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优质课件人教版高三地理 贝壳堤的形成与海岸线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海岸》课件 (共30张PPT)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
1、基岸海岸(岩岸)
特点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它是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 入海的边缘, 地势陡峭,坡陡水深。多岛屿、礁石。海岸分布着向海突出的 海岬和深入陆地的海湾,海岸线曲折,多天然深水港湾
分布: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杭州湾以南的浙、闽、粤、
桂、琼、台
利用: 天然良港、旅游开发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
3、海岸带
含义: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 范围: 潮上带、潮间带、水下岸坡
主体: 潮间带
海浪 潮汐
流水
4、影响海岸发 育的因素
洋流 生物 全球变暖 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引?与地形有什么关系?
台湾野柳龟基岸海岸
哪些海岸 线平直,哪些海岸线曲折?与地形有什么关系?
•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 8/42021/8/42021/8/4Aug-214-Aug- 21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 8/42021/8/42021/8/4Wednesday, August 04, 2021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 8/42021/8/42021/8/42021/8/ 48/4/2021
直
分布 江苏、山东(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河北等地
利用: 适合滩涂养殖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
4、生物海岸
特点: 红树林植物与泥沼相结合的海岸
(1)红树林海岸
分布: 热带及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
低洼地带
利用: 抵御风浪侵蚀,又是鸟类及
潮间动物栖息地物种丰富。 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湿 地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中具 有重要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一节《海岸》优质课件

砂质海岸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
3、淤泥质海岸 特点: 主要由粘土和粉砂等组成主要分布在河
口或平原地区。海岸带宽大、海岸坡度 小、海岸线平直
分布: 江苏、山东(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河北等 地
利用: 适合滩涂养殖
4、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
海浪 潮汐 流水 洋流 生物 全球变暖 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引发的海啸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 1、基岸海岸(岩岸)
特点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它是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入海的边缘,地势
陡峭,入陆地的海湾,海岸线曲折,多天然深水港湾——侵蚀性海岸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 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一节
《海岸》优质课件
一、海岸、海岸线和海岸带
1、海岸 :
海洋水体与陆地相互接触和彼此作用的地带 包括海岸线和海岸带
2、海岸线: 海陆的分界线,通常指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 与陆地的交线
3、海岸带
含义: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 范围: 潮上带、潮间带、水下岸坡 主体: 潮间带
分布: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杭州湾以南的浙、闽 、粤、桂、琼、台
利用: 天然良港、旅游开发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 2、砂质海岸
特点: 通常为堆积性海岸。主要由砂和砾岩组成 堆积物颗粒通常较粗,经海水冲刷和搬运 形成向海洋缓缓倾斜的沙滩,往往形成沙 堤、沙坝、沙丘等
分布 海南、广西 : 利用: 海滨浴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2章第1节海岸(共33张)

第三十四页,共34页。
海岸,物质来源是。海
No 岸分布着向海突出的海岬和深入陆地的。海湾--岬湾相间。浙江、福建、台湾、山东
、辽宁等地。福建平潭岛上的海蚀柱像帆船一样高高地屹立在海岛上。3、海岸带宽度 大,坡度小,海岸线。利 用 方 向。该海岸土质肥沃,适宜开展滩涂养殖,以及晒 盐场。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南沙群岛
Image
第十八页,共34页。
淤泥(yūní)质海岸
1、主要由淤泥等组成 2、主要分布(fēnbù)在河口或平原地区 3、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 平直
第十九页,共34页。
宽广平坦的平原海岸
河北淤泥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潮滩上特有的景观
第二十页,共34页。
浙江淤泥质海岸
第二十一页,共34页。
利用方向 该海岸土质肥沃,适宜开展滩涂(tāntú)养殖,
我国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 岛屿海岸线约14000千米
第四页,共34页。
第五页,共34页。
杭州湾
1986-2000年黄河三角洲河口(hékǒu)海岸线的变迁
影响因素:
海岸形成过程:
黄河携带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河水流速降低,泥沙迅速沉积,形成
河口三角洲及滨海平原。
属于:
海岸,物质(wùzhì)来源是
第九页,共34页。
分布: 浙江(zhè jiānɡ)、福 建、台湾、 山东、辽宁
等地
第十页,共34页。
第十一页,共34页。
第十二页,共34页。
第十三页,共34页。
大连海蚀福建平台
平潭 岛上 的海
海蚀柱 蚀像帆 柱船一
样高 高地 屹立 在海 岛上
第十四页,共34页。
雄伟 高大 的陡 崖直 立于 长岛 海边
地理贝壳堤知识点总结

