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语言特色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语言艺术特色探究

《麦田里的守望者》
小说以少年霍尔顿在纽约街头一 天两夜的游荡经历为线索,描写了霍 尔顿的内心体验和人生经历,展现了 美国青年的迷惘、彷徨、失意和放纵 ,揭示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 小说中,塞林格以粗俗化、俚语化、 口语化和象征性的语言形式,塑造了 经典的反英雄形象霍尔顿。
一、粗俗化 、口语化的语言特点
三、隐喻、象征性语言手法
小说中,塞林格运用了隐喻、象征性的语言 手法表达思想主题,从而使小说的思想主题更加 丰富与深刻。不如,小说中的红色猎人帽、麦田 里的守望者、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央公园湖中的 鸭子等都是重要的象征意象,表现了反正统、反 传统的思想意蕴。其中,“红色猎人帽”是小说 中最重要的象征符号,它象征了霍尔顿的与众不 同以及霍尔顿与现实社会的冲突。同时,其也象 征了对天真无邪的孩子的保护,因为在区西部之 前霍尔顿将这顶帽子送给亲爱的妹妹,希望妹妹 能不被世俗、虚伪的社会所侵蚀。
二、幽默夸张、轻松诙谐的语言风格
霍尔顿有一颗纯洁善良、诚实正直、追求美 好生活的童心,他痛恨那些虚伪势利、不学无术 、花天酒地的人,他认为成人世界中全是“假仁 假义的伪君子”。作为一名反英雄形象,霍尔顿 没有改变世界的雄心与能力,他只能以消极的、 愤世嫉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不满,不如, 不肯读书、不求上进、玩世不恭、吸烟酗酒、逃 避社会等。为了表达对社会的不满,霍尔顿就用 粗肮脏的口语讽刺这个腐朽、虚伪、丑恶、复杂 的现实社会。
该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口语体语言形式 ,所用词汇、句式都有着口语化特点,小说语言 让人感觉亲切自然,充满生活真实感。小说中, 主人公霍尔顿倒带鸭舌帽,常以玩世不恭的态度 对待虚伪、丑陋的现实社会,他喜欢用粗俗的诅 咒语,张口闭口就是“他妈的”、“混账”,比 如,骂哈斯校长是“像个娼妇似的巴结人”, “Mr Hass”是“生平见过的最最假仁假义的杂 种”等等。
《麦田里的守望者》点评

《麦田里的守望者》点评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深刻反映青少年内心世界和社会
现实的小说。
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通过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经历和思想,生动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荒芜的社会风气。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具有独特的叙
事风格和语言特点。
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痛苦和迷茫。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让人深刻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和内心世界。
其次,从主题角度来看,《麦田里的守望者》深刻探讨了青
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挣扎。
霍尔顿作为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他对学校的虚伪和成人的世界感到不满,但又找不到出路,只能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
这种矛盾和挣扎反映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让读者能够深入思考和探讨这些问题。
此外,小说中还涉及了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等方面。
作者通
过描绘霍尔顿的经历和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和虚伪,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方面使得小说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总的来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学价值和主题意义的经典小说。
它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青少年内心世界的痛苦和迷茫,也让我们思考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等方面的问题。
无论是从文学、主题还是社会角度来看,这部小说都值得一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语言特色解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语言特色解读周燕【摘要】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195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从侧面给读者展示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真实处境,再现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和当时西方社会青少年的语言风格.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经发行,就受到读者的喜爱,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的被翻译,影响了好几代美国的青少年,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其最主要的特色是语言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8)004【总页数】2页(P201-202)【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创作风格;叙事语言【作者】周燕【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8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1951年,发表了自己的重要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创作小说时,采用一种新型的叙事风格,以主人公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叙事。
