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
谈温州发展模式与苏南经营模式

谈温州发展模式与苏南经营模式90年代中期以来,温州模式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发展模式,曾经风光无限的苏南模式却趋于沉寂。
然而时至今日,苏南与温州的不同境况又在促使人们重新思考。
19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江苏“苏锡常”等地的发展使得苏南模式风光无限, 90年代中后期以来,温州模式又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地方发展模式。
2000年左右,苏南模式沉寂,一度被舆论认为,“苏南模式已经终结”。
而时至今日,苏南的发展仍然富有生命力,且其创新转型走在全国前列;而温州因产业外移和民间借贷危机等问题,正在“卧薪尝胆”,力图二次创业。
两种模式的起落背后在传递什么?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没有放之全国而皆准的标杆和模式?是苏南模式还是温州模式,抑或其他?北大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是对两种模式的成因,以及中国发展模式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学者。
一、基层政权强弱形成了苏南、温州不同发展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后,苏南乡镇企业与温州个私经济经历了不同的工业化资本积累过程,形成两种不同的模式,您怎么看待这两个不同模式的形成背景和原因?它们各自依赖什么样的资源?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的形成,与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得早晚有关系。
搞得越晚,集体经济基础和精神保留得就越多,越容易依靠集体的力量形成乡镇企业,所以说苏南乡镇企业的大发展跟人民公社的传统和社队的早期成就分不开。
因为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民,也解散了农民。
温州在全国是个特例,没有什么资源,百姓原来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农民,都是游街串巷的小商贩。
分田分地在“文革”的时候都有,人民公社就没有好好形成过。
我在《农民与市场》中详细分析过这两个模式,我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基层政权对两种模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苏南模式包括了苏南和浙北两个区域,在这些地方基层政权实力很强,温州和浙南的基层政权力量就很弱。
我当时认为温州浙南会比较乱和差,没料到后来温州风风火火地发展起来了。
温州和整个浙南也有组织资源,他们的发展可能跟家族的纽带比较强大,跟政府的土地财政也有一定关系。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对我国农村发 展道路的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义
• • • • 结合本地实际发展经济。 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 民营经济的发展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
在许多方面,我国的很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 地区,与发展前的温州有着相似之处。中西部 地区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借鉴苏南模式或温州 模式的优点: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发 展具有自己特色、有竞争力的产品。 2、政府尽量减少对企业的干预。企业特别要注 意产权明晰,政府主要关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开发市场方面政府可以起向导作用。 3、在农村非农化的过程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不局限于农村工业化,也可以使农村发展集市 经济 。
苏南模式 集体为主的乡村企 业, 乡办乡有、村办村有,都 是由党政干部决策、乡镇 领导推动兴办的。政企明 显不分,产权关系模糊, 两者相互制约,政府职能 转换不能到位,必然使企 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发育受 阻。
温州模式 企业主要面临的是如何做 大做强,以及产业结构转 型问题。缺陷主要在于企 业组织上主要是个体企业 或家族式企业;市场组织 形式和市场交易方式仍然 是传统的、落后的;产品 和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 及低加工度、低附加值为 主;城市化进程主要是以 小城镇平面扩展为主,区 域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力 和辐射力不强。
• 从苏州模式——新苏州模式 • 在新苏州模式中,政府更加明确了政府和 市场的界限。 • 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苏 州开始积极发展民营经济,以减少有大量 外向型经济所带来的贫富差距。 • 新苏州模式加强了第三产业的建设。
• 从温州模式——新温州模式 新温州模式的产生是对原温州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也考虑到市场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原有模式 中存在的小适应性。 • 国际化趋向(加大对外资引进的速度) • 集团化趋向(由家庭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 • 改变投资趋向(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 有为管理趋向(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宏观调控)
温州模式的局限及当前的任务

