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7章:中学德育

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涵义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1、道德认识(观念)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的意义的认识。
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自觉意识是非善恶,做出缜密的行动抉择。
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观念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
3、道德意志自觉调解行动,克服困难,实现一定到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是先到的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的自我意识成分明显伦理是人预热之间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低位2、道德信念的新城经历长期阶段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道德品质结构更加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1、初中阶段品的发展具有动荡性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以多变性为主2、高中阶段品的发展趋向于成熟品的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1、自我中心阶段“无律期”,5岁前,“自我中心考虑问题”。
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别开来。
2、权威阶段“他律期”,8岁含,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示的规范,规定的准则固定不变,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道德现实主义。
3、可逆性阶段“自律期”,10岁前,规则可以改变,同伴间准则是保证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
道德相对主义,合作的道德。
4、公正阶段12岁含,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公正的奖惩要具体分析。
品德的发展不是绝对鼓励的,而是连续发展的。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纯外在性。
为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阶段1 )和自身的利害关系(阶段2 )判断好坏是非。
结合实际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结合实际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引言品德是指人们的道德行为和品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中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其品德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身心发展与品德发展1.身心发展对品德发展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上快速成长阶段,身体、智力、情感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对于其品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身心健康与良好品德的关系良好的身心健康是中学生培养优秀品质和道德素养的基础。
只有保持良好状态,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家庭教育与品德教育1.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培养孩子优秀品质和道德素养最重要的场所。
父母应该承担起培养孩子良好品格和道德修养的责任。
2.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家庭教育应该注重方法和方式,如言传身教、榜样引领等多种方式,以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四、学校教育与品德教育1.学校教育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学校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场所。
在这里,中学生可以接受到全面的品德教育。
2.学校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应该注重培养中学生自主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五、社会环境与品德发展1.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社会环境是中学生品德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和学校合作培养优秀人才的意义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六、结论中学生品德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人才。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的增强随着身体的发育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中学生对自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更好地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表现,同时也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形态。
2、情感的波动和变化中学生的情感比较复杂,常常会出现情绪波动和变化,尤其是在面对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时更加明显。
3、思维方式的转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思考问题更加深入、细致,能够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4、社交能力的提高中学生在社交方面的能力逐渐提高,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更加注重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形象。
5、自我价值观的形成中学生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能够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辨析和选择,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认知能力是中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
他们的观察目的性和自觉性得到了提高,观察时间更为持久,概括性和精确性也有所提升。
中学生的思维已经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程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并且由经验型转向理论型。
他们能够快速抓住问题的矛盾焦点,独立、批判地思考,并且对同学、老师、家长和书本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此外,中学生喜欢争论和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迷。
情感方面,中学生的情感丰富、高亢而热烈,富有朝气,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情感体验比小学生深刻。
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
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提高,情感有时带有矛盾性和两极性。
中学生好交往、重友情,友谊迅速发展。
由于性发育和对未来的向往,在异性交往中有时会遇到困惑。
中学生的意志特点主要表现在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等个心理品质上。
他们能够有目的、自觉地做出意志决定和努力,并且在果断性上有了显著发展。
自控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和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中学生开始对人生和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品质是中学生心理特征之一。
学生的品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学生是一个处在青春期的人群,他们的品德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对于中学班主任和老师的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在此进行简述。
第一,性格特点鲜明。
中学生由于受到天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截然不同。
例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脾气温和、稳重,有的性格外向、兴趣广泛、好奇心强。
因此,中学生品德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灵活地选择教育方式和手段,让学生愉悦地接受教育。
第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在中学阶段,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因此,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
这就要求品德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反省、自我评价来认识自身,从而有能力进行自我管理。
第三,社交能力逐渐增强。
中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需要与各种人进行沟通交流,因此,社交能力也逐渐增强。
品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交技巧和交往能力,让学生学会有效地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最终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四,责任感逐渐加强。
在中学阶段,学生需要承担越来越多的学业和生活责任,这也促使他们的责任感逐渐加强。
品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懂得承担责任的重要性,懂得自己对自己和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责任,最终产生勇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格。
第五,价值观逐渐形成。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影响,例如家庭、学校、社会等等,这些价值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
品德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懂得正确的道德标准,懂得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珍贵的,懂得爱国、爱民族、爱人类。
同时,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影响和塑造他们的未来。
总之,中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稳定特征,这些特征对于品德教育师们的教育工作和心理疏导具有指导意义。
