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合集下载

现实主义流派代表作家与作品

现实主义流派代表作家与作品

现实主义流派代表作家与作品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在现实主义文学中,作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描写,展现出人类的普遍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现实主义流派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他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文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几位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1.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揭示而闻名。

他的作品《雾都孤儿》(Oliver Twist)描绘了贫困孤儿奥利弗的悲惨生活,以及社会上的不公正和道德败坏。

另外,他的作品《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通过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动荡和人性的复杂性。

2. 弗约斯特·杜马(Fyodor Dostoevsky)弗约斯特·杜马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正。

他的作品《罪与罚》(Crime and Punishment)讲述了一个贫困学生因为杀人而内心的挣扎和良知的折磨。

另外,他的作品《白痴》(The Idiot)和《卡拉马佐夫兄弟》(The Brothers Karamazov)也是他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3. 马克·吐温(Mark Twain)马克·吐温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以其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受到广泛赞誉。

他的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通过对南方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不公正和人性的复杂性。

另外,他的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孩子成长和社会问题的描写,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第八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俄罗斯)

第八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俄罗斯)

4、赫列斯达可夫:出身乡村地主的纨绔少爷,也是
官僚机构的产物。
(1)愚蠢自私、夸夸其谈,生活的目的是享乐:
(2)浅薄无聊的集中表现 :吹牛撒谎 ;玩弄爱情
‚我们的司长跟我交情很深,有一回,人们 甚至把我当作总司令,士兵们都从卫兵室里 跳起来,对我举枪致敬‛,‚我每天都进宫, 明天我就要升为元帅。我走过的时候,所有 的人都像树叶似地发抖。‛ “我吃的西瓜一个值七百卢布,锅里的汤是直 接用轮船从巴黎运来的。‛
的攻击,认为他只写黑暗不写光明,是对俄国现实的
“诽谤”,并轻蔑地称之为“自然派”; 别林斯基 强调“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描写和批判了农奴制
社会的黑暗面,它以下层人为主人公,着重反映其贫
困和屈辱。
(四)别林斯基(1811-1848)
(五)赫尔岑(1812-1870): 《谁之罪》:开创“问题小说”先河;别里 托夫是奥列宁、毕巧林和罗亭的中介人物。
第八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 文学(俄罗斯)
第一节 概述
与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不同: 1、批判重点:西欧主要针对资本主义,对 社会持改良态度;俄国则针对封建农奴制和 蒙昧制度,到19世纪后期才有所改变。 2、整体风格悲怆沉郁:包含民族苦难和生 命力,这与社会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质 和宗教有关。
‚死就死吧,对世界又不是什么大损 失,况且我自己也过得腻透了。我好像一 个在舞会上打哈欠的人,不回去睡觉,只 因为他的马车还没有来接她,如今马车来 了……别了!从此以后还值得苦苦活下去 吗?‛
(三)果戈理(1809-1852):自然派盟主
“自然派”: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因为果 戈理的创作锋芒直指农奴制和专制制度,遭到反动者
二、代表作:《死魂灵》1842

《托尔斯泰与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托尔斯泰与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托尔斯泰与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引言托尔斯泰(Lev Tolstoy)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在其作品中饱含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然而,要理解托尔斯泰与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回顾和研究俄罗斯文学中现实主义运动的发展和背景。

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在19世纪初期,欧洲爆发了启蒙时代思潮,这对欧洲文艺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流派就是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在文学领域兴起后很快渗透到了俄罗斯文学,并成为该地区最重要的艺术运动之一。

俄罗斯的现实主义作家们以描绘社会底层阶级生活为特点,探索农民、工人和贫困人群等群体的命运。

他们试图通过对真实生活中种种问题和困境的描述来揭示社会不公和阶级差异。

托尔斯泰与现实主义传统托尔斯泰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一位道德思想家。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关注社会问题的特点,这使其与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息息相关。

在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战争与和平》中,他以深入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阶层之间相互影响。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的刻画,托尔斯泰揭示了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纷争。

