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房屋特点和服饰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布依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风俗,这些传统文化是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布依族的传统节日1、花山节花山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二月初八至十五日之间举行。
花山节是布依族人民向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的重要节日。
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在花山上祭祀神灵,同时还会举行各种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非常热闹。
2、龙船节龙船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至十五日之间举行。
龙船节是纪念古代抗击外敌的英雄伍子胥的节日,也是布依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的重要节日。
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在河流或湖泊上划龙船,同时还会进行各种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
3、八月会八月会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
八月会是布依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的重要节日,也是布依族人民传统的婚嫁日。
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进行各种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还会在晚上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二、布依族的传统风俗1、布依族的服饰布依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男女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
男子一般穿着长袍和裤子,头戴斗笠或圆帽,腰间系着腰带;女子则穿着长衣和长裙,头戴花环或发饰,手戴银饰,脚穿布鞋或草鞋。
布依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繁复,体现了布依族人民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2、布依族的婚俗布依族的婚俗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般来说,布依族的男女在婚前会进行长达一年的相互了解和交往,以确保彼此的感情。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先到新娘家中行礼,向新娘的父母表达敬意,并领取新娘。
之后,新郎和新娘要到祖先的祠堂中献上祭品,祈求祖先保佑他们的婚姻幸福美满。
最后,新婚夫妇要在家中进行庆祝,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分享喜悦。
3、布依族的饮食布依族的饮食以米饭、玉米、薯类等为主,以糯米饭和酸菜为特色。
布依族人民喜欢吃辣,因此辣椒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傣族的特点

傣族特点主要体现在服饰、建筑、饮食、语言文化、节日等方面。
下面从三个方面介绍傣族的风俗习惯和特点。
1.服装:傣族是云南省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
傣族人居住的地方大多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因此,服装充分体现了气候温暖、山林茂密、物产丰富的特点。
它不仅注重实用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意义。
它能反映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性格和民俗。
苗条的傣族女孩们把黑色和明亮的发髻放在头后,在紧身上衣和花裙子之间系上银色腰带。
她们挺拔优雅,就像古典淑女的魅力。
2.饮食:习惯于早上和晚上吃饭。
其主食、副食和菜肴丰富多彩,具有品种多、酸辣可口的特点。
傣族生产的粳米和糯米不仅体积大,而且含油,糯米的粘度也大。
日常肉类包括猪、牛、鸡和鸭,不吃或少吃羊肉。
生活在大陆的傣族人喜欢吃狗肉,擅长烤鸡和烤鸡,他们非常喜欢鱼、虾、蟹、蜗牛和其他水产品。
3.节日:著名的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第一天和第二天是送走旧东西的意义,最后一天是迎接新生活的体现。
通常在清明节后的第十天举行。
男人和女人泼水,互相祝福。
它象征着“最好的一天”。
在泼水节的传播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其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泼水节更多的神奇意义和民族色彩。
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的详细介绍

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的详细介绍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全国有超过300万人口分布在云南省、贵州省、湖南省以及广西北部等地区,也称广西苗族。
苗族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史前的苗籍就可追溯至商朝,享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结合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内容,详细介绍苗族。
一、苗族的风俗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主要体现在社会生活中。
一般情况下,苗族在婚礼、葬礼、春节、成年礼、节日以及一些祭祀活动等都有相应的风俗习惯。
婚礼风俗:在苗族,婚礼是一种复杂的仪式,其目的是表达新组建的家庭的喜悦,也可以说是家族的重要仪式。
苗族的婚礼一般分为十八个步骤,其中有灯调、赠财、祀祖等程序。
