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步骤与内容:(结合多媒体的简案)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个性化设计
复习提问
教师布置问题,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相应问题
学生总结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对外开放
(一).含义:(基础:原则:目的:)
(二)背景:①国际:②国内:
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一)经济特区1.含义:2.我国的经济特区:
3.特点: 4.意义: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创:
1.背景:
2.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1992年):
3.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
作用: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2.浦东开发的决定、目的:
3.浦东开发的有利条件:
4.浦东开发的成就:
三.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1.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备课组:历史
主备教师:代中亚
打算授课时刻:8.25
授课教师:代中亚
张红娟
课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实际授课时刻:8.25
单元(章节)目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创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单元重难点:本课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2.格局的特点:
四、总结(学生)
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岳麓版必修2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事实。
(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三维目标教材分析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从此之后,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30年来,对外开放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所以,了解这段历史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本课分为两目内容,阐述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第一目“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讲述了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第二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讲述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和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处理方法:通过利用《小平,你好》光盘片断、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风景图片在教学中层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通过师生共读材料“龙永图妙喻——WTO 与卖菜的小贩”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处理方法:通过师生共读材料“张瑞敏话挑战——与狼共舞”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合作探究的模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2.直观教学法:通过《小平,你好》视频片断,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3.讨论法: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
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与挑战。
板书设计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设计一:打开窗子“引进来”⎩⎪⎨⎪⎧ 经济特区——点沿海开放城市——线经济开发区——面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学习规则“走出去”⎩⎪⎨⎪⎧ 世界贸易组织的实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设计二:教学设计导入设计设计一: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第9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吴亚萍)

第9课对外开放桥山中学吴亚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掌握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知道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基本情况和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通过思考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认识到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教学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故事》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设问:“老人”指谁?“圈”的含义又是什么?(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教学)新课讲授一、对外开放前夜:(改革开放的背景)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国社会及世界现状,并分析出改革开放的相关因素:1.历史的教训(十年文革)2.现实的逼迫(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际形势)3.伟人的推动(邓小平)二、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的建立1.设问:在《春天的故事》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课件展示经济特区概念)2.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3.设问:国家为什么选择首先在广州、福建两省的这几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提示:靠近国际市场;历史上这些地区与海外有较密切的交往,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靠近沿海交通便利,有利于引进外资;资源丰富。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目标】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浦东开发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教学方法】1.通过谈话、提问、归纳分析、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对外开放的全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利用历史资料、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春天的故事》导入讲述新课: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经济特区概念: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特点(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2)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经济所有制形式(4)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设立 4.影响: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对外开放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3.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城市深圳汕头厦门珠海海南秦皇岛天津大连烟台连云港青岛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北海广州沿海开放城市深圳汕头厦门珠海海南秦皇岛天津大连烟台连云港青岛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北海广州珠三角闽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深圳汕头厦门珠海海南秦皇岛天津大连烟台连云港青岛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北海广州珠三角闽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重庆万县宜昌武汉九江塔城伊宁瑞丽河口东兴满洲里黑河珲春乌鲁木齐拉萨昆明贵阳长沙西宁银川呼和浩特长春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三、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讲述邓小平与上海浦东的开发 2.结合内容及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假如你是当时的邓小平,你决定加快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3.由学生相互探究合作交流后,教师与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上述问题。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11: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目标】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浦东开发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教学方法】1.通过谈话、提问、归纳分析、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对外开放的全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利用历史资料、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春天的故事》导入讲述新课: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经济特区概念: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特点(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2)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经济所有制形式(4)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3.设立4.影响: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对外开放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深圳汕头厦门珠海海南秦皇岛天津大连烟台连云港青岛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北海广州沿海开放城市深圳汕头厦门珠海海南秦皇岛天津大连烟台连云港青岛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北海广州珠三角闽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讲述邓小平与上海浦东的开发 2.结合内容及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假如你是当时的邓小平,你决定加快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3.由学生相互探究合作交流后,教师与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上述问题。
第12课教案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时: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1、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2、理解中国入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教学思路我心中的对外开放-----现实中的对外开放------------自评我的对外开放------------课堂检测--------合作探究-----------收获历史教具:多媒体学案: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对外开放的一个1、1980年在、省设立形成了重大突破是,了四个即、、。