另外,《安娜·卡列尼娜》也是托尔斯泰作品中具有明显现实主义倾向的代表之一。

该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情感纠葛、家庭问题以及社会对女性行为规范等议题的描述,再次突显了现实主义作家对于社会问题关注度之高。

托尔斯泰对俄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托尔斯泰不仅通过自己的作品成为了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后来的作家们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俄罗斯作家在创作中受到或直接或间接地借鉴了他的风格和思想。

尤其是在20世纪初期,俄罗斯文坛涌现出一批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并进一步发展和探索的重要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和高尔基(Maxim Gorky)。

这些作家在继承托尔斯泰传统的同时,增添了新的元素和观点,使得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更加丰富多样。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文学在20世纪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

从俄国帝国末期到苏联时期,俄罗斯文学作品涵盖了各种流派和风格。

本文将介绍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中的一些重要时期和代表作品。

前期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受到19世纪末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许多作家继续探索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命运。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母亲》揭示了工人阶级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社会不公的反抗。

符号主义文学20世纪初,符号主义文学在俄罗斯兴起,探索人类灵魂深处的象征和隐喻。

尼古拉·叶赛宁和安德烈·别利亚诺夫是代表性的符号主义作家。

叶赛宁的小说《群魔》讲述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故事,探讨了人类的道德和精神困境。

俄国革命文学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作家们以热情和激情的笔触描述了革命的动荡和社会的变革。

马克斯·高尔基的小说《革命之路》展示了工人运动的历程。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党和政府推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作家被要求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形象。

马克西姆·高尔基、米哈伊尔·什奈德尔等作家的作品都达到了这一要求。

非官方文学苏联的官方文学政策限制了表达自由和真实性的作品,这导致了非官方文学的兴起。

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大量的地下作家和诗人开始以地下出版的方式发表自己的作品,其中包括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约瑟夫·布罗茨基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俄罗斯文学进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

作家们开始运用多种复杂的叙述技巧和文学技巧来探索语言和现实的关系,其中最著名的是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的小说《漂亮的樱桃》。

结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历程丰富多样,从早期现实主义到符号主义、革命文学再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每个时期都留下了许多重要作品。

非官方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在压制与个人表达之间探寻出新的道路。

俄国文学与屠格涅夫-精品

俄国文学与屠格涅夫-精品

普希金
❖ 普希金的后期创作由浪漫主 义转向现实主义,为俄国批 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
❖ 《叶普盖尼奥涅金》是俄国 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
莱蒙托夫
❖ 诗人莱蒙托夫(1814—1841)在1840 年发表小说《当代英雄》,继承普希 金开始的“多余人”形象传统,塑造了 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乔林。毕乔林 是对上流社会强烈不满的贵族青年, 但他摆脱不了贵族生活,没有理想, 玩世不恭,感到苦闷绝望;他时时进 行自我心理分析,既否定一切,也蔑 视自己,只能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果戈理与“自然派”
❖ 果戈理加强了俄国文学的批判倾向 。别林斯基则反驳对立派攻击果戈 理的言论,认为到40年代后期已形 成了以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 ,其特点是真实描写并批判社会的 黑暗,以下层人民为作品的主人公 ,反映人民的疾苦,表达劳动人们 要求变革社会的愿望。这恰好是俄
国社会迫切需要的文学。
“多余人”罗亭

17岁的少女娜达丽亚·拉
松斯卡雅就是在他的启蒙下
觉醒,情愿为崇高的理想而
献身的。她同时也爱上了罗
亭。不过罗亭又有致命的弱
点:脱离实际,意志软弱,
缺乏实践的能力,理想只能
流于空谈,是个语言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这是个“多余
人”的新典型。
❖ 作者肯定他宣传理想,作为一个宣传家,罗亭 是成功的,他的思想点燃了青年人的热情和希望, 起了进步作用,但在40年代需要的是行动。这方面 他是失败的,所做的事情一件都没有成功。可是作 为40年代进步贵族知识分子医院,他是否是一个完 完全全的空想家和失败者呢?
由“多余人”转向“新人”
❖ 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俄国社会发 生了急剧的变化,解放运动进入平民知 识分子革命阶段,贵族革命家的领导地 位已被革命民主主义者所取代。屠格涅 夫敏感到时代的要求,立即从写“多余人 ”转向反映“新人”。小说《前夜》和《父 与子》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他创作的新阶 段的开始。