葬礼风俗:葬礼是苗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礼俗,多以请朋友们相聚、叩首悼念、赐酒请人、鼓唱悲歌、拆棺行走棺等程式为主。
春节风俗:春节是苗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苗族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装扮布娃娃、发红包、互赠礼物等,以表示对新年的祝福。
二、苗族的语言苗语是苗族的母语,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一种,一般分为碧苗语、宁苗语、景颇苗语三个大支系,用途有许多,包括苗族的宗教信仰,文学审美观念、社会秩序,节日庆典等都以苗语为主。
三、苗族的节日苗族人民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有关农业活动的“祭祀俗”等。
春节:春节为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1月1日是苗族的春节,有着长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会有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如灯调、唱歌、跳舞等,来迎接新的一年。
元宵节:元宵节是一个民间节日,主要用于表达对家庭和社会的祝福。
苗族人会在此时做许多准备,如烹制美味的元宵、点起灯笼、贴春联等活动。
四、苗族的服饰苗族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衣着文化富有色彩,可以分为民族服饰和日常穿着两大类。
民族服饰,如婚礼、成年礼、节日庆典等服装,都会根据具体情况订制,呈现苗族的独特风情。
而日常服饰,则以华夷衣裳为主,由上衣、裤子、头巾等组成,十分美观大方。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1、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3、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
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
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
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
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
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
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
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风格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一、民族建筑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白族的房屋多采用白色石灰墙,内部有三开间,正面设有一个照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彝族的土掌房:彝族的房屋多为夯土建筑,结构简单但十分坚固,适应山地气候。
傣族的竹楼:傣族传统住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多为两层,下层空出,上层住人,既防潮又防野兽。
二、民族服饰彝族: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胸襟、背肩、袖口上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嵌银泡。
纳西族: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下着长裤,披“披星戴月”羊皮披肩,既美观又实用。
白族:白族男子常穿蓝色长袍,女子则穿色彩鲜艳的上衣和长裙。
三、语言文字多语种环境: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 3 个民族使用汉语文外,其他 22 个少数民族使用 26 种语言,14 个民族使用 22 种文字。
纳西族东巴文:东巴文是纳西族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已有上千年历史。
彝族文字:彝族有自己的传统文字,其十月太阳历与玛雅文明相媲美。
四、音乐舞蹈芦笙舞:彝族、苗族等民族都有芦笙舞,这种舞蹈动作优美,常在节日、婚礼等场合展示。
傣族孔雀舞:孔雀舞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舞者通过手势和脚步模仿孔雀的动作。
纳西古乐:纳西古乐保存了许多唐宋元明时期的古老音乐曲目,被誉为“音乐活化石”。
五、传统节日彝族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点燃火把庆祝丰收和祈福,活动包括篝火晚会、火把舞等。
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以示祝福,祈求来年丰收和幸福。
白族三月街:三月街是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集市,人们会进行赛马、歌舞表演和文化商品交流。
六、宗教信仰多元宗教共存:云南是中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各种原始宗教信仰共存。
藏族藏传佛教:云南的藏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如转经、祈祷非常普遍。
纳西族东巴教:东巴教是纳西族特有的一种宗教信仰,结合了多种文化和宗教元素。
纳西族民俗风情介绍

纳西族民俗风情介绍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束河、北盘江、道和、青龙等地。
纳西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下面将对其进行介绍。
一、服饰与饰品:纳西族的传统服饰以男人穿着蓑衣和长裤,女人则穿着长袍,头戴百褶巾为主。
男人的蓑衣由斑驳的星图和花纹点缀,而女人的百褶巾则独具特色,色彩繁杂而富有层次感。
纳西族的饰品也非常精美,男女通用的有吊坠、耳环等,女性还会佩戴手镯、发簪等。
二、婚姻习俗:纳西族的婚姻习俗非常独特。
在传统婚礼上,男方一般要在早晨由朋友抬起一个门板,象征着“挣门”的过程。
而女方则需要派出好友来接新郎,称为“挣马”。
除此之外,纳西族的婚礼还有许多其他仪式,如交换礼物、举行拜堂等。
此外,新婚夫妇还需要在婚后三天内跳一次“鸟舞”,象征着生活的开始。
三、节日与庆典:纳西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月街”。
