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外表的玩世不恭与内心的善良博爱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作品,通过霍尔顿·考尔菲德这个角色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与焦虑。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青少年成长的心理指南。
霍尔顿,一个看似叛逆、不羁的中学生,其实内心充满了对纯真和美好的向往。
他厌倦了学校生活的虚伪和空洞,拒绝随波逐流,却又找不到真正的归属。
这种困境是许多青少年都会经历的,而霍尔顿的迷茫和挣扎也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的青春岁月。
书中对青少年心理的细腻刻画,让我更加理解这一阶段人们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对青少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而如何在这些压力中找到自我,坚守初心,是每个青少年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此外,《麦田里的守望者》还让我认识到成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些会让我们更加坚定,有些则会让我们产生怀疑。
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观。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适合青少年阅读,也值得成年人回味。
它提醒我们,无论年龄多大,我们都有过青春的困惑和迷茫,也都有
过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理解和关心青少年,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关键阶段。
总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让人受益匪浅的作品。
它教会了我如何面对青春的困惑和焦虑,如何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以及如何理解和支持青少年成长。
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不断前行。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报告3000字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报告3000字《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是霍尔顿,他是一个四门功课都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的15岁少年。
他倒扣鸭舌帽,穿大号风衣,抽烟、醺酒,满嘴"他妈的、混帐"。
因被开除而又不感回家而开始了他维时几日的流浪生活。
他厌恶这个世界,他认为大人叫他读书就是为了以后能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讨厌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自己却挥霍无度,说自己"不是把钱花了就是扔了,是个十足的败家子。
讨厌别人谈论酒和女人,自己却醺酒、恋美色,并且在流浪的几天里糊里糊涂地找来了妓女。
自己想的和做的无法统一使他痛苦万分。
他所唯一敬爱的老师也竟是个异性恋。
就在这重重矛盾中,他无法自拔,最终躺在了精神病院中。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说话口吻,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从主人公这一个侧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荒芜的社会风气,道出了资本主义的实质。
美国的五十年代就是一个相当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贫回去,美苏硝烟又起至。
一方面科技发展快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少理想,意志疲惫,在自己无力发生改变的社会大备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
于是,"朦胧派的一代"发生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
主人公霍儿顿是我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反面形象之一。
他的性格深受资本主义社会的耳濡目染,既有丑恶的一面,也有反抗现实,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纯洁的一面。
外表上霍尔顿是个玩世不恭的坏孩子,但实际上他却有颗污浊、善良的心。
他爱自己的妹妹,见她的那晚,霍尔顿说出了:"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说,他想像着在一大片麦田里,几千几万个小孩子在游戏,周围除了他没有一个大人。
他就站在麦田边上的悬崖旁守望着,看哪个孩子朝悬崖奔过来就捉住他,不让他掉下悬崖。