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

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

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
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起源于1850年代,是19世纪中叶因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而兴
起的文学潮流。

它强调描绘社会现实,探索人性,关注社会生活和人类命运。

同时,它也
反对浪漫主义和神话化,以现实为基础进行创作。

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列夫·托尔
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伊万·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以及费
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列夫·托尔斯泰。

他的作品既包括对农村生
活的刻画,也包括对军事历史的追溯。

他的小说《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的历史小说,
描写了拿破仑入侵俄国时的战争,以及19世纪60年代民主改革时期的生活。

在托尔斯泰
看来,真正的英雄不是个人,而是民众。

他反对暴力和战争,并提倡和平和博爱主义。

伊万·屠格涅夫是另一位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小说《猎人笔记》是一部描写农
民生活的经典。

这部小说以一个富有的侯爵为中心,描述了他与一名年轻的农民之间的互动。

这个故事展现了身份和财富对人性的影响,以及地位差异之间的认同与矛盾。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则是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刻画。

故事的主
人公罗德·热申科是一名年轻的知识分子,在贫困和社会压力的驱使下杀死了一个老妇人。

小说探讨了犯罪、良心、救赎和社会不公平等主题。

俄罗斯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有何代表作

俄罗斯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有何代表作

俄罗斯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有何代表作俄罗斯文学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而著称于世。

现实主义作为俄罗斯文学的重要流派,更是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俄罗斯社会的百态,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人类的命运。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这部巨著以19 世纪初的俄国为背景,描绘了从 1805 年到 1820 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俄法战争等。

托尔斯泰通过对众多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战争时期和和平年代中不同阶层人物的命运和思想。

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如皮埃尔、娜塔莎、安德烈等,他们的性格、理想和爱情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受着考验。

托尔斯泰以宏大的叙事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探讨了人类的命运、爱情、道德等重要议题。

另一部经典之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这部小说聚焦于一个贫困的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

拉斯柯尔尼科夫因为贫困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产生了一种“超人理论”,认为自己有权通过犯罪来改变命运。

然而,在犯罪之后,他的内心饱受煎熬。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前后心理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人性的挣扎和道德的困境。

小说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贫困对人的扭曲,但同时也强调了道德和良知的力量。

契诃夫(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也在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如《变色龙》《套中人》等,以短小精悍的篇幅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

在《变色龙》中,契诃夫通过一个警察在处理小狗伤人事件中的态度变化,讽刺了当时社会中那些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人。

