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与黄自》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小结与体验
* 整首歌曲以“问”的口气,向人 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 问题,耐人寻味。
* 体验新知:唱一唱第二乐段。
* 第二乐段点明 “问” 的主题,抒发了作者怎样 的情怀?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认识他
黄自
黄自
(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 家。他是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作 曲家之一。他为中国造就了大批 专业音乐人才。 是我国第一位系统地传授欧洲近 现代音乐创作技术理论的作曲家; 把西方作曲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
歌 》
黄 自
八、山在虚无飘渺间(女声三声部合唱) 九、西宫南内多秋草(未谱曲) 十、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四声部合唱及男低音独
唱)
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
拓展与探究
欣赏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与第三乐章 《渔阳鼙鼓动地来》进行对比,并谈谈你的感受。
强弱力 厚重
中速 度对比 低沉
变化较 凝重 大
*包括独唱、合唱及重唱。
*其篇幅较大,具有戏剧性和史诗性。
清
一、仙乐飘飘处处闻(混声四声部合唱)
唱 剧
二、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三声部合唱及女高音和 男低音的独唱、二重唱) 三、渔阳鼙鼓动地来(男生四声部合唱)
《
四、惊破霓裳羽衣曲(未谱曲)
长 恨
作 曲
五、六军不发无奈何(男生四声部合唱) 六、宛转蛾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 七、夜雨闻铃肠断声(未谱曲)
请试着给大家讲讲《长恨歌》的故事 《长恨歌》
白居易 诗
• 诗写的唐玄宗和杨 贵妃的爱情悲剧, 但主题是统治者 “重色”必将“倾 国”,具有警世的 意义。
渔阳指今天的天津蓟县。 鼙鼓,骑兵用的小鼓。公
鼙 元755年安禄山于渔阳举兵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公开课萧友梅与黄自

渔阳鼙鼓动地来
* 完成表格并思考:在“恨”字背后,体现 了人民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稍快
由弱 到强
浑厚
悲痛 愤慨
进行曲
* 民族危亡之际,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和日趋高涨的民族意识。
对比欣赏
*速 度 *力 度 *音 色 *情 绪 *风 格
* 对比欣赏,完成表格:
稍慢
弱
柔和 空幻 淡雅 缥缈
五声音阶 民族风格
第一个问句
*作者真不知道自己是谁吗?
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第二个问句
*作者在提醒人们什么?
莫要虚度光阴
第三个问句
* 这句的句幅和力 度相较于前两句 有什么不同?
句幅拉伸 力度加强
第三个问句
*歌词中透出怎样的情绪? 忧愁 愁闷
力度加强,句幅拉伸,更加中了愁闷 的情绪
第四个问句
*音乐的力度有何变化?加强了哪两个字? 音乐用两个连续三连音推到“江山” 二字的高潮部分
* 1932年,正是我国处 于内忧外患的危险关头, 两位作者写这部清唱剧 有借古讽今的意图。
音乐小知识—清唱剧
* 多乐章大型声乐 套曲,包括独唱、 合唱及重唱。在演 唱方式上,清唱剧与 歌剧相似,并由管弦 乐队伴奏。其歌词 内容、各乐章间有 较强的连贯性。与 歌剧不同的是它突 出合唱作用。
* 歌曲一共分为几个乐段?
