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考研笔记
西方美学史 马工程 考研笔记

西方美学史马工程考研笔记西方美学史马工程考研笔记一、引言在当今社会,西方美学史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对于我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工程作为一项新兴的科学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而考研笔记作为备战考研的重要准备工作,更是承载了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西方美学史、马工程和考研笔记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带领读者一起思考、学习和成长。
二、西方美学史1.概念与起源西方美学史是一门研究西方美学思想及其发展历程的学科。
它起源于古希腊哲学,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体系。
在西方美学史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哲学家们对美的思考,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对美学的复兴和发展,这些都对今天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理论与实践西方美学史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性的学科,更是一种实践性的学科。
在西方美学史的研究中,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众多美学理论,更可以通过实践来感知美的存在。
从文学作品到艺术作品,从建筑到音乐,每一种形式的美都在西方美学史的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探讨和表达。
3.个人观点与理解对于西方美学史的研究,我个人认为,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提升审美能力,更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类对美的追求。
通过对西方美学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人类的情感表达和文化表达,从而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
三、马工程1.概念与应用马工程是一门研究与马相关的科学技术,它涉及到马的饲养、驯服、运输、运动等多个方面。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马工程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交通运输,从民俗文化传承到体育运动训练,马工程的身影无处不在。
2.技术与创新在马工程的研究过程中,科技和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马的基因改良、饲养管理、马术训练等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马的生产力和运动能力,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个人观点与理解对于马工程的研究,我个人认为,它不仅可以为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提供技术支持,更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XXX编著《艺术学概论》考研核心笔记呕血整理

XXX编著《艺术学概论》考研核心笔记呕血整理1.艺术的本质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
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3.艺术的特征:1形象性①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②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③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2主体性①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②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③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审美性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4.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1)艺术起源于“模仿”。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XXX和XXX。
(2)艺术起源于“游戏”。
代表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XXX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XXX,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3)艺术起源于“施展阐发”。
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XXX。
(4)艺术起源于“巫术”。
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XXX。
2023年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1、文学消费旳广义狭义概念299答: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旳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旳精神需求旳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
这种意义上旳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旳。
当论者把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对举时,往往指广义旳文学消费。
狭义旳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旳,指旳是在商品经济充足发展、印刷出版等传媒介得到广泛运用旳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旳商品以来,人们对它旳消费、阅读和欣赏。
当论者把文学消费与文学鉴赏对对举时,往往指狭义旳文学消费。
从表面上看来,这种狭义旳文学消费与过去似乎没有什么不一样,但其实两者既有联络又存在重大旳差异。
2、文学生产旳广义狭义概念301答:根据马克思有关社会化大生产旳一般原理,广义旳生产包括狭义旳生产及流通、分派和消费等四个环节。
与此相适应,广义旳文学生产应当包括创作、出版、发行和阅读等要素。
不过,我们一般所说旳文学生产重要是狭义旳文学生产,即指以作家内在心理意象形式存在旳观念形态(或本体形态)旳文本发明和出版家通过一定旳物质载体将作家观念形态旳文学文本物化为文学读物旳物态化生产(如文学书籍、电影拷贝、录像带、录音带、电子光盘,电子图书、互联网超文本等旳制作),文学传播兼指文学作品旳出版与流通而文学消费重要指读者旳阅读。