地理贝壳堤知识点总结1. 贝壳堤的形成机制贝壳堤是由海洋生物或淡水生物的壳体积累而成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当这些生物死亡后,它们的壳体会沉积到水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壳体会逐渐堆积起来,形成贝壳堤。
贝壳堤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深、水体温度、水体盐度、潮流等。
适宜的水深和温度条件对于贝壳堤的形成至关重要,通常来说,较浅的水域更有利于贝壳堤的形成。
此外,水体的盐度也会影响到贝壳堤的形成,高盐度的水体更有利于贝壳堤的形成。
潮流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潮流会影响贝壳堤的分布和形态。
2. 贝壳堤的地理分布贝壳堤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在东南亚、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
这些地区的温暖气候和适宜的海洋环境为贝壳堤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这些地区,贝壳堤与珊瑚礁、沙滩等地理景观一起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海洋生态系统。
3. 贝壳堤的生态影响贝壳堤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贝壳堤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许多海洋生物都生活在贝壳堤上。
贝壳堤提供了丰富的庇护所和食物来源,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条件。
此外,贝壳堤还对周边的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
贝壳堤的存在会改变水体的流动和生物圈的结构,对周边的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海洋生物的分布和数量上,还可能影响到水质和海底沉积物等方面。
4. 人类利用贝壳堤贝壳堤在人类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贝壳堤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资源,它们提供了丰富的贝壳资源和其他海洋生物资源,为人类的食物和工艺品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另外,贝壳堤还为旅游业和生态旅游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许多地方的贝壳堤都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游玩。
此外,贝壳堤还对海岸线的稳定和海洋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些地方的贝壳堤被用来进行海岸防护,可以缓解海浪侵蚀和保护海岸线。
同时,贝壳堤的存在还有利于改善水质和海洋环境,对于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第一节《海岸》ppt课件1

品。 滨海砂矿——我国滨海砂矿主要分布在胶辽和
华南沿海两大成矿带,种类达60种以上。 旅游资源——我国沿海旅游资源丰富,适宜发 展不同季节、不同类型、不同方式的滨海旅游
活动。
编后语
• 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 • 数、理、化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没学懂,后面的学习就很难继续进行。因此,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的关键。上课时要抓好概念的理解,
【答案】 浅海沙垄破坏后,海浪、海潮对海 岸的冲击力增大,加上泥质海岸抗冲击能力差, 因此会导致海岸线后退。
教材深化透析
一、教材P10“思考” 杭州湾以北海岸线(除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外) 比较平直,沿岸多以平原为主;杭州湾以南 海岸线多曲折,沿岸多以丘陵、山地为主。
二、教材P14“思考” 珊瑚礁海岸的营造者是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 红树林海岸上生长的红树,属于植物。从二者 的生活习性上看,珊瑚生长需要附着在牢固不 动的物体上,基岩可以满足此需求;红树的根 需要植入泥土中生长,淤泥质海岸可以满足此 需求。
三、教材P14“活动” 1.
海岸 类型
形态特征
利用方式
图 砂质 海岸坡缓,有砂质 可建优质海滨浴
A 海岸 物质的堆积
场
图 基岩 海岸为悬崖,坡陡 海湾可以成为天 B 海岸 水深、海蚀地貌 然良港,旅游
2.辽东半岛——基岩海岸,江苏北部——砂质 海 岸 , 珠 江 三 角 洲 —— 淤 泥 质 海 岸 , 南 沙 群 岛——珊瑚礁海岸。
课外视野拓展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微专题:海岸地貌

原理突破,思维建模
2.探究海岸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位于深圳市东南部的大鹏半岛(图1)海岸地貌类型齐全。
(1)创设认知冲突情境,突破定向思维束缚 试题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即“除旧布新,破而后立”。两组试题都在着力打 造具有认知梯度与挑战性的试题情境,意在打破学生的原生认知结构与思维模式, 让学生在解决新情境、新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原生认知与思维的迭代,进而实现 创新性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的达成,从而避免学生陷入定向思维的窠 臼;两组试题选材均源于反映学科研究前沿的学术资料,并在组织、优化试题情 境中为学生提供了科研团队连续多年海平面或海岸线变化的实测数据,旨在引导 学生能够像从事创新工作的地理学家那般进行思考,突出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 结构不良的地理信息时,敢于大胆推测和设想并能进行周密论证的科学创新素养; 如全国甲卷第7~8题以海岸线变化创设探究型学习情境,突出对海岸线、湖泊 演化特点的考查,旨在引导学生利用科学证据来论证、分析地理事象发生、发展 和演化过程,意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批 判性思维。如全国乙卷37题在构建情境时“先入为主”,为学生展现了美国阿 拉斯加与密西西比河入海口处两地多年连续海平面变化的不同趋势,让学生于审 题过程中自然生成与固有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相背离的地 理事实认知,学生只有在打破原先固有认知的基础上,并利用试题情境提供的 “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冰盖消融”等关键点生成新的思维结构,做 到除旧布新,破而后立,最终实现对试题设问的正确化解,此举意在培养学生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以及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海岸》优质课件共25张PPT)

