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品德

合集下载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第一节品德的概述一、品德的含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

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1)离开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

(2)个人品德的内容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3)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道德一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区别:(1)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不以个别人的存在、个别人品德的好坏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

品德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

(2)道德的内容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

而品德内容往往往仅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

(3)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品德的结构(一)品德的因素构成观点(名词解释、论述)在我国许多学者认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组成,四者紧密相连,彼此依存。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对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

它是品德的基础。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险。

它是品德的动力。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它是实现道德目的、动机的手段,也是品德的外部标志。

(二)林崇德的品德系统结构观点林崇德认为,品德结构是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的动态开放性的整体与系统。

它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1)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即道德动机系统和道德行为方式系统,所谓动机系统就是与道德有关的需要的具体表现,其核心因素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2)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品德心理特征系统。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
• 如行为不文明、无理取闹、欺侮同学、不尊重教 师与家长;不守纪律、无故旷课、作业抄袭、考 试舞弊;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
二、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
1、外部动因 • 家庭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来自于家长的
言行、家庭的文化气氛、家庭的教养态度 与方式等消极影响。
• 学校教育中的失误。主要有学校未能真正 将德育放在首位;学校德育生态环境不良; 德育的内容与方法陈旧,未能适应时代的 需要。
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二)社会环境 (三)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四)自身的智力水平
三、品德培养的方法
(一)道德认知的培养方法 1、言语说服: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以理服
人与以情动人 2、小组道德讨论 3、道德概念分析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
1、移情能力的培养 2、羞愧感
(三)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
• 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包括多元文化的 影响、物欲驱使下的社会风气、暴力、淫 秽等黄色书刊与音响制品、社会上的犯罪 团伙或不正当群体的引诱、学生群体亚文 化等。
2、内部动因 • 错误的道德观念 • 异常的情绪表现 • 明显的意志薄弱 • 不良的行为习惯 • 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
习惯 (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考研题
• 24.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 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其道德判断所处的发 展阶段是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品德心理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品德心理

第九章品德心理一、简答题1.品德的结构包含什么?答:(1)道德认知(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包含哪几个阶段?答:(1)自我中心阶段(2)权威阶段(3)可逆性阶段(4)公正阶段3.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4.简述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答:妻子患癌症,医生告知丈夫有一种药可以医治,但是价格昂贵,丈夫希望能够便宜购买,但是遭到拒绝,故偷盗该药医治妻子。

这个故事需要被试回答丈夫是否应该偷药?法官是否应该判其有罪?5.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1)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品德发展协调(3)形成自觉纪律(4)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6.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2)道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7.中小学品德形成的外部条件有哪些?答:(1)社会文化条件(2)家庭教养方式(3)学校教育方式(4)同伴群体8. 中小学品德形成的内部条件有哪些?答:(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4)社会经验的丰富程度9.简述品德转化的三个阶段。

答:(1)醒悟阶段(2)转变阶段(3)稳定阶段10.简述常用的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

答:(1)对话——沟通的教育方法(2)榜样示范法(3)群体约定法(4)价值观辨析法二、论述题1.试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

2. 试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发展具有一条总的规律,即从他律水平发展到自律水平。

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把准则看做是道德上绝对的东西,对于任何道德问题,都有“对”的一面和“错”的一面,在儿童心目中“对”就是服从准则。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19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特点
(二)道德情感 如果以道德情感产生的诱因、道德情感和道德
认识的关系为指标,那么道德情感形式可以分 为三个层次: 第一种是直觉的情绪体验,它是由对某种情境 的感知而引起的,对于道德规范的意识往往是 不明确的; 第二种是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第三种是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
是否符合准则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 心体验。 是人们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 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 绪体验。
18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特点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道德情感的形式
; 一个是道德情感的社会性
内容;
海因兹只好跟老板说他的妻子要死了,请求他便宜 点或赊帐给他,老板不同意,并且说他卖药就是为 了赚钱的。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海因兹夜里撬开了 药店的门,偷走了他妻子需要的药。
讲完这个故事,研究者要求儿童回答一些问题:海 因兹是否应该被判刑?为什么?
39
经过对10对个国家的儿童的测试,他发 现,尽管民族、文化以及社会规范制度 不同,但道德判断能力随年龄的增长的 发展趋势是却是一致的。他把儿童道德 发展划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
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结果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的
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
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
故事1:头戴帽子,身穿裙子,三个女孩在海边玩耍,她们分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9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9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பைடு நூலகம்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
(一)道德情感及其类型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处理 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举止时所体验到的情感。
按内容分 按形式分
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 、荣誉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感等
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 长才能对行为做出判断。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2.他律阶段
5~8岁或10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对直接的行为后 果进行反应,以痛苦和高兴为原则来说明一个道德问题,好的行为 能够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而坏的行为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后果。
获得反馈信息的两 条途径:
一是来自他人与社 会的外部反馈;
二是来自主体内部 的自我反馈。
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
(二)品德的动态结构(从动态角度分析)
包括对道德情境 的知觉过程、解 决道德问题的决 策过程和道德行 为的实施过程。
获得反馈信息的两 条途径:
一是来自他人与社 会的外部反馈;
二是来自主体内部 的自我反馈。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研究了儿童 道德判断的发展情况:
前道 • 德阶

