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合集下载

瑶族八大习俗

瑶族八大习俗

瑶族⼋⼤习俗 瑶族是中国传统的⼀个民族,他们民风⾮常的淳朴,很多⼈都是居住在⼭区居多。

关于瑶族的习俗风俗,你有了解过吗?下⾯是百分⽹店铺为你收集介绍的瑶族⼋⼤习俗,⼀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吧。

瑶族⼋⼤习俗介绍 1、瑶族的饮⾷习惯 瑶族居民的主⾷以⽟⽶、⼤⽶、红薯等为主。

⽇常菜肴有黄⾖、饭⾖、南⽠、辣椒和家禽家畜等·⼴西⾦秀⼤瑶⼭瑶族利⽤“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桂北地区的⼀部分瑶族盛⾏“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姜、辣椒、⾷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炒⾖、⽶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

瑶族是⼀个古⽼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个省区的⼭区,是中国南⽅⼀个⽐较典型的⼭地民族。

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和药材。

过去,瑶族常在⽶粥或⽶饭⾥加⽟⽶、⼩⽶、红薯、⽊薯、芋头、⾖⾓等。

有时也⽤“”烤“的⽅法来加⼯⾷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笋、烤嫩⽟⽶、烤粑粑等。

2、瑶族的建筑 瑶族房屋建筑因地⽽异,形式多样。

⼀般⽽⾔,依深⼭密林⽽居的瑶族多就地取材,采⽤”⼈“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居住在坡度⽐较⼤的⼭岭地带的瑶族,多采⽤”吊楼“式建筑;居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为⼟⽊或泥⽊结构,与壮、汉族住宅相同;聚居⼭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

⼤的村落⼭寨,房屋从⼭脚叠到⼭腰,甚⾄叠到⼭顶,民族风格独特。

瑶族房屋建筑⼀般分为三个部分,即住房、粮仓、寮房。

住房⼀般是⼀栋三间,中设厅堂,卧室设在两侧或中室后部,前部为灶堂或⽕堂。

粮仓多⽤⽊板密封成堡垒形,⽤来贮藏⽟⽶、稻⾕,⼀般设在屋外或村旁,甚⾄有的设在数⼗⾥的⼭野⽥间。

寮房多数是建在村寨旁边,⽤茅草搭盖,⽤以存放柴草或储存物件等。

3、瑶族的婚俗 ⾃古以来,男⼤当婚,⼥⼤当嫁都是适龄男⼥必说之事。

中国传统,⼥⽅嫁给男⽅,⽣的⼦嗣岁随⽗亲姓,这也成为千百年不变的规定。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彝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明。

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文化的独特习俗,彝族也不例外。

那你知道彝族有哪些风俗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彝族特有的民族风俗,希望大家喜欢!彝族独特的婚俗定亲及娶亲过去,黑彝以牛马金帛为聘;白彝以酒、布、银钱为聘;乾彝以酒、麻布、炒面为聘。

解放后,聘礼从简。

一般是青年男女定亲后,男方请人去和女方父母说亲,只需带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

然后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亲,一般是带二三丈布,二三十元钱,布和钱都是给女方的。

过了三个月,男方还要买三支青布或蓝布、一块肉、一瓶酒去女方家,这些东西都是给女方父母的,称为“递小礼”。

男方请毕摩择日子,择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

这次去,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给女方买点结婚用品,称为“压八字”。

女方的父母为孩子准备嫁妆,一般是做一个橱柜、两个装面柜、两只箱子、小桌子三张,大桌子必配齐八个凳子,二号饭桌、小号饭桌只配备四个凳子;还要配制二套被褥、洗脸盆、口缸、毛巾等。

男方在讨亲时,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头、鞋子、针线等,由作陪郎的娶亲人背到女方家。

