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品德心理

合集下载

【精品】XX大学《心理学》第十二章 品德心理习题附参考答案

【精品】XX大学《心理学》第十二章 品德心理习题附参考答案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一、名词解释1.态度:2.品德:3.道德:二、判断()1.平日里说的“人格有问题”是指品德败坏。

()2.态度是与生俱来的,与后天学习无关。

()3.一定的态度总是与一定的行为一一对应的。

()4.品德是对整个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5.品德形成总是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的。

三、填空题1.态度通常包括三种成分:、和。

其中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品德包括、、和四种成分。

2.皮亚杰首创_ 研究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科尔伯格采用的是。

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的三种水平是水平、水平和水平。

三、选择题1.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事物好坏判断总是易受老师的影响。

儿童行为的最适当解释是()。

A这阶段儿童道德判断处于皮亚杰的“权威”阶段;B观察学习;C害怕老师的批评;D儿童有模仿的天性。

2.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B他总是烟酒不离;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3.幼儿园小朋友不爱吃肥肉,把偷偷吐在地上的肥肉踢到旁边小朋友桌下,以防老师发现。

根据态度和品德的定义这种行为反映的是儿童的()A品德;B不良品德;D不能确定;D嫁祸于人4.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A.态度的认知B.态度的评价C.态度的情感D.态度的意向5.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提出的。

A.埃里克森B.费斯廷格C.班杜拉D.皮亚杰6.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信念B.道德动机C.道德意志D.道德知识7.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不稳定的8.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9.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内化(信奉):内化是指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 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比顺从深 入一层,主要表现是一致、接受和主动。
品德的内化过程(冯忠良P420)
依从 认同 信奉
LORE
三、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大众传媒等 学校与集体 家庭 同伴 自身的智力水平
暴力的基础就是对生命的极端漠视,这是值得更 深探究的问题,其中也有与暴力文化相关联的部分。 现代影视作品在不断追求血腥场面极端真实、极其 刺激的同时,也使暴力虚拟化了,使人们产生了再 暴力的东西都与人类感受无关的错觉。如今孩子们 喜欢玩的电子游戏更夸大了这一点。现在的电子游 戏一般内容都是格斗、射击、打杀之类,在游戏中 可以尽情使用暴力,因为在虚拟的世界里没有真实 的受害者。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 从行为后果考虑问题:不能偷,抓住会坐牢。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是否对自己有利:应该偷,药剂师坏,不便宜。
2、习俗水平(9-15岁)
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 合社会的希望和要求: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按照“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求得比人的赞许。应该偷, 否则妻子会死,别人会骂他没良心。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2.联系: (1)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 论和道德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2)个人的品德及其行为表现 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容。
2、品德的构成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对于行动准则 的善恶及其意
义的认识
伴随道德认知而产生 的,对人的到的需要 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
的一种内心体验
二、科尔伯格(Kohlberg)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两难故事法
根据道德两难问题研究得到如下阶段: 1、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

高等教育心理学品德的学习

高等教育心理学品德的学习

故事3:童子军的困境
乔逸14岁,是学校童子军的小队长,希望参加半 年后举办的童子军大露营。于是,他不但领来申请表 格,报名参加,而且省下零用钱准备参加露营时支付 一切费用。就在乔逸准备启程露营的前两天,他的父 亲突然跟他商量,要乔逸把积蓄的美金50元借给他 另作他用。乔逸满心不高兴,只好谎称自己只有10 美元,留下另外40元带去参加露营。乔逸临走前把 他对父亲撒谎的事偷偷地告诉了弟弟,你认为弟弟该 不该把乔逸的秘密告诉他父亲?
精选ppt
13
2.习俗水平(11-15岁的大多数)
以满足社会舆论希望、遵循现行的社会准则、 受到赞扬为道德判断的依据。
(3)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 一种行为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被别人喜爱、对 别人有帮助,取悦于人。 (4)维护权威与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遵守法 规取向) 以是否维护社会秩序、尊重权威、个人尽本分为 道德判断的依据。
精选ppt
7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前):
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还不能作出道德意义上的判断。 (2)他律道德阶段(4、5岁-7、8岁):
只注重行为规则;注重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意向和动 机。也称为道德现实主义。 (3)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
不盲目服从权威,认识道德规范的相对性;既考虑行为结 果,又考虑行为动机。也称为道德相对主义。
精选ppt
8
▪ 什么是自律道德
精选ppt
9
2.2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故事1: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他 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 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 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到处 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 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说“不行, 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绝望 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救 了妻子一命。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海因茨把药 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 还是应将他释放?

