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历史近代史专题素材:海洋与海权意识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课件:海权意识(18PPT)

民用工业 筹划海防 近代教育
(5)结果: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 (6)影响: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 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 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6、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1894年,朝鲜爆 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大战(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制海 权)、辽东、威海卫之战:日军进攻辽东、山东半岛,攻占大连、旅顺、 威海卫等地,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 约》。 (4).影响: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 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 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刺激了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的野心;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 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 争。
3、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15世纪末-16世纪初) (1)原因: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根源: 对黄金的追求;直接原因:商业危机;西方人文精神的推动,欧洲 固有的海权意识。 (2)条件: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 (3)代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4)作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 世界的开始;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含 义?);殖民扩张开始。 4、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1)确立的过程: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 敌舰队,初步建立海上霸主地位;17世纪初,打败荷兰,进一步巩固 海上霸主地位;1776-1783着7年是英国打败法国的重要七年,成功 取得了北美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初步确立日不落帝国。 (2)确立的原因:经济:国内资本主义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 殖民活动中取胜的主要原因;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进的 政治制度是取胜的根本原因;武力后盾:建立了欧洲一支最强大的 海军;意识形态:宗教改革后,英国清教徒强烈的个人奋斗进取精 神和思想文化意识的进步与解放,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历史热点海权专题

(二)、海权1、【北京一模】2012年底中央电视台t新闻联播》以“航母Style走红,祖国强大振奋人心”对航空母舰舰载机的起降训练进行了报道。
航母Style迅速走红全国,这蕴含着国人对祖国海军强大的期望和朴素的爱国热情。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即不为穷兵海外之计,但期战守可恃,藩篱可固,亦必有铁甲船数只洲弋大洋,始足以遮护南北各口,而建威销萌,为国家立不拔之基。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1)根据材料一概述李鸿章的海洋方针,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清政府在筹划海防方面所作的努力。
(6分)1、【答案】方针:建设近代海军,巩固海防,不穷兵海外,但可震慑外来威胁。
努力:初步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建立江南制造总局、福建船政局等军事工业。
2、【北京大兴区一模】(22分)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热点。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缺乏海洋意识、海权观念。
16世纪时,英国人认为“航海是谋求国家福利与安全的最重要手段。
”美国人马汉于1890年出版了《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提出了“是否控制海洋决定了国家的兴衰”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严复认识到“吾国开辟以来……长置海权与度外,至于今,其敝见矣”。
严复还提出海权具有“国振驭远之良策,民收航海之利资”的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目的。
(1)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严复提出海权思想的原因?(4分)用史实说明英国确立海上霸权的过程。
(4分)2、【答案】(1)原因:近代西方海权思想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忽视海权,遭到西方国家侵略的教训;认识到海权关系到国家的贫富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下。
(4分)方式:海盗式掠夺、商业战争、黑奴贸易、殖民战争与掠夺。
(4分)3、【北京丰台区一模】(22分)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空间。
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从彼此隔绝、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依据图12,指出18世纪大西洋沿岸国家经济联系加强的表现。
小专题三 海洋与海权

小专题海洋与海权一、中国的海权1、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1)观念(2)原因(3)中国古代海外贸易表现、特点2、中国近代海权(1)海权含义(2)洋务派为加强海防采取的措施及作用(3)中国近代海权丧失的原因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加强海军建设(1)原因(2)意义二、世界海权1、荷兰确立海上霸权的原因、影响2、英国确立海上霸权的原因、影响3、当今的太平洋时代三、对海权的认识模拟训练1、材料一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
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有7000年海洋文化,其航海在唐宋元迄至明中叶的七八百年内领先于世界。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材料二“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
……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汉及其海权论》(2) 归纳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用世界历史知识举例加以论证。
(6分)材料三: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1894年9月,黄海风云突变…….几乎不约而同的,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和俄国的军舰都聚集在这里,等待集体观摩一场影响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殊死搏斗。
