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4.10 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设计.docx

课题:鸦片战争——教案通过对本讲课程的学习,你能够:•丰富历史知识•提升学科能力•得到思想和价值观熏陶•实现学科素养全面发展第7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阶段学科i秋季历史 i适用年级 | 高一iii i适用区域人教版区域课时时长(分钟)120iii \ j 1 j i j l j |知识点j 1 j i j 1 j 1 j 1 j i1. 虎门销烟i 2.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j I3. 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I I教学目标(1) 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的内容。
(2) 理解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认识鸦片战争后签 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 通过讨论分析“鸦片战争的失败能否避免”,帮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失败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 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I ..............................................教学难点i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1 1展示罂粟花、罂粟果课程说明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美丽的罂粟花结出了漂亮的罂粟果,晶莹的果浆制出的却是黑色的鸦片,鸦片引起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命运。
1—1.为什么英国走私鸦片1— 2.鸦片的危害2— 1.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受到《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 认为中国遍地黄金,资源丰富,于是把侵略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的危害① 鸦片严重摧毁吸食者的体质 ② 削弱了军队战斗力③ 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中国贫困④ 银价上涨,“银贵钱贱”,人民生活困难 ⑤ 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中销毁。
2、 意义林则徐指挥的虎门销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 精神,是民族英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0课 鸦片战争4

拔开历史的迷雾E学习下的《鸦片战争》教学目标:强化历史学习中的自我思考,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培养家国情怀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观点的把握与引导教学方法:以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为主,兼有启发式讲授、合作学习等教学主题:运用信息技术,渗透人文精神,打造理想课堂教学过程:一、为什么开《鸦片战争》这节课?“成王败寇”,”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些观点正确吗?在一个封闭的时代与社会,在一个由统治者掌握话语权的时代,这些话是有道理的;但是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新的史实的出现并被普通民众接触,接触到新史实的人们往往会挑战传统的权威解读,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
在现在的历史教材中,针对于鸦片战争的解读是:鸦片战争时英国依据自身的优势发动的对中国的一场侵略战争。
但也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是一场通商战争,那么抛开意识形态,客观的去看待这场战争,它究竟是通商还是侵略战争?在今天网络发达的时代,随着E学习的兴起,让学生参与历史,扒开历史的迷雾发现历史的真实是一个历史老师应该尝试的事情。
二、开课过程【导入课堂教学】展示历史人物图片在毛阿敏《历史的天空》的旋律中放出一幅幅人物图片,让学生猜猜他们都是谁?有些人物学生可能不认识,但老师报出他们的名字后学生立马就能明白。
问:这些相隔万里国度的人本来人生不会有交集,但是一个历史事件却让他们走到了一起,那么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鸦片战争)针对这场战争,当今史学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有学者认为这是一场通商战争,你们认为呢?课堂分组辩论老师引导分析战争性质学生猜这些人物的名字。
提出问题,学生先在组内讨论形成文字稿,然后每组派一个同学起来陈述自己的组的观点,并用史实论证。
每个组的同学都可以自由发言,针对对方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引导学生从战争发生的背景来分析。
弄清楚侵略的含抓住学生猎奇的心理,从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立马专注于课堂。
让学生参与,提升学习的激情与兴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史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为后续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3.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4.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思维导图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理解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你如何看待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从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4.预习下一课内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后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培养独立思考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通过预习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完成作业,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鸦片战争已有初步了解,但在高中阶段需要从更深层次、更广阔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入剖析鸦片战争的本质和影响。
2.学生在史料实证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挖掘和运用史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撰写一篇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小论文,要求如下:
-论文主题自选,可以是对鸦片战争原因的分析、影响的探讨,也可以是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 第10课鸦片战争 教案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得到潮流”的开篇。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开启了近代中国列强的侵华史,也开启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潮流。
因此本课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本单元的重点,更是全书的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2.理解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认识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请学生归纳战前交战双方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的能力。