心理学 道德发展

心理学  道德发展

(1)道德及其出现的历史依据 )
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反映一 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人是群体性生物,为了维护群体成员间正常的人际 关系,促成成员间的互助合作,协调成员间的利益, 解决成员间的冲突和纠纷,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社 会组织会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制定出要求其全体成 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就是道德规范的产生过程。
第二节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
3.可逆性阶段。9一10岁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 可逆性阶段。 可逆性阶段 是大家共同约定的,只要大家同意,规则也可 以修改。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间可以发 展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规则不再是权威人物 的单方面要求,而是具有保证人们相互行动的、 互惠的可逆特征,这意味着儿童开始进入自律 道德水平。 4.公正阶段。11一12岁以后进人形式运算阶段的 公正阶段。 公正阶段 儿童开始倾向于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 标准。这也意味着他们能够根据他人的具体情 况,基于同情、关心来对道德情境中的事件作 判断了。
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涉及品德所包含的 心理成分及其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模式。 探讨品德的心理结构不但可以深化 对品德本质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为自觉 地对儿童、青少年的品德进行培养提供 依据。
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
• 二因素说 二因素说,认为品德由知和行 (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 构成,或认为由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构成。 • 三因素说 三因素说,认为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 行为三种成分,或认为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 种成分。 • 四因素说 四因素说,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种成分。道德认识 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推 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结合在一起成为推 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了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的内部依据,道德行为是实现道 德动机的外部手段。二者之间的沟通有赖于道德意志。

积极心理学提出的六大美德24项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提出的六大美德24项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提出的六大美德24项积极心理品质一、智慧和知识: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思想、热爱学习、有视野(洞察力)。

二、勇气:真诚、勇敢、坚持、热情。

三、仁慈与爱:友善、爱、社会智能。

四、正义:公平、领导力、团队精神。

五、修养与节制:宽容、谦虚、谨慎、自律。

六、心灵的超越:审美、感恩、希望、幽默、信仰。

积极心理学提出的六大美德24项积极心理品质1.创造力常有新的主意和想法。

喜欢创造新异的东西,总是有很多创意。

认为自己很有创造力。

常常能想出做事的不同方法,常常用不同的方法做事,喜欢学做不同的事。

培养策略:1、鼓励学生用非传统的方式考虑问题和做事;2、赞赏孩子的机灵、灵敏、足智多谋,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3、鼓励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一旦有了目标,就会使用创新并适当的行动来达到该目标;4、鼓励做事不受陈规束缚,能灵活运用知识和经验,能够想出新思路、新方法;5、鼓励喜欢从事发明、创造、创新活动。

2.好奇心爱提问,对各种事情都很感兴趣,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感到好奇。

总想知道更多,对许多事情,总是有许多的疑问,对不熟悉的人、地方或事物总是感到好奇。

培养策略:1、鼓励学生总希望知道、了解更多的事物;2、教育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无偏见、具有开放的好奇和对事物兴趣;3、赞扬学生的爱提问、爱探究;4、支持学生寻求新奇,对事物敏感也非常愿意接受新事物,不容易觉得无聊。

3.开放的思想喜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做出一个决定时,会考虑每个选择的好处和坏处。

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做决定前喜欢征求别人的意见,做最后决定前会考虑所有的可能性,经常能想到令所有人都满意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策略:1、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考虑问题,彻底地考虑事物并从各个角度来检验问题,不草率下结论;2、指导学生善于依靠证据做决定,面对证据能够改变观点;3、学会慎重考虑每件事的所有因素,不轻易否定自己;4、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变通能力。