"这是他的一个美好幻想,也是他美好心灵的见证,他希望那些快乐的孩子不要跌入悬崖,而是永远快乐的奔跑,而那麦田似乎象征着物质世界,他希望生活在充满物质主义精神世界的孩子不要迷失自我,走向悬崖。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心得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心得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
部备受争议的文学作品。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霍尔顿·考尔菲
尔德的十六岁少年在纽约度过的三天时光,他在这段时间里经历了
许多生活中的磨难和挑战。
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我深深被霍尔顿的内心世界所触动。
他对世界的不满、对虚伪的厌恶和对真实的追求,让我感受到了青
少年时期的迷茫和挣扎。
霍尔顿的言行举止虽然有些叛逆和古怪,
但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追求。
通过霍尔顿的眼睛,我看到了现代社会中的虚伪和偏见,以及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作者通过霍尔顿的思想
和行为,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谬,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
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我还被书中的情节和语言所吸引。
作者塞林格的文
字简洁而深刻,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无法放下。
通过霍尔顿的一系
列经历,我不仅感受到了他的孤独和无助,也感受到了他的坚定和
勇敢。
总的来说,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青春岁月。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青少年成长题材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让人思考人生意义的文学巨著。
我相信,这部小说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勇敢。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矛盾性格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矛盾性格1. 引言1.1 介绍《麦田里的守望者》及主人公霍尔顿《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创作的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叫霍尔顿·考菲尔德的青少年在纽约度过的三天两夜的经历。
霍尔顿是一个反叛的少年,他对现实世界和社会规范抱有强烈的不满和反感,对虚伪和矫揉造作的行为深感厌恶。
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不喜欢与人交往,对人际关系持怀疑态度。
霍尔顿的个性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病态叛逆的颓废者,但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敢于挑战社会假面具的清道夫。
无论如何,他的形象无疑让读者印象深刻,引发了人们对其内心世界的无尽探索和思考。
霍尔顿的矛盾性格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同时具有对社会的愤世嫉俗和对世界的纯真向往,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人物。
在霍尔顿的内心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同时存在着虚伪和真实、悲观和乐观、愤怒和温柔的人格,这种矛盾性格使他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和魅力。
2. 正文2.1 霍尔顿的矛盾性格体现在对社会规范的反叛与对真实性的追求霍尔顿的矛盾性格体现在对社会规范的反叛与对真实性的追求。
霍尔顿是一个叛逆的少年,他对社会的虚伪和假装感到极度厌恶,因此他经常表现出对权威和规则的反抗。
他讨厌虚伪的人和虚伪的行为,更愿意追求真实和纯粹。
这种对社会规范的反叛行为和对真实性的追求形成了霍尔顿矛盾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小说中,霍尔顿经常指责别人虚伪不真诚,但他自己也并不完全真实。
他常常撒谎遮掩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对外表造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这种行为与他对真实的追求产生了冲突。
他虽然反对社会规范,但自己也无法完全摆脱社会赋予的角色和期望。
2.2 霍尔顿表现出对人性的矛盾态度霍尔顿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表现出对人性的矛盾态度,这体现在他对周围人的看法和态度的多变性上。
一方面,霍尔顿对许多人持有批判和不信任的态度,他认为大部分人都是虚伪和自私的。
他对学校同学和老师的看法都非常负面,认为他们都是做作和虚伪的。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矛盾性格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矛盾性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全书通过主人公霍尔顿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叛逆、犹豫不决、思想敏感的青少年形象。