而《套中人》则刻画了一个总是把自己包裹在各种规矩和套子里的人,反映了社会对人的束缚和压抑。

果戈里的《死魂灵》也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瑰宝。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乞乞科夫收购死去农奴的户口来谋取利益的故事,展现了农奴制下俄国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果戈里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地主形象,如愚蠢贪婪的马尼洛夫、吝啬鬼泼留希金等,揭示了农奴制度对社会经济和人性的摧残。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他的“含泪的笑”是一种自我嘲笑和无可奈何 的解嘲,讽刺对象是地主官僚的腐朽丑恶,小人 物的弱点,病态的生活。
1.讽刺肖像画
常用寥寥几笔,勾勒人物的庸俗之处,借以突 出人物性格,例如描写两个吵架的伊凡时,瘦伊 凡的头“像一只尾巴朝下的萝卜”,胖伊凡的头 “像一只尾巴朝上的萝卜”。一个伊凡饭后吃甜 瓜,必亲自切开,把瓜子用纸包好,写上“此瓜 食于某日”,“某君在座”等字样。另一个伊凡 洗澡时,喜欢在浴盆内放个桌子,上置茶炊,躺 在齐脖子的水中喝茶。这是外省地主无所事事, 精神低下,生活慵懒的肖像,行神兼备。
• “双重人格”:作为癫痫病患者的敏感、孤独、 自卑、歇斯底里等病态特质,和作为艺术家的敏 锐、热情、深刻的艺术感悟力,融合成陀思妥耶 夫斯基特有的心理分析和哲理性思辨的双重才华 。
• 那些充满痛苦、矛盾、纠葛的复调思辨也外射出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双重精神人格。
• “人类心灵深处的调查员,细微的解剖者”。 • 内倾性和心理现实主义(p323)
果戈理的贡献
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他为“俄国散文之父”。屠 格涅夫、冈察洛夫、谢得林、陀思妥耶夫斯基都 受到他的创作影响。
20世纪初,果戈理的作品被翻译介绍到中国,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称赞他的作品“以 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
三、讽刺艺术
果戈理是讽刺艺术大师,独特风格是“含泪的 笑”。他把生活中喜剧性和悲剧性的因素巧妙地 展示出来,使得喜剧唤起的已不是轻松愉快的笑, 而是痛苦和悲哀的笑。
喜剧《钦差大臣》(1836)
讽刺喜剧。某市把一个过路的彼得堡小官员赫列 斯达科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阿谀、行贿。正当市 长将女儿许配给这位假钦差大臣,梦想升官发财的 时候,传来了真钦差大臣到来的消息,喜剧以哑场 结束。
果戈理说:“任何人都至少做过一分钟的赫列斯 达科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片《别林斯基》(导 演:阔金采夫,主演:库利 采夫)记录了别林斯基在 《祖国纪事》和《现代人》 杂志的工作。这是一部早期 黑白片,充满思想的激情。 通过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活 动,把当时俄国的著名作家 赫尔岑、果戈理、涅克拉索 夫、莱蒙托夫、屠格涅夫等 再现于影片。
视频:别林斯基在 祖国纪事杂志

如果把俄国和西欧、中国文化品格相比 较,就更容易看出俄国人对社会性问题反 思的特点。西欧文化重视生命价值,在作 品中发掘个性的意识和人类原始生命的激 情。中国文化重视人伦关系,在作品中表 现人伦关系的冲突与协调。俄国文化重视 社会性问题,在作品中探索国家民族的前 途命运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俄罗斯人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关注,表 现出这个民族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眼界, 显示出深沉厚重的底蕴。这种反思,是对 理想社会的憧憬,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和对 人生道路的苦苦思索,由此使俄罗斯人具 有一种忧郁气质,在文学中则表现出一种 忧郁的基调和淡淡的哀愁。

赫尔岑(Herzen,1812-1870)俄国作 家、政论家、哲学家、革命活动家。自幼 受十二月党人起义影响,发誓要为俄国人 民的解放事业献身。曾两次被流放,与别 林斯基一起,主张俄国走革命的道路。创 办文艺丛刊《北极星》和《钟声》报,宣 传革命思想,促进了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赫尔岑的政论代表作是著名的《往事与随想》 (1852-1668),这是一部包含日记、书信、散 文、随笔、政论和杂感的巨型回忆录,反映俄国 19世纪前半期的社会生活及革命事件。在俄国以 至世界自传体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赫尔岑属于 俄国自然派作家,文学创作贯穿反农奴制的主题。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谁之罪?》(1841-1846), 开创了俄国文学中的政论小说的传统。小说通过 三个出身不同的青年爱情悲剧思索俄国的命运, 塑造了多余人形象别里托夫。

在民族文化中,忏悔意识还表现为热爱苦难和 自虐的特点。也在文学中反映出来。俄罗斯人深 感罪孽,在忏悔中告罪、服罪,顺从命运,热爱 苦难。从普希金开始,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主 题便是对俄罗斯民族苦难意识的肯定和歌颂,这 些小人物龟缩在自己生活的狭小天地中,活得谨 小慎微,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甘愿以痛 苦磨练自己,而不愿对自己的处境有丝毫改变。 内心稍有邪念,便夜不能寐,神经高度紧张,通 过内心忏悔或向神父忏悔达到恢复内心的平静。 除了忏悔以外,就是用自虐的方式折磨自己,通 过痛苦来减轻罪孽,达到忏悔的目的。陀思妥耶 夫斯基笔下的病态小人物就具有这种自虐的忏悔 特点。

