的奖项有和平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物理学奖,旨在奖励那些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

诺贝尔物理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目前它已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及权威性的科学奖项。

本文简要介绍了诺贝尔的生平及诺贝尔奖的由来,着重论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由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预测了21世纪物理学的发展趋势,揭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的启示。

关键词: 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启示第一章诺贝尔生平及诺贝尔奖概述1.1 诺贝尔生平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是19世纪著名的化学家,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就在诺贝尔出生前一年,一场火烧毁了他的家,全家只好靠借债度日,父亲为了躲债,单身离家出走,幸好由母亲把家务全部担当下来。

诺贝尔凄苦的童年生活使他身体虚弱、性格内向。

诺贝尔8岁上学,仅读了一年就辍学了,这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接受学校教育。

诺贝尔父亲是一位很有才干的机械师,后来他父亲发明的机械在俄国受到欢迎,家境开始好转,在1842年,诺贝尔9岁时全家迁居俄国彼德堡。

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得请家庭教师教他们学习外语和自然科学。

由于诺贝尔的勤奋学习,他的学识不亚于他的两个哥哥,深得教师和父亲的喜爱。

过了不久,诺贝尔的哥哥要回瑞典,诺贝尔也只好停止学业,他就到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

诺贝尔把工厂当大学,努力学习生产理论和生产技能。

为了扩大诺贝尔的视野,使他能学到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1850年他父亲让他出国进行旅行学习。

两年中,他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诺贝尔善于观察,认真钻研,知识积累迅速,所以在两年后回俄国时,他已经是一位精通几国语言和受过科学训练的学者。

假如一千年前有诺贝尔奖,哪些中国人会得奖呢?

假如一千年前有诺贝尔奖,哪些中国人会得奖呢?

假如一千年前有诺贝尔奖,哪些中国人会得奖呢?作者:吴钩来源:《畅谈》2015年第18期假设一下——假如一千年前就有了诺贝尔奖,会有哪些中国人有机会问鼎诺贝尔呢?之所以将假设的时间点放在一千年前,是因为一千年前的中国适逢宋代,那是中国文化的顶峰,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便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宋代也是中国科学发展的鼎盛期,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说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那个时代如果有诺贝尔奖,中国人获奖必如探囊取物。

物理学奖曾当过大宋社科院院士(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的北宋科学家苏颂,最有资格问鼎11世纪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位在工程学与天文学上有着深刻造诣的大学者,历时数年,终于在1092年成功组装出一个集观测天象、计算时间、报告时刻诸功能于一体的自动化天文机械——水运仪象台,率先使用了擒纵装置,由水力驱动,一昼夜浑象自转一圈;每到一定时刻,就有木人自行出来敲钟击鼓、报告时刻、指示时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苏颂又将水运仪象台的总体与各部件绘图加以说明,著成《新仪象法要》一书,因此,今人根据苏颂的记载还可以复制出水运仪象台。

颁奖词:人类对于自动化技术的渴望无疑是推动历史的最大动力之一,苏颂作出的贡献使得人们运用精密的仪器完成自动化划分时间刻度成为可能。

他还将时间的流动与天体的运行紧密联系在一起,启示了人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化学奖比苏颂年轻11岁的沈括,担任过北宋社科院院士、天文学院院长(钦天监)及宋政府的交外官,是一位全才式的科学天才,在天文、历法、地质、光学、医学、数学等领域都有过人的研究。

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发现磁针在指南的时候,“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对地磁偏角的记录。

他又发现,日月星体为球形,月球并不发光,其光亮来自太阳光的反射。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

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小编整理了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欢迎参考借鉴。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年95岁的杨振宁恢复国籍),诺贝尔奖获得时间在1957年,而此时的护照仍旧是“中华民国的护照”,参加学术多有不便。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加入美籍。

究竟是否算在内,自行判断。

杨振宁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有一颗中国心,始杨振宁和钱学森关系很好,并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也是亲密挚友。

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诸多交流,且杨振宁还在生活和工作上对邓稼先有诸多帮助。

在邓稼先遭到困难的时候,杨振宁对此,邓老的夫人许鹿希也曾经说过:“他们之间的情义堪比战友和亲兄弟。

”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

当年杨振宁先生有过回国的念头,但是大家研究之后没有同意。

钱学森老先生是做应用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造导弹,是新中国最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但是杨振宁先生不一样,杨先生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很难马上发光发热。

因此当时大家的也正因为如此,杨振宁先生才接受了这一建议,继续留在国外做研究。

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极度孱弱,西方有些国家个别政客甚学交流学术会议或场合,总是特别排斥中国科学家,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而杨振宁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学界积累的人脉和影响,积极在国外活动,说服各个国际学术研究交流组织,帮助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交流。