主体: 潮间带
外力作用:波浪、潮汐、河流、气候等
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
内力作用: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等
海岸的类型
基岩海岸
砂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 红树林海岸
生物海岸 珊瑚礁海岸
基岩海岸
红树林 生 海岸 物 海 岸 珊瑚礁
海岸
岬 湾
基岩海岸
海蚀柱
海蚀崖
陆地山脉或丘 地势险峻、坡
南沙群岛
海岸的类型:
基岩海岸
侵蚀型
砂质海岸
堆积型
淤泥质海岸
生物海岸
生物作用型
P14 思考
❖ 为什么珊瑚礁海岸多发育在基岩海岸、红树林海 岸多出现在淤泥质海岸?
❖ 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红树属于植物。从二者的 生活习性上看,珊瑚生长需要附着在牢固不动的 物体上,基岩可以满足此需求;红树的根需要植 入泥土中生长,淤泥海岸可以满足此需求。
陵延伸入海的 陡水深、海岸
边缘
曲折
建港口、旅游
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
由砾石、沙子 堆积而成
平原河流携带 的淤泥沉积而 成
堆积物颗粒较 粗,海滩宽阔 平坦
堆积物颗粒较细, 海岸宽度大,坡 度小,海岸线平 直
海滨浴场 滩涂养殖
台湾西侧海岸 珠三角海岸
生
红树林 海岸
红树林与泥沼 相结合的海岸
物
海 岸
珊瑚礁
海岸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52021/8/52021/8/58/5/2021 12:24:44 AM
❖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8/52021/8/52021/8/5Aug-215-Aug-2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第一节《海岸》ppt课件

淤泥质海 岸
平原河流携带 堆积物颗粒较细
的淤泥沉积而 成
海岸宽度大,坡 度小,海岸线平 直
海滨浴场
滩涂养殖、 晒盐场
典型
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
台湾西侧海岸
珠三角海岸
生 物
红树林 海岸
海
岸 珊瑚礁
海岸
红树林
类型 基岩海岸
砂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
红树林
生 海岸
物
海 岸
珊瑚礁
海岸
成因
特点
利用
陆地山脉或丘 地势险峻、坡
第一节 海 岸
海岸线 陆
高潮水位 低水位
海岸线: 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
P10思考观察左图,看 看我国海岸线有什么 特征?与地形分布有 什么关系?
我国海岸线北段平 直,南段曲折
我国北方沿海是平 原,南方沿海是山 地丘陵
海岸线
潮上带
潮间带 水下岸坡
陆
高潮水位 低潮水位
含义: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
边缘
曲折
由砾石、沙子 堆积物颗粒较
堆积而成
粗,海滩宽阔
平坦
利用
建港口、旅游
典型
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
海滨浴场
台湾西侧海岸
红树林
生 海岸
物
海 岸
珊瑚礁
海岸
类型
成因
特点
利用
基岩海岸
陆地山脉或丘 地势险峻、坡
陵延伸入海的 陡水深、海岸
边缘
曲折
建港口、旅游
砂质海岸
由砾石、沙子 堆积而成
堆积物颗粒较 粗,海滩宽阔 平坦
海岸带 范围: 潮上带、潮间带、水下岸坡
主体: 潮间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渤推海断湾海海岸岸环线境向演渤变海历延史伸,的具脚泥有印沙重。要的不于科利贝研价值。
淤积 类繁
殖 贝壳地外
泥沙沉积
黄河下次改道后
新贝壳堤形成
【 【2016年课标Ⅰ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说明河流入海口
D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粉沙淤泥岸
黄河携带大量 细粒黄土物质
善淤 善决 善徙
塑造了世界上最 大的淤泥质海岸
丰富的贝壳物源 海浪搬运堆积
丰清富澈的的贝海壳水物源 海浪带海到浪岸堆边积堆积
1989
海岸稳定:形成一条贝壳坝
贝类繁殖 海岸堆积
贝壳堤
泥沙淤积
1999
黄河改道回迁
渤海湾南岸、西岸形成多条平行于海岸线的贝壳堤,也就成
贝壳堤的形成与海岸线的变迁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随潮水涨落而变动,准确 地说在空间上是一条带,是海陆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处于不 断的变化之中。
基岩海岸 红树林海岸
砂质海岸 珊瑚礁海岸
“死亡的海岸洲堤”
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粉沙淤泥等,形成的与海 岸大致平行堤状地貌堆积体。
条件:粉沙淤泥岸 丰富的贝壳物源 海浪搬运堆积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向推进
C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