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移民”作家李敏金小说对身份的追问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迷失与探寻——浅析《喜福会》中的身份迷失与重构

一、前言 《喜福会》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小说讲述 了 19 世纪 50 年代移民美国的四位中国女性,成立了一个 名为“喜福会”的俱乐部。她们经常在喜福会里面聚会、 打麻将。她们渴望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自我,但由于 文化冲突而屡屡受挫,内心感到无奈与迷惘。她们的女儿 们在美国出生、长大,从小接受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熏陶, 同时也深受来自母亲的中国文化的影响,经历着中美两种 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倍感迷惑与痛苦。小说深刻地反映了 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主人公们在文化碰撞中 对自我身份的探寻。 二、母亲们的身份认同 四位母亲故事中的“我”各不相同,有着不同的性格 和人生经历。在她们的内心世界里,她们是地地道道的中 国人,但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不得不屈从于美国的文化。 她们同为中国移民,都有着悲惨的过去,都渴望成功,都 向往美好的生活。她们之所以不远万里来到美国追寻梦想, 一是因为她们无法在战火纷飞的中国实现自己的梦想;二 是在男权主义社会的中国,女性根本毫无地位和尊严。然而, 当她们移民到了美国去追寻梦想的同时,她们也在迷失身 份的路上渐行渐远。 她们希望像地道的美国人一样生活,刻意模仿美国的 生活方式,说着支离破碎的英语,并追寻所谓的“美国梦”。 然而骨子里,她们是地道的中国人。她们说汉语,打麻将, 相信迷信。她们采用中国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女儿,规划女 儿的将来。在她们的心里,中国的传统和文化根深蒂固。 因此,她们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迷茫——“我是谁?是中国 人还是美国人?” 三、女儿们的身份认同 出生在美国的女儿们深受当地主流社会文化的影响。 她们更擅长说英语。语言是文化身份的一个重要体现。然而, 来自母亲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时时刻刻在浸染着四个女孩儿。 她们也深受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影响,并从母亲的身上获得 力量和信心,因为母亲们的经历为她们能够成为出色、坚 强的女性树立了榜样。但深受个人主义价值观影响的女儿 对此感到无奈与困惑。女儿们的身份迷失在母亲追求梦想 的道路上。她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夹缝中 挣扎,她们在极力寻找一个平衡点——一个真正属于自己 的身份。 母亲与女儿之间虽有冲突,但最终都会和解,这就是 文化融合和身份统一的象征。文化之间不仅存在差异,也 存在共同点,例如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母亲与女儿的身份
迷失、追寻与重获——《追风筝的人》阿米尔身份认同解读

迷失、追寻与重获——《追风筝的人》阿米尔身份认同解读作者:黄露娜,曲涛来源:《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10期摘要:《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
以身份认同为视角,作者从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两个方面表现了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身份迷失、身份追寻与身份重获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揭示该小说身份认同的主题,以此为日益增多的跨文化背景下生存的当代人提供借鉴。
关键词: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身份认同;自我身份;民族身份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引言《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小说家、医生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小说以主人公阿米尔年幼时对仆人哈桑的背叛以及成年后自我救赎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他在阿富汗和美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生活,包含多重主题元素。
近年来该小说的身份认同主题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
翰特( Hunt)阐述由于受到“东方刻板印象”( Orientalist Stereotypes)的影响,小说在塑造人物文化身份时存在“误导和偏差”。
[1]15杰夫瑞斯( Jefferess)认为该小说引导从“种族和民族霸权”转向以“现代化”作为“人类”身份标志。
[2]389国内学者曾志宏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剖析阿米尔对“自我身份认同感的追寻”;宋尚腾认为阿米尔的“个人身份与种族身份认同密切交织”;陈锋对小说作者胡赛尼的“双重文化身份”进行解读;王慧敏、荆蓁结合流散文学理论对离散者身份构建进行探讨,指出离散者“不能走出混合身份所缺乏鉴定物质基础的困境”。