品德教育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对于中学生来说,品德发展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塑造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并逐渐追求独立性。
在品德发展中,中学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们需要学会区分是非、善恶,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他们应该具备诚实守信、正直守法的品质,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待他人。
中学生应该培养和展示爱心、友善、宽容、乐于助人等美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情感状态。
三、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他们应该学会制定学习计划,自觉地进行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四、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们应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中学生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艺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预防不良习惯的形成。
五、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他们应该学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中学生应该学习国家法律法规,了解国家政策,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他们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相互尊重、信任、支持,共同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中学生应该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七、注重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注重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是指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方面所呈现出的一系列特点和变化。
这一阶段是青春期的关键时期,孩子们经历着身体、心理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因此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进行全面了解和关注是十分重要的。
1. 身体发展特征:中学生的身体发展在这个阶段呈现出明显的特征。
他们的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女生的生理期开始浮现,男生的声音变低,体毛开始生长等。
此外,他们的骨骼和肌肉也在逐渐发育,运动能力和协调性明显提高。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一个中学生的身体发展进程可能会有所不同。
2. 心理发展特征: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在这个阶段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开始对自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他们的思维方式也逐渐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开始能够理解和运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
同时,他们的情绪也更加复杂和多变,时常浮现情绪波动、易怒、易激动等现象。
3. 社交发展特征:中学生的社交发展在这个阶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他们开始与不同背景的人接触,结交新朋友,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
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形象,更加注重自己的社交技巧和形象塑造。
同时,他们也开始对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产生兴趣,开始思量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角色。
4. 学业发展特征:中学生的学业发展在这个阶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
他们需要适应更加复杂和深入的学科知识,面对更多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
同时,他们也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时间管理和学习方法。
此外,他们还需要开始思量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结起来,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主要包括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交发展和学业发展四个方面。
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指导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匡助。
同时,中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关注自己的身心发展,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积极的心态,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引言概述:初中生心理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了解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指导和帮助他们度过这一阶段的挑战。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身体和生理方面的特点:1.1 生长发育加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迅速,身高、体重急剧增长。
1.2 性征的出现:初中生开始出现第二性征的特征,如发育乳房、月经等,对性别意识的认知逐渐增强。
1.3 生理需求增加:初中生对于睡眠、饮食、运动等生理需求的要求增加,需要更多的休息和营养。
二、认知和智力方面的特点:2.1 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生逐渐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
2.2 思维的多样性: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多样,既能进行具体思维,又能进行抽象思维,思维的灵活性增强。
2.3 学习兴趣的转变:初中生开始对不同学科的兴趣逐渐形成,开始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和社交方面的特点:3.1 自我意识的增强:初中生对自己的认同感增强,开始形成独立的个性和自我形象。
3.2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初中生开始更加重视同伴关系,同伴间的互动和交往对他们的情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3 情绪波动较大:初中生的情绪波动较大,易受外界环境和他人评价的影响,需要关注和引导。
四、价值观和道德方面的特点:4.1 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初中生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对于道德和社会规范的认知逐渐加深。
4.2 对公平和正义的关注:初中生对公平和正义有更强的关注,开始有意识地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
4.3 道德判断的能力提升:初中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逐渐提升,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和抉择。
五、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方面的特点:5.1 自我认知的拓展:初中生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更清晰的认知,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5.2 职业规划的初步形成:初中生开始对职业有初步的认知和规划,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思考。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品德

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皮亚杰发现儿童道 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其认识能力的发展存 在着互相对应、平衡发展的关系,这种认 识能力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之中得到 发展的。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 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 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 律道德; 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 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 道德。
第十章
品德的发展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品德的含义与心理结构 什么是品德?包括哪些成分? 第二节 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第三节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 素 第四节 良好品德的培养 怎样才能培养好的品德?
2
第一节 品德的含义与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含义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 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和倾向。
26
3.动作再现过程
将记忆中的动作观念转换为行为 复制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 再现,把符号的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 模仿再现榜样的行为 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 主要包括动作的认知组织、实际动作和动 作监控三步。
27
4.动机过程
由复制行为而得到强化。 动机过程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始终,它引起 和维持着人的观察学习活动。 人的活动的动机来自过去别人和自己在类 似行为上受到的强化 直接强化 替代性强化 自我强化 外部强化与内部强化一致时激励作用最大 28
18
4.公正阶段(10~12岁)
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 观念上发展起来的。 10岁以后,儿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权 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 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果。 只有当儿童的道德判断达到了自律水平时, 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