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散文的诗意美

合集下载

天才梦-张爱玲

天才梦-张爱玲
(2)这两句话让张爱玲惊觉自己生活能力的 不足。
(第九段)
6.从张爱玲母亲教她的内容来看,可见她有什么 缺点?
答:母亲教她煮饭、用肥皂粉洗衣,意谓她不懂做
家务;教她练习行路的姿势、研究面部神态, 表示她仪态外观不佳;教她看人的眼色、不要 随便说笑话,可见她不擅与人互动;要她点灯 后记得拉上窗帘,可见她对生活细节漫不经心, 欠缺生活能力、不懂待人接物。
• 内容:文中叙说作者在文学艺术上的天分、童 年的成长,以及成长后对自我的审视。其中有 自嘲,但更多的是自负;有无奈,但更表现我 行我素的固执和倔强。
题解
• 作者剖析自己个性中的两个特质: 其一是对文艺有不寻常的敏感度和想象力 其二是对生活的无能和对人际往来的畏缩
• 字里行间流露对一己生命的体悟,以及对生活 的敏锐感受,在在显示作者的早慧,正呼应了 “天才梦”的篇名。
又如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亦具有张爱玲的某些特 质,父母早逝,依附外祖母为生,总有寄人篱下的自 怜;才貌双全,但敏感尖锐,不讨人喜;虽然弱不禁 风、多愁善感,但内心世界顽强固执,最后落得悲剧 结尾。
(课后统整)
12.如能选择,你愿意平庸却平顺过一生,还是拥 有某些天分却注定受苦?
答:请同学自行发挥。透过这个问题,教师可引导
(第十一段)
7.什么是张爱玲不能克服的“咬啮性的小烦恼”? 她用“咬啮性”来形容小烦恼,请你说说这种烦 恼带给张爱玲怎样的感受?
答:(1)生活低能与不懂待人接物。
(2)这种烦恼虽不致命,但带来困扰、不舒服, 又无法摆脱。
(第十一段)
8.“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句中, “华美的袍”和“虱子”所指为何?请说说你的 看法。【问题讨论二】
天才梦
张爱玲
目次

张爱玲遇见经典语录

张爱玲遇见经典语录

张爱玲遇见经典语录张爱玲遇见经典语录11、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

我不喜欢壮烈。

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出自张爱玲的散文《自己的文章》3、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藉口——出自《张爱玲语录》4、一个知已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出自《张爱玲语录》5、替别人做点事,又有点怨,活着才有意思,否则太空虚了——出自《张爱玲语录》6、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出自《张爱玲语录》7、书是最好的朋友。

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出自《张爱玲语录》8、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狼籍的黑白的瓜子壳——出自张爱玲的小说《连环套》9、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出自张爱玲的小说《花凋》10、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半生缘》11、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半生缘》12、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红玫瑰白玫瑰》13、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

——《半生缘》14、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

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十八春》15、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

16、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

17、牵手是一个很伤感的过程,因为牵手过后是放手。

18、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一枝桃花。

精选流言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5篇

精选流言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5篇

流言读后感1《流言》是作家张爱玲的一本散文集。

张爱玲在我的心中是海派文学的集大成者。

海派、京派从上个世界初就产生了显著的差别。

而张爱玲是从骨子里爱着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城市。

张爱玲或者说成是她的仆人口中的爱玲小姐,是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

即使张爱玲在两岁的时候曾经随父母到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但是张爱玲爱着的仍然是上海,这里的上海并不包括她的父亲和后母。

这段时间认识了几位来自于上海的朋友。

从那几位上海朋友身上,我看到的上海人是非常勤奋、时尚、有毅力且具有生活的小情调的。

《流言》中的“我”全是张爱玲。

张爱玲在散文里写到自己喜欢一个人没事坐在巴士二层采摘树叶,或者是听市声,或者是穿过人行道上小火炉扇出的滚滚白烟。

张爱玲也自嘲自己虽然是个天生写小说的人,但是却不会幽默、不会削苹果、不会补袜子,路痴,怕上理发店,怕见客。

怕见客这一点倒是跟我的一个好朋友有点类似,他说自己怯生。

在这本书收录的散文《童言无忌》里面张爱玲讲述了自己从童年到成年的故事。

张爱玲虽然出身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官宦子弟人家,但是张爱玲的童年并不是美好的。