[6]130以上研究为本文构思提供参考,但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对身份认同某一方面分析,较少结合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认同两方面分析,也极少分析阿米尔作为一个阿富汗人的民族身份。
本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探究该小说身份认同主题:童年时迷失身份、在美国追寻身份和回故土重获身份。
“喝着同样乳汁长大”的阿米尔和哈桑由于种族和阶级的差异受到阿富汗人区别对待,而父亲却平等地对待他们,这使年幼的阿米尔产生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的双重困惑。
中文毕业论文 人性的复苏---浅谈《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形象

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人性的复苏---浅谈《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形象□□□夜大学函授脱产学号(准考证号): 140100101133姓名:彭晨光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高自考不填):学院:文学院完成日期: 2008年10月指导教师:曾思艺人性的复苏------浅谈《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形象彭晨光(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阿米尔是一个在挣扎中成长的普通人。
童年的一次风筝大赛,他的自私懦弱深深地伤害了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丢掉了大半生的快乐,背负了一生难以还清的感情债,他的心也始终处在矛盾重重的挣扎之中,渴望得到救赎。
后来,为了赎罪,他以极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最大能力的弥补了遗憾,找到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经历了人性从沉睡到复苏的全过程。
关键词:友情、背叛、痛苦、不安、赎罪The Recovery of Humanity------Analysis on the Image of Amir in The kite RunnerPeng Chenguang(The Literary Academy,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Amir is an average person growing in struggle. During a kite competition in his childhood, his selfishness and weakness hurt his brotherly friend deeply and lost pleasure more than half a lifetime, He bears the sentimental debt which is difficult to get out of in his lifetime. His heart is also in the struggle full of contradictions, longing for redeems. Later, in order to make reparations, he remedies the regrets to the full play by great courage and firm belief and finds “the way to becoming a good person again”. He experiences the whole process from deep sleep to recovery.Keyword:friendship betray pain restless make reparations目录正文:一、自私和懦弱,让人性陷入痛苦的挣扎 (1)二、勇气和信念,使阿米尔找到被救赎的道路 (2)文后注释 (5)参考文献 (6)阿富汗,一个一直在经历战争的洗礼、经受贫穷考验的国家,这是它留给绝大多数人的印象。
寻求生命的完整: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的女性主义解读

在蓝色笔记中,安娜则是一个在精神上寻求解脱的女性,她的日记记录了她心 灵的痛苦与挣扎。
二、女性独立与自由的主题
《金色笔记》深刻地探讨了女性独立与自由的主题。在作品中,莱辛通过安娜 的个人经历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与政治环境中的困境。安娜在非洲的经历让她认 识到女性在殖民主义中的弱势地位,而在政治生活中,她对斯大林主义的憧憬 最终幻灭,这反映了女性在政治领域的无权状态。同时,安娜在爱情生活中的 挣扎也突显了女性在情感领域中的被动地位。
基本内容
《金色笔记》是当代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之一,首次于1962年。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主题,成为了全球文学界的重要作 品。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金色笔记》,探讨其中的 女性形象、女性独立与自由的主题,以及这部作品对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影响。
一、女性形象
最后,金色笔记的创作方式开启了女性主义文学新的篇章,为后来的女性主义 作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金色笔记》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它通过对 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独立与自由主题的探讨以及对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影响 等方面展示了女性主义的重要性和价值。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女性的困境,也 展示了女性的力量和希望。它呼吁我们女性的地位和权益,追求真正的性别平 等和社会公正。
