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介质环境污染 PPT
合集下载
环境污染PPT课件

(九)热污染 废水排放引起水体的温度升高,被称为热污染。热污染会影响水 生生物的生存及水资源的利用价值。水温升高还会使水中DO减少, 同时加速微生物的代谢速率,使DO的下降更快,最后导致水体的自 净能力降低。热电厂、金属冶炼厂、石油化工厂等常排放高温的废 水。 (十)病原体 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和屠宰、制革、洗毛、生物制品等工业废水 ,常含有病原体,会传播霍乱、伤寒、胃炎、肠炎、痢疾以及其他 病毒传染的疾病和寄生虫病。
(四)重金属 很多重金属对生物有显著毒性,并且能被生物吸收后通过食物链浓 缩千万倍,最终进入人体造成慢性中毒或严重疾病。例如,著名的 日本水俣病就是由于甲基汞破坏了人的神经系统而引起的;骨痛病 则是镉中毒造成骨骼中钙的减少的后果,这2种疾病最终都会导致 人的死亡。
(五)酸碱污染 酸碱污染物排入水体会使水体pH发生变化,破坏水中自然缓冲作 用。当水体pH小于6.5或大于8.5时,水中微生物的生长会受到抵制 ,致使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并影响渔业生产,严重时还会腐蚀船只 、桥梁及其他水上建筑。用酸化或碱化的水浇灌农田,会破坏土壤 的理化性质,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酸碱对水体的污染,还会使水的 含盐量增加,提高水的硬度,对工业、农业、渔业和生活用水都会 产生不良的影响。 (六)石油类 含有石油类产品的废水进入水体后会漂浮在水面并迅速扩散,形 成一层油膜,阻止大气中的氧进入水中,妨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石油在微生物作用下的降解也需要消耗氧,造成水体缺氧。同时 ,石油还会使鱼类呼吸困难直至死亡。食用在含有石油的水中生长 的鱼类,还会危害人体健康。
二、污染水环境的污染物有哪些
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有多种,不同污染源排放的污水和废水具 有不同的成分和性质,但其所含的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类:悬浮物 、耗氧有机物、植物性营养物、重金属、酸碱污染、石油类、难降 解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热污染和病原体等。 (一)悬浮物 悬浮物主要指悬浮在水中的污染物质,包括无机的泥沙、炉渣、 铁屑,以及有机的纸片、菜叶等。水力冲灰、洗煤、冶金、屠宰、 化肥、化工、建筑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都含有悬浮状的污染物 ,排入水体后除了会使水体变得浑浊,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以 外,还会吸附有机毒物、重金属、农药等,形成危害更大的复合污 染物沉入水底,日久后形成淤积,会妨碍水上交通或减少水库容量 ,增加挖泥负担。
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课件ppt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鼓励公众采取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03
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废水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 直接排放到水体中,是水污染的主要 来源之一。
生活污水
城市和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 水,包括洗涤用水、厕所污水等,未 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农业污水
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 化学物质,经过雨水冲洗后流入水体 中,造成水污染。
社会教育
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也是一个 重要的噪音源。
噪音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听力损伤
长时间接触噪音可能会导致听力损伤,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耳聋。
睡眠质量下降
噪音会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长期接触噪音可能会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
环境的重要性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供食物、能源、氧气等基本生存条件,对人 类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环境污染的定义及来源
环境污染的定义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环境,引起环境质 量恶化,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现象。
环境污染的来源
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城市生活、交通 运输等方面。
生活垃圾
城市垃圾处理不当,产生大量的恶臭气体和颗粒物,对大 气造成污染。
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01
02
03
危害人体健康
大气污染会对人体健康产 生严重影响,如引发呼吸 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 病等。
降低环境质量
大气污染会降低空气质量 ,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生态 系统的平衡。
多介质中污染物风险

控制措施