张爱玲直到10岁才在她母亲向她父亲的强烈要求下第一次走进了当时只属于男孩子的学校。

张爱玲青年时期多在外住校。

有一次张爱玲返家看见亲弟弟在看连环画,这与自己当年看的穆时英的《南北极》与巴金的《灭亡》完全不是一个品位。

张爱玲为弟弟着急,但是张爱玲也自身难保。

那时后母已然在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张爱玲即使看到亲弟弟被父亲无端扇耳光,也只有默默端起手中盛饭的碗挡住自己眼睛里晶莹的泪水。

就是这时,张爱玲也会遭到后母的嘲讽。

张爱玲爱着自己的亲弟弟,她也对弟弟的习以为常而感到抱歉。

张爱玲与父亲、后母的决裂是从父亲把她软禁以后。

张爱玲从那时起,身边除了母亲、朋友,仿佛能有的朋友不多,即使说出来恐怕也就只有一个朋友。

张爱玲用了BeverlyNichols的一句关于狂人的半明半昧的“在你的心中睡着月光”来描写自己那时的心境。

散文创作的审美特点是什么

散文创作的审美特点是什么

散文创作的审美特点是什么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自由灵活的形式和丰富多样的内容,深受读者的喜爱。

那么,散文创作究竟具有哪些独特的审美特点呢?首先,真实是散文的灵魂所在。

散文往往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它不像小说那样可以虚构情节和人物,而是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展现作者最本真的情感和体验。

这种真实并非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经过作者的筛选、提炼和加工,将最能触动人心、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呈现出来。

通过真实的描绘,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仿佛与作者一同经历了那些喜怒哀乐,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通过对父亲在车站送别时背影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父子之间深沉的爱,那份真挚的情感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其次,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结构自由,笔法灵活。

它可以从生活的各个角落取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

可以从过去写到现在,从国内写到国外,从自然景观写到社会现象,从个人情感写到人生哲理。

然而,“形散”并不意味着混乱无序,而是“神聚”。

“神聚”指的是散文的主题明确,情感统一,所有的材料和表现手法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展开。

无论文章的内容多么繁杂,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情感。

例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作者在书中游历了众多的文化古迹,笔触涉及到历史、文化、人生等多个方面,但始终围绕着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和追寻这一主题,让读者在领略丰富内容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意图。

再者,散文注重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散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好的散文能够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境,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这种意境可以是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山水;可以是深沉凝重的历史沧桑,如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也可以是温馨感人的人间真情,如冰心的散文作品。

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天才梦》(课下自读《姑姑语录》)一、关于张爱玲:简介:出生于1920-8-19,出生于上海。

(天津、上海、香港、美国),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

祖父为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为李鸿章之女。

张爱玲原名张瑛,小学入学时,妈妈替她改名为“爱玲”,为英文“ailing”(烦恼)的音译。

1943 年,张爱玲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同年创作《沉香屑·第二炉香》、《心经》、《金锁记》、《倾城之恋》等重要作品。

1995年她在美国洛杉叽逝世,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中秋节”)。

经历:十岁后就读圣玛利亚女校,母亲赴法国;在十六岁那年、从初秋至春节前,被父亲软禁;春节前逃出父亲家,与母亲同住;十八岁考取伦敦大学,但因战争转入香港大学文学专业;一九四一年香港沦陷,停战曾当临时看护;四二年回上海,进圣约翰大学,不久退学;二十三岁认识胡兰成;二十六岁诀别胡兰成;三十一岁时曾任美国驻香港新闻处翻译;一九五五年远赴美国;一九五六年夏,和浦德南‧赖雅结婚;一九九五年卒於洛杉矶,享年七十五岁。

