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2
语文书第十七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自然段仿写

语文书第十七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自然段仿写仿写记金华的双龙洞(2)
啊!今天真是太冷了!昨天,下了一夜的雪,早上拉开窗帘,哇!树上、屋顶上、马路上、汽车上都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雪,整个京城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便把自己包裹得像个“粽子”,羽绒服、棉帽、手套、围巾,一样不少,全副武装后,准备去上学。
一出门,刺骨的寒风呼呼的吹着,偶尔还会有顽皮的小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像跳舞似的,不停地打在我的脸上,凉凉的。
从家到学校短短十几分钟的路程,我的小手就已经冻得发麻,到了学校,我赶紧靠近暖气取暖,许久都不愿脱掉羽绒服。
第1页共1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6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在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2、了解一些句子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3、学习抓住特点定景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孔隙窄小”和洞内景物“有点像……”三、教学模式读读想想议议练练四、教学准备电教片、投影仪、小黑板五、教学过程(一)、复习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二)、学习二——五段1、自由朗读二、三、四、五段,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2、小小组交流3、大组交流第三段:外洞1、外洞洞口有什么特点?(拱形、宽)作者是怎样写的?(比喻)2、理解词“突兀森郁”3、这节最后一句写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写泉水,这条水线串联全文。
与下一小节紧密相连)4、齐读第二段。
第四段:从外洞进入内洞1、默读第四段。
2、口述作者怎样进入内洞?出示电教片,抽动片演示。
3、这小节共九句话,每句写什么?注意各句之间的联系。
4、孔隙有什么特点?(窄:只能容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矮:小般进出靠工人拉,人卧在船内;险:左右和上方的石头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5、指导读好句子。
第五段:内洞1、默读思考:内洞有什么特点?(黑、奇、大)2、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黑、奇、大的句子。
3、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为什么说有点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4、看电教片:认识石钟乳、石笋。
小结:双龙洞无论是外洞、孔隙、内洞景色各异,都值得观赏,这是全文的中心。
(三)、质疑1、第三小节似乎和题目不符。
(这小节写溪水的样子、流速、声音,它是串联全文的另一线索)2、用直线划出文中水线的句子。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课时 (教案) 2021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课时(教案)2021一、教学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是叶圣陶先生在游览浙江金华北山双龙洞后所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双龙洞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溶洞景观,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与神奇。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文章第2、3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游览双龙洞的心情及溶洞的奇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第2、3自然段的内容,感受双龙洞的自然美和作者的游览心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1.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孔隙的狭小和奇趣。
2. 体会作者游览双龙洞的心情及溶洞的奇景。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板书设计。
2. 学具:学习用品、预习笔记、课文抄写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第2、3自然段,理解段落内容,画出关键词句。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的心得,相互解答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孔隙的狭小和奇趣,体会作者游览双龙洞的心情及溶洞的奇景。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观察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观察身边的事物,尝试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六、板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课时1. 游览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2. 孔隙特点:狭小、奇趣3. 作者心情:好奇、兴奋、赞叹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观察身边的事物,尝试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字数不限。
2. 课堂作业:结合课文内容,为双龙洞设计一则导游词,字数不限。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的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学习课文1-3自然段)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让学生感受溶洞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
在途中我们看到了五彩斑斓的山、花、树,听到了潺潺的溪流,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
沿途已经这么美了,双龙洞位于其中那是景中之景,肯定会更美。
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二、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归纳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路上的风景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下面就让我们跟着叶圣陶爷爷的旅游车,继续前进吧。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4-8自然段,这几自然段中,你认为哪个景点好就读哪个景点。
对于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用笔画出来。
读完后,同桌交流。
提问:你觉得哪个景点好?预设一、内洞A这儿有双龙、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师:既然她喜欢这句,那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吧。
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
下面就让我们欣赏千奇百怪的石钟乳、石笋。
看到这些,让我们展开想象,还能把它们想象成什么?(可以结合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果有参观过溶洞的,那就更好了)学生自由回答。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课时)