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语言进行描述,用青少年的口吻给读者讲述当时的世界。
作者正是借助这种方式,给读者带来反差,借助青少年的口吻向读者讲述充满欺骗和虚伪的社会现实。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虽只有十几万字,但一经发售,深受读者的喜爱。
这部作品能够有如此大的影响,最关键的一点是小说的叙事语言特色。
1.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叙述作者将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的个人思想作为故事发展的主线,并且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给读者讲述,使霍尔特不仅是故事的主人公,同时,也是故事的讲述者和经历者。
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作者借助青少年单纯、个性化的语言特点对故事进行描述,这不仅是创作的内在需要也是当时社会的必然选择。
正是这个原因,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在阅读小说时,仿佛是在听故事一般,提高了读者的兴趣和体验度[1]。
比如,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一开始有一句话描述得特别好,让读者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大大降低了读者阅读的困惑。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特点和叙事技巧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特点和叙事技巧作者:徐卉来源:《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年第06期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功与它的语言特点与叙事技巧是密不可分的。
塞林格口语化的语言特点,小说中俗语及俚语的大量应用使主人公活灵活现。
他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技巧、旅途流浪式的叙事结构以及多变的叙事时间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语言特点叙事技巧内容与形式统一J.D.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于1951年。
这是他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小说,但也是他最负盛名而经久不衰的作品。
小说一经面世,便风靡全美,并多次再版。
小说通过一个十六岁中学生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近三天的流浪经历,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五十年代初期美国的年轻一代中普遍存在的彷徨、忧郁、苦闷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截流了现代社会里人的一种异化感和孤独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流浪儿小说”,也有的评论家称他作“儿童成长小说”。
赛林格让他的主人公霍尔顿以一种“侃大山”式的叙述方式,说一口青少年惯用的俚语、俗语甚至是污秽语,并将这种常见而普遍的语言习惯的某些方面加以夸张,从而变成霍尔顿个人的语言特征,使之成为即具典型性又具代表性及个性的人物。
而且,塞林格敢于突破口语体语言的传统模式,赋予貌似粗俗不堪的陈词多种隐含复杂的意思,并在大量粗俗、随便但亲切、真实的口语化语层表面下巧妙设置一些赋予情感语义的文学语言,从而赋予叙述者一种矛盾冲突的双重语言层面,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霍尔顿同时也是故事的叙述者矛盾、彷徨、孤独、绝望的内心世界。
叙述者所用的语言虽说是青少年的语言,而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属于一个老成世故的年轻人,这就使得小说极具幽默性。
笔者认为这也是小说吸引读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小说的成功更离不开其独特的叙事技巧。
小说的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旅途流浪式的叙事结构以及多变的叙事时间充分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不但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而且加强了小说的深度。
麦田里的守望者语言特点

麦田里的守望者语言特点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特点异乎寻常,丰富多彩,贴近生活。
故事中的哲
理得以多维度的展现,又有着浅显易懂的叙述方式。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特点十分突出。
它拒绝了避重
就轻,使用一些难以理解的高深文言来对待文学,而是以孩子般天真而坦白的口吻来写出故事。
在描述熟悉事物时,以秩序有序、明快清晰的方式叙述,即使忙碌而又复杂的事物,文章中也不会一丝不苟。
而在描述有灵性的神秘时,作者更何况用以具有魔力的语句,显得格外的优雅。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也弥漫着丰富的意象,作者以巧妙的联想构建出一
个个生动的场景,使得读者似乎能够亲身经历动人的故事。
其中的描述也尤为可贵,既囊括了抽象的文字,也有着详实的描述,让读者在情节中也能引发无限的想象,而提炼出有趣的故事。