个性:1、世俗,却世俗得精致。

2、矛盾体:讲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却又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代表作:小说:《金锁记》、《沉香屑》、《倾城之恋》、《连环套》、《创世纪》、《心经》、《红玫瑰、白玫瑰》等;散文集:《留言》、《传奇》经典语言:因为相知,所以懂得。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生命也是这样的吧,它有它的图案,我们唯有临摹。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牵手是一个很伤感的过程,因为牵手过后是放手。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回忆永远是惆怅。

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

人生恨事:(一)海棠无香;(二)鲥鱼多刺;(三)曹雪芹《红楼梦》残缺不全;(四)高鹗妄改――死有余辜。

流言的优秀作文范文

流言的优秀作文范文

流言的优秀作文范文读张爱玲的小说,感觉这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却又冷眼观看人世间悲欢离合的女子。

在她的笔下,所有美丽的遇见都是为了一个苍凉的结局。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流言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流言的优秀作文范文1叶绿色的树皮,几条布满绿叶的树枝把这封面填的满满当当——这大概就是张爱玲女士在电车上伸出窗外的那只手所拂过的那几枝有诗意的树枝罢。

一个白色的竖着的长方形边框里是一团更深的绿块,上书“流言”,下方的白边稍宽,印着歪歪扭扭的”张爱玲“三字——说实话张女士可真不是一位这么有童心的人。

这个框放在封面的一个还算恰当的地方,看上去还真是一本文艺十足,想来不会令人失望的书。

”流言“二字想来是十分符合散文集的名字的,特别是当你读完张女士的这些散文后,更是觉得恰如其分。

这两个字听来并非是一个好的词汇,与我而言,它总是使人联想到女人及其她们所热衷的是是非非,这不能责备我说是一种偏见,实在是因为活生生的案例表明:当且仅当是非与女人关联,是非才可被理解被接受,甚至还会发觉有其可爱之处。

一个男人若是热衷是非,非但得不到女人们的尊敬和同情,连男人们的原谅也是获取不了的。

即便是先前已有此认识,这本散文集让我读得也实在心生怨气,碎碎叨叨,斤斤计较,尖酸刻薄,冷漠高傲,别说没有一点女性的温柔和包容,连起码的诚意也是没有的,她在撒谎么?时值八月,窗外菲菲淫雨,周身一团冷意越读越甚,不得不中途停顿寻件外衣。

或许,她不幸的经历多多少少给她的心境添加了几笔阴影,甚至绝望。

当然,张女士的散文有趣的地方也是有的,不少地方令我哈哈大笑,细致的笔风让人感叹,没去过上海,却感受到了她在水门汀、热水管处发现的生活繁琐之美、陈旧破败之美,觉得生活细微之处的美已被她写绝。

无奈我正值年少,心中对人生一切美好的切盼宛若雨后的花朵一般绽放,眼底尽是灼热的欲望,即便是伤感,也是带着“化悲痛为前进力量”的暖意,实在体会不到张女士的绝望也有可能,所以她对生活细致、真实的描绘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起来——若是虚伪而作,不免让人觉得其做作;若是真实,这股酸气怨气丧气如同一盆冷水,泼得我难以消受,心里说着张爱玲女士你就不能眼界开阔一点,即便生活万分艰辛,虽不必像余华《活着》那般理想化,也不至于年纪轻轻就对生活失去兴趣,也让我这个读者读后一下灰了心去。

浅谈张爱玲作品三大特色

浅谈张爱玲作品三大特色

浅谈张爱玲作品三大特色内容提要: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显见的卓越女性作家,她以独特而清晰的思维和犀利而细腻笔触写下了许多作品,影响着后世的人们。

