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文化 东乡族的民间故事都有哪些

合集下载

东乡族的来源与历史文化

东乡族的来源与历史文化

东乡族的来源与历史文化东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的甘肃、青海等地区,人口数量较少,约有27万人。

他们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与汉族、回族等多个民族有着密切的交流和联系,所以也能说流利的汉语。

关于东乡族的来历,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录,由于地理位置靠近青藏高原,东乡族可能有一些与西藏民族有关的渊源联系。

有人认为,东乡族是古代西夏吐蕃的后裔之一,也有人认为,东乡族是古代羌族与当地藏族、汉族等民族混合而成的新民族。

另外,东乡族也有自己的传说和神话来解释自己的来历。

其中比较流传的一则传说就是关于“东海神女”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东海神女,她喜欢听取生灵的悲鸣和喜乐之音。

但是,神女嫌弃人类的声音粗糙,所以她命令自己的信使——一只白鹅到人间收集好听的声音。

白鹅经过了许多地方,终于听到了东乡民族的优美歌声,就把这个音乐带回了东海。

得到神女的青睐,东乡族就顺利繁衍生息,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据相关历史资料,东乡族在14世纪时就已经形成独立的民族,并在明清时期得到政府的正式认同和保护。

东乡族是一个充满独特文化和传统的民族,他们拥有浓郁的农耕文化和民间艺术传统。

东乡族以小麦、大麦、马铃薯、青稞等农作物为主,能够制作出精美的纺织品、银饰品和木雕品。

在东乡族人们的传统服饰中,有着丰富的图案和绸缎的运用,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此外,东乡族还有着独具特色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他们信仰藏传佛教和本土的儒教思想,并从这两种信仰中吸取营养和智慧。

在东乡族传统文化中,仪式和节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是“吹细节”。

在“吹细节”这个节日里,东乡族人最喜欢的是“吹细桶”。

在这个节日当天,人们会将自己家里制作的“吹细桶”带到集市中心。

这个“吹细桶”是由精美的木材制成的,类似于古代的钟鼓,长约1.5米,宽约30厘米。

人们用红缨、花絮、树枝和彩带等装饰“吹细桶”,以此来迎接新年和春天的到来。

东乡族神话故事

东乡族神话故事

东乡族神话故事东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

其中,神话故事是东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神话故事,人们能够感受到东乡族独特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个精彩的东乡族神话故事。

1.《艾里克创世》在东乡族神话中,有一个关于艾里克创世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一个名叫艾里克的英雄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他身穿闪亮的盔甲,手持一把利剑,他用自己的剑刃划破了天国和地狱之间的大门,将阳光和月光带到了人间。

艾里克教会了人们种植庄稼、狩猎和捕鱼等生存技能,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美丽的神鹿》东乡族神话中,有一个关于美丽的神鹿的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东乡族的祖先发现了一只美丽的神鹿,它拥有雪白的羽毛和华丽的羽翼。

人们相信,这只神鹿是天神派来的使者,带来了好运。

于是,每年的春天,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感谢神鹿的保佑。

3.《勇敢的少年和凶猛的巨兽》在东乡族神话中,有一个勇敢的少年与凶猛的巨兽的故事。

相传,有一只凶猛的巨兽在东乡族的土地上威胁着人们的生活。

一天,一个勇敢的少年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与巨兽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经过激烈的较量,少年最终成功地击败了巨兽,保卫了家园。

人们把这个少年视为英雄,他的事迹被流传了下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东乡族人。

4.《太阳女神和月亮男神的爱情故事》东乡族神话中,还有一个充满浪漫和情感的故事。

相传,太阳女神和月亮男神相爱了,他们每天都在天空中相遇,彼此互相赞美和依赖。

然而,因为天命的安排,他们只能在白天短暂相见,却无法在晚上共度时光。

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坚守自己的职责,每天按时出现在天空。

这个故事讲述了永恒的爱情和奉献精神。

以上介绍的是东乡族神话故事中的一小部分,每个故事都承载着东乡族人民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这些神话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东乡族文化宝库中闪烁着的珍珠。

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东乡族的传统文化,感受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独特感悟。

东乡族红色故事

东乡族红色故事

东乡族红色故事
东乡族红色故事是指反映东乡族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勇奋斗和取得胜利的故事。

东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东乡自治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时期,东乡族群众积极参与革命斗争,为保卫家园、推翻封建统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乡族红色故事中常常出现的人物是东乡族的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

