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理论 Control Theory

合集下载

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

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
社会控制理论:特定的社会化结构促使人压制 天然劣根性而守法
自我控制理论:恰当的训练使人获得抑制天然 冲动的能力而守法
未经历上述改变者就发展为犯罪人 这类理论又被称为“社会结合失败理论” (Failing to Bond)
6
1
控制理论的基本观点
• 犯罪的意志与能力是人之天性,无需解释 • 罪犯不过是那些维持其自然状态的个体 • 守法的意志与能力就是对人之天性的控制意志与能力 • 守法者不论在内因与外因方面都发生了关键性改变,这些
这类理论又被称为“问题性社会结合理论” (Problematic Bonding)
4
《金刚》:原初状态的人类犹如金刚,欲求强烈, 百无禁忌,自我中心,不加以约束的话极具破坏
力 5
性恶论与守法行为归因
这一理论倾向相信人性本恶
人类天性的主要成分为“恶魔”:自私,贪婪, 暴力,缺乏自我控制
• 在现实中,低程度的自我控制和对犯罪行为的倾向很可能 就是同一个东西。换句话说此理论有同义反复和循环论证 的逻辑谬误 (Akers,1991)。
17
控制理论的心理学解读
18
3
2014/12/20
低自我控制的实质是什么?
6个:
(1) 冲动性 (impulsivity):倾向于对当前环境做出直接反应而不追求延迟的 满足,不擅考虑行为之长期后果(认知能力要素)
•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已经有了成人逻辑思维能 力的萌芽;逻辑思维涉及实际的物体而非抽象的观念。 有了“去中心化” 的能力,儿童的道德判断变得二维 和主观了。
• 形式运算阶段(12岁至成人):认知成熟,能进行抽象和 逆向的思考。
21
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

德勒兹 控制论

德勒兹 控制论

德勒兹控制论
德勒兹控制论(Deleuze's Control Theory)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提出的一种社会政治理论。

该理论于1990年代初开始发展,是对传统的权力和社会控制理论的批判和重构。

德勒兹控制论认为,传统的社会控制理论主要基于禁止、纪律和监管的方式,通过建立规则和制度来统治和管理社会。

然而,在当代社会,信息科技、全球化和新媒体的出现,导致了权力的变异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德勒兹控制论认为,传统的禁止式的控制已经变得不再有效,社会中的控制机制已发生转变。

德勒兹控制论提出了几个关键概念:
1. 控制社会(Societies of Control):德勒兹认为,当代社会不再是固定的禁止和纪律的社会,而是通过控制和操控来达到统治的目的。

这种控制是更加隐蔽、持续而流动的,并且通过全面的监视、管制和技术手段来实现。

2. 阀值(Threshold):阀值是指个体或群体进入特定状态的点,它可以是信息系统中的某个节点,也可以是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通过触发阀值,控制力量可以实施更加精确和个性化的控制。

3. 可塑性(Plasticity):控制论强调了个体的可塑性,即个体受到控制力量的影响,不断被塑造和改变。

个体在控制论中不再是单一和固定的,而是可变化和多样化的。

德勒兹控制论对社会政治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强调了控制力量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它对于理解当代社会中的权力运行和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优控制理论

最优控制理论

最优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optimal control theory),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分支,着重于研究使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实现最优化的基本条件和综合方法。

最优控制理论是研究和解决从一切可能的控制方案中寻找最优解的一门学科。

它是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介这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主要是由贝尔曼(R.E.Bellman)提出的动态规划和庞特里亚金等人提出的最大值原理。

这方面的先期工作应该追溯到维纳(N.Wiener)等人奠基的控制论(Cybernetics)。

1948年维纳发表了题为《控制论—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与通讯的科学》的论文,第一次科学的提出了信息、反馈和控制的概念,为最优控制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研究内容最优控制理论所研究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对一个受控的动力学系统或运动过程,从一类允许的控制方案中找出一个最优的控制方案,使系统的运动在由某个初始状态转移到指定的目标状态的同时,其性能指标值为最优。