加强废水、废弃物管理,实施清洁生产;合理使用化肥、农 药等农业投入品;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提高土壤自净能力。
04
大气中污染物风险
大气污染来源与途径
工业排放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 固体废弃物等,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 源之一。
农业活动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畜禽 粪便等,经过挥发、沉降等过程进入 大气,造成大气污染。
多介质中污染物风险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多介质环境概述 • 水体中污染物风险 • 土壤中污染物风险 • 大气中污染物风险 • 多介质中污染物风险的综合评
估与管理 • 研究展望
01
多介质环境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多介质环境是指由两种或多种介 质组成的环境,这些介质包括空 气、水体、土壤等。
特点
多介质环境具有复杂的物理、化 学和生物交互作用,污染物在这 些不同介质之间会发生迁移、转 化和归趋等过程。
目前针对多介质中污染物的研究,仍 存在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处理方法的 科学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数据 采集和分析方法。
环境影响评估
针对多介质中污染物的环境影响评估 方法仍有待完善,需要加强评估方法 的研发和应用。
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
目前对于污染物在多介质中的迁移转 化规律尚不完全明确,需要加强研究 ,完善相关理论。
自然污染源
火山喷发、山洪暴发等自然现象也可能导致污染物质进入 水体。
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种类与危害
重金属
如铅、汞、镉等,长期 接触对人体健康产生严 重影响,如智力低下、
贫血等。
有机污染物
如苯、甲苯、二甲苯等 ,具有致癌、致畸、致
突变等危害。
营养盐
加强废水、废弃物管理,实施清洁生产;合理使用化肥、农 药等农业投入品;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提高土壤自净能力。
04
大气中污染物风险
大气污染来源与途径
工业排放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 固体废弃物等,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 源之一。
农业活动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畜禽 粪便等,经过挥发、沉降等过程进入 大气,造成大气污染。
多介质中污染物风险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多介质环境概述 • 水体中污染物风险 • 土壤中污染物风险 • 大气中污染物风险 • 多介质中污染物风险的综合评
估与管理 • 研究展望
01
多介质环境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多介质环境是指由两种或多种介 质组成的环境,这些介质包括空 气、水体、土壤等。
特点
多介质环境具有复杂的物理、化 学和生物交互作用,污染物在这 些不同介质之间会发生迁移、转 化和归趋等过程。
目前针对多介质中污染物的研究,仍 存在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处理方法的 科学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数据 采集和分析方法。
环境影响评估
针对多介质中污染物的环境影响评估 方法仍有待完善,需要加强评估方法 的研发和应用。
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
目前对于污染物在多介质中的迁移转 化规律尚不完全明确,需要加强研究 ,完善相关理论。
自然污染源
火山喷发、山洪暴发等自然现象也可能导致污染物质进入 水体。
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种类与危害
重金属
如铅、汞、镉等,长期 接触对人体健康产生严 重影响,如智力低下、
贫血等。
有机污染物
如苯、甲苯、二甲苯等 ,具有致癌、致畸、致
突变等危害。
营养盐
环境污染PPT精品课件

基础知识要记牢 1.环境污染的发展变化
2.典型案例——水污染 (1)污染类型:江河水和湖泊水污染、地下水污染、_海__洋__污染等。 (2)水资源短缺: ①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 1/4,是一个_资__源__型__缺水的国家。 ②水污染_加__重__水资源短缺。 (3)淮河水污染治理措施: ①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限制流域内污染企业的发展。 ②全流域实现工业污染源的_达__标__排放和排污总量控制。 ③加强流域内各省市之间水污染防治的_协__调__。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6 年 5 月 16 日《光明网》消息 随着气温 的攀升,安徽巢湖部分水域开始发生绿藻集聚现 象,湖面湖水像绿豆汤,并发出阵阵难闻气味。绿 藻被风吹到岸边,堆积成厚厚的藻层。绿波荡漾,巢湖看上去成了“翡 翠湖”。农民划船游过,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思考探究:巢湖的绿藻发生实际上是一种水体污染,这种水污 染属于哪一种类型?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水体富营养化。生产生活排放含有大量 P、N 的污染、 水产养殖等。
改变了大气 成分、性质和气
成分
候等
类型
概念
原因
危害
污染物进入河流、湖
水污 染
泊、海洋或地下水中, 主要是人为原因造 使水质和底泥的物理、 成的,污染物主要 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 有三大来源:工业 组成发生变化,降低 废水、农业污染和 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 生活污水