……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上演的蒸汽铁甲舰队之间的决战,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大清朝的北洋水师和日本的联合舰队。
——记录片《走向海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近代遭受的第一次来自海上的侵略战争。
(1分)材料三中英、法等国集体观摩一场“殊死搏斗”是哪一次战役?(1分)此次战役中涌现的民族英雄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值得我们学习?(1分)材料四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已面对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指出中国海防的重点为“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最为紧要”,……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皆断不可少之物”。
第十节 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

三、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 匹敌的安全优势
非传统安全意义上的海上安全战略 重点——防范恐怖活动个、大规模 杀伤性武器扩散、海盗活动、沿海 经济设施安全等。
猖獗的索马里海盗—— 马六甲海峡“恐怖海峡”
执行巡逻任务的 中国海军
小结
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确立, 国家安全观念将有一个质的变化,必 然从本土扩展到本土以外。我国的安 全战略必须高度重视海权在国家安全 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的深思——海洋与中国
本章纲要
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 国则衰
历史上称霸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
一、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历史上,我们一直把海洋视为天然 屏障,更谈不上主动开发海洋、利
一、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 体现 中国社会海权意识迅速萌发(之前受“陆权至上”
海洋蕴藏丰富的资源
二、海洋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二,海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桥梁 和纽带
世界主要海港和航线示意图
三、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 可匹敌的安全优势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 制了世界”(2000多年前罗
马与迦太基两次“布匿战争”)
——西塞罗
古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 (公元前106年—前43年)
思想束缚/“三海维权“形势严峻)——海洋强 国,海上通道、海权。——海上生命线,建设强 大海权。
“强于世界者必先盛于海洋,衰于世界 者必先败于海洋”已成为社会共识。
二、海洋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海洋的认识
早已超出“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 传统海洋观。
三、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 可匹敌的安全优势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向海图强——海洋开发与治理经略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载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空间,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
一个国家、民族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对海洋权益的争取和维护的能力,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又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他们对海洋价值的认识程度。
21世纪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海洋世纪,中国与周边邻国领海仍有摩擦,诸如中日钓鱼岛问题,中菲、中越南海问题等,保障海权成为我们的重要共识。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意识的树立日益得到关注,因此,特别要关注以下视角:(1)海防体系与制度研究,尤其是明清时期对倭寇、海盗活动的防控,相关制度和体系的建立对当前海洋战略仍具有启迪与现实意义。
(2)海上贸易研究,包括对海商群体的研究,对中国与欧洲及东南亚国家的商品贸易的研究,从海洋的视角反映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发展及演变。
(3)运用相关理论、视角、方法对海洋社会的人群行为及历史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
(4)从国际地缘政治视角对海洋经济、海洋管辖权、海洋开发、海疆治理等多领域进行深入探索。
国家海洋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在海洋方面的体现,它主要表现在海洋文化、价值观的吸引力,海洋政策和管理机制的吸引力,国民的整体形象等方面。
近年来,对海洋史的全面深入研究成为学术热点。
观察与反思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学术研究路径,可以发现史学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因此,海洋史的研究成为高考命题的关注领域。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1.古代中国对海洋的探索(1)西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
(3)从1405年到1433年,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
(4)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2.西方对海洋的探索(1)古代: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2)全球航路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高考历史 热点专题 海洋权益[ 高考]
![高考历史 热点专题 海洋权益[ 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e6cc7811f7ec4afe04a1df63.png)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中学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海洋权益2012年中日钓鱼岛之争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历史上濒临海洋的国家依托海洋得到发展,当前海洋主权之争,能否和平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已关系到一个国家,乃至地区与全球的和平和发展问题。