4.热爱学习学到了一些新东西时会很开心,没人要求学习的时候也会学,每当有机会学习新东西时都会积极参加,阅读或学习新东西时总是废寝忘食。

品德心理心理学

品德心理心理学

品德心理心理学
第34页
❖ 学校教育主要经过三个方面影响学生品德发展: 一是校风和班风影响; 二是老师教书育人方式、方法及本身榜样作用 ; 三是素质教育与德育影响。 ❖ 社会环境教育影响
品德心理心理学
第35页
(三)个体本身影响
❖ 总而言之,遗传素质是青少年学生品德 发展自然前提或物质基础,它提供了品 德发展内在可能性;环境教育是使这种 可能性逐步变为现实性桥梁;在这座多 层次桥梁上,人主观能动性是个人品德 发展水平和速度决定原因。
品德心理心理学
第16页
2.权威阶段(6-7岁)
❖ 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 绝对尊敬和顺从愿望。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是 好孩子,不然就是错,是坏孩子。另外一个表现 是对规则本身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要求准则, 看成是固定不变。这个阶段儿童对行为判断是依 据客观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 1.品德与道德区分
①所属范围不一样
道德是一个社会现象 品德是一个个表达象
②反应内容不一样
道德内容是社会生活总体要求
品德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详细表达
③产生力量源泉不一样
道德产生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
品德产生力量源泉则是个人需要
品பைடு நூலகம்心理心理学
第6页
2.品德与道德联络
❖ 品德与道德发展是互动过程,他们之间联络十分 紧密,主要表现在:
❖ 阶段1:处罚与服从为定向。 ❖ 阶段2:相对功利为定向
品德心理心理学
第23页
水平二:习俗水平
❖ 该水平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期 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而不 大理会这些行为直接后果。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 组员角度来思索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 规范,并恪守执行这些规范。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讲义课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讲义课件

自考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品德心理第01讲品德的概述、品德发展理论、品德的形成过程和品德不良的转化目录第一节品德的概述第二节品德发展理论第三节品德的形成过程和品德不良的转化第一节品德的概述一、什么是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

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意义的核心部分。

品德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品德必须以某种社会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基础,并与道德行为有密切的联系;二是品德具有稳定性特征。

个体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以及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不断内化和反复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上说,离开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个人的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区别在于,道德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不一个别人的存在、个别人品德的好坏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

二、品德的结构(一)我国传统的因素构成观点壹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到的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

道德情感贰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叁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到的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肆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是实现道德目的、动机的手段,也是品德的外部标志。

(二)林崇德的品德系统结构观点该理论以辩证为主主义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系统论为处理复杂品德心理结构问题的方法论,阐述了品德心理结构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①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②品德的心里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③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

品德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品德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品德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品德是人的个性特征中含有社会价值观的部分,当人们评价行为的是非善恶时所涉及的就是品德。

品德以道德观念为基础,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 道德认知:这是品德的心理基础,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能力。

2. 道德情感:这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知基础上,对不同的道德行为和情境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如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等。

3. 道德意志:这是品德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指人们在执行道德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是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的能力。

4. 道德行为:这是品德的最终表现形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知和情感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的行为。

品德是社会道德和个人价值观在个体行为上的体现,同时也是个体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的一种反映。

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

在心理学研究中,品德的研究涉及到人格、认知、情绪、行为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研究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品德心理
一、名词解释
1、道德认识:个体对道德现象与道德行为规范的理解。

(道德知识、道德评价、道德信念)
2、道德情感: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或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人在道德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动机斗争和意志水平。

4、道德行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

5、品德——即道德品质,又称品性、德性。

是指个人依据一定德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德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6、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现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7、顺从——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
9、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
二、填空题
1、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品德结构的四种心理成分是有机组合,缺一不可。

它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义行,持之以恒)的心理依据。

2、小学儿童道德认识(判断)特点:(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片面到全面)。

3、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特点:(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发展速度最快。

(义务感)排在第一位。

4、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出现一个低年级和高年级高,中年级低的(马鞍型)。

原因是:(低年级受外部因素的调节,中年级独立性的发展,高年级行为习惯水平进一步上升)。

5、小学儿童品德教育的方法:(说理法、仿效法、强化法)。

品德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6、小学儿童道德观念的理解是从(直观的)、(具体的)的理解过度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理解。

7、品德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8、小学儿童道德观念的理解是从(直观的)、(具体的)的理解过度到(比较抽象的)、(本
质)的理解。

9、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片面)到(全面)
三、判断题
1、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行为的坚持性水平还是不高,但较稳定。

(错)
2、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表率,对小学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积极影响的。

(对)
3、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或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在三年级下学期。

(错)
4、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品德。

(对)
5、强化只是用来塑造某种新行为而不可以改变旧有的行为习惯。

(错)
6、“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方法。

(对)
7、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年期。

(错)
四、选择题
1、惩罚应少用、慎用,这是因为( B )
A惩罚是一种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
B惩罚易造成意义障碍
C惩罚本身没作用.
2、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A)
A.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B.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C.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3、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发展,从总体上说(C )。

A知落后于行B比较协调C行落后于知。

4、小学儿童逐步养成一些道德行为习惯的年龄阶段是(C )
A低年级B中年级C高年级
安徽人事考试网安徽公务员考试安徽选调生考试安徽政法干警考试六安事业单位招聘
国考招警教师村官3支1扶农信社公选军转
招考信息报考指导历年真题备考资料辅导课程QQ
群:76482382
(点击查看六安中公教育地址和电话)
六安中公教育皖西地区最大的公职考试辅导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