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合集下载

2023年安徽历史中考总复习专题: 中国古代的边疆管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2023年安徽历史中考总复习专题: 中国古代的边疆管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特点 ①治理体系日益完备(设置专门机构);②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③注重维护中央权威;④突出有效、 直接的统治;⑤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⑥贯彻“夷夏之辨”的思想;⑦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 整,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⑧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
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政策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地 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国防;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强 化民族认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民族融合);有利于与世界的交流交往。
取材料中某一观点的部分观点作为论点,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
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
知识梳理 █ 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
核心概念 考点知识链接
考点突破
设立不同的机构 以加强行政管辖
派驻军队,完善边 疆防御体系
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 政策
逐渐弱化华 夷之别
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 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
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
█ 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
习题对点训练
(2022.1·浙江高考·7)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
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

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C.确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但或表最态主的要依的据原。因还是:中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统一而进时行候了一长定期要的做共到同言努简意力赅;并中要国用的专传业统术文语化表
发三要挥从了依巨据大、的重积要极性作、用必要;性中、国可人能民性在、特危定害的性地等角理度环境下述大。力开发经济,发展生产;历代统治者

唐朝羁縻府州制

唐朝羁縻府州制

羁縻府州制评议摘要: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采取怀柔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和归顺,是大多数统治者的最佳政策。

而羁縻政策贯穿于中国历代王朝,在处理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早始于秦汉时期, 而经过历代诸朝的不断补充与完善, 至唐代已更趋完备。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颠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其处理民族关系的羁縻政策更是为后世所借鉴和参考。

唐朝在总结了历代王朝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

以羁縻府州制为主体的羁縻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联系与交往,为唐朝空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主要以唐朝为例,介绍了羁縻府州制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在统一唐朝过程中起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唐朝;羁縻政策;羁縻府州制一、何谓羁縻府州制度羁縻政策在历史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和亲、册封、贡赐等等。

羁縻府州制度也是其中一种形式。

据《史记》记载:秦定蜀贬蜀王为候。

秦统一西南后,对归降的“西南夷”酋领授为王侯,“蛮夷君长”。

其后,如汉朝在西南(益州)广泛推行“蛮夷君长”统治,这就是所谓“羁縻政策”的最初形式。

这一时期的羁縻政策,只是略加管束少数民族,为了笼络少数民族,使他们不致叛乱。

真正形成制度化,是在唐朝。

因为唐代统治者推行的羁縻府州体制是前人未曾施行的新形式。

而且所建立的府州相对历代的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

从贞观四年(公元630 年)在东突厥故地设立羁縻府州以来,唐在周边民族地区,按民族部落的大小,以其大者为府,小者为州,先后设置了羁縻府州800余个。

羁縻府州制度,是指以对少数民族地区,以建立府州这一行政建制的形式,并由少数民族自己的酋领来实行统治,由朝廷对酋领册封职官称号,酋领“因俗而治”,朝廷不过问其内部事务。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民族关系处理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民族关系处理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民族关系处理一、中国古代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般政策1、战争2、和亲3、册封4、管辖5、会盟(和约)二、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般表现形态中国古代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但和平形态是主要形1、民族融合的一般含义:(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讲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2)、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讲是游牧向农耕文明的转化。

2、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般途径(1)、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2)、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3)、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4)、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剥削的斗争(5)、长期的物质、文化交流(6)、民族间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融合3、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般特点(1)、团结友好是主流(2)、中心内容是扩大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是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封建化、经济上的农耕化。

(3)、民族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4)、各民族的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4、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般意义(1)、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2)、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3)、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4)、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对中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一般认识。

(1)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始于南北朝时期,以后在封建社会各阶段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突出。

(2)少数民族实现封建化都是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3)少数民族建立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首先自身封建化是前提条件。

(4)少数民族实现封建化的客观作用是加快了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进程,促进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般认识1、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但有正义和非正义、进步性和反动性之分。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4课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巩固基础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

(2)东突厥:唐太宗时,俘获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

(3)西突厥: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2.从回纥到回鹘(1)回纥首领受册封: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2)与唐交往: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和亲,到中原经商,筑城定居。

(3)改名: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瓦解,迁至新疆的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迁至今甘肃的是裕固族的祖先。

3.靺鞨和渤海国(1)靺鞨兴起: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7世纪中叶强大。

(2)黑水靺鞨:8世纪初,唐设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粟末靺鞨: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南诏的崛起:7世纪前期,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

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5.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为巩固统治,松赞干布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先进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此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会盟: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