这些东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请个歌师来喝“娶亲歌”时,唱到一样才拿出一样。

如果歌师唱错,娶亲人便将唱错的东西拿出来在歌师眼前绕三转,笑眯眯地装进自己的包包,不给新娘,也不还新郎,娶亲人自己得。

如果歌师要的东西唱准确了。

娶亲人拿不出来,歌师就用一个簸箕在娶亲人头上打三下,引得客人们哄堂大笑。

娶亲人和女歌师对唱下去,女歌师要把娶亲人唱败,娶亲人才乖乖地把背箩放在堂屋中间。

然后,女歌师唱着裤子就拿出裤子,唱着衣褂就拿出农褂。

泼水迎亲彝族姑娘出嫁时,姑娘的姊妹兄弟和同辈的青年男女可以用水浇波迎亲者。

比较大的彝族寨子,在姑娘出嫁的前十天,寨子里的青年男女。

就砍些木桩钉在路两旁,然后用野藤控成绊索。

等迎亲者到来时,就用路边早就准备好的几十桶水。

民族风俗习惯模板

民族风俗习惯模板

汉族汉族历史悠久,世代传袭,逐渐形成了民族传统节日的一个完整体系。

一年之中,其主要节日,按农历顺序排列有:正月初一为元旦,即春节。

正月初七为人日。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叫元宵节或灯节。

二月十二为花朝节,又叫百花生日。

三月三为上已节,又叫修禊节。

三月还有清明节、清明前二日(或一日)又为寒食节。

四月初八为佛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

七月初七为七夕,叫乞巧节或女儿节。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叫鬼节。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十一月有冬至节。

十二月最后一天的晚上为除夕。

另外还有社日,又分春社和秋社,是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伏日,祭祀以隐代避盛暑;腊日,祭百神以逐疫。

汉族节日发展至今,最兴盛、隆重、热闹,最有群众基础的是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一般从腊月办年货、掸尘、送灶君、挂年画、贴春联开始,经除夕吃团圆饭,俗称“年夜饭”,守岁到正月初一过春节形成高潮。

春节期间主要活动是“拜年”。

长辈一般要给后辈若干“压岁钱”,男女老少均穿新衣,盛装打扮。

节日期间开展多种文娱体育活动。

节日禁忌特多,如不能扫地,不准讲不吉利的话,不要女人下厨,多为讨彩求吉。

现除破除了一些迷信习俗外,其余均盛行不衰。

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古代汉族这时还开展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蹴鞠(即踢足球、打马球)等文体活动。

有的还有踏青和插柳的习俗。

现在除祭扫祖墓外,青少年学生还要祭扫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

节日食品南方多为清明果。

端午节主要习俗是家家户户要包粽子、吃粽子,要在门上挂菖蒲、艾叶,屋角喷洒雄黄酒;小孩要挂香袋并在额头上用雄黄酒画一个“王”字;大人喝雄黄酒。

主要活动是龙舟竞渡。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是吃团圆饭、吃月饼、拜月赏月。

尚农务本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

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

少数民族待人接物的礼仪和风俗习惯(2)

少数民族待人接物的礼仪和风俗习惯(2)

少数民族待人接物的礼仪和风俗习惯(2)推荐文章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有哪些热度:有关现代礼仪论文范文怎么写热度:商务礼仪与谈判总结热度:酒店总台接待礼仪热度:世博会接待礼仪最新热度:俄罗斯族很讲究礼节,见面时要打招呼,或鞠躬行礼、握手。

在社交中,接吻礼节也比较盛行。

到俄罗斯族家作客时,要先敲门,进了屋子要摘帽,坐在主人让给的座位上,不能坐床。

在给人递烟时,不得单独递一支,而要递烟盒,点烟时,不能一根火柴点三个人的烟;吸烟借火时,不能拿对方的烟。

妇女在长辈或客人面前,必须戴头巾,以示尊重。

最隆重的传统礼节是用面包和盐迎接客人,象征善意和友谊。

吃饭用过的刀、又、勺不得放在桌布上,要搭在盘沿上。

俄罗斯人忌送黄色礼品,认为黄色表示不忠诚,蓝色代表友谊。

彝族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凡有客至,必杀牲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的饮食,大部分是肉食和奶食。

奶制食品多种多样,如酥油、奶屯僭、奶皮子、奶酪等。

他们制做的马奶子是名贵的饮料;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

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

每逢节日喜庆时都举行传统的刁羊、赛马和姑娘追等娱乐活动。

侗族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

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的风俗习惯(15篇)春节的风俗习惯1春节的风俗习惯东北——北疆悠久的继承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替代),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也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祥的事都破损,有驱灾避邪之意。

年夜饭后吃冻梨由于东北天气严寒,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

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经由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适口,果汁富足,年夜饭后吃这种梨不仅可口,还能起到解酒、解油腻的作用。