总之,《麦田里的守望者》语言特点颇具典型,具有着壮阔的艺术格调。
其文
字无论从技巧还是从意象层次来看,都十分出色,使得该作品的文字彰显其审美的天赋及独有的语言魅力,值得学习与品味。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语言特点分析

讽刺与反讽是霍尔顿的语言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讽刺与反讽,霍尔顿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弱点,引发读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俚语和俗语的使用
俚语和俗语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突出霍尔顿的叛逆性格,使人物更加鲜明
霍尔顿使用俚语和俗语的原因:表达个性和反叛精神,与周围人格格不入
05
霍尔顿的语言艺术价值
对文学语言的贡献
独特的修辞手法:霍尔顿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他的作品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独特的语言风格:霍尔顿的语言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丰富的词汇运用:霍尔顿善于运用丰富的词汇,使得他的作品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对文学语言的推动:霍尔顿的语言特点对文学语言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含糊不清的言辞特点反映了霍尔顿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也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霍尔顿含糊不清的言辞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矛盾与冲突
霍尔顿言辞中的矛盾:对现实世界的困惑与挣扎
霍尔顿言辞中的冲突:与他人观点的碰撞与冲突
霍尔顿言辞中的自我矛盾:内心世界的挣扎与矛盾
霍尔顿言辞中的社会冲突: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与矛盾
语言与人物性格的相互影响:霍尔顿的语言特点与其性格相互影响,形成独特的表达风格
语言与行为的关系
霍尔顿的语言风格反映了其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霍尔顿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其反叛性格相呼应
霍尔顿的语言特点与其行为举止相互影响
霍尔顿的语言和行为都是其性格的体现和反映
语言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
霍尔顿的语言风格:直接、生动、形象
在小说中,霍尔顿的语言风格非常直率,他的话语常常不加修饰,直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_麦田里的守望者_的语言风格

2009 . 9 089
《麦田里的守望者》描述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 16 岁青年霍尔顿·考尔菲德在纽约三天的流浪生活 和各种经历。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一个青少年 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小 说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有四门功课不及格,又不愿发 奋读书,因而被他在读的潘西中学开除,这也是他第 四次被学校开除,他不愿在父母得到通知之前回家, 只好先在旅馆住下,在纽约街头游荡,整部作品是他 两天两夜的经历以及他在这一时间的心灵感受与心 路历程。
语言是时代的记录者。《麦田里的守望者》不仅 成功地描述了二战后美国社会状况和美国青年的精 神状态,还准确生动地记述了当时美国青年的语言 习惯。美国评论者唐纳德·P·科斯特洛说:“我们可以 看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是对非正式的、口语 化的美国青少年语言习惯的艺术展现。具有典型和 平凡的特征,又有个性色彩;它粗俗、俚语化并且缺 乏准确性,具有模仿痕迹,又不失创造性。”霍尔顿喜 欢用诅咒语,如“damn(他妈的)”、“hel(l 混账)”,并且 常常运用夸张和重复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大大地渲染 一番,也会出现一些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语言。所 有这些都真实、准确地再现了主人公的玩世不恭、心 理失衡的中产阶级子弟语言风格。小说语言风格主
& Un- win,1983. [3] 罗世平. 转引自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反正统文化语
言》[J]. 外国文学评论, 1994:(1). [4] Donald P. Costello. The language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merican Speech, No.3, 1959. [5] J.D.Salinger. The Catcher in the Rye [M]. Penguin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矛盾性格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矛盾性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
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十七岁的男孩,他经常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性格特征,同时展现出强烈的反叛心态和孤独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霍尔顿的矛盾性格做一浅析。
一、寻求真实和追求虚幻的矛盾霍尔顿一方面非常珍爱真实,憎恶虚伪,他认为社会上的许多人都是虚伪的,带着面具生活。