素。 笔者说这些 话并 小是想打击温州人的 自信心 , 也不
是想 l 定温州模式 , 温州要继续发展 ,顺利地转 型升 否 级, 就需要摆止对 白 的位置 和心 念 , 实事求是地认 识到 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最重要 的是 , 温州需要冉 有一 模式迷信 的解放思想 。
经济过程特有的二元性和探索性 ,以及温州地方 J 土文 x l 化特性 。 因此 , 没有 必要把温州模式作为 巾国改革开放的
好温州模式和温州经济发展 ,而不看好苏南模式 和苏州 经济发展 ,冈为他们认为温州模式和温州经济 发展 似乎 更吻合两方经济学理论或者市场经济理论 。但后 来的现
标杆模式 。有学者 曾说温州模 式是 欧洲早期资本主 义经
济发展浓缩 版, 新 占典模式 的浓缩版” 他研究 了英 足“ 。 经济和欧 1 - I ' 经济 , 发现 l 9世纪的欧洲也是 r小企业 的天 f 1 下, 和现在的温州有点类似 , 于是就有此说 。但真理总是 具体的 , 是以具体的时间 、 地点和条件不 同而不同的。
实证 明, 似乎并不是这样 。 温州和苏州发展 的差距不仅没
经济学教科 书讲 的那么简单 。 往往是多个凶素起作用的。 在区域经济学 中 ,区域经济发展 的一个重要凶素是 位 条件 。一个地方 的经济发展 的状 况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 有相当大的关 系 , 在一定条件下 , 区位条件甚至可 以成为 这一地 区的核心竞争力 。 温州从总体上讲 , 或许有 一些可 以称之 为核心优势 的东西 , 譬如制度创新能力 、 民营经济 发达等 。但是这些其他地区很容易模仿 , 且一学就学会 , 过去没有学习可能是因为胆子小 , 思想没解放 , 只要想 但 通 了, 如发展 民营企业这样 的门槛是很容易跨过去的。 但
“温州模式”的堕落

过 了 产业 升 级 的 最 佳 时 机 。 ▲
全 国第一份私人工商执 照, 全国第
一
批股份 合作企业 ,全 国第一个 实行
减到现在的不到 10 O 家。 而作为支柱产
尴尬 , 皮鞋等假 冒伪劣产 品过 多 , 被全
国 唾 弃 , 为温 州 模 式 的 第 一 场 危 机 。 成 之 后 ,温 卅1 烧 鞋 撕 衣 , 重 整 旗 人 鼓 ,不 仅 改 善 了产 品 质量 与温 州 形 象 ,
口总额也只有宁波 的1 4 杭 州的 1 3 /、 / 。
位 ,在 浙 江 省 居 倒 数 第 二 位 。
风暴 ,全球 房市、债市、股市 、黄金都
紧 跟 着 进 入 绿 色 通 道 ,温 州 人 看 中的 快钱机会迅速消失殆尽 。
的龙头生产地位 ,还创 出了正泰集 团、 红蜻蜓 、奥康等 系列知名 品牌。
同 时 ,温 州 还 创 造 了 许 多 全 国 第
温 州 模 式 的 失 败 与 苏 南 模 式 并 不
根 据 有 关 方 面 的 数 据 ,2 0 0 8年 上
完全相 同 。苏南模 式是 乡镇企业 的暴
发 与 暴 毙 ,是 集 体 所 有 制 的 辉 煌 与 衰
半年 , 温州有近2 %的中小企业处于停 0 工或半停工状 态 ,6万企业命悬一线 。 整个上半年 , 温州的生产总值增幅首次
质量 , 不全是 祸 。
位于温州永嘉的红蜻蜒集团是一个 典型的例子 , 董事长钱金波 曾经向媒体 表示 :“ 温州企业搞多元化 ,纯粹是想
挣快钱 。 ”房地 产 、百 货 、金 融 、教 育 、 服 装 领 域 ,什 么行 业 来 钱 快 干 什 么 。 自 2 0 年 开 始 ,温 州 企 业 已 经很 03 少 再 投 资 金 用 于 公 司扩 张 ,而 是 开 始
浅析青岛模式与温州模式