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新罗留学生多,以崔致远最有名。

②长安及沿海城市设“新罗坊”等。

③仿唐朝制度立国,设立国学,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等,日常生活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来(1)政治:从贞观年间开始,派遣唐使十多次;由留唐学生发动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2)文化经济:京都仿长安;学校授儒学,文字仿汉字;贸易频繁。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设武威、张掖、酒 泉、敦煌四郡,为 中原前往西域要道
护乌桓校尉
边疆
屯戍政策;在西域设 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大鸿胪
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北方 安北、单于都护府 西北 安西、北庭都护府 东北 安东都护府 南方 安南都护府
和亲+会盟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唐蕃之间数次会盟
文成公主
礼部 鸿胪寺
册封
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 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并立
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
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
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吸收
辽、西夏、金、大理等政 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 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交融
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 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 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
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
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 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
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 ④联鸦系片战争前后西方的冲
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 击⑤;贸易由政府垄断、控 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 制
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⑥结构稳定,维系千年
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清 朝签订《尼布楚条约》、马 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朝贡”外交
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汉初
和亲政策
对北方匈奴采取和 亲政策
汉武帝
北击匈奴
卫青、霍去病三次出 击匈奴,取得大胜
东汉初
匈奴汉化
匈奴分南北两部,南 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89年

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的地位与作用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历史中,统一始终是一个主要趋势。

中国也曾多次分裂,分裂为很多地方和民族政权,历史上中国疆域内的各民族,不管是处于中央王朝统辖之下,还是建立独立政权时期,不管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都是中国的民族,但在这几千年中,统一的时间远超过分裂的时间,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在各民族的交往中,曾经发生多次的战争,但和平交往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平等的。

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充满了世界史,也充满了中国史。

但我们应该必须用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来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中国的统一与疆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

中国的历史,是中国疆域内各民族历史的总和。

我们在观察和分析各民族的历史活动时,必须基于民族平等的原则。

但我们所说的民族平等,主要是指各民族所应享有权利的平等。

在历史问题上,应使用同样的标准和尺度,来评价和衡量各民族的历史活动。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有战争与和平两种:一、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1.与突厥:①唐太宗大败东突厥,设都督府管辖②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③唐高宗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④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2.与回纥:①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②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③回纥兵助唐平安史之乱④唐肃宗开始,几次和亲⑤回纥人来中原经商,部分贵族开始修宫殿定居3.与靺鞨(mòhé):①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②开元初,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4.与南诏: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5.与吐蕃:文成公主和亲,金城公主和亲。

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册命"9世纪中期, 吐蕃与唐"长庆会盟"唐朝民族关系:主要有和亲,册封,会盟等措施,来处理民族关系。

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3.从人身控制看:封建国家对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 果。 4.从征收银两看: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5.从结果看:随着王朝兴衰,赋税制度相应地一次又一次从轻徭薄赋、与 民休息,到民力殚竭,直至王朝灭亡。 6.从规律看:历代赋役制度改革,总是将旧的苛捐杂税归并统一征收,以 图减少加派之弊,但是改革后随着统治者贪欲的增长,又会生出新的名目 以加派赋役,即每改革一次,农民负担就反弹一次,加重一次。 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 1.古代民族交融的实质 (1)生产力角度: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生产关系角度: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 (3)经济形态角度:游牧向农耕的转化。 (4)生活方式角度: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约,户籍是世袭的。 4.户籍作用具有多样性:征发徭役是户籍制度的主要作用,户籍还有控 制人口流动、稳定社会秩序等作用。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1.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 直接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 控制逐渐松弛。 2.农民服役:由必须服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3.征税方式: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 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征税品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认识 1.从总趋势看:税制改革大都朝着税制的公平、简化方向进行。 2.从实质看: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4)大胆进行改革,积极完善边疆治理制度,如改土归流,将土司纳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管理的范围。 (5)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发挥宗教聚集人心及教化风俗、绥服边地的 作用。 (6)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通过定期朝觐,达到拉拢蛮夷上层及增 进相互了解的目的。 (7)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增进大一统国家观念。 (8)重视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立法,尽量将其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四.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 (一)分析改革成败的影响因素 1.改革是否适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当时的力量对比: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分析,阻力内外两方 面,政治、经济、文化多角度分析。 3.改革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措施必须切合实际。 4.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课件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课件
② 东汉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3.隋唐时期
特点:海陆并举
4.两宋时期
5.元朝时期
特点:陆路受阻,海路发达。
特点: 海陆通道恢复畅通
1)原因:
13世纪,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
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
②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手工业发达;
③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
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
⑤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
2)海路:
港口城市发展——广州、明州、泉州 贸易物品——出:丝织品、瓷器等(手工业品)
入:香料、珠宝等
3)成就:
外贸税成为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及航海造船技术,传入欧洲,对西方向近代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6.明清时期
明朝——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清朝——康熙时期,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②仿唐建立中国中
③佛教交流代表:
央集权制度
鉴真、空海
隋:从南海郡出航 到达赤土国(今马 来半岛南部) 唐:很多人到南洋 谋生
10世纪初,建高丽
王朝,仿唐制设三
省六部、引入科举、
儒学广泛传播
从东汉到北 朝,印度佛 教伟传入中 国,东晋法 显和唐朝玄 奘远赴天竺 取经,伴随 着佛教东传 而来的异域 文化,对中 国多方面产 生了深远的 影响。