3、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旳关系302答:在现代技术社会旳大众传播媒介旳冲击下,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形成一证旳互动关系:首先,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另首先,文学消费也制约着文学生产。
(一)所谓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重要表目前三方面:1、第一,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旳对象,即文学产品。
文学消费作为一种对文学产品旳阅读欣赏活动,必须有一定旳文学产品为对象。
没有消费对象旳消费是不存在旳。
因此,文学消费对象受文学生产规定,这是不言而喻旳。
并且,文学消费者究竟消费到何种类型旳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还是现代主义文学,是高雅文学还是大众文学,是手抄本读物还是印刷本读物,是纸质文学图书还是电子文学图书,是呕心沥血发明出来旳优秀作品还是粗制滥造出来旳文学赝品,等等,无一不受到作家旳文学生产旳规定。
清华大学《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

清华大学《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清华大学《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四章精神分析批评一、弗洛依德的主要学说观点1无意识是弗洛依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
弗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是人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语言表达,并接受社会道德的约束。
前意识处于中层,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的经验。
其功能主要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阻止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中。
无意识(04名解)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毫无理性,是一团混沌,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
这部分个人是意识不到的,但它却能影响人的行为。
意识与无意识相互对立,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得到伪装、象征和满足;而无意识则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
意识是清醒的,理性的,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占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
无意识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引导人们去注意意识后面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2、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和“力比多”理论(三重人格略)力比多理论:构成自我的主要是一种“性力”,这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本能,弗称之为力比多。
这种本能驱使人去追求快乐,特别是性快乐。
弗视性本能为人析一切行为的动机,把人的无意识的生物性本能提到首位,把人格与形成人格的社会条件完全割裂开来,这是把社会人降低为动物人。
3、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种心理驱使獐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
4、梦的理论人的许多愿望,尤其是欲望,由于与社会道德准则不符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于是在睡眠中,当检查作用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意识层次,因而成梦。
即由于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睡梦中。
5、文学艺术与白日梦6、艺术家与精神病二、拉康(05名解)结构主义精神分析1、拉康把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系起来,认为无意识是语言的产物,认为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有规律或有结构的,这种结构的规则受制于语言经验。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圣才出品】

第二章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2.1 复习笔记一、一场严肃但“吵闹的论战”1.论战背景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的第一次论战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构成的又一次“三十年战争”的产物。
(1)理想主义①理想主义产生的背景a.一战前,“古典的均势现实主义”短暂出现,一战后破产。
b.一战使得欧洲百年和平局面打破,给国际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向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提出一系列关于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如何认识帝国主义的产生及其特征?帝国主义战争是怎么发生的?怎样才能防止战争,维持和平?c.不少政治家和国际关系学者把目光转向乌托邦主义(或称理想主义),甚至18世纪的启蒙主义和19世纪的理性主义。
②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也被称之为“威尔逊学派”。
③理想主义的主要观点a.强调通过道义和精神教育来唤醒人类的良知;b.主张恢复国际规范,健全对各国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准则,呼吁建立起国际性机构和组织,加强国际合作,巩固战后稳定的国际社会,以避免世界大战惨剧的重演;c.人性本是善良的或是可以通过教育和环境而变好的。
d.国家的政治行为也可以改变,以致放弃强权政治,建立集体安全。
e.谴责追求强权政治以谋求自身利益的国家行为,主张国家应依据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原则行事。
④对理想主义的评价理想主义的出现与一战有密切的关系,是对战争灾难所作的反思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两次大战之间美国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倾向和外交实践。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国际关系领域产生了乌托邦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形成了支配地位。
