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_人际交往中的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社会认知

苏联学者博达列夫的实验
第一组被试:照片 上的人是一个恶贯 满盈的罪犯 第二组被试:照片 上的人是一个大科 学家
请说出你对照片的 描述
实验结果
第一组被试: 深陷的眼窝:
证明了他内心的仇 恨;
第二组被试: 深陷的双眼:
表示了他思想深度;
突出的下巴:
体现了他在认知道 路上克服困难的意 志力。
突出的下巴:
第三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一、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一致性 评价中心性 中心特性作用
一致性
在社会认知中,人们倾向于把他人的各种 特性协调组织起来,把他人作为协调一致 的对象来观察。
如,一个人不会被看成既是好的又是坏的,既是
诚实的又是虚伪的,既是热情的又是冷酷的。
评价中心性
实验结果
第一组被试: 印象:有同情心、
体贴人、有社会能 力、富有幽默感等;
第二组被试: 印象:严厉、专
断;
发言行为:56%
的学生积极发言。
发言行为:32%
的学生积极发言。
(二)相似假定作用(Similarity assumption)
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 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 初次接触一个陌生人,发现他和自己的年 龄、民族、国籍和职业等相同时,最容易 做出这种假定。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在《从行为到倾向:人际知觉的 归因过程》一书中,提出了归因过程的“对 应推断理论”。
有说服力
第二组:精干、坚信、健谈、热情、机智、进取、
有说服力
二、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加法模式:费希本,1964。 平均模式:安德森,1965 加权平均模式:安德森,价值因素的作用
河南省考研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认知与人际关系解析

河南省考研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认知与人际关系解析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社会认知与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人类社会行为以及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解析,为河南省考研社会心理学复习提供相关资料。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与要点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来理解和解释社会信息,包括他人的行为、态度、情感以及社会情境等。
社会认知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人们对社会环境的理解和把握具有重要价值。
1.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知觉,即个体对他人的知觉过程。
在社会知觉中,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他人的信息,通过注意力选择、编码、存储和加工这些信息,从而形成对他人的社会认知。
2. 情绪理论:情绪对于社会认知有重要影响。
个体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其注意力的选择、记忆的存储和加工以及对他人行为的解释。
比如,一个人情绪愉悦时更容易注意和记忆积极的信息,而情绪消极时则更容易注意和记忆消极的信息。
3. 社会规范与判断:社会认知也涉及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和判断。
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所制定的规则和准则。
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会根据社会规范对他人行为进行评价和判断,从而形成对他人的社会认知。
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与影响因素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形式,对于个人的发展、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人格特征、情绪状态以及社会环境等。
1. 人格特征与人际关系: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人际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
比如,外向型个体更容易建立广泛的人际网络,亲社会型个体更重视他人的需要和情感,而高度竞争型个体则更倾向于建立竞争性的人际关系。
2. 情绪状态与人际关系:个体的情绪状态对人际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
正向的情绪状态如快乐、满足等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护,而负向的情绪状态如愤怒、沮丧等则可能造成人际冲突和矛盾。
第六讲 _人际交往中的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的含义 1.狭义:“知觉”(perception) 2.广义:“认知”(cognition),指人的认识活 动,包括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学习、语言 理解和产生等心理现象。 认知的三个主要层次: 感觉和知觉 意象(表象) 概念思维
四、影响社会认知(人际认知) 的因素:社会知觉三要素分析
(二)被认知者 ·被认知者的仪表 ·被认知者的年龄、性别、种族、职业 等属性 ·被认知者的非语言表情特征 ·被认知者是否陌生人等。
四、影响社会认知(人际认知) 的因素:社会知觉三要素分析
(三)社会交往情境 · 交往情境中的角色关系 · 交往情境中的人际空间特点,等。
戴恩(K.K.Dion)的一项研究:相貌的美丑对认知产生的光环效应 注:数值越高,刺激人就越具备表中的特性。由表中可见,长得漂 亮的人,被评价得最高,长得丑的人被评价得最低。
特性的评定
人格的社会合意性
相貌丑者
56.31
相貌一般者
62.42
相貌漂亮者
65.39
刺激人的婚姻能力
刺激人的职业地位 刺激人的做父母的 能力 刺激人的社会和职 业上的幸福 刺激人总的幸福状 况 刺激人结婚的可能 性
(三)社会知觉(认知)的一般 特点
1、多变量性 :认知双方都是一个多变 量体。 2、不一致性:认知双方的内部认知状态 存在复杂性、矛盾性。 3、 互映性 :社会认知存在相互影响, 往往有相似性。 4、制约性:人际社会认知受到多种认知 条件的制约。
二、社会认知的范围