年三十点长寿灯东北人家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整夜通明。

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停。

此外还有正月不剪头、月朔初二不扫地等习俗。

华东——缠绵水乡的温柔点岁灯汉族节日旧俗,这一汉族节日旧俗流行于江南部分地区,一般在除夕或正月初一至初五举行。

在此期间,夜间卧室里通宵燃灯,称“岁灯”。

一般在屋柱脚、床下、桌下、灶下点灯。

多用红萝卜切成段作盘,插上小蜡烛,也有用陶器盛油点灯的,是除夕守岁的一种活动,还要贴春联,放爆竹、唱辞岁歌、饮分岁酒、吃岁饭等。

接青龙这一习俗广泛流行于浙江杭州地区。

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各路龙灯集中到吴山龙王庙,挂红点睛,称为“龙灯开光”。

打年糕打年糕这是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

年糕谐音“年高”,寄予了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对老人还有“年高”长寿、对小孩有“年年长高”之意,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过年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除夕夜那天,有的家里还会做些糖年糕。

手巧的一些人还会把年糕雕成鸡、鸭、元宝等形状,寓意着来年家里甜甜蜜蜜。

听花鼓戏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又是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所以在春节期间常用来增添节日气氛。

中国的风俗习惯

中国的风俗习惯

中国的风俗习惯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篇一: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1、元旦(春节)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

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日。

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

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

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

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

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及春季的开始。

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

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鸡、放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

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新年。

解放初,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

然农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

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息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的习俗庆贺节日。

《渊鉴类函.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

”又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

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新疆民族风俗习惯介绍汇总三篇

新疆民族风俗习惯介绍汇总三篇

新疆民族风俗习惯介绍汇总三篇新疆民族风俗习惯介绍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千百年来,新疆各族人民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共同开发、建设和保卫了美丽的新疆,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生动事例。

《大河百川――新疆民族团结故事》一书,就是将这些故事一一列举出来,为我们提供了一本民族团结的生动教材。

这些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亲人》和《张骞通西域》。

《亲人》讲的是岳普湖县的__族__铁里瓦尔得,收养了一个从四川省江北县的汉族孩子陈建宏。

尽管铁__夫妇受着外界的许多压力,但也含辛茹苦地把他养育__。

如:陈建宏是四川人吃不惯新疆饭,铁__夫妇就专门给他做米饭,炒鸡蛋,做蛋汤;有时还给陈建宏买牛奶,炖母鸡。

陈建宏是四年级的学生,但这个县的汉族小学只有一年级,于是铁__帮助陈建宏自学。

而陈建宏也知恩图报,上班后不仅按月交给家里钱,还一分一厘地攒钱,并用自己攒的钱为铁爸爸买了一辆自行车和一台收音机。

他不仅帮小妹妹学习语文、算术,还给大妹妹举办了婚礼。

在陈建宏得肝病时期,两个妹妹也轮流看守,异族兄妹比亲兄妹还亲啊。

不光是两个城市,邻里之间,一个班,还是一个年级,民族之间都要互相帮助。

《张骞通西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讲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十八年,考察了许多国家,把西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__、经济等都向汉武帝作了详细的汇报,为汉朝反击匈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来往。

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因积劳成疾而溘然长逝。

我们应该像张骞一样为了民族团结、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而宁可__自己。

这些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团结的故事,犹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各民族大团结的滚滚洪流,是新疆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宝贵财富和源泉动力。

我们应该把这些故事告诉每一个人,大家一起发扬民族团结的精神。

新疆民族风俗习惯介绍 2新疆特产:葡萄西域种植葡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

满族风俗习惯基本介绍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

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

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

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

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

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

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满族的饮食,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

满族的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玛”至今仍是广大人民吃的点心。

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

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

满族居民过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后由窗户抬出;一般行土葬。

满族重视礼节。

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干”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

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

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

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

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

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人口最
多。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也不同,所以了解越多的民风民俗,越
不会得罪人或者不会犯了人家禁忌。了解了各地的民风,在生意场上,谈成生
意的几率就大些。

在这里,过节吧简单整理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助。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
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
节日。

达斡尔族年年高。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
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
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
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蒙古族酒肉不尽。过春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
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
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壮族的迎英雄。春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
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
2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
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
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

哈尼族,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
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
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
的节日景象。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
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
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
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围炉” ,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
“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

满族挂旗过年。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
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
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
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
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
3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由于我国民族较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不管怎么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千姿百态,各呈异彩,和睦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