【考点提示】古代中国经济:商业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海禁”政策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民主政治近代世界: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1840~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知识点】•海上丝绸之路•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三角贸易•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荷兰、英国、法国殖民扩张•从世界市场雏形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两次工业革命(轮船、飞机)•近代中国海疆危机(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通商口岸与上海的崛起•洋务运动海防建设•日本明治维新:开拓万里波涛,宣国威于四方•中国改革开放策略:先沿海后内地,浦东、滨海新区•南海问题: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舰到南海巡视【史实梳理】一、中国古代史1、三国时期有高三、四层的"楼船"以及"蒙冲"、"走舸"、"赤马"等多种船型,并且已有风帆战船。
2、唐宋时期指南针用于航海,造船技术发达。
3、明朝著名的郑和下西洋,有强大的海军舰队。
(相比同时期新航路开辟中西欧的小型船队)二、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等创办,包括北洋水师、福建水师等在内的近代中国海军。
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中被摧毁;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三、中国现代史1、人民海军建于1949年。
2、50年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海军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内容及途径探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内容及途径探究中国要崛起为世界大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向海洋、经略海洋。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建设海洋强国列为国家战略目标。
大学生的海权意识关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能否实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完成。
本文试图以北京高校大学生海权意识现状调查为基础,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阐释,并就“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展开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增进大学生海权知识的学习和强化大学生海权意识的培养。
标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海权意识;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纵观世界近代史,大国之崛起无不肇始于海上,中国近代的屈辱也来自于海上。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中国要崛起为世界大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向海洋、经略海洋。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1〕(P40)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将建设海洋强国列为国家战略目标。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海权意识关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能否实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完成,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北京高校大学生海权意识现状调查为基础,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阐释,并就“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展开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增进大学生海权知识的学习和强化大学生海权意识的培养。
一、大学生海权意识调查与分析海权问题是一个应被国民广泛认识和了解的涉及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
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理应对海权问题有更多的关注,并具有较强的海权意识。
那么大学生是否了解海权问题?他们的海权意识在2012年黄岩岛事件和钓鱼岛争端之后是否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些问题的有效应对,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对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海洋权益与中国之兴

(一)秦汉时期:海上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
汉武帝时期 曾建立了强 大的海军,
时期
拥有2000艘
战船。
中国是丝路商品的主要输 出国,中国人掌握着核心 技术,因此长期处于贸易 的制高点。中国人用瓷器、 丝绸、艺术品等高附加值 的商品换回了海量的贵金 属,使得国库极为充盈, 国内经济极为活跃。可以 说,西汉的兴盛和丝路的 开通是有密切关系的。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
《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大大
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激
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州
对后来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强
泉
烈宋的朝刺时激期作,用由。于西夏的崛起,宋朝的陆上丝路被阻断,
宋朝曾几次试图打通西北丝路,但由于在和西夏的战
争中遭遇失败,因此被迫放弃西北丝路,转而向海洋
发展,使得海上丝路取代了陆上丝路。宋朝时期,泉
历史小专题复习
海洋权益与中国之兴
【学习目标】1、掌握教材提到的由古至今中国开发海洋、维护 海洋权益的主干知识。 2、了解我国开发海洋、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概念】
海洋权益
• 是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称,包括海洋政治权益、 海洋经济权益、海上安全利益、海洋科学利益等权益。
• 具体包括领土主权、司法管辖权、海洋资源开采权、 海洋空间利用权、海洋污染管辖权、海洋科学研究权 以及国家安全权益和海上交通权益等等。
• 海洋权益是国家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领土 向海洋延伸形成的权利,是属于国家主权的范畴。
强盛篇 海外贸易与古代中国
中国悠久辉煌的航海历史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走向海洋的民族,中国 是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最早的国家。
从沿海地区居民大规模采拾贝类开始计算,中 国海洋渔业至少已有7000年的历史,而利用海 水制盐则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 夏商周:航海、海洋事业起步 时期。 春秋战国:齐国重视发展海洋 经济,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被称为“海王之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海洋和海权意识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西塞罗
海洋文明是一种多元的文明,而且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海洋文明是国家的发展趋势。
海洋文明的精髓在于开放性和兼容性,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学习和吸收。