陆路经河西 走廊向中亚、 西亚延伸
①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 掌管通商事务 ②唐都长安是世界上最繁 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 ③唐朝与大食国接触,中 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宋朝: 北方陆路交通受阻 元朝:
陆路通畅
①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 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 易体系,实行海禁及闭关锁 国政策 ②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 对外关系慢慢转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十、封贡。政治上接受册封,经济上要进贡。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意 义和作用。
• 有利于内地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区经济文 化的交流;有利于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 发;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 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 区的管理管辖;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
1.西汉——昭君出塞后,汉匈互市兴旺; 张骞通 西域后中原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 (中原将铸铁技术、井渠法传入西域) • 2.魏晋南北朝——语言、服饰、食物的交 流。 • 3.隋唐——(同上) • 4.北宋——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贸易兴旺; • 5.明朝——蒙汉之间恢复互市,呼和浩特 城出现。
• 九、通贡。官方的经济贸易形式。少数民族 为了获得生活必须品,向中原王朝求贡。双 方互有贡品往来,取礼尚往来之意 。
二、设机构管理: 1.秦朝—— 2.汉—— 3.唐—— 4.元—— 5.明—— 6.清——
• 1.秦朝——西南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 2.汉——BC60年,设西域都护;汉武帝在西南夷和南 越分别设郡管辖;东汉明帝时派班超经营西域。 • 3.唐——突厥:设东突厥都督府、安西都护府、北庭 都护府;回纥:设瀚海都督府;靺鞨:设黑水都督府, 忽汗州都督府。 • 4.元——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四川行省。 • 5.明——设乌思藏都司管理西藏;奴儿干都司管东北; 贵州行省。 • 6.清——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设伊 犁将军;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 战争、设机构管理、册封、和亲、会盟、安 置、平叛、互市、通贡、封贡。
• 一、战争:
• • • • • • • 1.秦朝—— 2.西汉—— 3.东汉—— 4.唐—— 5.宋—— 6.明—— 7.清——
1.秦朝——蒙恬北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 2.西汉——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 匈奴重创,迁徙漠北。 3.东汉——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威胁瓦 解。 4.唐——唐太宗大败东 突厥;唐高宗灭西突 厥。 5.宋——澶洲之战、东京保卫战;郾城大捷 6.明——北京保卫战 7.清——平定准噶尔部、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 • • •
3.宋—— 4.元—— 5.明—— 6.清——
1 .西汉——汉武帝封夜郎侯为王、赐滇王金 印。 2.唐——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 可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 海郡王;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3.北宋——封元昊为夏国主
4.明——永乐年间封蒙古鞑靼和瓦剌首领为 王;后封鞑靼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 5.清——顺治封五世达赖、康熙封五世班禅
1.唐——唐太宗来东突厥后 实行怀柔政策,对其旧部给 予妥善安置。 2.清——乾隆帝时,妥善安 置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渥巴 锡的回归。
• 七、平叛。
• 1.西汉—— • 2.唐——
• • • •
3.宋—— 4.元—— 5.明—— 6.清——
• • • • • • •
八、互市——经济文化交流: 1.西汉—— 2.魏晋南北朝—— 3.隋唐—— 4.宋—— 5.元 5.明清——
• 三、和亲: • 1.西汉—— • 2.唐——
• • • •
3.宋—— 4.元—— 5.明—— 6.清——
• 1.西汉——昭君出塞;细君公主远嫁乌孙 国 • 2.唐——唐番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 入藏;几次与回纥和亲。
• • • •
3.宋—— 4.元—— 5.明—— 6.清——
• 四、册封: • 1.西汉—— • 2.唐——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田林高中 王如辉
2014.2.19
本专题在高考中的地位
• 本专题是历年高考复习的一个重点内 容,从2006年到2013年高考每年都考, 是高考的一个常考点。
我国封建时代的主要少数民族
• • • • • •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五代两宋: 元: 明清:
• 切入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 方式、方法
五、会盟(或和议): 1.西汉—— 2.唐—— 3.宋—— 4.元—— 5.明—— 6.清——
• 1.唐朝——唐穆宗时“长庆会盟”; • 2.北宋——宋辽澶渊之盟;宋夏和议。 • 3.南宋——宋金“绍兴和议”。
• • •—— 3.宋—— 4.元—— 5.明—— 6.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