影响水的有效 利用,危害人 体健康;破坏 生态环境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水体富营养化
项目
内容
概
念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引起 的水质污染现象
人类的活动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
第八章污染生态学81环境污染及其生态过程82污染生态效应ppt课件

• 生物学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
• 生物学评价法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 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 预测,具体有: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 和种类多样性指数法等。
• 综合评价法则包括重叠法、列表清单法与 相关矩阵法和网络法等。
• (1)指示生物法 • 指示生物是指对某些物质(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
• (3)生态系统结构的简单化、食物网简化、食物 链不完整、物质循环路径减少或不畅通、能量供 给渠道减少、供给程度降低、信息传递受阻等。
8.2.2 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原则与指
标体系
1. 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指导思想
• 生物体与地球环境化学组成的同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污 染物质在生物组织中分布的选择性、以及 生物体对化学物质的必需性,是污染生态 效应评价的指导思想。
1. 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主要类型 • (1)短期效应评价
• 指污染物对生物个体毒害作用的评价,包 括生物生理、生化过程受阻,生长发育停 滞,最后可能导致死亡。
• (2)长期效应评价
• 指污染物对群落和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价, 包括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物种多样性的丧 失、生态系统结构的简单化等。
2. 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基本方法
• (3)生物群落指标 ①群落的结构;②群落的生态 ;③群落的动态; ④群落的分布
• (4)生物群落结构指标 ①物种多样性指数;②个体数量变化指标
• (5)生态系统生态效应指标 ①生态系统结构变化;②生态系统稳定性;③系 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的 关系
8.2.3 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类型与方法
2.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
• 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
• 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在阳 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氧化反应 产生臭氧(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等物质。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 物所形成的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 生物学评价法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 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 预测,具体有: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 和种类多样性指数法等。
• 综合评价法则包括重叠法、列表清单法与 相关矩阵法和网络法等。
• (1)指示生物法 • 指示生物是指对某些物质(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
• (3)生态系统结构的简单化、食物网简化、食物 链不完整、物质循环路径减少或不畅通、能量供 给渠道减少、供给程度降低、信息传递受阻等。
8.2.2 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原则与指
标体系
1. 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指导思想
• 生物体与地球环境化学组成的同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污 染物质在生物组织中分布的选择性、以及 生物体对化学物质的必需性,是污染生态 效应评价的指导思想。
1. 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主要类型 • (1)短期效应评价
• 指污染物对生物个体毒害作用的评价,包 括生物生理、生化过程受阻,生长发育停 滞,最后可能导致死亡。
• (2)长期效应评价
• 指污染物对群落和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价, 包括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物种多样性的丧 失、生态系统结构的简单化等。
2. 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基本方法
• (3)生物群落指标 ①群落的结构;②群落的生态 ;③群落的动态; ④群落的分布
• (4)生物群落结构指标 ①物种多样性指数;②个体数量变化指标