杨振宁先生的努力,触动了很多国家的科学家,他们纷纷站出来帮助中国科学家,为中国打开了学术交流的大门。

并且,杨振宁先生留在在美国做的物理研究的那些年里,工作性质和“给美国人造导弹”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他所主持的最前沿物理研究,短时间内不可能作为任何武器应用,并且这些学术成果,杨振宁先生都印在脑子里,带回了中国。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决胜诺贝尔科学奖刘斌摘要近来,余查阅部分文献,都是分析中国为什么始终等不来一年一度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无非是大抵分作两派:一类是非从事科学研究的社会活动人员对此的看法,说中国的科学研究人员缺乏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正是诺贝尔奖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另外的一类则是对中国现状存在一定思考的人们,叙述中国教育制度存在严重问题,教育薄弱。

而对于那些说人家评比不公,有失偏颇的就不予讨论了。

于是,我思考诺奖到底于我们还有多远?通过对日本近年来相关状况的了解以及中国目前的科学研究现状,大学等相关科研单位的分析,大胆的做一个猜测:中国诺贝尔科学奖的到来不远了,就让这春的气息冰释一切的质疑吧。

关键词:中国诺贝尔科学奖创新思考一.中国与诺奖中国从近代以来,无论是国人的重视程度不断的提高还是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我们都与诺贝尔科学奖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1.1诺贝尔科学奖诺贝尔是瑞典著名的化学家、发明家、企业家,一生致力于科学事业,临终前将大部分的遗产作为基金创立了诺贝尔奖,来奖励那些在各行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人员。

1900年诺贝尔基金会成立,1901年第一次颁奖。

从此拉开了诺贝尔奖的序幕。

一般将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称之为“诺贝尔科学奖”。

1.2诺贝尔科学奖的意义诺贝尔科学奖已毫无疑问的成为全球知识界至高无上的殊荣,于个人而言,每一项奖的折桂者代表着该领域最高层次的创造性的智慧,是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和科学方法的重要发明,对人类进步有突出性的贡献;而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不仅是荣誉的象征,其获奖数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和实力的标准。

代表着人类最原始性的创新,代表着该国家对科技环境的投入和建设,更是对人类智力极限的不断挑战的精神。

1.3中国与诺奖的渊源诺贝尔科学奖作为诺贝尔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受到国人的关注。

而在这璀璨的光环下也有那些我们熟悉的面孔,在金发碧眼居多的群体中,仍然有八位炎黄子孙代表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他们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高锟。

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创新精神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启示

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创新精神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启示

摘要摘要本文通过对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所具备的创新精神进行研究以及对我国现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所具备的创新精神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提供了哪些具有借鉴性意义的方法和实现途径。

文章通过对诺贝尔科学奖的奖项考察,指出了诺贝尔科学奖在百年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揭示了诺贝尔科学奖已经超过了奖项本身的存在意义而成为了人类攀爬科学顶峰的象征。

接着,笔者以创新精神所必备的因素入手,以诺贝尔科学奖获奖史上的数十位具有代表性的获奖者为例,深入研究了这些获奖者的经典案例给世人所带来的启示,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获奖者的创新精神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归纳,指出这些获奖者的创新精神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激励作用。

然后,笔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数据分析、新闻报道和文献资料为依据,运用多种手法对我国现阶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和了解,尤其在对我国现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对自主创新等关键因素的研究上倾注了大量精力,深入反思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滞后局面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较为独特的观点和建议。