每年的农历三月份,纳西族会举行一次盛大的节日庆典,游客和居民会带着花束和香炉,沿着大街游行,同时还会有各种表演和传统音乐。
此外,纳西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祭祀节、农耕节等。
四、民间音乐与舞蹈:纳西族的音乐和舞蹈也具有其独特的风格。
在传统音乐方面,纳西族以著名的“丽江古乐团”而闻名。
他们演奏的乐器有笛子、琵琶、二胡等,音乐旋律悠扬、富有情感。
而纳西族的传统舞蹈则形态各异,有舞龙、舞狮、舞腰鼓等。
五、手工艺品:纳西族的手工艺品也非常有特色,如木雕、石雕、织锦等。
纳西族的木雕以其线条流畅、造型生动而著名;石雕则多用于制作印章和神像等;而织锦则是纳西族女性的重要手工艺,制作精细、色彩鲜艳。
六、传统习惯与信仰:纳西族有许多传统的习惯和信仰。
例如,纳西族人们习惯在夏至节清晨用柳枝扫去门前的“血角”(指沾染到厄运的气息),希望获得好运;纳西族还有一种叫作“坑儿祭”的信仰仪式,为了寻求农业和养蚕的顺利,人们将猪脸画在墙上,并献上食物祭祀。
总结:纳西族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其服饰、饰品、婚姻习俗、节日庆典、民间音乐与舞蹈、手工艺品以及传统习惯与信仰都展现了独特的纳西族文化。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蒙古族蒙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乂富有传有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占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了二每年七、八万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U,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用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蒙占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
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
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
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
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c蒙3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占族习惯。
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占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2、I可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卜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占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I可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乂称大开斋。
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
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LL由于散居的原因,使I口I族在服饰上最具仃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矛,也仃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以成为民族标志,平I」也随处可见。
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披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3、苗族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苴管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大约有400多万人。
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风俗习惯十分丰富有趣。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一、家庭和家居在蒙古族的家庭中,各个成员的关系非常亲密。
通常,家庭是多代同堂居住的。
一般情况下,祖父母会居住在家中,并积极参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会为家庭提供智慧和经验,更会传承蒙古族的文化和传统,让家人们了解和继承这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蒙古族的家庭多半是蒙古包或皮帐篷,这种居住方式就像是蒙古人民的象征。
蒙古包是一种圆形的帐篷,里面有一个火炉,可以用来做饭、取暖和照明。
皮帐篷则是用羊毛和羊皮制成的,结实耐用,非常适合生活在荒凉的草原上。
二、服饰男性和女性的服饰在蒙古族中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都非常喜欢穿上五颜六色的服饰。
男性通常会穿长长的袍子、宽松的长裤和厚重的靴子。
他们也喜欢带上配有大尺寸银币的帽子和卡拉瑟(即蒙古国标志性的脚链)。
另外,男性也会像贵族一样穿上可爱的金银项链和手镯。
女性则穿上漂亮的长裙和羊皮马靴,这些服饰颜色明亮且充满诗意。
女性们还喜欢戴上漂亮的项链和耳环,这些珠宝为她们的穿着增添了光彩和魅力。
三、婚礼习俗在蒙古族中,婚礼是非常盛大的,通常会持续几天时间。
在婚礼期间,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踩踏、唱歌、跳舞和射箭比赛等。
另外,新娘和新郎通常会在马上遨游,举办一场盛大的“新婚巡马”仪式。
这个仪式的意义是象征着蒙古族人的独立和自由,新婚夫妇能够在马上翱翔,在草原上享受自由和美好的生活。
四、节日和庆典蒙古族人非常重视节日和庆典,并且在这些时候会尽情地享受和狂欢。
例如,“那达慕”节是蒙古族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它象征着蒙古之王盖世太保的诞辰。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看到许多精彩的活动,例如摔跤、射箭、马术表演等等。
人们还会穿上盛装,唱歌、跳舞并尽情地狂欢。