在《金色笔记》中,主人公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混 乱和无序。她通过自己的写作和思考,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混乱和无序。她 通过自己的写作和思考,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内在平衡和自我认知。
苏菲主义强调内在的精神修养和自我实现,这一点在《金色笔记》中得到了很 好的体现。主人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内在平衡和自我 认知。这种内在平衡和自我认知是通过自己的精神修养和自我实现来实现的。
金东里小说的命运叙事和人性洞察

金东里小说的命运叙事和人性洞察摘要:金东里的小说题材丰富,擅长运用民俗、神话、巫术等神秘元素,在对现实命运的苦难叙事中洞察着细微的人性。
在神秘、哀婉的氛围和简练、细致的语言中,小说人物在神性和人性间的纠葛徘徊被充分表现出来,作者借此探索人生的根本性问题,指引读者构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索和关怀。
关键词:金东里;小说;命运叙事;人性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0)05-0067-03(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1172)周云楠∗∗∗第40卷第5期绥化学院学报2020年5月Vol.40No.5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y .2020收稿日期:2019-10-11作者简介:周云楠(1989-),女,安徽马鞍山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国际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韩国语语言文学。
人生与人性是金东里小说的核心命题,他的小说中含有大量神秘力量、黑暗巫术、土俗神话,有“把文学诱导到宗教和哲学的嫌疑”,但揭开这层华丽的外壳,复杂境遇下的百态人生是小说最主要的关照。
金东里摒弃文学的功利性,用最纯粹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其折射出来的各色元素,他将命运置于能动的地位,描写人物对自身命运有意识的感觉和抗争,在自为的体验里收获关于人生深层含义的理解。
20世纪初期,韩国社会经历巨变,金东里亲眼见证无数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他的作品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浓厚的民族责任,在当下的、现实的空间里记录真相背后的生活,阐发感慨。
他对人物的命运叙事并不刻意煽情,也绝不添油加醋以展现同情、怜悯,而以不加粉饰、真实可感的视角来表现人性的高度和深度,对人类最本质、最普遍的问题进行解释和批评,使得小说展现出丰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金东里小说中非典型的命运叙事(一)底层人物的宿命反抗意识。
1.《巫女图》独特的“女性意识”。
生和死的关系是金东里思考的焦点,他极具探索热情,在对死亡世界的摸索中获得超然的感知,而神秘的巫教、风俗、信仰则是生死间的桥梁,以一种激烈的,具有冲击性的基调向我们展现生命的无奈和无常。
(读后感)金矿读后感

(读后感)金矿读后感金矿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威廉·赫尔曼所著的小说,该小说以19世纪美国淘金热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淘金潮中的奋斗和成长故事。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的奋斗和追求有了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于金矿这本书的读后感。
一、人性的复杂性1.1 人性的善良与邪恶在金矿这本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
一方面,主人公在面对艰难困苦的淘金生活时,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另一方面,其他角色中也有一些人被金钱的诱惑所蒙蔽,变得贪婪和残忍。
这让我深思,人性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
1.2 金钱的诱惑与腐蚀金矿这本书中,金钱被描绘成了一个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腐蚀一个人的心灵。
在淘金热中,很多人为了追逐财富而失去了自我,变得冷酷和无情。
这让我明白了金钱的重要性,同时也警示我要懂得控制金钱,不让金钱成为我人生的唯一追求。
1.3 道德与正义的挑战在金矿这本书中,作者通过描绘人们在淘金潮中的行为和选择,探讨了道德和正义的挑战。
一些人为了金钱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伤害他人,而另一些人则坚守自己的原则,追求正义和公平。
这让我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道德和正义的选择,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在正义的一方,不被金钱所蒙蔽。
二、奋斗与成长2.1 顽强的毅力在金矿这本书中,主人公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下去。