2.通过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提高学生历史比较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讲述鸦片对人体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情感教育。
2.通过引导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打开ppt,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进行介绍,从1840年开始,中国开始步入近代,同时中国也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设计意图】系统介绍,有助于学生理解本单元所学内容。
◆提出问题:1840年发生的发生的什么事件让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生回答:第一次鸦片战争。
【设计意图】引入本课内容的教学。
二、讲授新课(一)鸦片战争的背景1.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更有利于学生去掌握各个方面的内容,更加清晰、直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7: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

第10课鸦片战争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基于本册教材“政治文明历程”的主题,本课的着眼点注重认识西方侵略对我国整体的外部性冲击,特别是战败对近代中国政局的影响。
本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鸦片走私;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及条约。
2.过程与方法:⑴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听、看、议、演)两次鸦片战争概况。
⑵理论分析能力:从理论上对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识图填图能力:两次鸦片战争示意图和沙俄割占我国领土示意图。
⑷阐述材料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帮助学生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爱国情感: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
⑵思想意识: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⑶价值取向:深切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训,勿忘国耻,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两次鸦片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关系。
教学用具课应用多媒体件,包括地图册、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像资料及相关设备;导学案。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材处理教学活动设计技巧导入新课,兴趣历史(2分钟)毒品成为当今和谐世界的一颗毒瘤,为了纪念虎门销烟,联合国把每年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6月26日世界禁毒日。
遥想一百多年前,曾有一位感动中国的、叱咤风云的禁毒英雄——林则徐。
今天我们将缅怀英雄的不朽业迹,一起重温《鸦片战争》!历史提问控制好速度提前播报,锁定历史虎门销烟究竟是怎么回事?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影响各是什么?两次鸦片战争有何异同?师:投影显示生:请看屏幕历史提问定位好关注度探究学习,感悟历史(28分钟)一、虎门销烟(板书)1.原因(板书):⑴根本:鸦片走私危害⑵主要:禁烟呼声高涨⑶直接: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禁烟钦差大臣2.过程(板书):时间、地点、结果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收缴的英、美走私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
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4.10《鸦片战争》说课稿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学生能够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掌握相关历史概念;
-学生能够运用历史资料,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提高历史素养和实证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深刻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学生能够关注国家命运,积极投身于国家现代化建设。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设计一份历史知识测试卷,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以拓宽知识视野。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布局合理、内容精炼、风格清晰。板书布局分为三个部分:标题区、内容区和总结区。标题区位于板书顶部,清晰地标明课程主题;内容区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呈现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总结区则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结论。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历史地图:展示鸦片战争期间的中国和世界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位置对战争的影响。
-多媒体演示:利用PPT或其他演示软件,呈现战争过程、条约内容等关键信息,增强视觉效果。
-历史纪录片:播放与鸦片战争相关的纪录片片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素材。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410《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2)运用史料教学法,选取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让学生在解读史料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
(3)采用案例教学法,以鸦片战争为例,引导学生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变迁。
3.视频播放:播放一段关于鸦片战争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更加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展开教学内容。
1.战争背景: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国内外形势,如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衰落,英国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扩张等。
2.战争过程: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重要战役,如林则徐禁烟、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签订等。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态度,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学习,认识到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表现出的顽强抵抗精神,传承民族优秀传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历史借鉴。