出现在4~5岁以前, 思维是自我中心的 ,其行为直接受行 为结果所支配。
他律 道德 阶段
4、5岁~8、9岁之间 对道德的看法是遵 守规范,只重视行 为后果,称之为道 德现实主义。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形成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 既有阶级性也有社会 共同性。
二、品德与道德
(一)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 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 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 向与特征。
品德具有稳定性和个别性。
道德:是指一定的社会为了调整人们 之间的相互关系,依靠舆论力量和内 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
• 一、道德与社会规范 • 二、品德与道德 •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与社会规范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社会舆论与内 心信念驱使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 范的总和。 (二)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而提出 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 会对于他的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 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
三、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
• (一)皮亚杰理论的启示
– 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 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 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 (二)科尔伯格理论的启示
– 鉴于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 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 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 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 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
30
案例一
一个七八岁的儿童,经常坐爸爸的车外出,每逢堵 车或有人超车时,爸爸总是口出不逊,张嘴就骂,不是骂 警察就是骂别的司机。一天,妈妈放学接他,正见他站在 校门口对另一个同学口吐狂言:“小子!你给我等着,明 天老子就收拾你,小兔崽子,敢惹你大爷我!”妈妈吃惊 小小的孩子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为什么案例中的儿童会出现这样的言行?

教育心理学-第9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9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

价值澄清过程: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
1.选择
自由地选择 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 对每一可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后的选择
2.赞赏
喜爱这一选择并感到满足 愿意公开承认这一选择
3.行动
按这一选择行事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一、社会学习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班杜 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后又将该理论发 展为一个全面的人格理论,称为社会认知 论。该理论可以较全面地解释人的社会行 为的学习。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12.04],美国心理 学家,生于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的曼达尔镇。他是新行为 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一)社会学习理论简介
班杜拉摒弃了心理动力学和心理特质论的内因决定论和 传统行为主义的外因决定论的人格理论模式,对三者之 间的关系提出了更为辩证和完善的三方互动决定论。
2.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3.规律:三水平六阶段
道德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 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 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实例: 在欧洲,有一位妇女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亡。医生认为还 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 10倍于成本的价值2000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 钱,但总共才凑得药价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妻子危在旦夕, 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允许迟一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 了这种药,正是要用它来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闯进该药店为妻子 偷了药。 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海因茨 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 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

教育心理学 (9)