• (5)生态系统生态效应指标 ①生态系统结构变化;②生态系统稳定性;③系 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的 关系
8.2.3 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类型与方法
2.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
• 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
• 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在阳 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氧化反应 产生臭氧(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等物质。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 物所形成的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非线性作用:通过界面传输污染物时,污染物通
过界面时传输,相对于它原来所在的介质中的传 输有可能加快或减慢,这就是非线性特征。
• 协同效应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1.原理
• 经典力学原理 • 统计热力学原理 • 动力学原理 • 系统学原理 • 不确定性原理
多介质环境污染 Pollutants in A Multimedia
Environment
二、多介质环境概念
见图 2
• 环境: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 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 素的总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 环境介质:
具体的环境单元世界,应当看作是由物质、 能量和信息三部分。将其中的物质部分称 之为环境介质,将能量和信息部分称之为 环境因素。
• A:水体表面积[m2] • f:O2在水-气界面的交换系数[m/h]
实践中,f 的值用经验公式
比如
f 0.23U 50.96H 91.673
• u :水体平均流速[m/h] • H:水体平均深度[m]
在应用时,风的影响,水温,二次环流和水体污染 对 f 都有影响,应注意校正 。
水体表面微层是水体与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界 面,其厚度一般认为是几十到几百微米。它对大 气与水体之间通过水体界面进行的物质,能量和 信息交换产生明显的影响。
P H
kL
H' kgkL H'kg kL
• Cw :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 • P:化学物分压
如果污染物在水中向大气的挥发是一级动力学过程
R Vdd C wtkv C wH P
• RV :挥发速度 • kv ,P,H,Cw 同上,t是时间(h)
如果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很低,上式可写成
Rvdd CwtkvCw
我们几乎可以到处看到污染物控制的跨介质问题, 一般的城市污水二级生物处理 厂中,由于曝气而使挥 发性有机污染物从水体转移到土地中,从而引起土壤和 地下水的污染。应用麻石水膜除尘技术来处理烟道气中 的灰尘时,会将污染物从气相转移到水相,当这些水排 出之后又会导致地表水的污染 。
上面列举的这些问题并不是说所有的污染控 制措施都是无效的,它们至少可以使局部环境得 到改善,但这种改善常常是以牺牲其它部分的环 境质量为代价的。到目前为止,人们所能想出的 污染控制的最好方法是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减少污 染物的 产生或循环利用物料,在考虑到污染物的 跨介质迁移、转化和降解前提下,可以获得处理 污染物的最小风险的途径,但绝对不是消灭污染 的方法 。
ES&T,1986:20(7),717-725,Sorption Kinetics of Hydrophobic Organic Compounds to Nature Sediments and Soils
环境化学,1993,12(2):155-159,有机物 在沉积物上吸附与解吸动力学常数的计算与测定。
2. 研究情况简介
<1> 水-气介质中物质的传输
• 污染物从水中挥发——双膜理论
双膜理论的基础时假定污染物通过液相边界层的 物质通量和通过水-气界面的通量相等。根据 费克(Fick)定律,污染物从水中挥发出来的质 量 通量可表达为
N=kΔC
• N质量通量 [g/cm2.s] • k一级交换常数[cm/.s] • ΔC化学物跨过膜的浓度差[g/cm3]
影响因素:
➢土壤性质:土壤类型,团粒结构,孔隙度及有机
质含量等
➢污染物性质:蒸汽压,水溶度和辛醇/水分配系数
等
➢环境条件:温度,大气流速和地形特征等
总之影响污染物从土壤挥发的主要因素有:
➢吸附 ➢化学物的蒸汽密度,(最大浓度称该化学物在空
气中的饱和蒸汽压)
➢土壤水的含量,土壤水越高时,污染物极性越大,
为了比较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首先需要有一种能衡量这种影响的统一尺度。这种 尺度应当适用于宇宙所有物质和人类的所有活动。 包括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在内,自然界的一切物质 变化和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与流动。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环境的污染实质是由 于环境系统的总熵增加、无序性变高、信息量减少 的结果。所以说环境污染本身是一种能量的行为过 程。
从多介质环境的整体效应出发,需要对目前的 污染控制技术从思路到具体方法进行重新认识。 考查一个污染控制技术是否有效,不仅要看污染 控制过程本身是否会成为新的污染源,而且还应 该考虑在制造污染控制设施以及生产这些设施所 需的材料是否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污染。遗憾的是 传统的环境污染控制技术都未考虑后一种情况, 因而尽管人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污染控 制,但就全球的环境改善而言,其成效甚微。有 人对通过回收利用废纸和废塑料的工艺进行了分 析,认为这种回收工艺直接或者间接造成的环境 污染比新生产同样数量的纸和塑料时所造成的影 响还要大。这些事实启发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思 路来寻求环境污染控制的途径和方法。