这类问题广泛存在于技术领域或社会问题中。

例如,确定一个最优控制方式使空间飞行器由一个轨道转换到另一轨道过程中燃料消耗最少,选择一个温度的调节规律和相应的原料配比使化工反应过程的产量最多,制定一项最合理的人口政策使人口发展过程中老化指数、抚养指数和劳动力指数等为最优等,都是一些典型的最优控制问题。

最优控制理论是50年代中期在空间技术的推动下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苏联学者Л.С.庞特里亚金1958年提出的极大值原理和美国学者R.贝尔曼1956年提出的动态规划,对最优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线性系统在二次型性能指标下的最优控制问题则是R.E.卡尔曼在60年代初提出和解决的。

主要方法为了解决最优控制问题,必须建立描述受控运动过程的运动方程,给出控制变量的允许取值范围,指定运动过程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并且规定一个评价运动过程品质优劣的性能指标。

通常,性能指标的好坏取决于所选择的控制函数和相应的运动状态。

Classical control theory 经典控制理论 精美英文PPT

Classical control theory 经典控制理论 精美英文PPT
By group six
Thank you !
By group six
In1932, American physicist Nyquist (H. Nyquist)
proposed the frequency response method. (频率 响应法)
By group six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ontrol theory
By group six
The root locus method
Definition
The root locus is the path of the roots of the
characteristic equation traced out in the s-plane as a system parameter (参数)is changed. Explanation The root locus is a curve of the location of the poles of a transfer function as some parameter (generally the gain K) is varied. The number of zeros does not exceed the number of poles.
By group six
The root locus procedure
• Step 1:Write the characteristic equation as: • Step 2:Factor(分解) P(s),write the polynomial (多项式) in the form of poles and zeros.

最优控制理论

最优控制理论
智能优化方法
对于越来越多的复杂控制对象,一方面,人们所要求的控制性能不再单纯的局限于一两个指标;另一方面,上述各种优化方法,都是基于优化问题具有精确的数学模型基础之上的。但是许多实际工程问题是很难或不可能得到其精确的数学模型的。这就限制了上述经典优化方法的实际应用。随着模糊理论、神经网络等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智能式的优化方法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1)神经网络优化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起源于1943年和Mc Culloch和Pitts的工作。在优化方面,1982年Hopfield首先引入Lyapuov能量函数用于判断网络的稳定性,提出了Hopfield单层离散模型;Hopfield和Tank又发展了Hopfield单层连续模型。1986年,Hopfield和Tank将电子电路与Hopfield模型直接对应,实现了硬件模拟;Kennedy和Chua基于非线性电路理论提出了模拟电路模型,并使用系统微分方程的Lyapuov函数研究了电子电路的稳定性。这些工作都有力地促进了对神经网络优化方法的研究。 根据神经网络理论,神经网络能量函数的极小点对应于系统的稳定平衡点,这样能量函数极小点的求解就转换为求解系统的稳定平衡点。随着时间的演化,网络的运动轨道在空间中总是朝着能量函数减小的方向运动,最终到达系统的平衡点——即能量函数的极小点。因此如果把神经网络动力系统的稳定吸引子考虑为适当的能量函数(或增广能量函数)的极小点,优化计算就从一初始点随着系统流到达某一极小点。如果将全局优化的概念用于控制系统,则控制系统的目标函数最终将达到希望的最小点。这就是神经优化计算的基本原理。 与一般的数学规划一样,神经网络方法也存在着重分析次数较多的弱点,如何与结构的近似重分析等结构优化技术结合,减少迭代次数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之一。 由于Hopfield模型能同时适用于离散问题和连续问题,因此可望有效地解决控制工程中普遍存在的混合离散变量非线性优化问题。 (2)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和遗传规划是一种新兴的搜索寻优技术。它仿效生物的进化和遗传,根据“优胜劣汰”原则,使所要求解决的问题从初始解逐步地逼近最优解。在许多情况下,遗传算法明显优于传统的优化方法。该算法允许所求解的问题是非线性的和不连续的,并能从整个可行解空间寻找全局最优解和次优解,避免只得到局部最优解。这样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有用的参考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系统控制。同时其搜索最优解的过程是有指导性的,避免了一般优化算法的维数灾难问题。遗传算法的这些优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控制领域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目前的研究表明,遗传算法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结构优化方法。它用于解决非线性结构优化、动力结构优化、形状优化、拓扑优化等复杂优化问题,具有较大的优势。 (3)模糊优化方法 最优化问题一直是模糊理论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 自从Bellman和Zadeh在 70年代初期对这一研究作出开创性工作以来,其主要研究集中在一般意义下的理论研究、模糊线性规划、多目标模糊规划、以及模糊规划理论在随机规划及许多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利用模糊集的a截集或确定模糊集的隶属函数将模糊规划问题转化为经典的规划问题来解决。 模糊优化方法与普通优化方法的要求相同,仍然是寻求一个控制方案(即一组设计变量),满足给定的约束条件,并使目标函数为最优值,区别仅在于其中包含有模糊因素。普通优化可以归结为求解一个普通数学规划问题,模糊规划则可归结为求解一个模糊数学规划(fuzzymathematicalprogramming)问题。包含控制变量、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但其中控制变量、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可能都是模糊的,也可能某一方面是模糊的而其它方面是清晰的。例如模糊约束的优化设计问题中模糊因素是包含在约束条件(如几何约束、性能约束和人文约束等)中的。求解模糊数学规划问题的基本思想是把模糊优化转化为非模糊优化即普通优化问题。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给出模糊解(fuzzysolution);另一类是给出一个特定的清晰解(crispsolution)。必须指出,上述解法都是对于模糊线性规划(fuzzylinearprogramming)提出的。然而大多数实际工程问题是由非线形模糊规划(fuzzynonlinearprogramming)加以描述的。于是有人提出了水平截集法、限界搜索法和最大水平法等,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在控制领域中,模糊控制与自学习算法、模糊控制与遗传算法相融合,通过改进学习算法、遗传算法,按给定优化性能指标,对被控对象进行逐步寻优学习,从而能够有效地确定模糊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