4.邀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史观下的地位。请同学们以演讲或辩论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以提高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5.布置一道拓展性作业: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如何逐步走向现代化,并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论文。要求论文结构合理,论述有力,体现历史发展的脉络。
2.设计一份关于鸦片战争的知识问答卷,包含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以检验同学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鼓励同学们互相交换答题卷进行互评,共同提高。
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4.10 鸦片战争教案-教育文档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第一课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后续历史教学有重要影响,同时对于鸦片战争等问题的认识见解关系着学生自身历史素养的培养。
因此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亦本书的重点,应做重点关注。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鸦片战争的大概经过和相关历史事件都有一定的介绍和学习,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中应以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的分析为主,在经过细节上不做过多延伸。
高一年级学生在阅读分析上已有较大提高,以学生自己收集和教师提供的史料为依据,自主总结概括,形成富有逻辑的观点态度。
适当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经过的基本史实;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基本内容。
(2)理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各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在教师合理的史观引导下,运用史料,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开端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导入,激发学习兴趣(2)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史料,锻炼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3)通过对背景、影响、观点的对比整理,养成辩证的观察思考历史问题的习惯,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鸦片的危害,提高“珍爱生命,抵制毒品”的意识(2)通过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外来侵略史实,培育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
(3)通过了解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遭受的屈辱,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意义,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难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于本课内容的认识关系到后续教学,所以以教师讲述为主,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7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第一课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后续历史教学有重要影响,同时对于鸦片战争等问题的认识见解关系着学生自身历史素养的培养。因此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亦本书的重点,应做重点关注。
二、 学情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鸦片战争的大概经过和相关历史事件都有一定的介绍和学习,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中应以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的分析为主,在经过细节上不做过多延伸。 高一年级学生在阅读分析上已有较大提高,以学生自己收集和教师提供的史料为依据,自主总结概括,形成富有逻辑的观点态度。适当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经过的基本史实;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基本内容。 (2)理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各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在教师合理的史观引导下,运用史料,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开端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史料,锻炼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 (3)通过对背景、影响、观点的对比整理,养成辩证的观察思考历史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鸦片的危害,提高“珍爱生命,抵制毒品”的意识 (2)通过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外来侵略史实,培育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 2 / 7
(3)通过了解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遭受的屈辱,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意义,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难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于本课内容的认识关系到后续教学,所以以教师讲述为主,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同时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是新课标要求的,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配合史料阅读、质疑答疑、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为导入内容,让学生阅读课件中展示的碑文内容,尤其是“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提问: 1840年为什么能如此厚重载入中国的历史?学生回答:鸦片战争。继续设问: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战争,怎样书写了中国的历史? 设计意图:学生对鸦片战争及中国近代史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大概的了解,高中以对事件的原因分析、观点、态度为主要教学方向。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符合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基调。
环节二:讲述内容
(一)、1840年前后的中西(英)社会 让学生联系上一单元世界史部分的内容,回顾公元1500年以后西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英国的历史。然后在课件上展示公元1840年前后中英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形成对比的六张图片,让学生自己总结当时中英之间的差异。适当给出提示,在课件在给出表格,让学生补充内容。即: 设计意图:以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相互对比的图片更能直观的感受双方社会的差异。图表清晰直观、易于识记,填充图表的过程是对前面3 / 7