在最后结尾部分,笔者着重研究了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在揭示出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创新精神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有力支持后,从创新的激励机制方面入手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分别从人才机制、育人环境、教育制度、高校质量、学生培养、科研精神等方面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具有参考意义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诺贝尔科学奖创新精神创新型人才启示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i nno vat ive sp ir it of the N obel Pr ize w in n er has r ese ar ch an d tr ai ni ng o n the inn ova tiv e talents of o u r country at this stage the status quo analysis,depth discus sion of the Nobel Prize win ner、析m the in nov ati ve spi rit of o u r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some d ef ici en ci es exist in th e mod e w hic h to draw meaning an d realization o f the way.F ir st,v is its th e a war d o f the N obe l Prize,thatthe Nobel Pr iz e has a pivotal role in the h i st or y of human technol ogi cal de ve lo pm en t in a h un dr ed years,reveals the No bel P rize has ex c ee d e d its ra is on d’etre of th e aw ar d s themselves fbom climbing the scienc e of mankind The sym bol of the pinnacle.Secondly,I start the factors essential to the s pir it of in novati on,the history of d oz e ns of Nobel Prize winni ng rep re sen ta ti ve o f the winners,for ex amp le,in-dept h st udy of a classic c蹴of thes e w i n ne r s to the wo r ldIm pli cat ion s a ndo nthis basis,the innovati ve spirit of th ese winners for further sIlmmarj趵d,pointing o u t that the inno vative s pi rit of th es e w i nn e r s is a wealth of human co-owned and ha s avery Important r efe re nc e to the mea ning and in cent ive.Aga in,t he aut hor in l ine、Ⅳi m the sp ir it of seeking truth f ro m facts,data analysis,news reports and documentationin accordance with,the眦of a va ri et y o f techniques t ar ge te d in ve st ig a ti on 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i nno vat ive talents of the statusquo i n o u r country at this stage,esp eci al ly in 0111"country n O W stag e c ul ti va t e inn ova tiv e talent process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ot her key f ac t or s re searc h ha s devoted a great deal o f en e r gy,in-de p t h reflection of Chi na'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city compared、Ⅳith de ve l op e d countries there is the r oo t caUSe of the lag situation and m a de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recommendations.Finally,the auth or focuses o n the linka ges and the mle of the Nob el Pr iz e winner,innovative spirit and personnel trai ni ng.Re ve al e d the i nnovat ive sp iri t of the Nobel Pr ize winner has significance and t he s tron g support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 ining,in nova tive in ce nti ve s to start acomparative approach,respectively,舶m the personnel sys tem,e duca tion environment,education system,college quality,students dev e l op a w ay to cultivate 诵tll the refe renc e v alu e,t he sp ir it of scientific re sea rch and ot he r aspects of OUrHinno vat ive personnel t ra in in g.Key wo rds:T he No bel Prize,The s pir it of inn ovation,Inn ovative t ale nts,E nl i g h te n m en t11I1引文1引文1.1问题的提出本人自2009年9月入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以来,一直在导师的指导和规划下对诺贝尔奖进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科技发展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研究生课程论文
摘要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全球科学界最高荣誉,然而100多年来中国始终没有获得过这一奖项。

本文着重比较了中国和美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的差异,分析了中国人未能获“诺贝尔奖”的原因。

并根据当前国家相关政策,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关键字科技“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创新人才
“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最初的诺贝尔奖为5项,分别是:化学奖、物理学奖、医学和生理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

1968年有设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的评定机构分别是:物理、化学、经济学位瑞典皇家科学院;生理或医学奖为斯德哥尔摩加罗林医外科研究院;文学奖为瑞典文学院;和平奖为挪威议会所选出的的五人委员会。

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的逝世日)为诺贝尔奖的颁奖日。

尽管颁仍有所争议,但是“诺贝尔奖”所包含的物理、化学、医学或生理学奖在国际上已经是公认的科学界最高荣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世界科学的发展情况。

然而,100多年来,代表着世界五分之一力量的中国人却从未拿到过一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20世纪前五十年或者说建国以前我们可以把原因归结为中国的经济落后,政局的不稳定,科研力量的极端薄弱。

然而,临近建国65周年之际,我们依然一无所获(尽管莫言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里主要指广受中国人认可的自然科学奖)。

据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连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有,为何竟没有一个中国本土科学家戴上这项科学皇冠呢?
许许多多中国人开始为中国的“劣势”抱不平。

从地缘和文化上看,中国作为远东国家在地缘和文化上与西方文明以及欧美前殖民地国家都处在劣势;从语言上看,我们的汉语言显然不是传播自然科学的良好载体,同时语言上的差异也影响现代文明的沟通交流与发展创新。

这些诚然是客观存在的因素。


而邻国日本也存在这些劣势,客观因素似乎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但是,中国人和中国科学家却非常需要这个奖。

中国需要诺贝尔奖,不仅在于它在科学界的崇高地位,还在于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乃至经济实力的高低。

从1901年颁发首届诺贝尔奖至今,获得此殊荣的共有700多人。

而这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医学或生理学奖的获得者有400多人,光美国就占了总数的40%以上。

为什么美国会“盛产”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呢?
其一,美国社会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每年政府和民间大量拨款支持科学研究。

在每年的美国财政预算中,联邦研究和开发经费通常都非常高,同时美国工业界也一直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

早在1980年,美国工业界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就超过美国政府。

美国的贝尔实验室、IBM研究中心和杜邦研究所都产生过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其二,科技精英云集、形成强大的科研人才队伍。

战后的美国拥有庞大的经济基础,吸引了全世界的科技精英,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其三,美国有自由交流学术思想的宽松的学术环境。

这会美国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社会环境,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没有官僚主义风气的社会环境都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

同时,这也为美国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其四,美国有鼓励竞争和激励创新的学术氛围,美国的教育重视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

社会的良好竞争机制也会影响到学术上,同时学术界也敢于挑战权威。

如此美好的“科学沃土”,自然培养了一个又一个杰出的科学家。

“诺贝尔奖”的获得自然也不在话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3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被誉为“世界工厂”。

