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答案:B
例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 同与______三个阶段。
例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答案: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 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例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______ _。 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 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不是先天禀赋)
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的有 效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一、有效的说服
对于低年级,理解能力有限,只提供正面论据;
对于高年级学生,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 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2、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4、逐步提高要求
例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中学生处在 道德发展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水平 答案:B
二、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动荡,到高中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在态度学习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而获得一定的态度的。
中学教师资格证_教育心理学___第十章__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选择题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
A.心理特征 B.认知结构 C.倾向性 D.价值体系2.态度的()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3.()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4.()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5.()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A.道德 B.品德 C.价值观 D.情感6.品德反映了人的(),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A.本质属性 B.社会特性 C.价值 D.情感7.品德具有相对的()。
A.可变性 B.稳定性 C.个人倾向性 D.独特性8.品德是在()的控制下。
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A.道德观念 B.个人动机 C.价值观 D.情感9.品德与道德都受()的制约。
A.年龄 B.教育水平 C.社会发展规律 D.智力10.品德则是()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1.道德是( )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2.( )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做出缜密的道德抉择。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3.( )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4.(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教育心理学-第9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

价值澄清过程: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
1.选择
自由地选择 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 对每一可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后的选择
2.赞赏
喜爱这一选择并感到满足 愿意公开承认这一选择
3.行动
按这一选择行事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一、社会学习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班杜 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后又将该理论发 展为一个全面的人格理论,称为社会认知 论。该理论可以较全面地解释人的社会行 为的学习。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12.04],美国心理 学家,生于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的曼达尔镇。他是新行为 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一)社会学习理论简介
班杜拉摒弃了心理动力学和心理特质论的内因决定论和 传统行为主义的外因决定论的人格理论模式,对三者之 间的关系提出了更为辩证和完善的三方互动决定论。
2.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3.规律:三水平六阶段
道德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 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 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实例: 在欧洲,有一位妇女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亡。医生认为还 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 10倍于成本的价值2000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 钱,但总共才凑得药价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妻子危在旦夕, 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允许迟一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 了这种药,正是要用它来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闯进该药店为妻子 偷了药。 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海因茨 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 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濮铮虹 24

模仿的榜样是具体的,认同的榜样可以是抽象的。
第三阶段——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 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由于在内化过程中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 当个人按自己内化了的价值行动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 而当出现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
化,态度也会随之变化。
第二阶段——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 比顺从深入一层。 如当某青年经过团组织教育,参加过一些团组织的
活动以后,自愿承认团章,遵守团纪,希望成为团组织
的一员时,他对成为一名团员青年的价值内化程度已达 到认同水平。
因此,认同不受外在压力的影响,而是主动接受 他人或集体的影响。
性别、教育程度以及其他各种心理因素(最重要)。
1、认知失调 2、认知不平衡 3、智力水平 4、教育程度
一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
根据美国凯尔曼的研究,
态度和品德的学习经历顺从、认同和同化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顺从 顺从表现为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 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态度受外部奖励与惩罚的影响, 因为顺从可以得到奖励,不顺从则受到惩罚。 这种态度是由外在压力形成的,如果外在情境发生变
不愉快。这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便形成了。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Fra bibliotek件(一)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指学生自身以外的一切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
班集体和同伴小集体等因素。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外部
因素对学生的态度和品德有重要影响。
1、家庭教育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集体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态度与品德学习

态度是学习的结果。
A
8
(二)态度的构成: 一般来说态度包括以下的三个成分: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受到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各成分之间关系的影响。
要了解一个学生的态度可以分别考察态度的三个成分也可 以同时考察这三个成分。
态度中的行为倾向成分可以独立于其他两个成分,这一点
对教学设计非常重要。
5 三 后习俗道德期
(20岁以上)
6
社会法制取向 普遍伦理取向
了解行为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而经大众 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会规 范是可以改变的。
2、举例说明态度与品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用实例说明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对品 德培养的意义;
4、通过实例说明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在 品德教育中的运用。
A
6
前面我们讨论了______和______的学习。 本章将要讨论_____的学习。 根据统计,我国教育学将情感领域的学习 称为_____,而加涅则称为______。 本章先从心理学角度来阐明___与___的性质 及其关系,然后介绍几种有关品德发展与品 德学习的理论及其教育含义,最后根据班杜 拉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说明态度和品德学习的 过程和条件。
2
避罚服从取向 相对功力取向
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 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来判 断行为的好坏。
3 二 习俗道德期
(10~20岁)
4
寻求认可取向 遵守法规取向
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 就认为是对的。 遵守社会法规,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 是不能改变的。
1、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2、涉及的范畴有别 找一到两节关于品德的经文。5分钟时间。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历年真题】下面哪部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答案:A。
中公专家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
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复习要点】一、态度1、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实质: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态度经常表现为趋避、喜恶等,这些倾向性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
如某教师虽然对调皮的学生有排斥、回避的倾向,但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②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
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二、品德1、定义: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实质:①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③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心理结构:①道德认识--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②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③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相同点实质相同: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12-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12-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单选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江南博哥)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能力成分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因此,答案为B。
[单选题]2.()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因此,答案为C。
[单选题]3.情操分为三类,它们是()。
A.理智情操、美的情操、思想情操B.道德情操、美的情操、思想情操C.理智情操、道德情操、美的情操D.思想情操、理智情操、道德情操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情操分为三类:①理智的情操,又称认识性的或逻辑性的情操,是在学生的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真理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②道德的情操是评价个人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情操的核心部分。
③美的情操是通过观赏自然景物、欣赏文艺作品和社会生活关系的节奏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单选题]4.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道德观念并不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
因此,答案为B。
[单选题]5.某学生在考试时正想作弊,突然与老师的目光相遇,一种不安之感制止了作弊,这种道德情操从形式上看主要是()。
A.伦理道德情操B.理情道德情操C.直觉道德情操D.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操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道德情感如果按其形式可分为,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
直觉的道德感是由具体情境而引起的,以迅速产生为特点,对道德行为具有迅速定向的作用。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习题精讲三