霍尔顿的矛盾性格是小说的一大亮点,他既具有叛逆不羁的一面,又深藏着对世界的关爱和对美好的追寻。
本文将对霍尔顿的矛盾性格进行分析,探讨他在小说中的内心世界和行为举止。
霍尔顿的矛盾性格体现在他对世界的态度上。
他痛恨虚伪和虚假,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持有质疑的态度。
他不愿意接受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对学校的体制、老师的教导以及同学的行为都持有抵触情绪。
与此霍尔顿又对世界充满了关怀和理想。
他对妹妹菲莉丝的关爱和保护是最好的证明,他希望菲莉丝能够保持纯真和天真,不被社会的丑恶所侵蚀。
霍尔顿的这种矛盾性格表现了他内心深处对美好和善良的追求,同时也在不断地对世界提出质疑和挑战。
霍尔顿在情感世界中的矛盾性格也是显著的。
他常常表现出冷漠和不关心的一面,对外界的事物和人都持有一种漠然的态度。
他经常用“什么玩意儿”、“怎么个糟糕”等词语来形容周围的人和事,显得非常冷漠和不屑。
当他遇到了真正感兴趣的事物和人时,他又表现出过分关心和热情。
他对菲莉丝的关爱是最好的例证,他虽然不停地责怪她幼稚和不懂事,却又对她关心备至,不愿让她受到任何伤害。
霍尔顿对自己情感世界的矛盾表现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丑恶的拒绝,也表现了他在成长过程中的迷茫与挣扎。
霍尔顿的矛盾性格还体现在他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上。
他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妥协一直是他内心斗争的焦点。
他希望能够守护麦田里的孩子,阻止他们掉进温室玻璃碎片那一侧的深渊。
他不满于现实的世界,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虚伪和堕落。
他却无法完全逃避现实,不得不应对社会的压力和人际关系。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得霍尔顿的内心更加纠结和扭曲,他时常陷入迷茫和彷徨之中。
霍尔顿的矛盾性格在行为举止中也得到了体现。
他常常表现出叛逆不羁的性格,对权威和规则持有质疑和反抗的态度。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学读后感5篇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学读后感5篇《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学读后感精选篇1他是一个卡在孩子与成人之间的16岁的少年,深夜游荡在繁华的纽约街头,嘴叼香烟,反戴一顶红色鸭舌帽,脸上带着倦怠的表情。
这已是他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原因是五门功课有四门不及格。
他满嘴脏话,还抽烟、酗酒、滥交女友,他便是本书的主人公——霍尔顿。
全书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讲叙了“我”(霍尔顿)被潘西中学开除后,在纽约游荡两天两夜的经历。
违反年龄限制在酒吧喝得烂醉,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
但当你看完此书后,却会发现他的真诚、善良。
如果你追问他叛逆的理由,将会发现,他叛逆,是因为他只能用叛逆来抗议这个世界的虚伪和对纯真的背叛。
他拥有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洞悉着这个世界的污垢,也因此时刻处于矛盾之中。
正如他的妹妹所说:“你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
”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甚至想逃离现实世界,他一辈子最痛恨电影,认为电影都是虚假的,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中消磨时光。
他反抗现实、追求理想,却又不知道该做什么,只好苦闷、彷徨,用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
他站在奔向成人的跑道上,却又逆转视线,无限地回望童年。
他讨厌成人世界的虚伪,于是选择了愤世嫉俗,放逐于青春。
成人的世界里,大把的金钱、豪华的跑车、阔气的住宅不过是幻象。
如果成长意味着变得麻木虚伪,那么不如永远不长大!“不管怎样,我老是想象,有那么一大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
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除了我。
我呢,就站在混账的悬崖边。
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
”霍尔顿的理想便是守护,守护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年,不让他们跌下悬崖,堕入成人的世界。
岁月是筛子,或许筛去人性最初的纯真与善良。
我们会看到少年时愤怒而倔强的澄澈,也会看到青春将挥别的无奈。
只愿我们拥有的黑白分明的眼,永远不会被蒙上尘世云翳。
守望我们的青春!《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学读后感精选篇2《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是我在国庆假期间过的最空虚的时候买的。