”(2)现实主义①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30年代希特勒德国极权政治和法西斯主义的威胁、席卷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总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理想主义理论的破产。
②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形成于30年代,发展于40年代,到50年代和60年代占据统治地位。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笔记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笔记0 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一.知识掌握要求了解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概况及其规律。
二.考核知识点0.1 当代西方文论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主潮。
0.2 当代西方文论的“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三.应试指南0.1记忆: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和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0.2理解:“非理性转向”的含义和“语言论转向”的含义。
1 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一.知识掌握要求了解象征主义和薏象派代表作家及其论著,掌握其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考核知识点1.1 象征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瓦莱里、叶芝及其主要论著。
1.2 瓦莱里的诗歌“音乐化”论。
1.3 瓦莱里强调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1.4 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1.5 叶芝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
1.6 庞德的“意象”定义。
1.7 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三.应试指南1.1记忆:瓦莱里、叶芝及其论著。
1.2理解: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1)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2)诗情世界与梦幻世界的内在联系;(3)语言的音乐化。
1.3理解:瓦莱里论抽象思维的重要性。
1.4记忆: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1.5理解:叶芝对象征的要求:包含着感情象征的理性象征。
1.6记忆:庞德的“意象”定义:“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1.7理解;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2 表现主义一.知识掌握要求了解表现主义文论的发展概况和主要观点。
二.考核知识点2.1 表现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克罗齐和科林伍德及其主要论著。
2.2 克罗齐“直觉——表现”说的主要观点。
2.3 科林伍德对表现情感和激发情感的区分。
三.应试指南2.1记忆:克罗齐的主要论著《美学原理》、《美学纲要》;科林伍德的主要论著《艺术原理》。
2.2理解:克罗齐“直觉—表现”说的主要观点:直觉指心灵赋形式于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的活动;直觉即表现,两者不可分割。
第3阶段复习4《文学理论教程》考研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笔记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本章串讲】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3个分支中的一种。
2、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19世纪法国文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4、几个重要的文论家与其理论:亚里士多德-净化论、布洛-心理距离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
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2、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作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文学哲学:用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原理、认识论、方法论来指导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机制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7、文学心理学:文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换过程,采用心理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如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8、文学符号学: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9、文学社会学:把文学活动作为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研究,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点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对应关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0、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的形成、转移、增值、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1、文学文化学:把文学活动研究的各种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三)详解

11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1、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和主要特征:(1)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①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带来的革命性范式转换。
②维柯试图找出人文现象的普遍公式建立“人的物理学”。
③“深度模式”的寻求与人的主体性的消释。
(2)主要特征:①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
结构主义文论要求以相对稳定的模式来把握文学,以达到有理性、有深度的认识。