但是隐藏在这些光环背后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有我国自主创新的成果很少,中国已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但离创新大国还很远。

有资料表明我国企业中规模和销售收入最大的都是石油化工、钢铁等原材料粗加工企业。

我国国有或者国有控股的特大型企业仍以各种商品的经营为主,而把科技创新放在次要和附属的地位;作为高科技的电子百强企业从1998年到2000
年3月仅有44家申请过专利。

2007年我国GDP占世界第四位,但自然资源的消耗已经却是惊人的:钢铁消耗占世界27%、原油7.4%、原煤31%、铁矿石30%、氧化铝25% 、水泥40%。

这一切都说明我国目前的经济繁荣是以资源高消耗为基础的,是建立在飞高端术基础上的。

在专利拥有方面,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根据2001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大陆申请专利数为4989个,而日本为11538个、美国85528个、韩国29363个。

若以每千名研发人员对应的专利数量,则中国为14.76个,日本和韩国分别为194.7和186.6个,是中国的十几倍。

在美国获得专利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指标。

但是另一方面,建国以来中国在科技投入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我们也一直坚信,强大的经济基础是科技发展的支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就目前来看,国家或者说各级政府在自然科学研究上的投入占总支出的很小比例。

我们的固有思维在于,搞经济似乎可以避开基础研究的支出。

2011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4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应用研究经费支出1028.4亿元,增长15.1%;试验发展经费支出7246.8亿元,增长24%。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7%、11.8%和83.5%。

2011年全年科研投入增加了两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不少差距。

这在科学研究成就差异上就显而易见了,大部分的基础研究都来源于国外的成果,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呢?更遑论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了!因而近年来国家加大科研投入比例不是没有理由的,当前中国的工业界还不能如美国一样对科学研究怀有巨大热情,这方面的投入就更需要国家的有利支持了。

从科学人才队伍以及学术交流的自由性来看,中国显然也是远远落后美国。

究其原因,不得不提到建国初期文化建设的片面性与对待人才太对的不公正。

“文化大革命”更使几十年向国外学习积累的经验以及人才队伍遭到空前灾难。

当然目前来说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已经日益健全,对待人才也已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但是长期的官僚主义作风使得一些资源被浪费,科学以及人才体制上的顽疾得不到解决。

我们还没有能形成许多向美国那样竞争激烈的科技精英群
体,反而先出现了学术造假,学术抄袭等弄虚作假的恶性行为,当然学术的不作为也是一种体现。

我们有自由交流的学术环境,却让一些急功近利的人占据了舞台的中心。

我们中华文明讲究互相合作,但是我们却往往在合作共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只有吸引那些真正热爱科学,崇尚学术,有科研素养的人来参与科技工作才能做更多的创新的成就。

我们的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从小时候开始就是以统一化、程序化方式教育孩子,犯错误家长也更着急,总希望能帮他回到“正轨”。

而实际上,在这些不知不觉的“纠错式”教育中,我们的学生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自我创新的能力。

而科学的未来就在于创新,没有好的创新,不敢于挑战权威,怎么会有学术科研上的突破?国家加大对教育尤其是义务阶段教育的投入,可以说是势在必行。

尤其是基层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应该要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

通过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术和学院结构,选就拔尖人才,培养有影响力的学术创新团队,建成高水平的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师资队伍。

有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论文总数占世界 3.5%左右,2006年我国的SCI、EI、ISTP论文总数达到17.2万篇,占世界的8.4%,据世界第二位。

但论文的“篇均被引用次数”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我国的论文数量较多,但水平还偏低。

这与我国科技人员评职称以及拿学位一般都要求有论文发表有关。

与国外活跃的竞争性的学术氛围相比较,我们却还普遍存在追求论文数量而忽视质量的问题。

因此,从教育入手,对未来我们国家的人才队伍培养有莫大的重要性。

总之,中国人并不愚昧,限制中国人拿“诺贝尔奖”的根源在于体制本身或者说关键在于环境如何。

只要我们科研环境改变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创新理念上去了,那我们一定会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参考文献
[1]谭斌昭.诺贝尔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8(3)
[2]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201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R].2012年10月25日
[3]李建民.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变问题分析[J].软科学,2004,18(2)
[4]网易文章《中国人离诺奖有多远?》 2013年03月03日
[5]倪静安.百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素质对我们的启示[J].江南大学学报.2003,2(4)
[6]王晓勇.科学精神与诺贝尔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9)
[7]刘欣.由中国诺内尔情结引发的思考[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8
[8]高倩.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J].百科聚焦.2011,11
[9]王志伟,陈其荣.中国为什么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J] .民主与科学,2006,(1)
[10] 陈其荣.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创新型国家[J].上海大学学报,2011,1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