2、某学生过分害怕猫,教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
再让他看关在笼中的猫,接近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消
除他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行为矫正技术就是( B )
A放松疗法
B系统脱敏疗法
C厌恶疗法
D满灌疗法
3、健康的概念是指( D )。
A. 身体健康
B. 生理无残疾
C. 心理健康
D. 身心健康
4、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B )。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学习目标: 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小 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 阶段理论;理解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 本过程。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 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学生李亦看到自己的朋友体育课不守纪律,随便
8、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_使_奖__励_数_量_与__良_好行为数量相适应 。 9、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_对__学_习__不_感__兴_趣、 _讨__厌__学__习___。 10、学习困难的学生指感官和___智__力_____正常而 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 11、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同患儿的焦虑性人格特质 以及__家__庭______、___环__境_____的影响有密切关 系。 12、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 为常见的一种以_注__意__力__缺__陷_和_活__动__过__度___为主 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因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 B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4、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C )
A.直觉式道德情感
B.想像式道德情感
C.伦理式道德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价值(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 态度经历五级水平的变化发展,即 接受 反应 评价 组织 性格化
当价值标准经过组织成为个人性格系统中的稳定 态度时,才能称为品德。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例:皮亚杰在研究中所用的一个对偶故事。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出两个问题: 1.这两个儿童犯了同样的错吗? 2.你认为哪个儿童的过失较大?为什么?
2、儿童品德发展的四阶段
他律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自律阶段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时又往往与愿望相冲突。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生品德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件
一、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 1、顺从 2、认同 3、内化
三、态度学习的条件
(一)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认知不平衡 3、智力水平 4、教育程度
(二)外部条件
3、行为倾向成分:是指对态度对象企图表 现出来的行为意向,与行为的预先安排或 准备有关。
(三)态度的功能
1、认知功能 2、适应功能 3、表达评价功能 4、调节功能
(四)态度与邻近概念的关系
1、态度与价值观不同 2、态度与心向或定势不同 3、态度与行为
二、品德的概述
(一)品德的定义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
1、家庭教育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集体的影响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一、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规定 4、角色扮演 5、价值辨析 6、小组道德讨论 7、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二、品德不良的转化
品德不良:是指个体具有的、不符合道德 要求的品质,经常发生违反道德准则的行 为或出现道德过错。
3.后习俗水平 (16岁以后的部分人)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期别
发展阶段
心理特征
一 1 前习俗水平 (9岁以下
服从和惩罚 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
定向阶段
。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
)
惩罚
2 相 对 功 利 主 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 义定向阶段 的满足以判断行为后果的好
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第一节 概述
一、态度的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 1、态度:是指个体通过后天习得的、影响
个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 反应的倾向性。
(二)态度的构成
1、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 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与信念。
2、情感成分:是伴随于态度的认知成分所 产生的情绪或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故事A:有个名叫朱利安的男孩。有一天父亲出门,朱 利安偷偷到父亲的书桌上打开墨水瓶用笔绘画。一不 小心墨水滴在桌布上,弄脏了一小块。
故事B:有一个名叫奥古斯丁的男孩,发现父亲桌上 的墨水瓶已经空了,于是决定帮父亲做一件事,就趁 父亲不在家时,偷偷将大墨水瓶的墨水倒进父亲书桌 上的小瓶里,没想到不小心将墨水溢出,结果弄脏了 一大块桌布。
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 为什么?海因茨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 什么?
1.前习俗水平 (10岁前的大多数)
(1)服从于惩罚道德定向阶段 (2)相对的功利主义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11-15岁的大多数)
(3)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品德不良行为转化的阶段
一、醒悟阶段 二、转变阶段 三、自新阶段
复习思考题
1、态度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些成分?其核心是什么? 2、品德的心理成分有哪些?态度与品德有何关系? 3、简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5、举例说明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6、影响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有哪些? 7、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8如何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
坏
二 3 习俗水平 (9-15岁)
好孩子定向 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
阶段
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
4 维护权威或 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 秩序的定向 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
阶段
三 后习俗水平 (15岁以后 )
5
社会契约定 向阶段
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秩序 经大众同意后所建立的。只要大 众共识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
柯尔伯格采用纵向法,他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 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
在欧洲,有一位妇女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 亡。医生认为还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 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10倍于成本的 价值2000美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 位熟人借钱,但总共才凑得药价一半左右的钱。他 告诉药剂师:妻子危在旦夕,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 允许迟一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 了这种药,正是要用它来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 闯进该药店为妻子偷了药。
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指个体依 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和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 所形成和表现出来某些稳定的特征与倾向。
2、品德的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品德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相同点 二者的结构成分都是由认识、情感、行为
三方面构成的。
(二)区别 1、所涉及的范畴有别 态度涉及的范围更大;
6
普遍原则的 定向阶段
道德判断是以个人的良心和人类 普遍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为基 础,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和言行一致性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使中学生的道德行为
更有原则性、自觉性; 2、自我意识增强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
效的前提; 3、道德行为习惯进一步巩固,逐渐形成与道德伦
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行为习惯;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
结构的组成部分。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1)在道德认知上既有原则性、概括性,又常常
受其感性经验影响; (2)在道德情感上强烈、丰富,又容易产生冲动; (3)在道德行动上有一定的目的,但在具体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