* 代表作有歌曲《问》、《国立音乐院院歌》、《抗 敌歌》,大提琴曲《秋思》等。
* 创作于1921年左右, 1922年最初发表于萧友 梅的第一本歌曲集《今 乐初集》——我国作曲 家出版的第一本带钢琴 伴奏的五线谱创作歌曲 集。 * 当时的中国内有军 阀混战,外有列强虎视 眈眈,可谓内忧外患。
思考: * 演唱形式? * 混战、山河残破、 国家沉沦的时刻, 这首歌曲作者想 问出怎样的结果 来?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公开课第二十七节 萧友梅与黄自

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 中国第一本初级音乐教材《复兴 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 中国第一本专业音乐教材《和声 学》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编著专业教材, 命名“赋格”与“配器”等名称,造 就了大批专业音乐人才。
《长恨歌》
韦瀚章词 黄自曲 作于1932年夏秋,我国第一部清唱剧。
第一乐章《仙乐风飘处处闻》(混声四部合唱) 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三部合唱) 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男生四部合唱) 第四乐章《惊破霓裳羽衣曲》(林声翕补写) 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男生四部合唱) 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 第七乐章《夜雨闻铃肠断声》(林声翕补写) 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女声三部合唱) 第九乐章《西宫南内多秋草》 (林声翕补写) 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四声部合唱及男中音独唱)
《长恨歌》的诞生填补我国合唱教材中本国作品的空白,另 一方面虽取材于历史题材,但其主题具有警世的意义,也反 映了正当民族危亡之际,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日趋觉醒的 民族意识,两位作者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讽刺时政。
稍 强弱有 沉重、 悲
快 致、由 浑厚
剧
弱至强
性
进 行 曲
稍 强弱有致、 快 由弱至强
时代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犯 华北地区,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 安内”的抵抗政策,年底,蒋介 石因对日立场软弱受到内外夹攻, 被迫下野。
1932年初,南京政府出现严重 的财政危机,孙科被迫辞职。1月28 日,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院长,当夜 “一•二八”事变爆发。次日,蒋介 石复任,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 洛阳。汪精卫有“最低限度”之说, 蒋介石则表示“批评政府就是反对 政府,没有商量余地”。
《问》是一首极富哲理的艺术歌曲,言简意赅, 重现历史,引发思考。
《长恨歌》
韦瀚章词 黄自曲 作于1932年夏秋,我国第一部清唱剧。
第一乐章《仙乐风飘处处闻》(混声四部合唱) 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三部合唱) 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男生四部合唱) 第四乐章《惊破霓裳羽衣曲》(林声翕补写) 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男生四部合唱) 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 第七乐章《夜雨闻铃肠断声》(林声翕补写) 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女声三部合唱) 第九乐章《西宫南内多秋草》 (林声翕补写) 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四声部合唱及男中音独唱)
《长恨歌》的诞生填补我国合唱教材中本国作品的空白,另 一方面虽取材于历史题材,但其主题具有警世的意义,也反 映了正当民族危亡之际,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日趋觉醒的 民族意识,两位作者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讽刺时政。
稍 强弱有 沉重、 悲
快 致、由 浑厚
剧
弱至强
性
进 行 曲
稍 强弱有致、 快 由弱至强
时代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犯 华北地区,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 安内”的抵抗政策,年底,蒋介 石因对日立场软弱受到内外夹攻, 被迫下野。
1932年初,南京政府出现严重 的财政危机,孙科被迫辞职。1月28 日,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院长,当夜 “一•二八”事变爆发。次日,蒋介 石复任,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 洛阳。汪精卫有“最低限度”之说, 蒋介石则表示“批评政府就是反对 政府,没有商量余地”。
《问》是一首极富哲理的艺术歌曲,言简意赅, 重现历史,引发思考。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2)

萧友梅
黄自
•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 海市)人。是中国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 教育家,早年在美国欧伯林学院及耶鲁大 学音乐学校学习作曲。1929年回国,先后 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理论作 曲组任教,并兼任音专教务主任,热心音 乐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 黄自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 人。
踏雪寻梅
• 《踏雪寻梅》是一首欣赏冬天自然美景的歌曲。 梅花不畏冬雪,傲然绽放,吐艳枝头,千百年 来人们赞美这样的雪梅精神。《踏雪寻梅》表 达了青少年学生骑着毛驴,踏着冬雪去欣赏梅 花绽放的情景。歌曲以轻快活跃的曲调抒发了 人们赏梅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词曲并茂。 合唱是以骑驴赏梅、铃儿的叮当响声为意境来 编配的。在A段中,第二声部主要以叮当声为 骑驴行走的背景来衬托第一声部的形象。B段 的第二声部是以和声式方法配置的,它与第一 声部和谐地结合,形成“如影随形”的效果, 使歌曲显得丰满,加强了歌曲的表现力。
萧友梅与黄自
萧友梅
• 萧友梅(1884年1月7日-1940年12月31日), 字思鹤,又字雪明,作曲家、教育家、音 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创始人之一 ,广 东香山县石岐镇兴宁里人(今中山石岐区兴 宁里人), 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 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 基者;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出 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在中国近代音 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渔阳鼙鼓动地来
• 1932年我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黄自以这部 诗歌为题材,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 《长恨歌》,韦瀚章作词。《渔阳鼙鼓动 地来》是清唱剧《长恨歌》的第三乐章, 是一首阴郁的进行曲,描写边关的匿名警 报,传来安禄山造反的消息。[1]
• 当时正是"一·二八"事变以后,全国上下抗 日情绪高涨,此剧尖刻地讽刺了国民党的 不抵抗政策。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谢谢大家 再 见!