他的顽强毅力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明白了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迎来成功。
2.2 自我成长与塑造主人公在金矿的故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通过这些经历逐渐成长起来。
他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困难和挑战。
这让我明白,困难和挫折是成长的机会,只有不断地克服困难,才能变得更加强大。
2.3 追求内心的满足在金矿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告诉我们,追求金钱和物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
真正的满足感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对自己价值的认同。
这让我明白,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满足,而不是盲目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
寻路、回归与民间——阿来《寻金记》(上)的三个问题

寻路、回归与民间——阿来《寻金记》(上)的三个问题寻路、回归与民间——阿来《寻金记》(上)的三个问题中国现代文学中,阿来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常常与民族、历史、文化等议题有关。
其中,他的长篇小说《寻金记》被广大读者誉为一部具有深刻思考的作品。
本文将从寻路、回归与民间的角度探讨该小说的三个问题。
首先,寻路是《寻金记》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金改民的寻路之旅,这趟旅程并不仅仅是对外部地理环境的穿越,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金改民要去寻找失散多年的父亲,这使得他不得不踏上一条未知的道路。
在寻找过程中,金改民不仅与自己的父亲展开了思想与心灵的对话,也与自己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等进行了对话。
通过寻路,金改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并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其次,回归是另一个贯穿《寻金记》的主题。
在小说中,金改民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了自己与父亲的相似之处,他们有着相同的情感、相似的思考方式,这使得金改民感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不仅如此,通过与民族、历史、传统的接触,金改民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民族的一员,他和自己的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的寻路之旅最终成为了一次回归自我的旅程,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园。
最后,民间是《寻金记》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小说中,民间传说、故事、传统艺术等经常出现,与主人公的寻路与回归融为一体。
人们相信,通过与民间的交流与对话,一个人可以找到自己的根源与归宿。
在小说中,金改民通过与民间的接触,不仅找到了血脉的关联,也领悟到了民间传统对于人们生活的意义。
通过民间的文化,金改民得到了心灵的滋养,也赋予了他力量与勇气。
总之,阿来的小说《寻金记》在寻路、回归与民间三个问题上都有着深刻的思考。
通过主人公金改民寻找父亲的旅程,我们得以发现他的内心世界,认识到他与父亲、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这个寻路与回归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困惑,但最终也给予了金改民一个内心的归宿与自我认同。
浅谈李箕永的农民小说

浅谈李箕永的农民小说作者:崔爱红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2期【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朝鲜作家李箕永的小说,来考察作家20-30年代农民小说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特性即:揭露社会现实黑暗。
具有新倾向派文学的特点。
【关键词】农民小说;现实主义朝鲜作家李箕永(1895—1984),字民村。
1924年处女作短篇小说《哥哥的秘密信》获征文奖。
相继发表的《贫穷的人们》、《民村》等短篇小说,以揭露社会现实黑暗,具有新倾向派文学的特点。
他所发表的《鼠火》、《故乡》等作品都以老练的手法表现出了当时最受人关注的农村和农民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李箕永的作品来考察作家20—30年代农民小说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特性。
一、生平和创作李箕永(1895-)是朝鲜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朝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主要代表。
李箕永出生于朝鲜忠清南道牙山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青少年时代颇为不幸,幼年丧母之后,又备尝亡国和失学的痛苦。
十八岁那年,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故乡,到南朝鲜流浪。
