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对儒家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忠信,以身作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
儒家思想的精髓可以归纳为「仁」与「礼」二个重要观念,并以「仁」为核心。
这其中既包含着个人修养、家庭教育乃至国家治理的理念。
在儒家文化中,「仁」是核心价值观。
儒家认为,仁以人为本,以爱他人为核心。
儒家的仁道观念始终关注个体在社会中应有的角色与责任。
一个人如果有仁心,就能体恤民众,为别人着想,在为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为他人着想。
例如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教育就体现了仁的精神;而在社会中,人们互相帮助、关心他人也是仁的具体表现。
这种仁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特点。
儒家文化中重要的还有「礼」,指的是对待他人和事物时的一种规范和方式。
儒家认为,只有遵循礼仪,才能维系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伦理规范和社会规范,尊重他人,注重礼貌和公正。
例如,尊敬长辈,尊重师长,尊重他人的权益等都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遵循礼仪,使社会中的个体得到安身立命的法则,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儒家文化注重个人的修养,提倡培养君子之风。
儒家认为,一个人只有改变个人的品德与行为,才能影响他人,改变社会。
儒家思想倡导人们要努力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素养,克己奉公,尊重他人,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这种注重个人修养的理念也是儒家文化对个人及社会的期许。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
儒家文化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应用也广泛存在。
例如,儒家的社会道德观念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秩序,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宗族等社会关系之间都建立在礼的基础上。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儒家的基本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儒家的基本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儒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儒家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等。
儒家的基本概念是指其核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仁爱为核心,提倡“仁”的实践。
在儒家的理念中,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夫妻之间的义务和社会成员之间的责任都是至关重要的。
儒家追求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通过仁爱的实践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主张个人的修养与自我完善。
儒家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追求“君子”、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境界。
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体的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儒家思想倡导个体通过道德的自我驱动,能够自觉地履行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
儒家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儒家的核心观念和思想价值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提供了指导。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儒家的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和睦,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与社会责任也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着积极影响。
儒家的当代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快速变革的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提供了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
儒家的核心观念强调个体的修养与价值实践,这对于培养社会公民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
同时,儒家思想也强调正确的人际关系处理和公平正义,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之,儒家的基本概念包括了核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
它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个体的修养与自我完善,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和当代价值。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智慧,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儒家的基本概念。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儒家的起源和发展,并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
儒家思想理解总结

儒家思想理解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注重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思想体系。
下面将从儒家的核心理念、价值观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
仁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和关怀。
仁的具体表现是孝道、忠诚、恩爱和礼仪等。
孝道是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和尊重,忠诚是臣子对君主的忠诚与尽职,恩爱是夫妻之间的和谐相处,而礼仪是儒家教育培养出的一套行为规范,用以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
儒家价值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指个人修养和道德素养的培养,齐家是指家庭和睦,治国是指善治国家,平天下是指实现社会和谐与公平。
儒家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个体的精神和心理健康,也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对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儒家思想为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例如,科举制度的实行就是儒家强调人才选拔的结果。
再者,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的核心途径,强调师道传人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然而,儒家思想也有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儒家思想过于强调等级和秩序,忽视了个体权利和平等的价值。
同样,儒家强调孝道和家庭观念,缺乏对个体独立和自由的尊重。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对于女性权益的关注较少,强调男尊女卑,限制了女性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在当代社会,儒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阐述儒家文化内涵 介绍孔子的作品

阐述儒家文化内涵介绍孔子的作品一、儒家文化内涵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涵盖丰富的内涵。
儒家文化强调思想道德的教育和修养,弘扬仁义礼智信的核心理念,提倡人伦和谐、社会和谐,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仁: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仁”,即爱人和善行的意义。
儒家经典《论语》中多次强调“仁”的重要性,孔子也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倡导互助互爱,呵护人伦关系。
2. 礼:礼是儒家文化中尊重传统、重视礼仪规范的重要价值观念。
儒家强调个体应该遵循传统的礼仪规范,实现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3. 智:儒家注重学习和思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4. 忠信:儒家强调忠诚和诚信的重要性,认为忠臣义士和言行一致是立身之本。
二、介绍孔子的作品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作了许多重要的著作,对儒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被誉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
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仁、义、礼、智、信的教诲和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治国理念。
3.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孟子在书中系统阐述了儒家思想,包括仁政、致知、格物致知等观念。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儒家文化深刻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修养。
作为儒家文化的传承者,我深信儒家的核心理念能够对当代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关爱他人、尊重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总结:通过阐述儒家文化内涵和介绍孔子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儒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孔子的思想和著作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传承儒家文化,对于推动社会和谐、促进个体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至此,本文对于阐述儒家文化内涵和介绍孔子的作品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优质】我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作文-范文word版 (5页)

【优质】我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作文-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我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作文
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国家兴旺的重要一方面,关于文化,你有什么想说的?
我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作文【1】
2500年前的中国,有一位伟大的圣人——孔子,孔子是一位思想山的巨人,孔子的思想至今仍旧影响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孔子是一位好学的学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的这一句古训感染了其后所有的学者。
自幼他便不耻下问,每事必问。
为了丰富知识,他拜了各行各业的人为师,因此而精通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计算。
他推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态度,主张“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感受“学而时习之”的快乐。
教导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后人所传颂。
他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他的“有教无类”一改过去的教育方式,先后培养出3000多弟子,其中
优秀的有72人。
他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为后之教育界流传。
他是一位提倡“仁”的政治家。
介绍儒家文化