国际关系结构主义理论的控制论透视

国际关系结构主义理论的控制论透视

国际关系结构主义理论的控制论透视理性国家往往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假定,这意味着国家间几乎不存在没有目的的行为。

所以,研究者可以在“国家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的基础上观察国际问题。

对于有目的的行为,控制论是一个经典的分析视角。

它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能够帮助我们厘清国家间行为的本质。

因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控制论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现状,并概括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然后对与控制论密切相关的结构主义理论进行透视,最后初步探讨控制论对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尤其是结构主义理论的启示。

一、控制论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1.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

控制论(Cybernetics)一词来自希腊语,原意为掌舵术,包含了调节、操纵、管理、指挥、监督等多方面的涵义。

对这种思想的阐释与研究可以追溯到柏拉图。

柏拉图(Plato)在《高尔吉亚》中使用Cybernetics形容航行技术和修辞技术。

这两种活动中,目的都是“控制”,而技术的关键问题都是“信息反馈”。

近代以来,物理学家安培(Ampfire)在19世纪30年代使用Cybernetics形容政治领域的控制、管理和统治的技术。

1938年,罗马尼亚学者奥多布莱扎(Odobleja)在巴黎出版《协调心理学》,力图把心理学建立在协调概念的基础上,而这些协调靠不断反馈来保持。

1943年,维纳(Norbert Wiener)与他的同事共同发表了一篇名为《行为、目的和目的论》的论文,这可以说是维纳之后的《控制论》的一个纲。

这篇论文目的有两个:一是强调目的概念的重要性;二是定义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即黑箱方法。

1948年,维纳出版《控制论》。

直到这时,人们才第一次把过去不同要素联系在一起,用哲学的而不是专门技术的观点来概括,从而使一门新领域正式诞生。

维纳的《控制论》出版之后,迅速出现一个传播热潮。

主要的普及型书籍包括维纳自己的《人有人的用处》(1950)和英国学者阿什比(Ashby)的《控制论导论》(1956)。

control value theory

control value theory

control value theoryControl Value Theory(控制价值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行为决策的理论模型,它提供了一个框架来解释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做出决策的过程和原因。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对行为结果的控制感知和价值评估的影响。