这期间,他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之中,亲身体验到亡国奴的悲惨命运。
这种饱含辛酸的生活对他的思想发展影响很大,促使他决心为祖国的独立而斗争。
1924年春,李箕永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倾向的处女作《哥哥的密信》发表了。
从此他便登上了朝鲜文坛。
《哥哥的密信》作为杂志《开辟》的入选作,一发表就显露了作者的艺术才华。
作品通过一对中学生兄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和冲突。
以富于戏剧性的结构,辛辣地批判了“哥哥”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在“卡普”以前,李箕永是属于。
新倾向派’作家。
他的创作题材相当广泛,有描写贫苦农民生活的《民村》,有以讽刺手法揭露宗教虚伪本质的《外务办事员和女传教士》。
在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其殖民统治,朝鲜民族解放运动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这时,李箕永继续写革命知识分子,作品有:反映教师扎根边远山区从事教育工作的《朴承镐》,描述知识分子在当时革命运动中的动向的《寂寞》,反映“三·一”起义前后朝鲜的农村面貌的中篇小说《鼠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年3月20日Mar.20 2019
第39卷第3期
Vo1.39 No.3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3.015
浅析“移民”作家李敏金小说对身份的追问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佟丹丹
(大连财经学院 商务外语系,辽宁 大连 116622)
摘 要:美籍韩裔作家李敏金是美国当代移民文学中的一位重要作家,作者通过多个维度来透视美国现代社会中韩国民族的生存发展状况,面对美韩两国的文化冲突,作者在小说中执着于对身份认同的追问,并对家庭和个人生存价值有生动的刻画和深刻表现,因而其小说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思想价值。
关键词:李敏金;小说;身份认同;家庭;生存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3-0037-02
美国文学几乎可以说是色彩斑斓的移民文学的代名词。
近年来,亚裔作家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再次让全世界见证了它的绚丽和生动,如严歌苓、张翎、施雨。
韩裔美国作家李敏金也是一位重要的亚裔作家,她的文章被收录在《纽约客》《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伦敦时报》,作品还入选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波士顿大学等大学的写作教材中。
十年磨一剑,她因2007年出版的处女作小说《百万富翁的免费午餐》和2017年纽约时报排名第二的小说《弹球盘》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其中,《百万富翁的免费午餐》被ChicagoTribune评价为从维多利亚时期小说步入后现代主义、后女权主义世界中的具备普遍意义的典型小说,TheTimes认为李敏金的这部小说有着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所具有的所有独特的印记和特点。
这两本小说足可以代表李敏金的最高成就。
一、对美国现代社会的多维透视
以“新移民文学”为中心的海外华文文学重要作家施雨曾经说过:“‘生存’和‘文化’或许是新移民文学、甚至更早的台湾留学生文学永远摆脱不了的母题。
”《百万富翁的免费午餐》自然也是如此。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李敏金没有局限于韩国民族单一的文化维度,而是以全球化这种更高更广的视野来处理小说中的角色和事件。
亚裔作家一直在移民文学创作中谨小慎微地提及本民族的生存境遇及坎坷经历,甚少谈及本民族之外的西方文化。
其实,美国是一个文化熔炉,应该反映其他族裔在美国的真实生存现状和发展变化,美国文化也会因为与其他文化融合而变得更加绚丽和生动。
李敏金在《百万富翁的免费午餐》中借用一位24岁刚刚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参加实习的韩裔女孩Casey Han的视角,敏锐捕捉到了美国白人金融行业中残酷的生存法则以及超出常人承受能力的工作压力,免费午餐看似只是投资经理赚取佣金后请同事们吃的一顿丰盛的办公餐,而在弱肉强食的残酷职场中,投资经理实则面对的是接下来接踵而至的巨大精神压力和心理考验,免费午餐实则是一件昂贵的,耗费精力、毅力和时间的奢侈品。
虽然《百万富翁的免费午餐》中也书写了母国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和韩裔“文化无根”的困惑,但主要焦点是美国的主流上层和中层社会,作者在小说中全面生动地论述了美国社会、文化、教育、体育和娱乐等领域,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美国现代社会内部种种感性细节。
女主人公Casey是韩裔在美国劳动阶级的后代,父母在纽约为韩国老板打工,在干洗店做店长,早出晚归地为老板经营干洗店生意,兢兢业业,却仍然无法带给女儿更富足的生活,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支撑他们跃升至更高的阶层。
但是,Casey在大学却早已养成了美国富人阶层的优越心态、富人们固有的对物质的膜拜以及不良的消费和生活习惯,致使她在毕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信用卡透支非常严重,即便在这种情况下,Casey仍然花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无数倍的价钱购买衣物、鞋子、品牌装饰物,这种欲望像一张网,笼罩了她的所有生活,让她感到窒息和绝望,绝望于没有体面的工作,绝望于无法抵抗物质对自己的召唤。