教育心理学 (9)
❖ 良好的行为是与个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 道德情感是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道德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张三捡 到被人的钱于是准备把钱还给失主。
❖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张 三在路口等了许久没见有人来找钱包,他又想干脆把钱包交给警察叔叔好了。这是道德意志;去派 出所的路上他看见一家游戏厅忍不住进去玩了一会,没想到张三连捡到的钱也输光了,从游戏厅出 来张三十分的懊悔。这是道德意志不坚定的结果。
不良品德的矫正方法
第一节 品德的界定及心理结构
LOGO
一、道德及品德的概述
㈠什么是道德 道德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中 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标 准评价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惯 和社会舆论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和 行为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 总和
是由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各种行为 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极为复杂,为了便于分析, 心理学上一般认为品德包含四个基本的心 理成分: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识 ❖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
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的概念、 原则、信念、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 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对人、对事包括对自 己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
❖(一)道德观念的形成
❖对道德概念的掌握是从具体到抽象; ❖再从抽象到道德实践的过程,个体知道了 什么“应当”什么“不应当”。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二)道德信念的产生 ❖1.道德信念的概念及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的品德心理结构应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 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
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2、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多端性
当我们培养学生是到底是从道德认识入手、还是从道德 情感入手,或是从道德行为养成训练入手?
第二节 国外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
☺认知派的理论 ☺新行为主义的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
1、杜威的观点
个体道德发展的三阶段: I 行为受道德结果的生物和社会性冲动的激发——事实
上这个阶段与道德挂不上边
II 个体几乎不加批评的接受其所在团体的标准——他治
III 行为受个体对一个目的是否正确进行思维和判断的 指导,不再不加思考地接受所在团体标准——自治
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道德认知
1、杜威的观点
II 他律阶段(权威阶段,6-8、9岁)
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不变的,是由权威所给予的, 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协商来制定或改变。在评定是非 时,总是抱极端态度,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非黑即 白。认为公正就是服从权威,并以是否遵从权威来判断是 非。此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儿童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完全 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理主观动机。此阶段的儿童还把惩 罚看成是天意。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 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了。问孩子: “汽车为什么会撞倒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
A.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 就去开吃饭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 椅子,椅子上放着一盘子,盘内有15只茶 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敲碎了15只杯子。
B. 有个男孩名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 他想拿碗柜上的果酱吃。他爬上椅子伸手 去拿,因为果酱放得太高,他的手够不着, 结果在拿果酱时,碰翻了一只杯子,掉在 地上碎了。
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道德认知
2、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通过对规则、说谎与过失以及权威公正等三方面
的研究发现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存在一条总的规律:从他 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他将这一转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 段:
I 前道德阶段(自我中心主义阶段,2-5岁)
处于此阶段的儿童正是前运算思维时期,对问题的考虑 还是自我中心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朦胧的了解, 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的支配,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 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
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
☺杜威构建体系 ☺皮亚杰从心理学角度系统阐述 ☺柯尔伯格将之大发展
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道德认知
1、杜威的观点
总的观点:人生而无知和不成熟,道德和教育训练实际 上就是成年人逐渐提高幼弱者照料自己的能力的过程,因 而自治即是道德成熟的标准,也是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道德认知
2、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评价: 对儿童道德判断进行了创造性地研究,无论是研究方 法还是理论建构都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仅局限在道德判断这一认知因素上,而对道德情 感、道德行为等因素没有考虑。
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道德认知
3、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研究方法:皮亚杰用编制的对偶故事与
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道德认知
2、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对说谎和过失的道德判断研究
☺对了一条狗,非常害怕。他 跑回家里告诉妈妈说,他碰到了一只像牛一样大的 狗。
B 乙儿童放学回家,告诉妈妈说老师给了他一个好分 数。事实上老师既没给他高分数,也没给他低分数。 可他这么一说,妈妈很高兴,表扬了他。
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道德认知
2、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对说谎和过失的道德判断研究
☺对过失的研究←
结果发现:
5岁以下的儿童没法做比较,6岁以上的儿童能做出回答, 6-7岁的儿童认为A儿童更坏些,因为A儿童打碎了15个杯 子,而B儿童只打碎了1个杯子。此阶段的儿童根据事件的 客观结果来进行道德判断,而不考虑主观意图和动机。到 10、11或12岁以后儿童开始考虑事件隐含的动机因素,并 更看重这一因素,因此报告说B儿童更坏些。
儿童谈话来研究,柯尔伯格则采用到的两 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 说明理由。
典型的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Heinz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 药材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那种药。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高过成本十倍。他花 了200元制造这种药,而他索价是2000元。病妇的丈夫 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钱,只够药 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 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许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 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了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给儿童看了两个对偶故事后问儿童:甲乙谁更坏?
结果发现:
低龄儿童认为甲更坏些,因为那么大的狗是不 可能的,他们更多的是根据所说的话与客观真实 性相差的程度大小来评定谎言的严重性。而年龄 大一些的儿童则认为乙儿童更坏一些,因为甲即 使说了这样的话也不算说谎,而乙是故意在说谎。 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道德判断已从 效果论转向动机论
评价:开创了道德认知研究的先河 理论建构完善,实验研究的支持相对欠
缺。
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道德认知
2、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 皮亚杰采用的是临床谈话法。在具体谈话中应用的
是对偶故事法技术。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认知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三个方面: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 识;对公正和权威的认识。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什么是品德? ☺什么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一、什么是品德?
什么是道德?道德与法律有什么区别?
二、什么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 成成分。
二、什么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1、国际流行的三位一体观点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位一体。
2、我国学者惯常使用的四要素论
III 自律道德阶段(道德主观主义9-11、12岁)
皮认为9-11、12岁的儿童进入到了自律阶段,此阶段 的儿童对规则有了重新地认识,对行为的判断建立在行为 的意图和行为的后果上,对犯错误所提出的惩罚也更为贴 切,并将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皮认为只有到 了这个阶段,儿童才算真正有了道德。
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道德认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