他们以勇敢、无畏的精神,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中有军事将领、党的领导干部,也有普通的群众战士。

他们在战场上英勇作战,为争取胜利不惜流血牺牲;他们在农村中组织群众,发动斗争,推翻封建势力。

东乡族红色故事中还常常出现的情节是东乡族群众积极参与革命斗争的场景。

他们投身军队,参加党的组织,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他们在无论是军队中还是农村中,都发扬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实现自己和民族的解放而努力奋斗。

东乡族红色故事是东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东乡族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勇奋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也体现出东乡族人民为了民族解放而不懈努力的决心和信念。

通过讲述这些红色故事,可以激励新一代的东乡族群众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东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1)

东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1)

东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米拉尕黑传承状况东乡族擀毡技艺调查一、活动背景:《米拉尕黑》,东乡族民间故事,又名“月光宝镜”,流传于甘肃省东乡地区。

此外,在东乡族民间还有韵散相间的《米拉尕黑》诗体故事流传。

古老的年代,一位英俊出色的猎手米拉尕黑,用箭射下一片月亮,得到一面月光宝镜,而镜中留有一位叫海迪亚的美女的身影。

米拉尕黑得到智者的指引,找到了海迪亚,以宝镜作媒证和聘礼,约定第二年完婚。

但就在他们准备举行婚礼时,战争发生了。

米拉尕黑跨马出征,抵抗入侵的敌人,当米拉尕黑远征时,财主恶少马成龙请来魔鬼给海迪亚喝下迷魂汤。

战后米拉尕黑赶回戈斧山,而海迪亚已失去记忆。

米拉尕黑得到智者和风雪宝驹的帮助,在马成龙娶亲时救出海迪亚,并且用他们彼此相爱的往事和月光宝镜唤起海迪亚的记忆,一对经过重重魔劫的情人,在玛瑙海边举行了婚礼。

故事具有传奇性,情节曲折,生动感人。

是东乡族民间文学中的优秀作品。

东乡族诗人汪玉良曾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叙事长诗《米拉尕黑》。

东乡族地区盛产羊毛,毛毡的使用又极为普遍,因此,擀毡在东乡族中十分盛行。

男人们几乎人人精于此道。

不少东乡族毡匠还远赴肃北,甚至青海、新疆等地以擀毡为业。

东乡族的毛毡种类很多,按羊毛的种类分,有春毛毡、沙毛毡、绵毛毡等;按规格分,有四六毡(即宽4尺,长6尺)、五七毡、单人毡和穆斯林作礼拜用的拜毡等;按花色分,有白毡、花毡、红毡、瓦青毡等。

东乡毛毡以柔软、舒适、匀称、洁净、美观大方、经久耐用享誉西北地区。

但这并非东乡的羊毛奇特,而是毡匠的手艺精湛。

东乡族的擀毡工具主要有3件,即所谓的“毡匠3件宝,弹弓、竹帘、沙柳条”。

工具虽然简单,但制毡工序却很复杂,分为弹毛、擀毡、洗毡等。

其中弹、洗、揉边技术性很强,尤其是最后一道工序揉弄毡边最为讲究。

因为参差不齐的毡边不能用剪刀裁齐,只能靠手工揉弄。

没有丰富经验和高超手艺的人,是做不出笔直带棱毡边的。

因此,东乡族谚语说:“擀毡把式高不高,就看最后一道道”。

东乡族的独特民族风情

东乡族的独特民族风情

东乡族的独特民族风情徐晓萍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之一, 由于长期与各民族互相交往、共同发展, 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特别是和回族, 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方面都基本相似, 但东乡人民也表现出了其民族风情独特的一面。

在饮食文化上, 东乡族除了保持传统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外, 还有一些特殊的风俗。

其中吃平伙”就是一例。

“吃平伙”仅在东乡族男子中盛行, 一般在雨雪天或农闲时节, 十来个志同道合、彼此友好的人相约, 看谁家有膝肥体壮的大揭羊, 就到谁家, 或是从邻友中另选一个茶饭手艺好、住房宽敞的人家, 把羊宰了, 掏出内脏洗净后整个下锅, 然后把肝肺、杂碎、脖颈肉等剁成小碎块, 拌上清油调料, 一人一碗蒸在笼里。