②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
结构主义文论把文学看成一个整体,强调文学系统和外在于文学的文化系统对具体作品解读的重要性。
③追踪文学的深层结构。
结构主义主张凭借思想模式对事物内部的复杂而不可直观的关联进行考察、挖掘和建构,从而得到文学的深层结构。
④在文学符号学和叙事学上有深入研究。
结构主义注重对作品的结构作客观分析,被分析出的作品元素往往用某些符号来表示,这就使之在文学符号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构主义认为叙事作品的结构比抒情作品复杂,因而较多对神话、史诗、民间故事等叙事作品进行研究,因此叙事学的研究在结构主义中占据一定分量。
2、法国结构主义理论概述:(1)从文论史上看,法国结构主义文论是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结构主义文论的逻辑延伸。
(2)列维—斯特劳斯出版《野性的思维》一书标志着结构主义取代了存在主义在法国确立了思想主流地位,也标志着结构主义思想的中心已经迁移到了法国。
(3)主要代表是前后“四子”和“五巨头”:前四子是列维—斯特劳斯、福柯、阿尔都塞和拉康;后四子是巴尔特、格雷马斯、托多洛夫和博瑞蒙。
前四子加上巴尔特被称作结构主义五巨头。
(4)评价:拓宽了批评的功能,增强了文学批评的可操作性,但是结构主义文论对文学自主性和整体性的过分强调,切断了社会、作者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导致了后来解构主义文论从内部对其进行颠覆。
3、路易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是什么?(1)意识形态理论背景:①意识形态最早出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特拉西,是指与科学平行的为社会进步服务的有关思想意识的人文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考研笔记(笔记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听课记录整理)(参考书目:《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0.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1.(识记)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1)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①象征主义(瓦莱里)、②表现主义(克罗齐)、③精神分析学文论(弗洛伊德)、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萨特)、⑤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2)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①形式主义(俄国)、②新批评派文论(英美)、③结构主义文论(索绪尔)2.当代西方文论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1)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2)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3.(领会)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
(1)非理性转向:这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
强调人的情感比理性更重要。
(2)语言论转向:这主要是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
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二次大的转向。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1.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
2.后象征主义代表: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3.(领会)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1)音乐化指: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2)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内在的联系:①诗的世界与梦幻世界相似,外在事物的意象与主体的感觉、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
②我们所熟悉的有生命的东西,好像都配上了音乐;他们互相协调形成了一种好像完全适应我们的感觉的共鸣关系。
(3)音乐化还包括:诗的语言的音乐化:诗应做到音韵谐美、节奏合拍,并符合理性和审美的要求,如格律的要求。
4.庞德的“意象”定义:(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超出了西方的传统,接受了许多东方的审美原则,他编译了李白的诗,叫《神州集》。
诗表面是一种形象,没有说理,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深刻的意蕴。
)(1)“意象”是意象主义独创的核心范畴。
(2)庞德认为:“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出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按:亦释“情结”)。
(3)这个定义包含着意象结构的内外两个层面,内层是“意”,是诗人主体理性与感情的复合或“情结”。
外层则是“象”,是一种形象的“呈现”,两者缺一不可。
例:庞德的诗《地铁站台》中写道:人群中的那些面孔湿漉漉、黝黑枝头的花瓣外层用比喻写出人群中面孔的形象,内层却表现城市生活的易逝感。
2.表现主义1.(识记)克罗齐的主要论著《美学原理》、《美学纲要》;科林伍德的主要论著《艺术原理》2.克罗齐“直觉-表现”说的主要观点:(直觉、感觉、概念的含义和相互关系)(1)感觉:在实践活动中引起的感触,它是杂乱的、肤浅的、被动的,是直觉的“材料”。
(2)直觉:一种不依靠理性与经验,不证自明的知识能力。
(第六感觉)。
这种心灵综合能力赋予感觉内容以形式,产生意象;在这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情感和想象的交互运动。
* 直觉是主动的、创造的,他所产生的意象是具体的共相。
(3)概念:普遍性、抽象性的理念,在克罗齐认识论中处于高于直觉的认识阶段。
* 直觉的价值判断是美、丑。
* 概念的价值判断是真、伪。
概念包容了直觉,并不扬弃直觉,直觉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立价值。
3.(应用)科林伍德对表现情感和激发情感的区分:(1)表现首先指向表现者自己。
表现主义要求,一个表现情感的人以同一种方式对待自己和观众,他使自己的情感对观众显得清晰,而那也正是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
如:一个演员不仅应按要求哭笑,而且应该明白为何哭笑。
(2)艺术创作不应为一般而忽略个别。
科林伍德认为亚里士多德《诗学》所论的创作目的并不是个别的,而是一般的。
真正的艺术只表现个性,这种个性是唯一的、特殊的,不可能类同于另一个个性。
如:于连和拉斯蒂涅都是青年野心家,但他们又都是独特的“这一个”,不可混同。
(3)表现的结果,是使艺术家与欣赏着之间的界限趋于消失。
①艺术并不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情感的表现。
每个能表现自己情感的人都可是艺术家。