又如十二月党人别士土舍夫的中篇小说 《罗曼和奥尔加》(1823)描写了一个古 老的共和国的民主风尚,把主人公写成维 护民主权力的英雄,他们英勇作战,不屈 不挠。书中写俄罗斯大公宴请全体市民, “富人旁边坐着穷人,贵族身边是平民, 异教徒与正教徒坐在一块。大家混在一起, 洋溢着兄弟情谊和友爱”。

第五节——俄国文学

俄国文学在19世纪崛起,取得了辉煌的 成就,在西方文学史以至世界文学史上写 下了光辉的一页。这种丰硕成果是在俄国 独特的文化环境中收获的。


从地理环境看,俄国横跨欧亚大陆,西部和 东欧各国接壤,东部和西亚、东亚各国接壤,文 化中心在俄国的欧洲部分。这样的地理位置,使 俄国的文化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并兼有东西 方文化的特点。与西欧相比,由于俄国长期受到 蒙古人和突厥人的统治和侵扰,加之中欧喀尔巴 阡山脉在俄国和西欧之间形成的屏障,使俄国与 西欧好几个世纪没有任何联系,处于相对封闭的 状态,具有东方专制主义的特点。 与亚洲相比,由于西伯利亚的荒芜和少数民族的 敌视,使俄国与亚洲相隔绝,俄国的人口主要集 中在东欧部分,这使它更易于学习和接受西方文 化,更多地具有西方民主主义的特点。

19世纪俄国出现了三大文论家别林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简称别 车杜。他们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艺理 论的代表,从革命民主主义和唯物主义观 点出发,总结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经 验,把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自然派”相 联系,推动了俄国文学的发展。

别林斯基(1811-1848)俄国现实主义 美学和文艺批评的奠基人,毕生以文艺批 评活动反对沙皇农奴制度。他写了1000多 篇评论文章,主要论文有:《论俄国中篇小 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1835)、《艺 术的概念》(1841)、《论普希金》(1845)、 《致果戈理的信》(1847)和《一八四七年 俄国文学一瞥》(1848)等。


别林斯基反沙皇反农奴制 的思想立场,集中体现在著名 的《致果戈理的信》中。他在 信里批评果戈理的新封建主义, 质问果戈理:“你,一个伟大 的艺术家,怎么能捍卫这样可 恶的制度?”这封信成了整个19 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社会解 放运动的宣言。
视频:别林斯基 致果戈理的信
4.主要作家

19世纪前期,俄国主要现实主义作家有 果戈理、赫尔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 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


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和夹击下,俄国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 1.文化品格: 宗教热忱; 反思精神; 忏悔意识
1.文化品格

俄罗斯人信奉东正教,在19世纪沙皇俄国把 东正教奉为国教,称俄罗斯正教。东正教自认是 基督教的“正统”派别,这种强调“正宗”的观 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它同基督教的另外两大 派相比,显得古老而保守。俄国东正教的信徒是 广大农民,农奴制是俄国正教的基础。东正教对 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俄罗斯 人的罪孽意识、顺从性格、择善和崇拜神皆源于 宗教。宗教的影响和19世纪西方文化的冲击,使 俄国民族文化心理表现为顺从与反抗,崇拜神与 崇拜人的二重矛盾组合。宗教文化形成了俄罗斯 文化品格。

俄国文学自《谁之罪?》始,形成了政论小说 和社会问题小说的传统。《谁之罪?》提出了一 系列社会问题,诸如教育、家庭、婚姻、妇女地 位以及知识分子的命运等问题,对俄国专制制度 和传统观念作了激烈的批判。《怎么办?》同样 提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理想制度、未来社 会的设想、国民教育、新人培养的途径,妇女解 放的道路和家庭结构变革的方向等,对传统文化 作了反思和批判,是一部典型的社会政论小说。