另外,蒙古族人还会在“萨卡尔”节庆祝新年。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点燃篝火,唱歌跳舞,象征着新的一年中光明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房屋特点和服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维吾尔族:男子多穿长袍,称袷袢;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称朵帕; 节日:肉孜节、古尔邦节、那吾鲁孜节壮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惯;节日:中元节、牛魂节、三月歌、吃立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节日: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黎族:妇女耳环多且重,熟称儋耳,男子以红或黑布缠头,称吊襜节日:三月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苗族:自由对歌,恋爱节日:芦笙节、苗节、春节、四月八、吃新年、龙船节、清明节等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以糌粑为主食,献哈达节日: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沐浴节、萨葛达瓦节等彝族:男子头顶留一小块头发,称天菩萨节日:火把白族:信仰佛教,以白色为贵节日: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鱼谭会等纳西族:披羊披肩节日:三朵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傣族:孔雀舞节日: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撒拉族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毛南族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
还有插种节、新米节畲族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保安族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羌族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
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少数民族的房屋特点1.蒙古族:住蒙古包即毡包~“包”满语“家”“屋”的意思。
2.回族:与汉族基本相同~砖木结构瓦房。
较有特点的是门前或客房中可见阿拉伯文书写的条幅、中堂等,但不挂人像,。
3.藏族:碉房为主要住房样式之一~平顶狭窗土石结构房屋~一般为一层。
另有牧区的帐篷也为住房样式之一。
4.维吾尔族:多为土结构方形平房、矮小、四壁无窗、向北开门~屋顶平坦并开有天窗~多有庭院栽花木果树。
5.苗族:以吊脚楼最具特色~多建于斜坡~分两层或三层。
其余多为以竹编泥糊做壁~以草为顶的平房。
6.彝族:多是土木结构平房。
俗称土掌房。
分三间~中间开大门做厨房~左为主人右养禽畜或放杂物~也有二三层楼建筑。
7.壮族:竹木结构“干栏”式建筑~“干栏,干阑,”又称“麻栏”~“栏”状语“屋”之意木柱竹柱建离地底架~之上建住宅。
8.布依族:木结构~一般称“半边楼”。
依山傍水~利用倾斜地势建成~一半楼一半平房故而得称。
9.朝鲜族:木结构平房~屋顶四面倾斜用稻草、谷草或瓦片覆盖~墙壁用泥沙混合而成~内外皆用白灰粉刷。
10.满族:土木结构~一般是三间或五间~中间开门~两旁为窗。
以土筑墙~“章茅”铺顶并以草绳泥灰固定。
11.侗族:全部木质结构~多为外廊式二至五层鼓楼~一般多为宝塔形~另有一种廊檐相接若干栋连在一起。
依坡傍河的寨子多建吊脚楼。
12.瑶族:多为竹木结构的草房~一般是一楼一底。
楼下住人楼上屯粮储物或供男人居住。
13.白族:多为砖木或木石结构的两层楼房~前出廊格局山墙到顶并高出屋面~俗称“封火墙”。
14.土家族:砖木结构~一般是一正两厢~厢房做成吊脚楼。
正屋中间为堂屋。
15.哈尼族:类似彝族以土木结构的“土掌房”为多见~也有类似壮族的“干栏”式竹木结构的楼房~一般分前后两间。
16.哈萨克族:一般主毡房~少数住瓦房。
17.傣族:竹结构楼房,称“竹楼”。
以数十,一般是24到40,根竹子支撑~离地七八尺处铺楼板或竹篾~顶上盖草排,现改用砖柱瓦顶,。
18.黎族:竹木结构草房。
金字形屋顶~上盖茅草。
旧式住房为“船形屋”~竹木扎架构成~状如船篷因而得名。
19.傈傈族:于黎族相似~但也有木结构的楼房用长约1-2丈的方木料垒成~形似木匣。
20.佤族:以木、竹和茅草为主要材料~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少量瓦房。
也有与傣族架空“楼房”相似的地区。
21.高山族:木结构草房。
木板围墙~沿海房屋用厚木板外墙砌卵石~屋内地面下凹2-3米故屋檐仅离地1米左右。
22.拉祜族:竹木结构的桩上房屋-掌楼。
上下两层。
楼外设小台晾晒谷物~楼上住人~楼下养牲口或存放木材。
23.水族:木结构为主~屋顶用瓦、杉皮或茅草覆盖~结合处不用铁钉。
一般分平房和楼房两种。
24.东乡族:土木结构平房~室内陈设简单~普通人家炕上铺毡或席子~富人家才有箱、柜、桌、椅等物。
25.纳西族:木楞房~一般用圆木架起~成四方形~顶盖木板~房门低矮。
26.景颇族:竹结构草房~多为长廊形。
分上下两间~楼下是养家禽~大牲口则另建厩栏。
27.柯尔克孜族:旧时住毡做的帐篷~称为“勃孜吾”适季迁徙。
今已定居~一般为新建土平房。
28.达斡尔族:一般为只有们没有窗户的“柱克查”~类似鄂伦春族的“撮罗子”。
现在大多住满族式的脊草木房。
29.仫佬族:泥墙瓦顶~茅房不多见~福者亦有楼房~并筑有坚固碉堡。
30.羌族:碉楼~多为石结构的方形平顶屋~不规则的乱石砌墙只用粘土泥巴接缝~高达十余丈。
31.布朗族:竹结构楼房。
四壁用竹片编成~以茅草盖顶。
32.毛难族:木石结构的房屋。
以石块筑成墙基~以木做栋梁~造地板和楼壁。
有平房也有楼房。
33.仡佬族:通常有土筑房、篾织房或石砌房三种~俗称“塌塌房”,檐下墙壁矮小,或“千脚房”,三角形~屋檐触底,~另有“穿斗房”又叫高架房。
34.锡伯族:三间至五间~大门多向南开。
35.阿昌族:以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常见。
36.普米族:以“木楞房”为主~墙壁用圆木重叠垛成~顶盖木瓦~四角立大柱~中央立一方柱。
37.塔吉克族:多为土木结构的正方平顶房屋。
墙壁用石块、草皮砌成~顶部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
牧民则住毡房或筑土屋。
38.怒族:长方形木结构板房~一般为两层~楼上住人~楼下管牲口。
另有较矮小的竹篾房。
39.乌孜别克族:一般为土木结构平顶长方形房屋~墙壁较厚~砌有图案形的壁龛。
40.俄罗斯族:多为土木结构房屋~屋顶用麦秆覆盖~室外有院落。
41.鄂伦春族:一般著一种非常简单的帐篷“撮罗子”鄂温克语称作“仙人柱”。
用25-30根松杆搭起成伞形~适于迁徙。