纵观张的小说,不难发现她的作品所具备的“对照思想"、“唯美主义”以及“女性本位主义”三大特色。

关键词:张爱玲对照思想唯美主义女性本位主义张爱玲是我国现代史上卓越的女性作家。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封建家族。

父亲是旧社会的纨绔子弟,母亲和姑姑却是崇尚西方文明的新女性。

童年的不幸以及父母双方不同思想观念的冲击使得张爱玲自幼产生出强烈的逆反心理.1939年,她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伦敦大学远东区的考试,却因为战争改于香港大学就读。

在香港的三年,张爱玲的才情得以自由发挥,香港东西方文化交汇却不调和的色彩和情调给了张爱玲日后的创作无限的刺激和启发.1942年,张爱玲回到了故乡上海,以在《紫罗兰》月刊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为起点,开始了她职业作家的生涯。

张爱玲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学财富,除了小说、散文之外,她还也致力于英文写作、剧本创作,她也是中国早期的影评家之一。

晚年的张爱玲还致力于《红楼梦》的考证以及《海上花列传》的译注。

1995年9月,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逝世,时年75岁。

她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中短篇小说多收录于小说集《传奇》,之后还出版了《半生缘》(由《十八春》改写)、《怨女》(由《金锁记》改写)、《小团圆》,散文多收录于散文集《流言》。

除此之外,还有论著《红楼梦魇》,方言小说译本《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以及类似自传的《对照记》。

张爱玲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于她华美但又犀利的文字,更在于她异于其他作家的独特视角和风格。

她作品的背景多为香港和上海,她“熟悉日益金钱化的都市旧式大家庭的丑陋”①,于是用文字将这些纸醉金迷背后的千疮百孔揭露,同时向我们展示出人性黑暗与可怜的一面.“她所提供的,正是处在现代环境下依旧顽固存留的中国式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

散文写作特点

散文写作特点

散文写作特点1. 散文写作呀,那可真是自由得很呐!就像鸟儿在天空中随意翱翔一样,想写啥就写啥!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就是把他小时候的记忆自由自在地写出来了嘛!这就是散文的一大特点呀,无拘无束!2. 散文常常充满了情感嘞!就好比你心里的喜怒哀乐一股脑地往外倒。

像朱自清的《背影》,那对父亲的情感多真挚啊,让人读着都感动!这情感的强烈表达,不就是散文的魅力之一吗?3. 散文的语言可以很优美,很诗意哇!就像春天里绽放的花朵那般绚丽多彩。

像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那文字简直美极了,可不是散文语言的美妙体现嘛!4. 散文也能像讲故事一样吸引人呢!宛如一位亲切的朋友在你耳边娓娓道来。

比如余华的《活着》,不就是用平实的叙述吸引着我们一直读下去吗?这就是散文故事性的厉害之处呀!5. 散文有时很细腻呀,对细节的捕捉简直绝了!就好像拿着放大镜在观察生活。

像汪曾祺写美食的那些散文,把食物的细节描写得让人垂涎欲滴,这就是细腻的魅力哟!6. 散文还能有独特的视角嘞,就如同从一个新奇的窗口去看世界。

比如三毛的散文,她的视角多独特呀,让人觉得好有意思!这就是散文独特视角的魔力呀!7. 散文会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哇,仿佛你就在那个场景里。

像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多生动形象啊,可不就是让你好像到了那里一样嘛!这难道不是散文的厉害之处?8. 散文还能反映作者的个性呢,那就是作者独一无二的标签呀!每个人的散文风格都不一样。

就像张爱玲的散文,有着她特有的那种韵味,多有个性呀!这不正是散文的特别之处吗?9. 散文写作特点可多啦!自由、情感、语言、故事性、细腻、独特视角、身临其境感、个性,这些综合起来才成就了一篇篇精彩的散文呀!散文就是这么神奇,这么让人着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爱玲散文的诗意美
【摘要】张爱玲的散文创作同她的切身生活经历是紧密相连的。