精读课文
欣赏:孔隙。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精读课文
欣赏:孔隙。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精读课文
欣赏:孔隙。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 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精读课文
交流:洞口、外洞: 金华城 → 罗店→ 入山→ 洞口→ 外洞 → 孔隙→ 内洞→ 出洞
简易图。
精读课文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画出课文中描写孔隙的句子, 你从中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孔隙?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
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 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
2、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一路写了哪些地方?在书上 圈一圈。
精读课文
交流: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顺序,依次是:
金华城 → 罗店→ 入山→ 洞口→ 外洞 → 孔隙→ 内洞→ 出洞
画一张简易图。
出洞
精读课文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
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 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
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 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 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窄小 文章介绍“孔隙”的特点是? 孔隙“窄小”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3记金华的双龙洞2

思考题
(1)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 什么? (2) 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 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 (3)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 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 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 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 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 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 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 流。这是外洞。
过渡句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 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 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
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
就到了内洞。Βιβλιοθήκη 体会过渡句的作用1. 从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并画下 来。
内外洞有石屏相隔,仅通水道, 长十余米,宽三米多。内外洞的 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 明的特色。古诗有云:“洞中有 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如欲观赏,惟有平卧小舟,仰面 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 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 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 之誉。
、“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 "。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 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 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 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 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 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⑴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 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 记。
写好游记应做到:
1、按游览顺序记叙,适当运 用过渡句,使文章条理清楚, 结构严谨。 2、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细 致的描写。 3、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表达 自己的真实感受。
记金华的双龙洞2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讲解理解课文课时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进程: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2、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3、山中有花也有水。
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三、了解外洞特点1、体会双龙洞的“雄“2、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3、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四、默读第四段1、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2、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五、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3、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
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六、练习六年级语文备课 主备人:李英妮 课时编号:010六年级语文备课 主备人:李英妮 课时编号:0101、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3记金华双龙洞2

课文朗读 游览路线 图片欣赏
Hale Waihona Puke 浙江 蜿蜒 额角 呈现 森郁 聚集 合适 臀部 稍微
叶圣陶
原名叶绍钧, 现代著名作家、 教育家。本文节 选自《小记十篇》 中的《游了三个 洞》。
1.“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 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 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 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 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金华城→罗甸→双龙洞口→外洞→内洞→出洞
19. 记金华的双龙洞
宽
金罗 华甸
路 上
洞 口
险
外 洞
大
孔 隙
窄 小
内 洞
黑 奇 大 美
景色 奇异
避水金针 寿星捧仙桃 黄龙 青龙
海龟探险 擎天柱
五彩图 小桥流水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 得观赏。”
1.“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 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 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 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 得观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在用词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个句子用了四个“时而”,说明溪流是在不停地变化的。)
师:金华的小溪跟我们老家的小溪一样,声音都非常好听。听——(师轻而慢地描摹)它在随着溪流的变化“时时变换调子”。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用几个“时而”和几组反义词把你听到的小溪的声音描述一下呢?
第二课时
活动方案
导学策略
个性调整
活动一:欣赏“一路”风景
1.自由读2、3自然段:
①圈画出所描写的景物,想想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②将自己的感悟读出来。
2.组内交流并朗读。
3.全班交流展示。
活动二:感受外洞、孔隙的特点
1.默读第4、5自然段,外洞、孔隙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尝试用一个字(词)概括出来:
外洞孔隙学生练笔Βιβλιοθήκη 交流。二、感受外洞、孔隙的特点
过渡:一路上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了明艳的景色,迎着欢唱的溪流我们来到了外洞、孔隙,它们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让我们进入活动二的学习。
各小组自选汇报方式,可读,可演,可画,可说感受。
四、总结并完成检测反馈。
过渡:这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了路上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大,孔隙的窄。你能将孔隙特点的句子默写下来吗?完成检测反馈。
组内交换批阅。
2.哪些句子最能给你这样的感受,画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组交流,确定汇报方式(可以有感情朗读,可以表演、也可直接说感受……)。
4.全班展示。
【检测反馈】
朗读背诵第5自然段,将你认为最能体现孔隙特点的句子默写下来。
一、、欣赏“一路”风景
过渡:下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路上的美景吧。进入活动一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