42.崩龙族:又称“冠盖式住房”形似孔明帽的竹木结构的矮脚竹楼。
木材做框架~竹子做围棚~茅草盖房顶。
43.塔塔尔族:一般是平顶土房。
44.独龙族:竹木结构矮楼房。
木楼多用十根圆木自下而上垒积固定成墙~四壁无窗~顶盖茅草或木片。
45.赫哲族:常见的有“胡如布”“希日兔克”“撮罗昂库”“阔恩布如昂库”“博苏昂库”“温特合”和“卓”等平房样式。
46.门巴族:石结构人字形木顶或竹顶的两层小楼。
47.珞巴族:旧时住简陋竹木茅舍~民主改革后从深山密林出来~重建新家园.48.基诺族:一般为竹结构的草房。
分两种~一种是父系家庭居住的竹楼~另一种是由父系大家庭成员集体居住的“大房子阿昌族:阿昌族聚居于云南。
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男子缠藏青色包头。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
未婚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缠高耸的包头。
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
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
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
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保安族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
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
布朗族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脚裤。
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
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布依族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
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
zhang zhuzhang zhu主要分布在我国xi zhang、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
zhang zhu服饰的基本结构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穿这种肥大的衣服夜间可以和衣而眠,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又便于起居,白天气温上升,便可脱出一条臂膀,方便散热。
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成了zhang zhu服装特有的风度。
妇女通常梳发辨,戴头饰和发套,各地男女均穿氆氇或牛皮靴。
朝鲜族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
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
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
朝鲜族妇女的结婚礼服~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好象彩虹在身。
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
朝鲜族男子常穿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多穿鞋头尖而跷起的船形胶鞋。
达干尔族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多的民族之一。
达干尔族的服装式样以袍式为主,为便于骑马,袍前后两面开衩。
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
达干尔族妇女的发式和装饰品各地不一,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布包头,有的戴头饰.傣族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
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
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
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
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
德昂族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西南部,其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德昂族男子多穿蓝、黑色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青年男子戴银项圈等饰物。
妇女上着蓝、黑色上衣,下着筒裙,在腰部佩戴数个腰箍。
东乡族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
东乡族服饰与当地的汉族和hui族相近,妇女一般穿zhang青色和黑蓝色布衣,外加一件齐膝的布坎肩;男子穿短衣、肥裤和坎肩,也有穿长袍的。
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头盖分绿、黑、白三色。
侗族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临地区。
侗族服饰分为南北两种类型。
生活在北部地区的侗族男子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妇女上着无领衣,银珠大扣,下着裤。
南部的男子多穿对襟衣,裹绑腿,头缠亮布;女子上着紧身衣,下着百褶裙,或上着短衣,下着长裤,盛装时着鸡毛裙。
侗族妇女喜爱银饰,以多为美,以重为贵。
独龙族独龙族世代聚居于云南的独龙河两岸。
独龙族喜欢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既有古朴的山林风韵,又有现代时装魅力。
独龙族男女均喜欢用染色红藤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妇女头披大花毛巾。
俄罗斯族我国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的移民和苏联归国华侨的后裔,其服饰较多地保留着俄罗斯人的传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