独特的生活给了她特别的个人体验。

因此,张爱玲的散文别具一格。

她的散文有着诗意美,具有“形而上”的思想内涵,在意境的营造、意象的选择上非常考究,语言读来也是很有感觉。

【关键词】张爱玲;散文;诗意美
自从夏志清先生独具慧眼,把张爱玲这个奇女子带入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后,国内外的张迷也越来越多,关于她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

有研究者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来描述张爱玲的散文,说明其多姿多彩。

更多的研究者则注意到了她的散文的世俗性。

在我看来,用爬满了蚤子的袍来形容张爱玲的散文作品是再恰当不过了,“华丽的苍凉和苍凉的华丽浑为一体”,既是对她的生命的概括,也是对她的作品的概括。

张爱玲的创作同她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因为父母不和,幼年的张爱玲过早地接触到了成人世界中的很多无奈与残缺。

在她的家庭内部,中西两种思想在碰撞。

一边是旧式家庭以及旧式的教育,另一边是来自于欧洲的新思想以及新式生活。

当她逃出前者,拥抱后者的时候,渐渐地却也同时也发现了后一种生活的琐屑。

张爱玲又在后来的香港读书生活中经历了战争,更感受到了人生的虚无。

与胡兰成的爱情更是成了她一生之中最美的痛。

别样的生活阅历给了张爱玲别样的感受。

女性特有的细腻感情再加上特别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成就了张爱玲同她的作品。

或许我们可以用一个
苍凉的手势来诠释张爱玲散文的诗意之美。

一、主题的诗性内涵。

世俗性与“形而上”的思想内涵
或许在张爱玲的世界里,连世俗的都是诗意的了。

她自诩为一个俗人,认为“要做俗人,先从一个俗气的名字着手……”。

在她看来,张爱玲这个名字是俗气的。

但是,也正因为她对世俗的喜爱,“……到现在,我却不愿意改了。

”23岁的张爱玲同38岁的胡兰成以婚书为证结为夫妇时写下“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恐怕也是基于对世俗生活的看透与喜爱。

除了极少谈论音乐、画画、跳舞等等的散文,关注现世,着意描写世俗的生活一直都是张爱玲散文作品中比较重要的一方面。

她写吃,说“小时候常常梦见吃云片糕”,“一直喜欢吃牛奶的泡沫,喝牛奶的时候设法先把碗边的小白珠子吞下去。

”她写自己去买菜,“我拿着个网袋,里面瓶瓶罐罐,两只洋瓷盖碗里的豆腐与甜面酱都不能够让它倾侧,一大棵黄芽菜又得侧着点,不给它压碎了底下的鸡蛋;扶着挽着,吃力得很。

”这些都是她实实在在的生活,世俗无比。

但是,如果纯粹用世俗性来概括她的散文主题,那是远远不够的。

世俗的生活只是她的散文作品这片大画布的底色,凸显于其中的更多的是有关俗世的她的“形而上”的思考。

其中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人生,更有对生命,甚至对整个人类的思考。

贾平凹评说张爱玲“是以一个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气,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要离开又想听,是会说是非的女狐子”。

张爱玲的那些话
语,像“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还有“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等都是用自己世俗化的体验引诱我们走过去,然后于不经意间将自己的哲思说出来,打动我们的心。

张爱玲的思考首先是对正常人性的肯定。

张爱玲不止一次说过自己对钱的喜爱。

她坚持自己是拜金主义者。

钱对她而言,就是最贴近世俗的事物。

她爱它,享受拥有它的乐趣。

她爱穿,小时候就说过“……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如果一件衣服一次也没有上身,就不能穿了,她会“以后一想到那件衣服便伤心,认为是终生的遗憾。

”。

看待女人,她也看得无比透彻。

“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遍的妇女职业,为了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