在控制价值理论中,控制感知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够在特定情境下掌握和影响行为结果的程度的感知。

控制感知被认为是个体对于行为结果的控制能力的一种评估,它可以根据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技能水平来进行判断。

当个体感到自己对于行为结果具有较高的控制能力时,他们更有可能去做出相应的行为。

而价值评估则是指个体对于行为结果的主观评价。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期望和价值观对不同的行为结果进行评估,从而决定是否采取相应的行为。

价值评估可以包括对结果的好坏程度、满足需求的程度以及与个体目标的一致性等方面的考量。

控制价值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决策是在控制感知和价值评估的交互作用下进行的。

当个体感到自己对于行为结果具有较高的控制能力,并且对行为结果给予较高的价值评估时,他们更有可能去采取相应的行动。

相反,当个体感到自己对于行为结果缺乏控制能力,并且对行为结果给予较低的价值评估时,他们则更可能选择不采取相应的行动。

控制价值理论对于解释个体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在设计和改进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决策时,需要考虑个体对于行为结果的控制感知和价值评估。

例如,在组织管理中,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管理者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增强员工对于工作结果的控制感知,并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对于工作结果的价值评估。

控制价值理论还提示我们在解释和预测个体行为时,需要考虑其控制感知和价值评估的因素。

例如,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研究者可以考虑消费者对于购买行为结果的控制感知和价值评估,从而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其购买决策。

控制价值理论还可以为行为改变和干预提供指导。

现代控制理论Modern Control Theory

现代控制理论Modern Control Theory

c(t)
s(s 1)(4s 1)
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解 非线性环节为库仑摩擦加黏性摩擦
查表得描述函数 N ( A) K 4M
Chapter 8 Analysis and design of nonlinear system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2
The Principle of Automatic Control 2008
第八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8.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8.2 相平面法 8.3 描述函数法 8.4 改善非线性系统性能的措施及非线性特
8.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8.1.3 非线性系统运动的特殊性
• 不满足叠加原理— 线性系统理论原则上不能运用
• 稳定性问题 — 不仅与自身结构参数,且与输 入,初条件有关,平衡点可能不惟一
• 自振运动
— 非线性系统特有的运动形式
没有外界周期变化信号的作用时,系统内产生的具 有固定振幅和频率的稳定周期运动,简称自振
性的利用(稳定性判别)
3
The Principle of Automatic Control 2008
8.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8.1.1 非线性现象的普遍性
非线性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 非线性系统的运动形式多样,种类繁多 线性系统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近似描述
E.g. 欧姆定律U=IR
4
The Principle of Automatic Control 2008
j
G( j)
1 N ( A)
1 N ( A)
0
当гG曲线包围
1 N ( A)
,系统不稳定
当гG曲线不包围 N (1A),系统稳定
25
The Principle of Automatic Control 200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现实中,低程度的自我控制和对犯罪行为的倾向很可能 就是同一个东西。换句话说此理论有同义反复和循环论证 的逻辑谬误 (Akers,1991)。
17
控制理论的心理学解读18Biblioteka 32014/12/20
低自我控制的实质是什么?
6个不同的低自我控制维度 Grasmick et al. (1993):
(1) 冲动性 (impulsivity):倾向于对当前环境做出直接反应而不追求延迟的 满足,不擅考虑行为之长期后果(认知能力要素)
16
对自我控制理论的支持和批评
• 自我控制理论本身逻辑清楚,具有可测性。它促进了关于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教育的研究。
• 在所有犯罪学理论中,自我控制理论是被实证研究检验最多 的理论之一。许多实证研究证实了个人的自我控制是对犯 罪性的最有力的解释。
• 也有学者认为这个理论主要的缺陷在于它没能分别对其理 论的 “因”(自我控制)和 “果”(犯罪倾向性)进行清晰和可操 作化的界定。
4
《金刚》:原初状态的人类犹如金刚,欲求强烈, 百无禁忌,自我中心,不加以约束的话极具破坏
力 5
性恶论与守法行为归因
这一理论倾向相信人性本恶
人类天性的主要成分为“恶魔”:自私,贪婪, 暴力,缺乏自我控制
一如霍布斯关于自然状态的名言:人的一生: 孤独,穷困,恶劣,残酷,而短促(……the life of man, solitary, poor, nasty, brutish , and short……)
么?为什么?
24
4
2014/12/20
水平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阶段 1 2 3
4 5
6
道德推理的特点 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 满足需要为准则 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 为“好孩子”取向
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
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 准则
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 准则
不该偷的理由
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 来,受到惩罚