②诚如柯勒律治所言:我们知道某人是诗人,是基于他把我们变成了诗人这一事实。
③诗人的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艺术家能使欣赏者变成表现者。
例:我们在山峰上吟咏李白、杜甫的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然而,就首创精神而言,艺术家是独特超凡的。
3.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1.(识记)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日尔蒙斯基。
2.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1)“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指出文艺的美感特征首先是惊奇陌生的新鲜感。
(2)认为文艺作品的美感只产生于语言、叙述方式、情节构造等形式上的独特性,与内容无关。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延长人们审美感知的过程。
(3)从“本事”到“情节”,必须经过作家的创造性变形,写实主义必须让位于现实主义。
例:什克洛夫斯基在托尔斯泰的小说中发现了大量运用陌生化手法的例子。
如他指出,托尔斯泰小说中常常不用事物原有的名称来指称事物,而是像描述第一次看到事物那样去加以描述。
比如,《战争与和平》称“点缀”为“一小块绘彩纸版”,称“圣餐”为“一小片面包”。
普希金为贵族小姐起一个农村妇女化的名字。
这样,就使读者对已熟悉的事物产生陌生感,从而延长对之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强度,增加审美快感。
4.(领会)雅各布森论隐喻与转喻:(1)隐喻即依靠相似性的比喻,(聚合)鲜花般的少女。
(2)转喻即依靠邻接性的比喻。
(组合)把裙子、辫子比喻少女。
4.精神分析批评1.(识记)弗洛伊德的主要论著有:《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俄狄浦斯王>与<哈姆雷特>》、《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
(霍兰德的主要论著有:《精神分析学与莎士比亚》、《文学反应动力论》、《本人的诗歌:文学精神分析学引论》)拉康的主要论著有:《自我的语言》、《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2.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和“俄狄浦斯情结”的主要观点:本我与“快乐原则”、自我与“现实原则”、超我与“至善原则”;恋母情欲综合感。
恋母情欲综合感:“俄狄浦斯情结”(又译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其“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生殖器阶段,儿童身上发出一种恋母情欲综合感。
这种心理驱使儿童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
男孩就产生“俄狄浦斯情结”,女孩就产生“厄勒克特拉情结”(又译恋父情结)3.弗洛伊德的“升华说”:(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弗洛伊德也持泛性论的观点。
他把性欲看作是文艺创作的动因。
艺术家也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获取快乐,因此他们的创作动因就是“性欲的冲动”。
)(1)弗洛伊德认为,文艺本质上是人的本能的(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
(2)这种升华其实是一种转移,即由生物性的发泄转移到高级的文化领域中。
(3)弗洛伊德说:“凡是艺术家,都是被过分的性欲所驱使的人”,但他们的“性的精力被升华了。
”4.弗洛伊德论文学艺术与白日梦的主要观点:“创作性作家本质上是白昼的梦幻者”。
(名解) (1)弗洛伊德把作家与梦幻者、作品与白日梦相提并论。
(2)他把作家分为两类型:一种是像写英雄史诗的古代作家那样,他们接收现成的材料;另一种则是创造性作家,他们创造自己的材料。
他认为这后一种富于想象力、创造力的作家即与“光天化日”之下的梦幻者相似。
(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他认为“小说中所有的女人总是都爱上主人公”,故事中的人物总是“明显地分为好人和坏人”,都不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而是“白日梦的一个必要成分”。
“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我们幼年时代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
)(3)他的这些观点启发作家突破现实生活的界限,充分发挥创造性和主体性。
5. 霍兰德论创作与阅读中人体身份、文化身份和个人身份的主导作用:(1)儿童时代使每一个人发展出一种与他人不同的个人风格或身份主题:科学研究证实,人与人之间的大脑差异源自童年经验,我们能动地观察世界、建构现实,而这一能动过程是受由童年经验发展而来的个人风格和身份主题制约的。
(2)霍兰德认为:所有文学反应都由包括人体身份(如:种族、性别等)、文化身份(如: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等)和个人身份(个人成长史)。
和使我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独一无二的个人历史的那种身份所控制。
例: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的老来俏被区长批评,在外国人眼里是侵权行为,而在中国农村,就是一种不正经的打扮。
6.拉康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语言学阐释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通过“压缩”和“移置”来表现其内容的,拉康则认为这两个概念与隐喻和转喻的修辞过程是相似的。
隐喻是“压缩”,转喻是“移置”。
5.直观主义与意识流1.意识流:(多选)(1)意识流就叙事的角度由外在内的观察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而言,不妨说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一个延续,(2)此外,弗洛伊德以无意识为精神的真正实在的、以梦为被压抑的本我得以发泄的主要场所的理论,以及威廉·詹姆斯以流喻意识而强调其绵延不断性的心理哲学,也是意识流的主要理论支柱所在。
2.柏格森的直觉说和绵延说(1)直觉:一种不依靠理性与经验、不证自明的知识能力,它追随对象的内在生命,达到物我统一的至境。
(2)绵延: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即“心理时间”。
3.威廉·詹姆斯论意识流的不可分割性:意识中每一个鲜明的意象都是浸染在围绕它们流淌的活水之中。
(单选)4.乔伊斯对阿奎那的美的三要素说的阐述:“完整”、“比例”、“鲜明”。
(多选)6.语义学与新批评1.(瑞恰兹的主要论著:《意义的意义》、《实用批评》、《修辞哲学》;(识记))艾略特的主要论著:《传统与个人才能》、《玄学派诗人》、《批评的功能》。
2.评派的发展概况:奠基阶段、“南方集团”和“耶鲁集团”。
(多选)3.布鲁克斯论悖论与反讽:悖论: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指的是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
然而正是这样一种悖论语言成了布鲁克斯心目中理想的诗歌语言:“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