1、对他人的认知: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 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 的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包括自我认知。 ·对他人表情的认知:(1)面部表情;(2)身段表 情;(3)言语表情。 对他人性格的认知:通俗的说即对他人的看法,指对 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印象形成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 意义的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 义的特征。 2、对自我的认知。 3、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包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 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社会认知

• 晕轮效应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 漂亮者犯抢劫罪,轻判; • 漂亮者犯欺诈罪,重判。
晕轮效应对司法审判的影响(Sigall1975) 平均判刑(年)
罪名 欺诈 偷窃 5.10
吸引人者 5.45 2.80
不吸引人者 4.35 5.20
控制组 4.35
二、认知对象的因素 1、魅力 包括:相貌、能力、态度等 2、知名度 “名人效应” 3、自我表演 自我表现,如扬长避短
过高估计内在因素。
2、行为者和观察者偏差 活动者易做出外在归因,观察者易做出内在归因。 3、忽视一致性因素 4、自我防御偏差
利己主义倾向 成功归于内因,失败归于外因。 有自我贬损的倾向。
(A
B
C)
(9)我交朋友的一般途径是: (A B C) A.经过熟人的介绍。 B.在各种社交场合。 C.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并且还相当困难。 (10)我认为选择朋友的最重要的品质是: (A B C) A.具有能吸引我的才华。 B.可以信赖。 C.对方对我感兴趣。 (11)我给人们的印象是: (A B C) A.经常会引人发笑。 B.经常在启发人们去思考。 C.和我相处时别人会感到舒服。 (12)在晚会上,如果有人提议让我表演或唱歌时,我会: A.婉言谢绝。 B.欣然接受。 C.直截了当地拒绝。
2、背景参考
第四节
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定义 •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 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即有意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二、印象管理的方法
•1.投其所好
– 称赞他人 – 遵从 – 自我表现
•2.与角色相一致
三、印象管理的影响因素
•1.交往者的倾向 •2.社会团体的声誉及个人的认同 •3.寻求社会一致的心理状态 •4.寻求社会肯定
社会认知PPT课件

该理论认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认知是一个信息 加工过程,涉及注意、记忆、思
维和判断等心理活动。
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强调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是 社会认知的重要方式,通过观察学 习可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和判断。
社会认知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思维和情感 是由其自我概念和角色认知所驱动 的,社会认知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环 境互动的结果。
阐述学习社会认知的意义,如提高人 际交往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促 进个人成长等。
02
社会认知的概念
定义与含义
定义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理解和评 价他人、自己和社会事件的心理 过程。
含义
社会认知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它涉及到个体如何获取、处理 和解释信息,以形成对他人的印 象、判断和决策。
社会认知的重要性
印象的形成
印象的持久性
人们对他人或事物的认知,首先通过 印象来形成初步认知。
有些印象一旦形成,可能会持续较长 时间,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
印象的调整
随着信息的不断获取和经验的积累, 人们会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印象。
社会判断
判断的依据
人们在进行社会判断时,会根据 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以及当前的
信息和情境来进行。
育中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思考和解决问题。
03
提高合作学习效果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在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中可
以利用这一理论来促进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团队项目等形式来提
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构建学习型组织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持续的过程,不仅发生在个人层面,还发生在组织层面。因此, 在企业管理中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来构建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成长,提高组织 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第六讲 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能力并非只是一般认知能力的一种简单的表现或 反映,同时两者的发展也不是完全平行的。
加德纳把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看 作智力的一种。
二、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
(一)自我中心的含义 自我中心(egocentrism):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 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 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对象上。 (二)去自我中心
Elkind (1976)认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可分为两种 社会思维类型:假想观众(imagnary audience)和个人童 话(personal fable)。 假 想 观 众 : 注 意 获 得 行 为 (attention-getting behavior)——希望被他人注意、觉察,希望自己在舞台 上。 个人童话:青少年自我中心中关于个人独特性的认识。 青少年专注于自己的思想,关注假想观众的重要性,使 得青少年形成了个体独特感和个体永久性。 个体独特感使得青少年感到没有人了解他们的真正感受 。