“吃平伙”的人围坐在炕上, 边喝盖碗茶, 边吃油饼, 待杂碎熟了, 就可以先吃, 然后, 再在肉汤锅里揪面片儿煮着吃。

羊煮熟后, 主人将之捞出来按人数分别剁成份子, 一人一份, 每一份里都有羊全身每一部位的肉, 这样就等于每个人都吃了全羊。

唯主人有两份, 那一份叫“锅头份” , 作为做饭打茶的酬谢。

剁肉要有一定的技巧, 不用秤和任何量具, 十几堆份肉一般都很均匀。

由于已经吃饱了杂碎、面片、油饼, 所以, 人们一般都将平伙肉带回家给家里人吃。

“吃平伙” , 往往不在于吃, 而在于聚会聊天。

大家围坐炕上, 你一言我一语, 边吃边聊, 既联络了感情,又增进了了解, 其乐融融。

传说, 这是东乡族的先民们在古代狩猎后平分猎物时的情景, 流传至今, 相沿成习, 在东乡各地区经久不衰。

东乡族人热情好客, 凡有客人到家, 必受到礼敬的招待, 端全羊、吃鸡尖就是东乡人招待客人的盛餐。

端全羊并不是把煮熟的全羊端到席上, 而只按全羊的部位, 脖子、肋条、前腿、后腿、尾巴依次上碟。

先把羊的肝肺、杂碎炒后上菜,这叫“客巴布” , 东乡人认为前头的“客巴布”比后头的肉香。

端全羊一般是富裕人家招待贵客的程式。

东乡族的民俗文化

东乡族的民俗文化

东乡族的民俗文化东乡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拥有着悠久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他们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

东乡族的文化体现在语言、宗教、节日、音乐、舞蹈、服饰等多个方面,每一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特色。

语言东乡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与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他们有自己的口语,但没有自己的书面文字。

在日常生活中,东乡族人除了使用自己的语言外,还普遍掌握汉语,尤其是年轻一代。

宗教东乡族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宗教信仰影响着他们的饮食习惯、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

例如,东乡族人在饮食上遵守清真的规定,不食用猪肉,并且在宗教节日和仪式上有特定的宗教活动。

节日东乡族的节日主要是宗教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这些节日不仅是宗教仪式的体现,也是家庭团聚和社区互助的时刻。

在这些节日里,东乡族人会准备丰盛的食物,穿上节日的盛装,互相访问,表达祝福。

音乐与舞蹈东乡族的音乐和舞蹈是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常常在节日和重要的社会活动中表演。

东乡族的舞蹈动作多以模仿自然界和劳动生活为主,音乐伴奏则主要使用传统乐器,如笛子、锣、鼓等。

这些表演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方式。

服饰东乡族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风格独特,男女装扮有别。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头巾,而女性则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裙子和绣有花纹的上衣。

传统节日或特殊场合,东乡族人会穿上更加精致和复杂的服饰,以此来表达对节日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总结东乡族的民俗文化是其历史和身份的重要体现。

无论是语言、宗教、节日、音乐、舞蹈还是服饰,都深深植根于东乡族人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东乡族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使得其民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东乡族民间故事

东乡族民间故事

东乡族民间故事《璐妇人斩蟒》很久很久以前,在考勒地方东边的康特黑大山上,出了一条大蟒精,经常伤生灵。

一到晚上,它的两只眼睛发射着绿色的凶光,射向十多里远的呗录叭山上搜寻猎物。

如果是男人被它看见,它就吸去吃掉;如果是年轻貌美的女子,它就抓去糟踏。

自从这大蟒精出现以后,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惊恐不安。

他们拖儿带女,逃到很远的地方去避难,使康特黑和呱录呱山一带不见了人烟。

有一个刚成亲不久的年轻猎手,名叫璐推。

他很勇敢,狩猎的本领也很高强。

这一天璐推跟新婚的妻子商量,说他想到呱录呱山上去打猎。

妻子劝他说:“人们都说康特黑、呱录呱山上出了个大蟒精,我看你就不要去吧。

”可是勇敢的猎手根本不信这些传言,坚持要到那里去打猎。

他一面收拾弓箭,一面对妻子亲热地说:“别再阻拦我了,三五天后我就会回来的。

如果呱录呱山上真的有象人们所说的那个大蟒精,我就把它射死,把皮子剥下来给你做鞋用。

”丈夫的话打动了妻子的心,她不再劝阻了。

不过,总有一种不幸的预感使她不安。

临行前,她又要求和丈夫换鞋。

她说:“脱下你的一只白羊皮鞋子,穿上我的一只花鞋吧!”这一下,弄得丈夫傻了眼:“嘿!你这不是叫我出丑吗?一个男人穿一只女人的花鞋,让别人看见成啥样子?”妻子说:“如果你不换鞋,我就不让你去打猎。