浅析青岛模式与温州模式一、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中国区域经济有多种发展模式,其中,青岛和温州是两种比较典型的模式。
青岛模式的特点是,区域经济主要靠大企业支撑。
在青岛有海尔、海信等十大集团。
十大集团对青岛经济的贡献占整个青岛经济的50%以上。
相比之下,青岛的民营经济并不怎么发达,中小企业在青岛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比较小。
温州模式的特点是,区域经济主要靠小企业支撑。
温州有近10万家中小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对温州经济贡献率高达90%。
由于历史原因,国家对温州很少有投资,温州几乎没有什么大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
如果把青岛经济和温州经济比作两片森林,则青岛经济这片森林主要是由几棵大树支撑起来的,而温州经济这片森林则主要是由众多小树支撑起来的。
两种经济模式的直接表象是,在温州是老板多,创业者多;在青岛是打工仔多,连张瑞敏也是一个高级打工者,因为海尔不是他的,他只是海尔的职业经理人。
在温州,因为老板多,10万家企业,每个企业至少有夫妻俩操心,整个温州就有20万人操心。
即有20万人一天干十多个小时,在青岛,因为老板少,操心的人就少,整个青岛经济主要靠张瑞敏、周厚建等少数人操心。
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温州经济称为“有更多人操心的经济”。
把青岛经济称为“只有较少人操心的经济”。
在青岛与温州两个地方之所以能产生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看,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对青岛有较多的投资,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国有企业。
改革开放以后,青岛经济是在原有的国有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
正因为有国有企业,青岛人有地方上班,有地方拿工资,一般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自己创业。
而温州则不同,因为那里与台湾较近,在台海关系较紧张的情况下,国家不可能在那里有大量投资。
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国家对温州投资很少,温州的国有企业也就少,再加上温州人多地少,人均不到三分地,为了生存只能大家自己创业。
从文化渊源来看,青岛作为山东的一部分,作为孔圣人的故乡,儒家文化比较浓,因而办公有企业,办较大的企业有一定的条件。
对温州的思考、体会和感想

对温州的思考、体会和感想摘要:一、引言二、温州的经济发展特点1.温州模式2.私营经济繁荣3.创新能力三、温州的文化特色1.温州方言2.温州习俗3.温州艺术四、温州的旅游景点1.雁荡山2.楠溪江3.瑞安玉苍山五、温州的美食1.温州小吃2.特色菜肴六、温州的发展前景1.产业转型升级2.城市规划与发展3.区域合作与交流七、结论正文:【引言】提到温州,人们会想到许多标签: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温州模式、美食天堂等。
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我对温州的思考、体会和感想如下。
【温州的经济发展特点】温州模式的兴起,引领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人民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创造了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以家庭工业为基础,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私营经济体系。
温州的私营经济繁荣,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同时,这也激发了温州人的创新能力。
在市场竞争中,温州企业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强烈的竞争力。
【温州的文化特色】温州的文化特色鲜明,独具一格。
首先是温州方言,它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但却充满了地方韵味。
其次是温州的习俗,如婚嫁、节庆等,都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此外,温州的艺术也颇具影响力,如温州鼓词、泰顺木雕等,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州的旅游景点】温州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丰富多样。
首先,雁荡山以其独特的地貌和优美的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
其次,楠溪江的山水相依,风光秀丽,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此外,瑞安的玉苍山也以其险峻的山势和古朴的村落让人流连忘返。
【温州的美食】温州的美食种类繁多,口味独特。
小吃品种丰富,如瘦肉丸、灯盏糕、胶冻等,都是温州特色的美食。
此外,温州的菜肴也颇具特色,如鲍汁瑶柱、椒盐蹄筋、蒜蓉粉丝蒸虫草花等,都是温州人餐桌上的佳肴。
【温州的发展前景】面对未来,温州将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在城市建设方面,温州将不断完善城市规划,提升城市品质。
此外,温州还将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交流,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温州模式与青岛模式比较分析

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的研究摘要:青岛模式与温州模式是两种比较典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该两种经济模式形成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区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区域文化培育了不同的经济模式。
青岛模式与温州模式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各自的优劣势,极大地推动了本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者颇多。
本文将分析这两种经济模式的主要区别和各自的优劣势,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字: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青岛模式; 温州模式。
1、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区别1.1青岛模式青岛模式是培育大企业、造就大品牌的区域性模式。
青岛是我国拥有名牌产品与名牌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它拥有十个中国驰名商标,三十一个中国名牌产品,也是最早拥有国际品牌的城市,其中海尔是中国本土唯一入选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一百个品牌之一;并于2004年跻身世界五百强;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品牌和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品牌评比中,青岛入选数量在国内名列前茅,被公认为全国拥有名牌最多的城市。
同时青岛还有一个独特的“企业家扎堆”现象,在2004年全国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中,青岛同时有三位企业家入选。
一个沿海中等城市,短短十几年内,同时拥有如此众多的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家,引起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把这种大企业云集、名牌集聚、企业家荟萃的经济发展模式称为“青岛模式”。
1.2温州模式温州模式是中国最具民营化特色的区域性模式,在温州“人人讲经商,家家有企业”,形成了“以户、村为基本生产单位,以民营企业为支撑,以小商品市场为交易中心,以农民能人为创业带头人”的经济发展格局,其显著特点是经济发展起步于家庭经济,民营经济是其主要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格局在改革开放之初,促进了温州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并同时影响、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创造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神话,被经济学界称为“温州模式”。
1.3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区别1.3.1从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看青岛的名牌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或者国家控股企业。
温州模式垮台