纯朴善良的问题少年——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 小说家之一,他的成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从 1951 年一出版就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热烈追捧,赢得了他 们的极大欢迎,由此掀起了一股“塞林格热”。一时间 满口粗话、倒戴红色鸭舌帽的“霍尔顿式”的青少年遍 布美国街头。直至今天,这部小说仍产生着巨大的影 响力,被公认为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 之一。
三、质朴童真的捍卫者 在霍尔顿心目中,现实世界被划分成了虚伪浮华 的成人世界和纯洁美好的儿童世界。他对即将迈入 的成人世界表现出了极大的抗拒和厌恶。他觉得学 校虚伪可恶,虽然潘西名望较高,可是培养出的学生 全都是伪君子,因 为 他 们 读 书 只 是 为 了 “将 来 买 辆 混 账的凯迪拉 克 ”。[1]131“没 有 见 到 任 何 优 秀 的、有 脑 子 的人。也许有那么一两个,可他们很可能在进学校的 时候就是那 样 的 人。”[1]2他 认 为 同 学 们 都 是 伪 君 子, 他讨厌校长,因为校长前倨后恭,对有钱有势的家长 点头哈腰,而对没权没势的家长冷若冰霜、高不可攀。 他讨厌当律师的 父 亲,认 为 父 亲 这 样 的 律 师 “只 为 了 挣许许多多的 钱,打 高 尔 夫 球,打 桥 牌,买 汽 车,摆 臭 架子。”[1]171他讨厌母亲,因为母亲神经质:“耳朵尖得 像猎狗……哪怕在西伯利亚咳嗽一声,也逃不过她的 耳朵。”[1]173他对身边的一切看不顺眼,却唯独挚爱着 儿童的纯真和天真无邪。在残酷的现实世界中经历 了一次次碰壁后,霍尔顿终于认识到,只有儿童世界 才是纯真美好的,才能在那里找到一直期待的那份自 然、质朴和率 真。 所 以,孩 子 在 书 中 一 直 是 霍 尔 顿 所 钟爱的对象,他喜欢和孩子交往,感觉在他们面前拥 有莫大的轻松和自在。每当谈起他妹妹菲比和已经 死去的弟弟艾里时,霍尔顿总是会流露出一种莫可名 状的喜悦和 高 兴。 在 他 眼 里,妹 妹 菲 比 聪 明 坦 诚、活 泼可爱,集儿童美好的品质于一身,是他心中纯洁女 神的化身。因而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希望和感情支柱。 当他怀疑自己即将得脑膜炎死去的时候,霍尔顿想到 与之诀别的人不是爸爸妈妈,而是妹妹菲比。妹妹在 他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特别是当妹妹为了给他解 围,把自己身上所有用来购买圣诞节礼物的零花钱全 递给他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哭了,为儿童的率真、纯 朴喜极而泣,进而萌生了成为一个麦田的守望者的愿 望。“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 千几万个小孩子。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 的职责就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 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5篇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5篇《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5篇《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无论是是风格还是资料上都很有新颖性,也许如大家所说的,这本书有点像是作者塞林格的自传,类似于自身经历的讲述。
16岁的霍尔顿形象,就想少年维特一样,叛逆、苦闷、彷徨、愤世嫉俗又充满无尽的孤独。
很多时候,在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他不得不应对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其实,这是许多青少年成长阶段普遍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
他厌恶承认世界的虚伪和做作,渴望理想的生活、纯真、善良的世界。
小说所描述的是霍尔顿被精英学校开除后由于不敢回家而在纽约停留的很短暂的几天的光景,但在这短时光里面我们能够看见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们:在旅馆里面穿戴女装的男人、蛮横电工毛里斯、两次相遇的修女、假情假意的女友萨丽等等。
在他决定要去美国的西部冒险并独身一人隐居时,他想起要和妹妹菲比告别。
告别的时候,他讲起了自我的理想,是要当一名麦田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
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
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明白自我是在往哪儿跑。
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
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段关于麦田守望者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
成长的烦恼、生活的矛盾不仅仅仅是霍尔顿或者是塞林格生活的时代多特有的。
生活在现代告诉发展社会里面的孩子们的压力和负担一点也不必那个时代的孩子少。
现代的教育体制熏陶下的学生们虽然很少像书里面的主人公一样表现的那么极端,但在内心深处却也都聚集了很多的无奈和急需发泄的“愤世”情绪。