完成社会化的个体会获得特定 的生活方式, 人际关系,社会身
份,并由此获得积极的人生体

– 从对这些积极人生体验的丧失 的担忧中,产生了“服从的筹 码”

基于社会道德规范之设定,违 法犯罪会导致对“服从的筹码”
的剥夺,也就是说犯罪会使人
“有所失”
– 所以社会化背景下的个人会对 不法行为产生一种“不法的焦 虑”,进而产生抑制不法的意 志
6
1
控制理论的基本观点
• 犯罪的意志与能力是人之天性,无需解释 • 罪犯不过是那些维持其自然状态的个体 • 守法的意志与能力就是对人之天性的控制意志与能力 • 守法者不论在内因与外因方面都发生了关键性改变,这些
关键性改变为什么会发生,才是犯罪学研究的焦点 •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控制犯罪意志的根本约束力来源是人
恶性才是人之天性,故犯罪本无需解释 真正需要解释的现象是为什么社会的绝大多数并 未循其天然劣根性走上犯罪道路
社会控制理论:特定的社会化结构促使人压制 天然劣根性而守法
自我控制理论:恰当的训练使人获得抑制天然 冲动的能力而守法
未经历上述改变者就发展为犯罪人 这类理论又被称为“社会结合失败理论” (Failing to Bond)
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 好,他就没有必要自 寻烦恼,冒险偷药
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 名声扫地,给自己的 家人(包括妻子)带 来麻烦和耻辱
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 的命合情合理,但偷 别人的东西犯法。
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 的义务,这不是正常 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 成部分。他已经为救 妻子命尽了全力,无 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 的办法解决问题,但 他还是去偷药了,这 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 的好行为。
•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已经有了成人逻辑思维能 力的萌芽;逻辑思维涉及实际的物体而非抽象的观念。 有了“去中心化” 的能力,儿童的道德判断变得二维 和主观了。
• 形式运算阶段(12岁至成人):认知成熟,能进行抽象和 逆向的思考。
21
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
• 所谓道德其实就是内化的自我控制能力 • 而在青少年不同刚发展阶段内化自我控制的机理
与其社会化环境的关系,这种关系制造了一种“违法的焦 虑”,进而遏制人的违法冲动 • 自我控制理论认为:仅有“违法的焦虑”不足以遏制人的 违法冲动,人还需要自我控制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特 定人生阶段所接受的训练
7
社会控制理论
• Toby (1957)提出了 “服从的筹 码”(Stake in Conformity) 的概念
(4) 风险偏好 (risk-seeking):爱好犯罪所带来的刺激,而不擅审慎判断行为 的危险性(要素1+要素3)
(5) 简单化自我中心 (self-centeredness):不擅通过与人的持久性社会化互动 实现个人利益(要素1+要素3)
(6) 坏脾气 (a bad temper):利用犯罪或暴力等简单策略来应对挫折、对抗 情境,不擅通过沟通、妥协及合作解决问题(要素1+要素2)
• Piaget 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 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 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 的动作。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 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和平衡。
20
Piaget 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分为 四个阶段:
•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学习用肌体活动协调自我和环境 的知觉。
