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教育行业财政支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年教育行业财政支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教育已成为我国财政支出的第一大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2012年我们教育经费支出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的4%。据悉,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9700多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4.9%提高到16.3%,这一比重已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之下,美国2007年教育经费仅占财政总支出的 2.4%。面对如此大的差距,国人是应当为我国大比例投资教育的大方拨款之举感到自豪心安;抑或私下狐疑,缘何教育支出的正差距却引致教育质量、教育成果的负差距?的确,大比例的教育财政支出是否就意味着教育情况的改善,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首先,我们论证一下身居第一要位的教育支出对于改善民生的效果。有以下事例可供参考:根据零点公司2006年对全国4128名城乡居民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中国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比重已接近家庭总收入的1/3。农村家庭每年用在子女身上的教育花费连续两年增长率超过20%。城乡贫困人群中有40%~50%的人提道“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从此项数据来看,国家的“大手笔”教育支出似乎并没有令国民受益良多。虽然调查年份距今已四年,但结果极具参考价值——国家用纳税人的钱来补贴教育,为何纳税人依旧辛苦地为教育买单?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国民教育投入方向的严重失衡——行业技校的财政拨款不足。早在2006年温家宝总理就指出“职业教育已经列入中南海的议事日程。”这无疑是具有先见之明的明智之举。但近年来,大量优良的行业技校因经费问题而面临关闭。继续经营的技校也有相当大的比重因为财政拨款不足而无法确保教育的“硬件设施”,造成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下降。可见,增加行业技校的财

政拨款,使国民教育投入方向均衡化是我国财政支出应采取的大方向。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而行业技工的劳动市场却严重供不应求。如果加大技校的财政拨款,保证技校的办学质量,那么,合格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前途无疑是有保证的,有利于解决我国就业问题。这种方法类似于将一批潜在的三本或专科学生流引向行业技校,当然前提是技校的条件过硬。同时,技校相对于大部分三本及专科院校而言,具有学费低、学时短、收效快的特点,学生学到一技之长后,可以找到收入稳定的工作,帮助改善家境——这对于贫困人群意义重大。因而,对于贫困人群尤其是农村家庭,技校或许比仅仅发一张所谓文凭的三本、专科院校更有价值。因此,增加行业技校的财政支出是有利于改善民生的。

其次,我对于教育财政支出的微观层面有一些建议。众所周知,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每年都会给予各地区的中小学一笔不菲的财政拨款。可是对于当今的中、高考体制,应试教育仍是教育模式的主导,这一问题在中小城市尤为明显。第一,这表现为只重书本,忽视实验。学校每年都会收到一笔实验款额,然而,为了加快教学进度,省去“繁文缛节”,大部分学校对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需要实际操作的课程项目往往只是纸上谈兵,能省则省。有时实验器具残缺,有时试验时间严重滞后,有时干脆删减实验内容……这种忽略实验的做法使得学生只会答题,不利于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教学内容。第二,表现为全力学习,体质低下。很多学校大力购置体育器械而学生却根本无从用起。往往最后价值不菲的体育器械日益折旧,最终淘汰。可见,国家应加强素质教育的监管力度,严格检查学校的实验进度,实验情况,严格杜绝“实验经费”的“打水漂”或挪用行为;同时,应将“丰富学生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工作提上日程,严肃处理“体育器械的面子工程”。学校应保证国家的每一分财政拨款都为学生所用,

让纳税人的钱惠及纳税人的子女,不能让“素质教育”沦为空谈。

综上即为我对于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财政支出的见解:宏观上,均衡国民教育的投入方向,增加行业技校的财政拨款;微观上,严格监管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执行力度。确保财政拨款确实起到提高教育水平,改善民生状况的作用,这样的财政拨款,才是于国、于民有意义的支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以下简称4%目标)。为确保按期实现这一目标,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持续大幅增长。2001—2010年,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从约2700亿元增加到约14200亿元,年均增长20.2%,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幅度;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4.3%提高到

15.8%,已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财政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当前,我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新形势下继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实现4%目标,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项紧迫任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领会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按期实现4%目标,资金投入量大,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提高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中央财政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增加本级教育支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根据本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落实责任,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二、落实法定增长要求,切实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

(一)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年初安排公共财政支出预算时,积极采取措施,调整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教育经费预算,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对预算执行中超收部分,也要按照上述原则优先安排教育拨款,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达到法定增长的要求。

(二)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新增财力要着力向教育倾斜,优先保障教育支出。各地区要切实做到2011年、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都有明显提高。

(三)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要把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公共投资的重点。在编制基建投资计划、实施基建投资项目时,充分考虑教育的实际需求,确保用于教育的预算内基建投资明显增加,不断健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

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财政性教育经费

(一)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国务院决定,从2010年12月1

日起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教育费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3%征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