这也无庸讳言—有美的身体,以身体悦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其实也没有多大分别。

”在她的眼中,世俗的很多东西都是人正常的感情的体现,何必要去苛责许多呢?
二、意境的隽永、宁静,意象之美
张爱玲的散文经常是涉笔成趣,极有诗的意境美。

像《道路以目》的结尾,“有一天晚上,在落荒的马路上走,听见炒白果的歌:‘香又香来糯又糯。

’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唱来还有点生疏,未能朗朗上口。

我忘不了那条黑沉沉的长街,那孩子守着锅,蹲踞在地上,满怀的火光。

”黑色的长街,蹲在地上的孩子,耀眼的火光,生疏的歌,种种构成了一种诗的意境。

我们可以想象出,在那个夜晚,到底是什么在触动作者的心。

或许是那样的歌,或许只是如月
色的火光。

淡淡的语言,再配上淡淡的感觉,就是整体的意境的隽永与宁静。

最有诗意的还是那一篇《爱》。

不管是语言文字,还是整体的意境,都让人感觉到一种宁静美。

“在整个文学史上,一个成功的作家,总是由一些鲜明的意象相伴随的,正是这些意象成为作家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创造自己的艺术的手段,同时,也是这些意象最后成就了这些作家,成为作家的艺术徽章,作家凭着它们就能畅游艺术的海洋,而无人不晓、无人不向他或她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种各样的意象,像太阳、月亮、镜子等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比比皆是。

散文中虽然类似的意象略少些,仍旧不可忽视。

正是因为有了意象,张爱玲的散文更加多姿,也更加有朦胧美。

月亮是张爱玲极为喜欢的意象之一。

“写到这里,背上吹的风有点冷了,走去关上玻璃门,阳台上看见毛毛的黄月亮。

”“毛毛的黄月亮”正对应前面所说的“冷”。

“月亮”本来在中国就有悲凉的意味。

张爱玲在《私语》中回顾了自己的成长时光之后,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苍凉之感。

“毛毛的黄月亮”正对应了这种情感。

还有一篇《我看苏青》,里面写道:“她走了之后,我一个人在黄昏的阳台上,骤然看到远处的一个高楼,边缘上附着一大块胭脂红,还当是玻璃窗上落日的反光,再一看,却是元宵的月亮,红红地升起来了。

我想道:‘这是乱世’。

”月亮这个意象在张爱玲这里有了另外一种美,它是一大块的胭脂红,却不能给人温暖,只让人想到这样的乱世。

她因为写月亮,跟月亮连在了一起。

“仿佛因为她的死,月光都像魂魄了。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的一些意象。

它们共同构成了张爱玲散文独特的意象世界。

像“开着极大的花,像污秽的白手帕,又像废纸,抛在那里,被遗忘了,大白花一年开到头”的白玉兰等意象,都恰到好处地呈现了特定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的诗性
张爱玲的散文语言生活化,很平淡的叙述,但是于平淡中抒发自己的感情,读来却很有感觉。

即使是被人称为“语录体”的文章,看似简单记录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却一样充满诗性。

像《炎樱语录》中炎樱说的很多话,“每一个蝴蝶都是从前的一朵花的灵魂,回来寻找它自己”。

“月亮叫喊着,叫出生命的喜悦;一颗小星是它的羞涩的回声。

”等。

张爱玲散文独特的“私语体”现在也为很多女性作家所青睐。

这样的语言文字主要是抒发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像是自言自语,但是独白一样的话语却每每都营造一种诗意美。

像《有女同车》中,“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讲的是,念的是,怨的是,排比手法,永远永远,双声叠韵,隽永美妙,更富诗意美。

张爱玲的散文所具有的诗意美,独具特色,显示了她不同于其他一些作家的思想以及审美追求。

她的散文同她的小说一样,都是当之无愧的“经典”。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一)[m].哈尔滨:哈尔滨
出版社,2003.
[2]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二)[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3]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四)[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4]刘锋杰,薛雯,黄玉蓉.张爱玲的意象世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5]贾平凹.贾平凹谈张爱玲[n].光明日报,1995—05—12.
6[]陈子善编.作别张爱玲[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