那么,作为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上其它人,我们要怎样做呢?守望,像守望者一样呵护他们的成长,及时的给予疏导和关怀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让那些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们,那些早已习惯了困惑和孤独的孩子们,不要走向悬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执着于真实、善良的问题少年,在被学校开除后,经过几天几夜的流浪,他对人生、社会有了新的理解。
最终,善良、大爱让他重新返回社会,守望人类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霍尔顿;守望者;精神家园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发人深思的故事。
出身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德由于厌学而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他提前离校, 来到纽约。
想在自己被开除的通知到父母手中之前, 在纽约逍遥几天,而后再回家面对父母的斥责、教育。
然而, 经历了在纽约一天两夜的无聊、困顿乃至身心受辱的可怕境遇之后, 霍尔顿不仅对学校、对老师、对纽约甚至对一切都感到极度厌倦和失望, 他打算和妹妹菲苾道别, 然后出走遥远的美国西部。
由于菲苾的机智、真情劝阻, 霍尔顿遂放弃出走计划, 回到家中, 之后被父母送至疗养院,接受精神分析大夫的治疗。
这以后他明晓了社会的复杂,人需要有辨别,为了生存有时要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人不能太袒露思想,但是可以坚守思想、坚持本性,于是他回归了学校。
论文将通过对小说情节的分析来阐述霍尔顿的个性特征,揭示霍尔顿性格形成的土壤。
一、外表玩世不恭、缺少进取心
霍尔顿的玩世不恭、缺少进取心体现在他反正统的语言、奇异的穿着打扮、古怪的行为举止上,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嘲讽、批判等等上面。
霍尔顿在大冬天里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猎人帽,将鸭舌转到脑后;张口“他妈的”“婊子养的”,闭口“假模假式”“混账”“杂种”;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和女人搂搂抱抱,甚至还找妓女,简直是个糟糕透顶的“坏孩子”,他想到偏远的地方,“随便找个工作做”,“装作一个又聋又哑的人”,“终身住在里面”。
霍尔顿眼中的社会是虚伪、丑恶、肮脏的社会,他痛恨那种“装出来”的“伪君子”式的假模假样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他找不到人生的理想、目标,他也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尽管他也试着寻找他所渴望的真正美好的事物与有意义的生命,从而能够使他的贫乏、空虚的精神世界在现实中获得新的支撑,但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时,他的精神不是获得支撑,而是遭受更大的打击,从而更加失望。
他不仅无法认同这个社会,而且企图逃避这个社会。
于是,霍尔顿这个“不正常”的“异类”成了世人眼中的“坏孩子”,他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缺少进取心,是父母、社会、成人眼中的“问题青年”。
二、内心善良、正直、博爱
1.爱父母,尤其爱弟妹
一个人是否有爱心,首先看他是否爱家人。
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连一奶同胞都不爱,那他当是一个丑陋的、没有良心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霍尔顿当是一个有良心、有爱心的人。
他内心里一直敬佩并深深怀念死去的弟弟艾里,把他视为自己的骄傲,甚至精神支柱。
母亲身体一直不很好,“她的精神很衰弱。
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不愿让她知道我给开除的事”。
所以他才选择在纽约闲逛,以其晚点叫家人知道,多少减轻点父母的伤心。
妹妹菲苾是他的最爱,他在自己失意时还不忘给菲苾买她喜欢的唱片,当唱片不小心掉地摔碎时,“我心里真是难过得要命”,回到纽约他最想见的人就是妹妹菲苾。
他下定决心鼓足勇气要到美国西部,去过一种宁静无人打扰的生活,由于妹妹执意要一同去,为了妹妹的前途、人生幸福,他决然放弃了出走计划,答应妹妹回到家里。
面包片和咖啡当早点。
我一见,心里就沮丧起来。
我最讨厌自己吃着咸肉蛋什么的。
别人只吃烤面包片和咖啡。
”他捐给她们十元钱。
看到几个小孩在溜冰,他帮助小女孩系紧她的四轮溜冰鞋。
经过体育场,两个小孩玩跷跷板,帮他们平衡。
他为两名参观木乃伊陈列展的孩子充当导游。
他内心苦闷,怀着一种担忧到中央公园,想看看湖里的鸭子冬天里怎么样了。
帮助弱小者,同情弱小者,同情弱小的动物,是同样瘦弱的霍尔顿给予我们的最深切的感受,甚至叫人想到了同类相怜。
一个人越在意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缺少关爱的霍尔顿出于对弱小的、成长中的生命的热爱、担忧,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关爱他们,守护他们。
因而他有了这样的想法:“有那
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
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
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