学习内容的回顾归纳归纳。 (二)、鸦片贸易 设问:东西方的这两个国家是如何碰到一起的?(只提问不要求学生回答)。继续提问:英国当时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回答:工业革命。问答:什么是工业生产所必需的?工业产品呢?答:原料和市场。课件展示英国殖民扩张的地图,问:从地图上看到出了什么?同时看课题下面的内容。再提问:当时的中国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自然经济,自给自足。课件上展示二者矛盾,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 英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就进行鸦片走私,课件展示英国对华走私鸦片数量统计表。 接下来提问: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有哪些影响?给学生一分钟时间思考交流。课件展示总结内容,即: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财政危机;中国士兵吸食鸦片,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官僚、贵族吸食鸦片,导致清朝政治更加腐败,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贫困。 设计意图:本节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的分析,主要把握理解二者矛盾。本节内容是上一节内容的延续和深入,与已学的的世界史内容联系较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有利于对本课内容在态度情感上的把握。
(三)、虎门销烟 课件展示林则徐给道光帝奏折中的话,委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在虎门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布置课后作业要求:收集整理关于林则徐及虎门销烟的相关资料,在后面探究学习中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初中历史对本节内容有详细的介绍,本处不做过多讲解。但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价值观、历史观以及爱国主义情怀有重要影响,让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在本单元结束时总结交流。
(四)、鸦片战争 首先让学生自己快速浏览本节内容,然后课件展示鸦片战争示意图,教师讲解(只做简述),即:1840.6,英舰到广东;占定海,陈兵白河口,道光帝惊慌失措,撤林,谈判;1841感失尊严,不满,再战;1842.8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 设计意图:同(三)处,鸦片战争过程在初中历史中有详细介绍,本处不再赘述。教师以地图辅助,将两年的鸦片战争进程提出四个关键节点,以点带面,方便记忆。
(五)、《南京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 4 / 7
在课件中展示四则与条约内容有关材料, 即材料一:以上三条酌定银数,自壬寅年起至乙巳年止,四年共交银二千一百万银元。 材料二:“因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准将香港一岛给予。” 材料三:“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材料四:“(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给学生两分钟时间阅读归纳材料内容,可以同桌间相互交流。 可以让学生回答,在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逐条分析(内容可归结为割地、赔款、开五口、协定关税),并和学生一起总结其影响(领土主权、关税主权等被破坏,进一步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影响是重难点,在分析时要逻辑清晰合理,并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本节是本课重点内容,也是需要学生重点理解和掌握的,故以所展示史料内容提取为主,让学生自己归纳内容,在老师提示下明白其影响。从而锻炼文字提取分析的能力。
2、《南京条约》附属条约 在课件中展示材料,即材料一:《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二:《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材料三:“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住” 给学生一分钟时间阅读材料,然后教师逐条讲解,本节内容课文内容较少,学生理解不易,教师带领学生读材料、分析内容,然后总结内容及危害,即(1)、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2)、片面的最惠国待遇: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这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3)、租界: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或经商”的一定区域。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设计意图:本节是作为延伸部分出现的,但和后续教学有一定联系,在考试材料题中比较常见,因此要作必要的了解,同样采取分析材料的方法,但所需时间做必要压缩。
(六)、总结归纳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整理交流所讲内容,自己总结归纳,教师给出提示,即: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等方面。教师提问2到3名同学回答,然后进行补充总结。即:中国的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设计意图:在讲述《南京条约》内容时已分条讲了影响,在本目内容结尾部分,让学生自己总结上述内容既有利于训练归纳能力、便于深刻记忆,也是对下文内5 / 7
容的铺垫。 (七)、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 在上一部分的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后,继续进行深入讲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变化,可以用广州的入城、反入城斗争及叶名琛的事例讲解。然后分析西方国家对华态度和新需求,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变化是近代史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但是高中历史教学涉及不深,要思路清晰、逻辑流畅,学生把握难度较大,以教师讲述为主,要注意深入浅出,掌握学生理解情况。
2、过程 教师在课件中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对四个时间节点进行简要讲述,即:1856亚罗号、马神父事件,英法挑战端;1858签《天津条约》,再起冲突,火烧圆明园;1860签《北京条约》。再让学生自己浏览本部分课文内容。 设计思路:同鸦片战争一样,过程细节自己了解学习,课上只进行概括,构建框架,以便于记忆。
(八)、《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学生自己读课文内容,自行提取概括,依照前面《南京条约》讲解模式,然后小组交流,随机选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在课件上展示内容,并针对个别问题进行讲解,如:公使进京、内河自主权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锻炼学生提取概括能力,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途径,同时也是新课标下对学习方法的要求。
(九)、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社会的反应 本节内容是作为随堂练习、回顾本节课内容出现的。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自己独立完成,形成书面文字。时间允许,课上交流;不允则作为家庭作业,在下节课前讲解,同时也是对下节课的铺垫和背景分析。
环节三:总结、巩固 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 料 的必 然 结 果 。 2、 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