挥发越小,污染物极性越小,越容易挥发
➢温度,温度增加,增大挥发速率 ➢空气流动,土壤表面上部空气流速越大,越有利
于挥发
为了简单起见,这里我们只介绍如下图所示的一
种关于污染物从土壤挥发速率测定的装置 (Burkhard et al.,1981)。在该图中,A为控温 箱;B为含有蒸馏水的洗气瓶,使进入挥发箱的 空气预先含有一定的水分(一般应达到饱和程 度);C为挥发箱,内装含有实验污染物的土壤; D为装有吸收剂的气体洗涤瓶,用来吸收已挥发 的污染物;E为气体流量计,用来测定所通气体 的流量 ;F为针型阀,用来控制调节所通气体 的流量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不论采用多么先进的
技术手段,想从根本上消除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 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只能将污染效应在时空上分 散而已。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将人类 的自身数量和活动强度控制在环境自我调节能力 的范围之内,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 可能小的程度。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虽然在经 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污染得到治 理,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但这种改善却是以生 产初级产品和原料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恶 化为代价的。因此,要想改善全球环境质量,发 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
解上述微分方程有
Cw Cw0ekvt
• CW0 :污染物在水中的初始浓度;可以利用测定
初始浓度和各不同时刻CW来求出 kv
< 2 > 大气复氧
氧气由大气进入水体的过程称之为大气复氧过程, 是水-气界面物质迁移的过程
大气复氧速率
R0 = f (Cs—C)A
• R0 :大气复氧速率[g/h] • Cs:O2在水中的饱和浓度[g/h] • C:水中O2 的浓度[g/h]
污染物在水生生物链的迁移与归趋是多介质 环境物质迁移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主要要了解 BAF(Bioaccumulation Factor) 生物积累因子, BCF(Bioconcentration Factor) 生物浓缩因子以 及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指元素和难分解化 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 级增高的现象)。
四、介质环境中的转化过程
大气
水体 环 境 介 质
沉积物
水生物
光解反应
生物降解反应 转 化 过 程
水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五、多介质环境与污染控制
从多介质环境的观点来考察传统的污染控制措施, 我们会发现许多困扰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我们目前所 见的污染控制设施本身就可能成为环境污染物的重要来 源,特别是将污染物从环境的某一介质驱赶到另一个介 质的方法,这种现象表现尤为突出。
引入亨利定律常数H和H’(有量纲和无量纲)可推 导出;
kv
1 L
1 kL
R T Hkg
同时
kL 23.51(VL00..697639)来自32 Mcm/h
kg 113.75(V1V)
18 M
cm/h
在上述中:
• V:河水流速[m/s]
• V1:风速[m/s] • M:化合物分子量
N
kLCw
关于水体表面微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面微 层化学物的富集、生物的毒性效应、光化学反应 以及各种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对于水体表面微层 的结构和作用机理的研究还不够。
南开大学进行表面微层的研究较早,我们曾设计了 表面微层采样器,1994年在“环境化学”上发表了 “水体表面微层的环境化学研究”,还研究了 在湖 水表面微层中的富集现象(1994年中国环境科学,11 (1)发表)。还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醇(DEHP)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 表面微层中的富集,富集系数在1-11之间,也研究 了酞酸酯在表面微层中的光降解。结果发表在:“环 境化学”99年.18(2),水体表面微层中酞酸酯的光 降解研究,“环境科学”99.20(4),有机污染物在 水体表面微层的富集行为。
假定污染物从土壤的挥发过程遵守一级动力学规律, 则有
dC KC dt
解上述微分方程,有 lnC=Kt +m (m是积分常数)
当 t时 CC0
从而有
lnC=lnC0+Kt
除此还有大气向土壤中的传输,比如大气中气体 污染物的雨水淋洗大气中束缚在颗粒物上的污染物的 雨水淋洗,干沉降大气污染物到地面的迁移;污染物 在水-沉降物界面的行为是热点课题之一,有代表性 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可参考:
N=kg(Cg –Csg)=kL (CsL-CL)
• kg气膜中的交换系数[cm/s] • kL液膜中的交换系数[cm/s] • Cg化学物在气膜外边界气相中的浓度[g/cm3] • Csg化学物在气膜内边界气相中的浓度[g/cm3] • CL化学物在液膜内边界液相中的浓度[g/cm3] • CsL化学物在液膜外边界液相中的浓度[g/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