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文学原理复习之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生态学部分 . (3)

1. 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 (3)

2.生态适应: (3)

3.种群: (3)

4. 种群密度: (3)

5.生态密度: (3)

6.阿利氏规律: (3)

7. 种群的年龄结构: (3)

8. 环境容量K : (3)

9.内源性因子调节学说: (3)

10. 种群进化与适应: (4)

11.生态对策: (4)

12.生物群落: (4)

13.植物群落: (4)

14.群落的物种组成: (4)

15.种群成员型: (4)

16.盖度: (4)

17.丰富度指数: (4)

18.种间关系: (4)

19.窄生态位: (4)

20.宽生态位: (4)

21.竞争排斥原理: (4)

22. 植物生长型: (5)

23.植物生活型: (5)

24.旱生演替: (5)

25.单元顶极说: (5)

26. 多元顶极说: (5)

27.顶极 -格局假说: (5)

水文学部分 (5)

28.产流 : (5)

29.产流量 : (5)

30.树体吸水量: (5)

31.树冠通过雨量: (6)

32.树冠滴下雨量: (6)

33.树干流量: (6)

34.树冠截留率(s): (6)

35.树冠截留强度: (6)

36.饱和截留量: (6)

37.降雨滞后效应: (6)

38.降雨历时延长效应: (6)

39.下层植被截留: (6)

40.枯落物持水量: (6)

41.枯落物截留量: (6)

42.相对含水量: (6)

43.吸湿系数: (6)

44.凋萎系数: (6)

45.(最大)毛管持水量: (7)

46.饱和含水量: (7)

47.饱和差: (7)

48.饱和度: (7)

49.压力势(ψp): (7)

50.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 (7)

51.饱和流: (7)

52.非饱和流: (7)

53.非饱和导水率: (7)

54. 水汽凝结: (7)

55.下渗: (7)

56.下渗率: (7)

57. 下渗能力: (7)

58.初始下渗速率: (7)

59.稳定下渗速率: (7)

60.下渗曲线: (7)

61.下渗累积曲线: (8)

62.渗润阶段: (8)

63.渗漏阶段: (8)

64.渗透阶段: (8)

65. 蒸发: (8)

66.蒸(散)发量: (8)

67.蒸发力 /最大可能蒸发量: (8)

68.蒸(散)发速度: (8)

69.饱和水汽压(es): (8)

70. 主根: (8)

71.侧根: (8)

72.不定根: (8)

73.直根系(深根性): (8)

74.须根系(浅根性): (8)

生态学部分

1.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 :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矿质养分的量”。在植物生长所需的

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2.生态适应:

生物改变自身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便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称为生态

适应。而生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生态反作用。

3.种群:

是指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个体集合。是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或者说物种是以种群形式出现的,而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

4.种群密度:

指单位空间中的种群数量,通常以个体数或生物量来表示。其是一个变量,

随季节、气候条件、食物储量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5.生态密度:

单位栖息空间内的个数数量或生物量。

6.阿利氏规律:

种群密度过低和过高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过低时雌雄个体相遇机会太少或花粉传播受限,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过高时由于资源缺乏、排泄物的毒害以及心理和生理反应,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产生所谓的拥挤效应。启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的保护;城市规模。

7.种群的年龄结构:

种群年龄结构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的百分比,即各年龄级的相对比率。通过年龄结构的分析,可以预测种群的动态和变化方向。其表示方法为年龄金字塔。年龄结构的类型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8.环境容量 K :

种群所在的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9.内源性因子调节学说:

又称为自动调节学说,认为种群有一平衡密度,且由种群内部的因素起决定性的调节作用。这些调节因子包括行为、内分泌和遗传因素,因而又可称为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学说。

行为调节学说:该学说由英国生态学家 WyuneEdwards(1962)提出。他认为动物社群行为是调节种群的一种机制,如社群等级和领域性。社群等级使社群中一些个体支配另一些个体,这种等级往往通过格斗、吓唬、威胁而固定下来;领域性是指一个(或一对、一家)动物在一段时间中保卫其所占特定地盘,

当种群密度超过一定限度时,领域的占领者就不允许其他个体进入。

内分泌调节学说:该学说由美国学者 Christian( 1950)提出。他认为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部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加强了对动物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刺激,影响下垂体的功能,引起生长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而促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结果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抑制了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