温州模式垮台1、温州的现状浙江省刚刚出台了经济报告,上半年温州的GDP总量已跌出浙江前三,增速更是位列全省1 1市之末。
在温州部分路段,甚至出现十店九关的清冷现象,有些企业领订单零利润。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温州大大小小好几十家企业的老板因经营不善,欠债跑路。
多位经济专家坦言,下半年情况仍在继续恶化,并且看不到复苏的征兆。
“温州没资源优势,没有人才优势,当年的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已被全国复制,是时候反思升级了。
就此,红极一时的,温州模式宣告垮台。
那么究竟什么事温州经济模式呢?2、什么是温州模式中国比较牛逼的经济模式分为三种:以温州为代表的民营经济模式,以苏南为代表的集体经济模式,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外资经济模式。
所谓温州模式,就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
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
3、辉煌温州人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是中国最会把握商机,最能吃苦,最有冒险精神的商人。
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太多辉煌的历史,目前,温州的上市公司已有三十多家,产值过亿的公司也有上千家。
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区域,怎么会垮台呢4、、垮台的原因一是温州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异常缓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的产业基本上还是集中在以服装、皮鞋、箱包、打火机等劳动密集型、低加工度的制造业结构上,即使在温州的第二代企业家中,仍然大多数从事同样的行业二、温州资本和企业外迁,使温州本土“血阻”,发展缺乏后劲。
自“九五”以来,温州不完全统计已有千亿民资流向外省市。
温州外迁企业光有一定知名度的有1000多家,整体外迁企业就有700家左右。
三、温州民营企业资金不足且融资难度大,自有资金欠缺,自身积累严重不足。
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银行只认可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抵押,银行认为民营企业实力不强、资质信用等级不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模式”的前世今生
——对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改革开放前,温州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三少一差”:可利用自然资源少;人均耕地在浙江最少,有大量农业劳动力剩余;国家投入少,发展长期任其自流;交通条件差,难以接受大城市的工业辐射。
因此,温州的区域经济发展滞缓,仅具有传统手工业和家庭工业优势,它的工业化缓慢自发地向现代工业迈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温州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温州出现创业小高潮,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繁荣发展。
温州由此产生了独特的“温州模式”,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温州模式又称为“小狗经济”,贴切形容了温州遍地的小企业,小作坊场景。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扮演了“无为”的角色,让许多不合主流的事情和现象发展和存在,使得温州的私营经济、家庭经济空前繁荣。
产业结构的改变,使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资本主要流入家庭与自发经济,也使得资本自由的进行跨区域流动,企业发展国际化。
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并向小城镇相对集中,而由于温州交通不便,距离大城市较远,难以受到工业辐射,企业为了取得外部经济效益,都选取信息较多、交通运输便利、社会化服务较发达的地方设厂,从而使企业大都向小城镇及周边地区聚集,使得空间距离成本大大降低,这样不仅在社会化协作中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形成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商品生产企业群体,而且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带动小城镇相应地发展,最
终又使发展乡镇企业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
同时,在这样的模式运营之下,推行了企业的自律,温州企业的自律性组织快速发展壮大。
当然,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引导,温州模式也导致了假冒伪劣横行,一些温州人急功近利,大量制造伪劣产品,欺骗市场,结果失去了市场。
家族管理制度对现代企业表现出不适应性,使得弊端日益凸显同时。
温州模式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在当今社会逐渐丧失竞争力,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了影响,温州作为著名的水乡,许多河道都受到了致命性大污染。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温州模式”也应运而生。
最重要的是,温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加强市场调控,规范市场行为,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市场环境逐步完善,使温州经济进一步发展,企业开始摒弃了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开始逐步走向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使得商品增加了竞争力,开拓了市场,也使得经济从粗放型经济逐步向集约型经济发展。
改变了单纯以专业市场,小城镇为依托的营销方式,走向了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等多种现代营销方式相结合的道路。
交通设备的完善,使得空间距离成本大大下降,容易接受来自杭州等大城市的经济辐射。
如今,温州经济的发展现在尚处于转型阵痛期,但聪明的温州人会让温州经济再次腾飞。
陈嘉嘉315010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