因为我是怕你万一出什么意外,我寻找你时好有个标记。

再说,我穿上你的一只白鞋子,也好时时惦念你。

”妻子说着。

璐推不忍俊妻子过分伤心,便脱下了自己的一只白鞋,换上了妻子的一只花鞋。

璐推走了很远的路,才来到了呱录呱山。

他打了一天猎,猎获了不少的野兽。

晚上,他在松林间的草坪上架起一堆篝火,正要躺下歇息。

突然从对面的康特黑大山上,射来两道绿莹莹的寒光。

璐推知道事情不妙:“哎呀!这里果真有大蟒精!”他一骨碌从地上跳起来,急忙拈弓搭箭,要向蟒精射去。

但是一股难以抗拒的强大的吸力向他袭来,他顿时感到浑身变得软绵绵的。

就这样,骁勇强壮的年轻猎手璐推,身不由己地被蟒精吸进嘴里吞到肚里了。

东乡族文化东乡族的民间故事都有哪些

东乡族文化东乡族的民间故事都有哪些

东乡族文化东乡族的民间故事都有哪些东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间故事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下面是一些代表性的东乡族民间故事:1.《东乡族女儿杨柳枝》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讲述了东乡族女子杨柳枝与汉族青年张贵分别,但他们始终忠于自己的爱情信念,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团聚在一起的故事。

这个故事传承了东乡族人崇尚真爱和守护美好情感的价值观念。

2.《双头蛇的诅咒》这是一个关于勇敢和智慧的故事。

故事中,人们发现了一只凶猛的双头蛇,它用一只头吃东西,用一只头吐毒液,使人们生活陷入了危险之中。

后来,一个勇敢的东乡族青年运用智慧,打败了双头蛇,并解除了诅咒,使人们恢复了安宁。

这个故事传达了东乡族人勇敢面对困难并寻找解决方法的精神。

3.《皮影戏中的故事》东乡族的皮影戏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其故事内容多样。

其中有教育子女的故事,如《孝心在东乡》和《走走俏俏东乡土》;有关于红色革命斗争的故事,如《姜太公的故事》和《刘三姐·唤醒东乡》;还有一些寓言故事,如《大江飞虎翻颠山》和《公鸡踏天河》等。

这些故事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东乡族人对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观点。

4.《莫朗巴舞中的故事》莫朗巴舞是东乡族民间舞蹈的代表之一,舞蹈中的故事多以民间传说为基础。

例如,有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嫁给了一个外地来的青年后,由于思念家乡而开始跳舞的故事。

这个故事展示了东乡族人对家乡和文化的深情,以及他们通过舞蹈表达情感和寄托思念的情感。

以上只是东乡族民间故事中的一小部分。

东乡族传统文化极其丰富多样,民间故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故事,东乡族人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东乡族文化东乡族的民间故事都有哪些
导语:东乡族民间故事在中国有许多的民间故事,而这些民间故事大多都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中,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民间爱情故事他们都有着人们想要
东乡族民间故事
在中国有许多的民间故事,而这些民间故事大多都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中,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民间爱情故事他们都有着人们想要表达的内涵。

在东乡族也有着属于自己当地特色的民间故事。

一、东乡族民间故事的题材内容
东乡族民间故事大多是民众在封建社会制度下集体创作而成,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一)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压迫
东乡族形成于元末明初,由于元代的民族政策,回族人的地位一般都高于汉族,所以,东乡地区的社会较为稳定。

从清初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和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政策使东乡族人民深受统治阶级的镇压和迫害。

东乡族的民间故事从普通民众生活的角度出发,深刻地揭露官僚地主阶级的贪婪和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体现了人民群众积极反抗、顽强抗争的精神。

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有《三个县的衙役》、《新媳妇驱鬼》、《尕孙子》、《背地的故事》、《俄晃祖哈》,还有“玉斯哈的故事”系列中的《三不做》、《打饿虫》、《怜悯》、《撒谎》、《二两银子的工钱》等。

(二)爱情故事
这类故事主要通过描写青年男女曲折的爱情,表现东乡族青年美好的爱情观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这类作品有《双双金鸟》、《蛤蟆姑娘》、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