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这是一种博爱,一种霍尔顿式的博爱。
爱自己的弟弟妹妹,爱所有幼小的生命,爱成千上万个小孩子。
三、霍尔顿性格的土壤
人的成长要受三方面的影响:社会、家庭、学校。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写作背景是二战后五十年代初。
美国由于在世界大战中发了大笔横财,战后的生产飞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实利主义风气到处蔓延,人们在崇尚金钱、贪图享乐、唯利是图,变得越来越庸俗、自私、势利的同时,精神生活也越来越贫乏、空虚。
对物质的无止尽的追求取代了人们一切的精神活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而真正的思想交流与情感沟通则比登天还难,因为人们对此没有丝毫兴趣。
被父母寄予很大希望的霍尔顿接二连三地遭学校开除,但他的父母从未细探其原委,更没有给予正确的教育与引导。
一句话,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进入霍尔顿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的困惑与烦恼,他们只会因“被开除”这个结果“气得流泪”,甚至“要他的命”。
希望与父母沟通、渴望得到亲人的理解尚且困难,霍尔顿与其他人建立交流的幻想更不可能成为现实。
请看霍尔顿在纽约游荡的短短几十小时,他坐地铁、乘出租,马不停蹄地出入各种场合,其目的就是想实现与他人的交流,唤起自己生活的勇气,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失败的结果。
于是,他认识到:在现实社会中,真正理智的交流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对什么都不注意”,“别人从来不相信你”,“你说话时他根本不听”。
对于渴望交流与理解的霍尔顿来说,这样的现实无疑会带给他大的精神打击。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霍尔顿就读的潘西学校在“教育界声望挺高的”,它理应为学生健康地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
但事实并非如此,社会上流行的种种不良风气在这里也很盛行。
因此,霍尔顿的四周“全都是伪君子”。
读书、求学问也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的凯迪拉克”,学生们“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
很显然,这样的学校不是霍尔顿的理想所在,他瞧不起那些伪君子式的师长,也厌恶那些同流合污的同学,他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当然,这里也不可能有真正认识并理解他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霍尔顿在遭受一连串失败的打击之后,他孤独、苦闷、彷徨,他满怀希望地来到安东里尼的公寓,幻想能从他身上寻找到理解与安慰,但这位在学生心目中留有美好印象的老师此时却这样告诫他的学生“: 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他对霍尔顿的这番忠告,从成人世界的立场看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能解除少年霍尔顿心中的困惑。
他之所以孤独、痛苦,就是不愿像多数人那样“卑贱”地活着,而他最最尊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竟又这样教育他,他感到非常地困惑、非常地失望,尤其是当他在睡梦中惊醒,发现这位师长有可能是同性恋者时,他立即寻找借口逃也似的离开了安东里尼的家,偶像在顷刻间轰然倒塌后,他所有的希望也全都破灭,这个世界带给他的只有彻底的绝望。
“守望”是类天真无邪的美好品质,是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存时、无能为力的本能的表现,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守望自己的理想,守望人类的纯真善良。
这守望是何其崇高和神圣。
在霍尔顿心目中,去守望孩子比考出好成绩做个好孩子更有意义。
他要守护那些时刻面临危险的孩子,以免他们被成人世界虚伪恶习玷污。
去麦田守望,暗含着他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拒绝,表达了他不愿与丑陋的“成人世界”同流合污,把保护所有纯洁儿童不受世俗丑恶所侵害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这是一种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霍尔顿希冀通过人类的纯朴天性来拯救千疮百孔的美国现代文明,挽救日益堕落的人性和道德。
罗素认为,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在
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霍尔顿的善良、正直、博爱、大爱是当时美国污浊、颓废社会的一缕阳光。
霍尔顿用善良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和人类的纯真善良。
参考文献:
[1]J . 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施威荣,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刘伯香.叛逆的受害者:霍尔顿[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