• 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用词语和符号来表征客体及客体 间的关系。此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维且屈服于“客 观”规则和权威。
这一不同假定将犯罪学划分为两个大的理论 倾向: 以性善论为起点的不良行为归因理论倾向 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守法行为归因理论倾向
1
2
《人猿泰山》:原初状态的人类如泰山般,充满爱心, 纯真无邪,保持下去就是一个守法模范公民
3
性善论与不良行为归因
这一理论倾向相信人性本善:
人类的天性主要成分为“天使”:有爱心, 关怀他人,有秩序,无私
15
自我控制理论
• 家长教养孩子的黄金时间是在 儿童6到8岁的时候
• 教养的功能性要素: – 监督: 对儿童行为的监管 – 贴标签: 对儿童行为的道德 评估 – 惩罚:持续不良行为的负面 后果
• 不 及充 无分 效的 的监 惩督 罚, 会不 对6恰-8当岁的的贴儿标童签产,生以 严重的影响。这会降低他们在正式的 求学或非正式的伙伴交往中社会化的 有效性。
• 间接控制:与守法人群的情 感认同(引发对不良行为的 抗拒心理)
• 内部控制:良知或超我(道 德规范的内化,潜意识)
• 通过满足需求来实现的控制: 当个体的需求被满足时,也 就不必要犯罪了。
8
Travis Hirschi 的社会控制理论
• 代表作:《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 此理论假定人类具有的普遍性的犯罪动
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 性命无可非议,但他 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 命的价值,别人也可 能急需这种药。他这 么做,对别人是不公 正的
该偷的理由
他事先请求过,又不 是偷大东西,他不会 受重罚
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 他就应关心妻子,为 救她的命去偷药
9
社会控制理论
• 社会化结合的组成部分: – 依恋/依附(Attachment): 对他人的 感情和兴趣 – 投入/投资(Commitment):对传统 价值投入的时间,精力,和努力 – 参与(Involvement): 参与到传统的 社会化结合的活动中 – 信仰(Belief): 对传统社会化所秉持 的道德规范合理性之认同
• 由于接受了守法的信仰价值观体系, 并通过参与守法社会化结合,依恋/依 附于传统社会结构,积累与该信仰体 系兼容的社会资本,为避免社会资本 的减损或灭失而强化行为控制的意愿
11
2014/12/20
控制理论的早期概念建构
Ivan Nye (1958) 提出了四类控 制:
• 直接控制:对错误行为的惩 罚和对服从行为的褒奖
机(犯罪潜能) • 对正常社会的依附和投入产生了对社会
道德准则的忠诚,并获得服从的筹码, 从而帮助人们抵御犯罪的诱惑 • 犯罪的原因是对社会服从的投入出现了 弱化,导致服从筹码减少或灭失
10
自我控制理论
当冲动的恶魔在敲门时,仅有反抗 的勇气是不够的
12
2
2014/12/20
外部控制(对特定积极的社会化体验的向往和留 恋)仅仅产生守法的意愿,而不产生守法的能力,
自我(内部)控制才是守法能力的源泉
换句话说:
13
TRAVIS HIRSCHI和Michael Gottfredson的自我控制理论
• 代表作:《犯罪的一般理论》(1990) • 注意到青少年犯罪,欺诈,和贪污这
类犯罪的行为人往往并不缺乏社会 控制。 • 当一个人具有较多“服从的筹码” 时,按照社会控制理论的预测,他 会因为担忧失去其既有的积极人生 体验而选择抑制其犯罪的冲动 • 但现实中不符合这一预测的例子却 比比皆是,因此Hirschi认为有必要 提出另外的解释
23
Kohlberg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 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
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道德推理模式(道德发展阶 段) • 三阶段,六等级划分 – 前习俗阶段:具体的个人主义阶段(权威或工具导
向) – 习俗阶段:具体的社会化阶段(人际关系导向) – 后习俗阶段:抽象的社会化阶段(价值与伦理导向) • Kohlberg通过一个道德两难故事测验个人对道德 禁令的不同理解,实证性地验证了道德缺失存在 不同发展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