)2、1988年设立省,建立经济特区。
)3、最典型的是。
二、开放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个沿海港口城市。
)三、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开辟、、)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的一个、、、四、向内地开放:20世纪90年代,以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沿岸城市,开放向内地推进。
、时间五、21、相关会议(1)有利于进一步、意义:(2)有利于加强(3)有利于参与(4)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也带来了方塘学校俞瞻远。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教案】【教学目的】1. 让学生学会归纳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趋势和特征等相关问题。
2. 让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以及中国当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 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 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本课首先要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然后要整体把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最后要深刻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
本课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能力。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特区、浦东等的的巨大变化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结构图三、“一、二、三、四”归纳我国的对外开放一个特征:渐进性。
两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三个特点(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四个步骤:“打开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连点成线”→(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外向型开发区)→“全面开放”(开放内地城市)→“融入世界”(加入WTO)。
四、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与意义(1)原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2)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五、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1)历史原因:上海在中国历史上开放比较早,并且在实际发展中实力超过了广州,是中国实力较为雄厚的大城市。
(2)地理原因:上海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带,无论是陆路、水路还是航空都极为发达。
高一历史教案: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人教版必修二)最新修正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1.我国经济特区有五个,即1980年在广东省设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福建省的____________,1988年增设____________为经济特区。
2.____________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经济特区是发展____________的“排头兵”。
3.1984年,国家开放14个沿海城市,江浙两省成为开放的重点省,其中江苏开放了连云港和____________,浙江开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经济特区的创办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窗口。
经济特区的设立有什么重大意义?1.含义: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概况(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
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3)国家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对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政策,促进了经济特区迅速发展。
(4)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3.意义(1)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2)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的适宜场所。
【例l】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是基于它们 ( )A.临近港澳B.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C.已有许多外资企业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绩【变式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 )①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③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④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知识点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为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经济,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汇人世界经济潮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班 姓名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史实及对外政策的具体内容。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认识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与开放并举。
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二、学习过程
(一)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经济特区的建立
(1)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对外开放?
(2)我国哪一年开始创立经济特区?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什么?
设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
(3)设立海南省,并作为经济特区是哪一年?
(4)结合P58的两幅插图,请讲一讲深圳设为经济特区后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情况。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上又采取了哪几大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
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哪一年?开放了哪14个城市?国家给予这些开放城市怎
样的经济政策?开放沿海城市有什么作用?(见书本P58-59第一段小字)
(3)我国哪一年建立了哪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给予沿海经济区什么样的经济政策?
建立沿海经济区有什么作用?(见书本P58-59第二段小字)
(4)党中央、国务院哪一年决定实行浦东开发开放?(1990年)给予浦东怎样的开发开放
政策?浦东开发开放有什么作用?
(5)我国哪一年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省会(首府)城市?(1992年)开放这些城市有
什么作用?
(6)通过逐步开放,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
放区-内地)
(7)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什么是世贸组织?它的前身是什么?哪一年正式成立?(1947年)组织的目标是什么?
(2)我国哪一年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是在世贸组织哪一次会议上签字加入的?(多
哈会议)
(二)学生阅读后思考解决上述问题,教师点拨。
(三)问题探究
1、什么是对外开放?我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就是打开国门,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加
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具体内容是,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外国
的先进管理方法,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实行对外开放,是对我国对外关系历史经验教训的正确总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后
信息社会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需要,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在20世纪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后,特别是在20世纪晚期的信息社会到来后,人类
已经迈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中,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已
密不可分,开放成为各国立足于世界的时代要求。中国历史表明,开放则兴,闭关则衰,由
此可见,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世界的要求。
(四)知识小结
经济特区:1980年设立 四个特区。
1988年设立 经济特区。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形成了 — — —
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年世贸组织 会议加入。
三、达标检测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C )
A.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 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 尽快加入世贸组织
2、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 C )
A. 深圳珠海的大发展 B. 海南建省
C. 上海浦东的开发 D. 西部的开发
3、197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
这两省的特殊条件是 ( D )
A. 革命老区 B. 交通方便、自然条件优越
C. 物产丰富、人均产值高 D. 靠近港澳、华侨众多
4、我国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D )
A.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C. 内地—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
D.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5、经济特区的特殊主要在于( B )
A. 政治制度不同 B. 经济政策不同
C. 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D. 权力大于其他省区
6、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
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金山……”老人邓小平
1979年画的这个圈是指 ( B )
A. 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B. 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
C. 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 D. 开辟香港、澳门为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