去中心化 (decentralism)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 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 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去中心化 的过程。 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不仅发生在幼儿期,事实上,可以发 生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因此,从自我中心状态到解除 自我中心的过渡是认识在任何发展水平上的特征。
(二)青少年对社会规则的认知 1. 社会规则范畴 按照两个维度——破坏规则所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 以及规则是适用于每个人还是仅仅适用于特定的社 会群 体 的 成 员 , 可 以区分出三类规则: 道德规则 (moral rules) 、社会习俗 (social conventions) 、 个人规则(personal rules)。
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

恃强凌弱
过于计较
疑人或妒才
缺乏自信
人际关系
Ⅰ概念:人与人交响互动时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群中银交往而构成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对上方都产生的一种心理性联系。
Ⅱ意义:反应个体或团体寻求社会需求满足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取决于人机互动的上方需要满足程度。
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5.社会刻板印象:热门们对某社会群体形成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有好有坏
人际关系的心理方位
1.定义:人际交往中双方在互动时,心理上的主导性和权威性的程度是衡量人际心理关系的最基本指标。
有心理差味关系和心理等位关系。
2.心理差位
微弱差位:指一方对另一方的意见比较尊重,但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可办也可不办;若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直接提出,甚至当即反向操作
微弱顺差位:+1
等位:0
微弱逆差位:-1
中强逆差位:-2
显著逆差位:-3
超强逆差位:-3
3.心理方位的基本类型:
1依据心理方位关系:
①法定权威型:关系确定来自外力,不一定心理认可
2精神权威型:来源于内力共同认可
3二者相关性、特征:法定权威型的心理方位不一定有精神权威型的心理方位,反之亦然。前者顺差位,后者逆差位。
一定的人际关系,总会表现出相应的人及行为模式。
Ⅲ人际关系的状态
㈠零接触状态
开始注意状态
表面接触状态
情感卷入状态:轻度卷入,中都卷入,深度卷入(情感卷入程度可表现心理距离的远近和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四层次:个人情趣爱好,个人态度,自我的人际关系状况和自我概念,个人隐私
Ⅳ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㈠定向选择阶段
中强差位:一方对另一方的意见尊重且能照办,若有不同观点常用委婉形式提出。会按对方吩咐行事,但保留自己的不同看法。
6社会知觉:人际知觉与自我知觉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是指人们在别人对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 自我表演 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想 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在日常生活中, 让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 让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所以自我表演的方式也 是多种多样。社会心理学家琼斯总结出了6种自我表演的 是多种多样。社会心理学家琼斯总结出了 种自我表演的 策略: 策略:
“自我障碍策略”是指人们提前准 自我障碍策略” 备的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 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 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 以使得他人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 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 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 出能力的归因。 出能力的归因。
“自我监控”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 自我监控” 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 我表演加以控制, 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 定自己的行为。森德、 定自己的行为。森德、菲斯克等人对自我监控进 行了全面的研究, 行了全面的研究,指出高自我监控的人善于自我 表演, 表演,能根据情境和他人的需要来塑造自己的行 而低自我监控的人不善于在别人面前作表演, 为;而低自我监控的人不善于在别人面前作表演, 不看重情境与他人的影响, 不看重情境与他人的影响,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 态度与感受。中国人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 态度与感受。中国人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比较 在乎他人的要求与期望, 在乎他人的要求与期望,所以中国人在社会中的 适应能力较强。 适应能力较强。
心理学家们对印象形成的过程进行研究, 心理学家们对印象形成的过程进行研究,并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过程的特性做了总结。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过程的特性做了总结。
• 第一印象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做第一 印象。第一印象往往最为深刻, 印象。第一印象往往最为深刻,在以后的人际知觉或人际交往时不断在头脑 中出现,并制约着新的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的是评价。 中出现,并制约着新的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的是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社会认知的意义
1.社会认知是评价交往对象的基础和前 提 2.社会认知有利于了解交往对象,有利 于调整和改变态度,有利于人际关系的 协调一致 3.社会认知适应于交往中角色期待的需 要,有利于社会适应
四、影响社会认知(人际认知) 的因素:社会知觉三要素分析
(一)认知者 ·认知者有关人性的哲学观点的指 导和影响 ·认知者的经历和经验 ·认知者的认知系统的特点 ·认知者的内隐人格理论 ·认知者的兴趣、需要、来自值观等例:印象的总加结果