但另一方面他也会逃避现实,通过想象来逃避现实,他幻想着有一个神秘的地方,人们在那里不受批判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种寻求真实和追求虚幻的矛盾使霍尔顿陷入了孤独和尴尬的境地。
二、爱恨交加的矛盾霍尔顿对周围的人经常表现出爱恨交加的情绪。
他对他的妹妹菲茨刻意保护,但是又不能忍受她成长为一个女人。
他对弟弟艾伦的死感到非常难过,但是又因为父母的反应而感到非常愤怒和失望。
而且,尽管霍尔顿在社会上表现得非常反叛,但他却表现出极度的渴望被别人关心和爱护的渴望,这种矛盾情感也反映了霍尔顿极端复杂内心。
三、明白人和愚蠢人的矛盾霍尔顿非常鄙视那些他认为愚蠢的人,他对他所见到的一些方面的愚蠢的现实表示出强烈的不满和反感。
然而,霍尔顿又非常看重那些他认为是聪明而有才智的人,他喜欢那些独立思考的人,而且往往对那些发现了自己矛盾的人给予极度的尊重。
这种矛盾表明霍尔顿有着相对固定的价值观同时又有许多无法理解和理解的结构和信仰。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描绘成长期间的人性与社会现实交汇的小说,通过描绘霍尔顿的性格矛盾,展现了一个孩子心态与现实间的巨大裂缝。
霍尔顿内心深处所面对的矛盾,反映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是我们从无知到理智,从稚嫩到成熟自我认知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语言特色分析
作者:王芬芬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9期
摘要: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它塑造了一个有个性的青年形象,并且赋予他特立独行的语言。
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是非常有特色的,也是极具代表性的。
首先,表现在语言粗俗。
张口闭口都是脏话,全书到处可见不文明用语。
其次,大量使用俚语。
不分场合,重复使用俚语是霍尔顿语言的一大特色。
最后,语言反正统性。
霍尔顿的语言语法不规则,任意窜改用词和句式;语言模糊性,句末随意添加附着语。
霍尔顿的语言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本人的个性是有关系的。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语言特色分析
1.《麦田里的守望者》内容简介
《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一部成功之作,广受社会关注,尤其受青少年读者喜爱。
书中那位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鸭舌帽,极具个性言语动作的主人公霍尔顿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和模仿,他的迷惘和叛逆引起了年轻读者的共鸣。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述手法独具一格,全书以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
讲述了一个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16岁男孩霍尔顿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担心父母责骂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纽约城游荡。
第一天霍尔顿入住旅馆,却被电梯工敲诈挨打;第二天见了以前的同学朋友,喝醉了酒,溜回家看望想念的妹妹,发现父母回来后又溜走,去找以前的老师,结果发现老师是同性恋,于是再次流浪;第三天打算逃亡偏僻的乡村躲避虚伪的社会,回家跟妹妹告别时,妹妹坚持要一同前往,便只好留在家中,后来生病了。
在精神医院里,霍尔顿把在纽约发生的一切告诉了医生,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主体内容。
现实社会里的人们追求物质,忽视精神生活,充满了黑暗、虚伪、狡诈、欺骗,人际关系虚假冷漠;而年轻人渴望真、善、美,追求纯真美好,梦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他们对现实社会充满了恐惧和排斥,他害怕长大,渴望站在悬崖边,做麦田的守望者,看着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防止他们靠近悬崖,跌入深渊(成人社会)。
2.《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语言特色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成功的作品,它准确刻画了一个战后的美国青年,而且作品的语言生动、别具一格。
全书以第一人称“我”展开自述,而“我”只是一个16岁的少年,所以“我”的语言是非正式的、随意的、侃侃而谈的。
这正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独特的语言特色恰当地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
2.1主人公霍尔顿语言个性化
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表面上看是一个坏孩子形象,他倒戴着鸭舌帽,玩世不恭,不务正业,厌学酗酒,满口脏话,但其实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有追求的青少年。
他憎恶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冷漠,为了抗议他故意说话一反常规,张口闭口都是脏话,以此宣泄对周围社会的不满和愤怒。
他的语言是极具个性的,非常符合战后找不到方向,迷惘的美国青年一代。
他们不是乖乖孩,不是讲着斯文的、礼貌的、正统的语言;而是在言语中夹杂着对社会的不满和叛逆。
语言犀利,毫不客气,充斥着俚语和俗语。
2.2主人公霍尔顿语言幽默诙谐
青少年的语言是随意的、天真的、直率的,霍尔顿也如此。
他极度憎恶现实社会的虚假和欺骗,所以他说话直言不愧,用一种调侃的语气道出心中的不满和愤怒,他的语言诙谐幽默,令读者不禁会心一笑。
显示出一个冷眼看世界的青少年不愿与空虚堕落的成人社会同流合污。
2.3主人公霍尔顿语言非正式化