热点:一带一路
世界:大国围绕海洋权益的争夺、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太平洋时代的来临: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日本:制造岛屿争端
俄罗斯:关注度增强\ 东盟:制造岛屿争端
中国:三海两洋危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
三海:南海:东盟借力美国再挑南沙争端
黄海:中朝韩的关系,美韩日军演
东海:日本与中国钓鱼岛事件
两洋:北太平洋、印度洋---经济生命线
一、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
地理环境:中国东面临海,属季风气候,内陆地形地貌变化多样,物产资源丰富,种植业发达。
而海洋民族,凭借船只“四海为家”的特点决定了他的流动性和侵略性。
陆地上生活环境相对平稳而安全,鲜有机会接触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长时间内保持了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的稳定。
经济结构: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在古代中国经济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产权公有,产品不能自由买卖,工商业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份额极小。
政治制度:中国长期由高度集权的封建统治阶级统治,森严的等级尊卑制度占据了传统伦理道德核心地位,公民没有任何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文化观念:中国长期由高度集权的封建统治阶级统治,森严的等级尊卑制度占据了传统伦理道德核心地位,公民没有任何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民族性格:中国则尊崇儒家思想,提倡守旧和服从,注重整体价值,压抑个性,鼓励中庸和
谐。
中国人凡事不喜争论,视谦恭为美德。
中国人以感性思维见长,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尊崇先知和权威,缺少逻辑的系统思想,类比多于推理。
二、近代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
中世纪之前,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是模糊的,只是简单的靠海吃海与近海航船。
到了近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西欧人企图从东方寻求黄金以积累资本,寻求市场以扩大生产于是出现了著名的航海运动。
这是人类海洋观念的第一次本质性的飞跃。
世界大航海的结果是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新航路,进行了环球航行,扩大了世界市场,增加了商品流通的范围,促进了商业的革命性变化,助长了资产阶级的发展,开始了近代的殖民掠夺,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他们通过海洋这个宽阔的跳板扩展到了全世界,从而使西欧在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竞争中后来居上,独领风骚,人类的一个崭新时代呼之欲出---北大西洋时代
人类海洋观念的第一次飞跃,虽然是显著的进步,是本质性的飞跃,但是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与实践还主要限于海洋的表面,着重于海洋上的交通运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步深化,海洋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形象不仅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而且越益显示出丰富的资源与广阔的活动场所,海洋观念飞跃为“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这在客观上为人类进一步走向海洋创造了条件。
当人们感到陆地资源与活动场所日趋不足之时,又产生了寻找新的资源与活动场所的主观愿望。
客观条件与主观愿望的结合,促使了人类海洋观念的第二次飞跃。
---太平洋时代
三、“海权”:最早为修昔底德首创
美国思想家马汉将“海权”理论系统化,他认为“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
⑴狭义上的海权,即通过各种优势力量来实现对海洋的控制。
即以军事力量为主。
⑵广义上的海权,不仅包括强大的海上力量,还包括那些维持国家经济繁荣的其他海洋因素。
其中主要包括:
①海洋经济,也就是生产、航运和殖民地。
②海上霸权,即海洋经济的保护手段。
马汉的“海权论”:
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
材料: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均开始筹划海防。
李鸿章认为:“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认为,兴办海军“用以压制强敌,扩大我国数千年悠久历史之影响,耀皇威于四海,这才是最紧急最重要的国务”;一旦战争爆发,海军将以“歼灭敌舰队,控制敌海面”为首要作战任务。
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关于海防的观点;(4分)结合所学,分别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筹划海防的背景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8分)
观点:中:消极防御,力保和局。
日:主动进攻,争夺制海权。
(4分)
背景: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均被列强从海上打开大门,被迫开展洋务运动;日本遭遇“黑船事件”,被迫向西方开放,并进行明治维新;明治政府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对外扩张的政策。
(6分)
影响: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日胜中败。
(2分)
材料六(李鸿章)指出中国海防的重点为“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最为紧要”,……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皆断不可少之物”。
他分析了闽、沪二局造船的情况,认为“以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今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造工,并讲求驾驶操练之法,俟成部后,配齐地位,随船回华,庶有实济。
”
——《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的海防主张。
(8分)
主张:①海防重点应该在京畿地区;
②应该建立铁甲舰的近代海军,完善海防体系;
③舰只向外国购买;
④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培养海军人才。
材料八 21世纪在我国实施海洋战略,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国是世界人口的头号大国,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
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必须依赖强大的海上力量作为后盾。
中国自北向南,完全处在由岛链形成的半闭海状态,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
……海上通道和能源安全保障将是21世纪初叶我国面临的又一个新问题。
——《关于21世纪我国东部大海洋战略的思考》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加强海军建设的重要意义。
(6分)
意义: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开发海上资源,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保障海洋通道安全,维护国家的海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