A 真诚 +3 聪慧 +2 热情 +3 多嘴 -3
合计:+5 理解+3 自信+1 B
合计:+4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的分析
(二)平均模式(N.H.Aderson,1965): 有时,一些人是按照各个特征的分值的 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 如上例中, A =+5÷4=1.25; B =+ 4÷2=2 所以,B优于A。
1.“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是心理 学术语,专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而社 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主要也称 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包括个体自我 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2.“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社会知觉” (social perception)的上位概念,包括关于特 定社会性对象的全部认识过程,其中包括社会 知觉,也包括社会推理;包括对于其他人和外 部世界的认识,也包括对于自身的认识;而且, 有关态度形成等内容,实际上也属于社会认知 的范畴。
(三)社会知觉(认知)的一般 特点
1、多变量性 :认知双方都是一个多变 量体。 2、不一致性:认知双方的内部认知状态 存在复杂性、矛盾性。 3、 互映性 :社会认知存在相互影响, 往往有相似性。 4、制约性:人际社会认知受到多种认知 条件的制约。
二、社会认知的范围
1、对他人的认知: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 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 的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包括自我认知。 ·对他人表情的认知:(1)面部表情;(2)身段表 情;(3)言语表情。 对他人性格的认知:通俗的说即对他人的看法,指对 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印象形成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 意义的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 义的特征。 2、对自我的认知。 3、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包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 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B
明显度×权重 +5×3=15 +5×3=15 -3×2=-6 24 24÷3=8
结果:B总体印象分 高于A
(四)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形成印象时,并不平等看待各个 特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 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参见后表)。 注:表中数值越高,说明具有某种特征 的倾向越强。 凯利等认为,热情——冷酷是影响人们 印象形成的中心品质,与其对应的是边 缘品质(或附加品质)。
不好的评 价(消极 定向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的分析
(一)加法模式(M.Fishben,1964): 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 越大,则给人的印象越好,越易为人所 接纳;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越多, 强度越大,则给人的印象越差,越难为 人所接纳。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总体印象的形成都 遵循加法模式。
第二节 社会认知过程中的印象 形成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一)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在最初遇 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以自己旧有经 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 类所形成的关于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 过程的结果。 (二)印象形成的定向作用: · 印象形成是人们适应新的社会情境的一种方式 · 印象作为行为定向和理解人的背景,是人际关 系最初、最直接、最经常的定向因素,直接影 响着人与人之间进一步的相互作用和人际关系 状况。
印象形成中定向性质不同的特征
(S.Rosenberg etal.,1968)
定向性质 (评价) 好的评价 (积极定 向) 人际关系特征 (社 会特征) 乐于助人的 为人真诚的 宽容的 平易近人的 幽默的 不快乐的 自负的 易怒的 令人厌烦的 缺少人缘的 智力特征 (心理特征) 科学的 坚决的 有技能的 聪明的 坚持不懈的 愚蠢的 轻浮的 犹豫不决的 不可靠的 笨拙的
(三)加权平均模式
(N.H.Aderson,1965):许多人在形成印 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 多少,以及特征自身的明显程度(即强 度),而且还考虑每一个特征的重要性。
例:印象形成的加权平均模式
A
特征 活波 有魅力 吸毒 加总结果 加权平均 值 明显度×权重 特征 +5×3=15 +5×3=15 -3×5=-15 15 15÷3=5 友好 兴趣广泛 不整洁 加总结果 加权平均 值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的含义 1.狭义:“知觉”(perception) 2.广义:“认知”(cognition),指人的认识活 动,包括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学习、语言 理解和产生等心理现象。 认知的三个主要层次: 感觉和知觉 意象(表象) 概念思维
(二)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
二、印象形成的特点
1 、协调性:倾向于把对知觉对象(人)的各 种特性协调一致起来。 2 、评定性:人们所形成的印象总是带有一定 的评定性。 ·奥斯古德:印象的评定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评价方面:如好——坏 ·力量方面:如强——弱 ·活动方面:如主动——被动 3、选择性:信息选择倾向 ·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四、影响社会认知(人际认知) 的因素:社会知觉三要素分析
(二)被认知者 ·被认知者的仪表 ·被认知者的年龄、性别、种族、职业 等属性 ·被认知者的非语言表情特征 ·被认知者是否陌生人等。
四、影响社会认知(人际认知) 的因素:社会知觉三要素分析
(三)社会交往情境 · 交往情境中的角色关系 · 交往情境中的人际空间特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