整篇小说的语言是非正式的、口语化的,因为是一个16岁的青年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而这个故事饱含心酸、委屈和痛苦,所以整个故事就是一个少年在娓娓道来他的经历、感悟和所想,他是不满的、是悲伤的,所以他的用词都是随意的、口语化的、简单而直率的。
3.《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语言独特表现
3.1俚语
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生活中的常用语,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形成的。
使用俚语,可以让言语更生动更流畅,更容易表达出说话者的心声和真实意思。
俚语一般都比较夸张。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就使用了大量的俚语。
他四次被学校开除,可见他不喜欢学校的教育,所以他说话从来不是文质彬彬的,而是大量使用学校不会教的俚语和俗语,他觉得这样才能贴切地表达自己的心声。
霍尔顿多次使用“old”这个词,在很多人名称呼前,他都喜欢加上“old”。
例如,那个敲诈他的电梯工,他称作“old Maurice”;他的历史老师被称作“old Spencer”,甚至他喜欢的妹妹也被称作“old Phoebe”。
除了人名外,在一些表示物的词前,他也加上“old”,如“my old heart”,“the old nostrils”,“my old hunting hat.”主人公刻意重复使用一些词语,例如“phony”一词,表示“假的”意思。
主人公多处使用该词,可见他对社会的虚假现象和人的虚伪十分厌恶和鄙视。
如“It was very phony-I mean him being such a snob and all. I don't see how he could like a phony book like that...They sound so phony when they talk.”[1]另外,crazy和kill两个词,一词双意,有时主人公当褒义词用,形容事物极好,有时却是贬义,形容事物极坏,可见主人公好用夸张语言。
其实霍尔顿使用这些俚语,也表现了他矛盾的一面。
一方面,他讨厌学校和周边的同学,不愿与他们为伍,所以他说着粗俗的语言,夹杂着大量的俚语,想表现得与众不同和特立独行。
另一方面,他使用的俗语和俚语,其他人也在使用,他是在随大流。
因为处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他没有办法摆脱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只能顺从。
3.2粗俗
霍尔顿的语言是粗俗的,大量使用脏话,比如“damn,goddamn(他妈的)”,“hell(该死的)”,以及“bastard”之类的不文明的用词比比皆是。
例如“I was smoking so damn much.”[2](我抽了他妈的太多的烟)。
整本小说中,这些词的使用是非常频繁的。
俗语的使用给全书制造了一种叛逆的氛围和厌恶的情绪。
甚至提到自己的东西,即使是喜欢的东西时,霍尔顿也照样脏话连篇。
如他把喜爱的鸭舌帽称作“goddamn hunting cap”;把行李称作“my goddamn bags”。
[3]一方面,霍尔顿会满嘴脏话与他生活的环境脱不了干系,他周边的人,他学校的同学,寝室的室友,抽烟喝酒,说脏话,耳濡目染便会学到很多粗俗的语言。
另一方面,霍尔顿对社会、对环境、对现实有诸多不满,他不喜欢周边的虚假和庸俗,也讨厌人们之间的虚伪和欺诈,为了排遣心中的厌恶情绪,为了发泄内心的愤怒,难免使用一些粗俗语言,以此宣泄内心的压抑。
3.3反正统化
霍尔顿为了表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叛逆,反抗正统的文化,任意窜改语法结构、词性、句型,甚至诗歌。
[4]在单词后加“-y”是霍尔顿惯用的,有些词确实存在这样的结构,而有些词则是霍尔顿自创的。
本来名词后面加上“y”既可以表达褒义又可以表达贬义,但在霍尔顿那,全部都是贬义,显示了主人公蔑视一切,厌恶一切,充满敌意的思想。
霍尔顿说话随意,不规范,语言中有很多语法是不规则的,混乱的,这正与他的个性相符。
他喜欢用附着语,比如在故事开头像“and or”“or anything” “or something”这类附着语就频频出现。
这些附着语表达的是一种模糊的概念,意思是“诸如此类”“如此等等”。
使用模糊语言是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足。
4.结语
霍尔顿之所以满嘴粗俗言语,滥用俚语,任意窜改正统语言,与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二战结束后的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逐渐变好,富裕后的美国人有了物质享受后,逐渐忘掉了一些传统的美好的道德要求,善良、真诚、友好、互助互爱等没有了,人们之间变得冷漠和虚伪,人们开始觉得精神空虚,对社会越来越不满,信仰也逐渐消失。
所以人们变得颓废和堕落,就用酗酒、吸毒等极端方式来反抗。
主人公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只会用消极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不满,因此他的语言是粗俗的,反正统的。
另外,霍尔顿的个性是要强的,但不满意现状;但他又是消极的,他找不到方法改变他不喜欢的人和事和物,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改变,便想逃避。
他想逃到深山去,过着隐居的生活,不受外界干扰。
他迷惘、痛苦、悲观、没有自信,却又想表现得强大。
他的语言粗俗,是想表现自己胆大;他的语言滥用俚语,是想显示自己的个性;他的语言反正统,是想表达自己的脱俗;他的语言模糊,是想掩盖不自信;他的语言夸张,是想证明自己的强大。
作者是成功的,他形象地展示了一个具有年代特征、有个性的青年;作者的语言更是成功的,他赋予了一个青年鲜活的生命和持续的生命力,令读者印象深刻。
经过这么多年,这部作品依然是经典。
参考文献:
[1][2]J.D.Salinger.The Catcher in the Rye[M].Little Brown,1991.
[3]卢国荣.《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特色[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8).
[4]罗世平.《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反正统文化语言[J].外国文学评论,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