在文学中,俄罗斯民族的忏悔意识主要 是用心理分析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从莱蒙 托夫的《当代英雄》开始,俄国文学就注 重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矛盾和冲突。 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就是突出的例 子。他在塑造忏悔贵族和其他人物的忏悔 心理时,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双 重人格和内心的矛盾冲突。
2.现实主义文艺理论
以宗教热忱来歌颂自由、民主和理想。甚至在 无产阶级文学中也表现了这种由宗教热忱转化的 理想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突出的例子是高尔基 的《母亲》。《母亲》中,革命的理想是和基督 教的“真理”等同的。巴维尔参加地下斗争后, 在室内贴了一张基督复活的画像,这很像东正教 徒的圣像崇拜。农民出身的革命者雷宾带着革命 传单和《圣经》去乡下宣传革命真理。母亲在巴 维尔被捕后,用“基督的真理”,为“十字架殉 难”的字眼去鼓动人们的斗争精神。她自己参加 革命的激情,主要来自这种宗教热忱。

另一个重要刊物是《祖国纪事》(1839-1884), 彼得堡出版,前期由克拉耶夫发行,别林斯基主 持评论栏。撰稿人有莱蒙托夫、赫尔岑、涅克拉 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发行人思 想保守,反对别林斯基的革命宣传,别林斯基为 了贯彻自己的文学主张,在杂志社不断与发行人 和保守势力斗争,积极宣传唯物主义、空想社会 主义和现实主义。1868年刊物由涅克拉索夫接管, 1884年被查封。

在19世纪,俄国文坛先后出现了一批进 步刊物,俄国文学家、文论家以这些刊物 为文学园地和宣传喉舌,发表作品,宣传 文学主张和革命真理。主要刊物有《现代 人》(1836-1866),彼得堡出版,创办 人是普希金,1847年以后由涅克拉索夫发 行,别林斯基为刊物拟定了抨击专制,宣 传革命民主主义和自然派作品的方针。



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俄国文学批评家、 政论家。在文学观、美学观上,坚持并发展了别 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战斗传统和唯物主义 美学原则。主要文论有《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 渗透的程度》,《黑暗的王国》,《黑暗王国的 一线光明》,《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主要 文艺观点有3点: 一是坚持文学应反映生活,解释生活。 二是强调文学的人民性原则。指出真实性和人民 性不可分割。人民性是衡量作品价值和意义的一 个重要原则。 三是创立“现实的批评”这一文学批评原则,强 调文学批评应该以作品为依据,从作品出发,揭 示出寓于形象中的内在意义。

十二月党人奥陀耶夫斯基在《玛尼· 沃尔康卡雅》一诗 中歌颂了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沃尔康卡雅是一位将军的女 儿,她嫁给了十二月党人沃尔康斯基,1826年丈夫流放西 伯利亚时,她随同前往。诗中写道:“忽然戴着桂冠的一 群天使从天而降,/笑着飞向世界的受苦者/先用天国的氤 氲,/吹散了地界的阴惨。/发布了幸福的预告:/大地的 女儿们已到来,/带着安慰的微笑,带给囚徒,/内心的宁 静和情爱。” 这里,诗中的“天使”、“世界的受苦 者”、“天国”、“地界”、“预告”、“囚徒”等字眼, 都是宗教语言,说明诗人是以宗教热忱来比喻和歌颂十二 月党人妻子的爱情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美学家、 文学批评家、作家。在美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 了别林斯基的传统,坚持捍卫文学中的人民性和 现实主义的原则。主要文论有《艺术与现实的美 学关系》、《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主要 文艺观点有两点: 一是坚持唯物主义美学观,提出“美是生活”的 著名论断。 二是强调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艺术的目的和 作用是“再现现实”,“说明生活”,“对生活 下判断”,“文艺应当成为生活的教科书”。
第一是宗教热忱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执著追求理想,勇于自我牺牲 的民族,这种理想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源于宗教 热忱,并反映在文学中。例如十二月党人的武装 起义,当起义被镇压后,他们有的英勇就义,有 的流放西伯利亚,有的服苦役或服兵役。但他们 反对专制,热爱祖国,勇于牺牲的精神却与宗教 热忱相联系。 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是俄罗斯优秀 的贵族妇女,为了崇高的爱情,以大无畏的气概 随同自己的丈夫一道流放西伯利亚,表现了宗教 的殉道精神,奉献自己的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