介绍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主要载体。
其基本精神是“仁”和“礼”,其核心价值是“仁”和“礼”。
儒家文化有丰富的内容,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始终是以正统的身份出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源远流长。
自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的局面以来,儒家文化就被人们所关注,并不断吸收各种思想精华。
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统治思想。
它对后世中国乃至亚洲、欧洲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是一种以“仁”为核心价值的伦理思想体系,它与道家、法家、墨家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学派。
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的观点;孟子提出了“仁”和“义”的观点;荀子提出了“礼”和“乐”的观点;董仲舒则将“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糅合于其中,从而形成了儒家思想中核心价值观念:仁、信。
—— 1 —1 —。
简述儒家文化的主要内涵

简述儒家文化的主要内涵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
儒家文化的主要内涵可以归纳为思想理念、道德准则、人伦观念、教育方式和社会价值观等五个方面。
儒家文化的思想理念是其主要内涵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仁爱”、“中庸”和“和谐”等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个体的价值取决于其对社会的贡献,而社会的和谐需要个体的奉献和努力。
儒家文化的道德准则是其重要内涵之一。
儒家注重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价值观。
儒家道德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关系,强调个体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以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第三,儒家文化的人伦观念是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的重要性,主张“孝悌忠信”等人伦观念。
儒家人伦观念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同时也强调君臣、父子、兄弟等社会关系的和谐。
第四,儒家文化的教育方式是其内涵的重要方面之一。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以教化人”、“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
儒家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强调学生应具备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规范。
儒家文化的社会价值观是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注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主张“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等社会价值观。
儒家的社会价值观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强调社会的和谐需要个体的奉献和努力,同时也强调社会应提供公平正义和人道关怀。
儒家文化的主要内涵包括思想理念、道德准则、人伦观念、教育方式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
儒家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体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的内涵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只有通过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内涵,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
儒家文化思想总结

儒家文化思想总结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社会秩序、道德伦理等方面,强调人的自律和修养,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积极影响。
下面将对儒家文化思想进行总结。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人伦道德。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人们应该尊重他人,谦虚有礼,重视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
儒家认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感的基础。
儒家思想提倡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即要对他人怀有爱心和同情心,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善良的品质和行为影响他人,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儒家对家庭伦理也有着重要的思考。
儒家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儒家强调家庭的道德教育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注重父子、夫妻、兄弟姐妹等亲属关系的和睦与互助。
儒家思想提倡孝道,强调子女应当尊敬和孝顺父母,维护家族的尊严和传统。
儒家还提倡男女有别,男主外,女主内,强调男女之间的互补和相互支持。
这些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深深植根,对于传承家庭传统、传递爱和关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
儒家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负责任地领导国家,臣民则要忠诚、敬畏地侍奉君主。
儒家强调君主应当实施仁政,关心百姓,使他们得到尊重和幸福。
儒家还认为,政治权力是一种责任,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通过身教和善治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同时,儒家强调臣民有义务和责任为国家做出贡献,传承正统文化,维持社会稳定。
儒家思想还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觉醒。
儒家认为,每个个人都应该通过学习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爱学习、好问、自省自重,追求道德完善与自我实现。
儒家思想主张人的教育应当注重培养人的良知和道德感,培养每个人的个人修养、自律和责任感,使其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儒家文化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也对其他东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扎根,被广泛接受,并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一.儒家文化产生的背景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评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甲乙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尊卑等级素服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甚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
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具有代表性。
他们旗鼓相对,应者有云,皆为显学。
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
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术)的社会化教育。
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
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
二.儒家文化的发展脉络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但並非指宗教,或以其为宗教而称之为儒教[1]。
儒家思想奉孔子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孔子學說,是对中国以及東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也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是以人為中心的宗教。
儒家经典形成于孔子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
儒家实质上可说是社会伦理学与社会管理学,或是宗教的伦理学诠释,但不是宗教的本身。
明清两代朝廷将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学定为官学,形成流传至今的儒家主流。
儒家思想对中国,东亚、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奉儒学为官学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帝国被民国取代以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外来新文化最大限度的冲击,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
同時,儒家思想是東亞地區的基本文化信仰。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中成为其中的一家;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又在孔子“仁”的中心理论下提出“民贵君轻”和“仁义”,“王道”的思想,是儒家学派成为蔚然大宗;到了秦国期间。
因为秦始皇才有发家的思想,实行思想控制,所以发生了焚书坑儒的事件,使儒家学派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汉代初期实行休养生息的和无为而治的政策,儒家思想得到了复苏;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所以在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独尊的地位,也奠基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基础;在魏晋时期,儒家文化受到佛教和道家思想的挑战;唐代,韩愈首先提出了振兴儒家思想的理论,并提出三教合一的理论;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兴起,也使得儒家文化成为考试教科书,而且广泛传播到日本和韩国等地;元代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
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
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明末清初的三位儒家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儒家思想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三.儒家经典儒家引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学派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儒家经典。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的。
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
“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四.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在孔子看来,仁就是爱人,孝悌是仁的根本,礼是仁的规范,提倡为了实现仁的最高道德境界而献身。
仁的思想推行于政治上,就是行德治、礼治。
整顿政治的方法是正名。
人们应该修身、齐家,然后才可以治国、平天下。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义(谊)者,人所宜也。
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
’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
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
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
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
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四.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儒学有二千多年历史,至今海外犹有传人。
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梁任公曾指出:"......所以我们可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饮冰室书话》〈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任公所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这话或者稍过了点,但中国几千年文化史是以儒学为主流则无庸置疑。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文化是以儒家做主的一个生命方向与形态"(《从儒家的当代使命说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牟宗三)。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