小说中,Casey是一个高尔夫球运动高手,技术精湛,朋友送她的高档高尔夫球杆让她在虚荣心上备受打击,因为自己有了昂贵的球杆却拿不出高昂的高尔
收稿日期:2019-03-05
作者简介:佟丹丹(1983—),女,满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大连财经学院商务外语系教师,讲师,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37·
夫会所的会费,她每次看到这一球杆就感觉是在讽刺她披着上流社会的外衣却遮掩不住劳动阶级的内心和处境,也从侧面说明一个年轻女孩在与本不属于自己的生活阶层的博弈中将会被伤害得遍体鳞伤的残酷现实。
二、对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的追问
作者创作的经典之处及广受赞誉的原因,是她在大胆打开人们对华尔街的宠儿们盲目追捧这一现实大门的同时,将自己的韩裔家庭与美国社会的融入,以及其社交圈对自身身份的认同等描述得十分细腻。
其中,极为精彩的是Casey带自己大学时代的白人男朋友参加自己妹妹的订婚仪式这一部分。
妹妹的未婚夫也是一个韩裔,在美国接受教育,妹妹的选择得到了自己父亲和母亲的一致认可;而白人男朋友与她父亲第一次见面之前父亲是强烈反对的,也反映出韩裔在婚姻择偶方面排外的民族特点。
在Casey父亲本不想打招呼的情况下,白人男朋友还故意极其美国化地称呼他,丝毫没有顾忌韩国文化对敬语的重视。
在没有得到回应后,白人男朋友仍然用带有挑衅意味的言语冲撞Casey父亲,表达自己不被接受的不快,致使Casey的担心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父亲一拳打在了白人男孩脸上。
在这个部分的处理上,作家李敏金将白人男孩一步一步的动作、父亲的动作、Casey内心的矛盾,以细腻的笔触呈现给读者,也是对两种文化发生冲突的完美勾勒。
在小说后面一部分,Casey进入华尔街高端投资公司实习,结实了一个业内比较有名的情史糜烂的投资经理Hugh,他对Casey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工作方面特意找了很多机会接近Casey。
撇开有色人种的固有歧视,Casey也对他产生了好感,但是某天Hugh下楼买冰激凌,在这一空档她随便翻出了一张光碟,影像是一段色情片,当场景停在一个拥有黄色皮肤的韩裔女优为一个男主顾提供色情服务的时候,Casey突然震惊了,整个脑子嗡地一下。
再之后,Casey发现男主顾和女优发生关系时使用的英语单词与Hugh和自己亲密时说的单词一模一样,Casey跑到卫生间疯狂呕吐,再冲出房门时她看到了Hugh,什么也没有说,一切都结束了。
小说中这一部分的描写摈弃了美国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一面,但在灰色背景下把韩裔女孩在美国文化背景下极力追求身份认同描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三、对女性个人生存价值的思考
实际上,在对移民韩裔女性角色的处理上,李
敏金2017年出版的小说《弹球盘》更具有代表性,这部小说刻画了主人公从1920年日本殖民时期的韩国渔村来到日本大阪,后又经历了二战和朝鲜战争等一系列故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一家四代人颠沛流离的移民生活,西语裔美国作家朱诺迪亚斯认为这是一部“令人难忘的史诗级著作,每个人物的故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复杂深刻的内涵,李敏金让我们耐心地观察和倾听形形色色的人物背后隐藏着的无尽的欲望、希望和痛苦”。
这部书中刻画了多个生动的女性形象,描述了四代移民家庭的恩怨纠葛,整体突出了大历史背景下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她们是女儿,是母亲,是妻子,是情人,是稚嫩无邪的小女孩,是天真懵懂的少女,是受到感情欺骗的情人,是带着身孕嫁给牧师的人妇,是为了丈夫拼尽全力生活的女主人,也是全身心爱着自己儿子的母亲,更是晚年一直操持家务的奶奶……女主角Sunya对爱情的大胆体验和追求,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历史记忆中显得勇敢而无畏,但她最终还是向现实低下了头。
不过,命运还是善待了这个儿时父亲眼中的宝贝,在身怀六甲时,她看见了希望,这也似乎反映了作者对女性爱情的结局并非持悲观态度。
小说勾勒了女性的心路历程,她们永远是爱情理想主义者,一度理想地认为爱情是忠贞纯粹、完美无瑕的,一路磕磕绊绊,但这并没有击垮她们,反而让她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以移民女性特有的韧性和毅力,以及永不磨灭的生存希望,坚强地生活下去,寻找下去。
《百万富翁的免费午餐》中,最后Casey与韩裔男朋友开放式结局的处理,也一样体现了韩裔作家李敏金对移民女性的情感关怀和对爱情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思想。
小说中的女性最终都在理想和现实、完美与缺憾之间寻求到了一种平衡,作出了一些妥协,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江少川.弃医从文用母语坚守精神家园———施雨访谈录[J].
世界文学评论,2012(1):1-6.
[2]谷大勇,王宏蕊.社会透视、文化思考和女性关怀———论“新移民文学”作家施雨的小说创作[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6(4):45-50.
[3]MinJin Lee. Free Food for Millionaires[M].Hutchinson:Apollo,2017.
[4]MinJin Lee. Pachinko[M].New York:Grand Central,2017.
(责任编辑:李汴红)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