两首乐章有哪些不同:
男声 强 进行曲 抑郁、愤怒
女声 弱
慢
清新、幽静
清唱剧简介
是一种介于歌剧、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
乐套曲。它包括了独唱、重唱及合唱,用管弦乐队 作伴奏,各乐章间的歌词有较强的连贯性。清唱剧 与歌剧相比,它没有布景,不需要歌剧演出时的服 装、道具,也不需要戏剧式的表演,清唱剧多在音 乐会上演出。清唱剧与康塔塔相比,它的篇幅较大 ,人物众多;而康塔塔则篇幅较小故事内容较简单 。
思考: 1、歌曲的内在情感是怎样的?
表面上平稳舒缓,其实内心却起伏翻滚。
2、歌曲表现了作曲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忧虑感慨。
黄自简介
黄自(1904—1938)作曲 家,音乐教育家,是我国最早 谱写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介绍了西洋 近代音乐理论,造就了大批专 业音乐人才。代表作品:清唱 剧《长恨歌》;抗战歌曲《旗 正飘飘》、《抗敌歌》等。
1898年开设乐歌课 1902年乐歌课得到清政府的认可 1927年国立音乐院创立开始培养高等专业音乐人才
萧友梅和黄自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 出了巨大的贡。这两位伟大人物的雕像永远矗立 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内。
我们纪念他们,感谢他们。
拓展与探究
课后请大家结合沈心工、李叔同、萧 友梅、黄自四位音乐家生平和他们各自的 代表作品,探究他们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提交一份探究报告。
音乐欣赏
第十五单元第27节
萧友梅与黄自
萧友梅简介
(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 曲家, 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 香山人。1927年在上海创办国立音 乐院(后改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 校)。萧友梅代表作品:艺术歌曲 《问》、《南飞之雁语》、《女子 体育》、《落叶》、《踏歌》等; 爱国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 《国耻》、 《国民革命歌》等。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公开课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白居易
长 恨 歌
唐玄宗李隆基与 贵妃杨玉环之间的 爱情悲剧,因与“安 史之乱”紧相联系, 有着相当严肃的政 治色彩,而其情事本 身之离奇曲折,又极 富传奇色彩,因而倍 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长
恨
歌
1932年,正是我 国处于内忧外患 的危险关头,两位 作者写这部清唱 剧有借古讽今的
意图。
清唱曲《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 白 居易一首长诗。
技术理论的作曲家,把
西方作曲与中国民族风
格相结。
清唱曲 《长恨歌》
——作曲 黄自
一、仙乐飘飘处处闻(混声四声部 合唱) 二、七月七日长生殿(女生三声部 合唱及女高音和男低音的独唱、 二重唱) 三、重渔阳鼙鼓动地来(男生四 声部合唱) 四、惊破霓裳羽衣曲(未谱曲) 五、六军不发无奈何(男生四声部 合唱) 六、宛转蛾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 七、夜雨闻铃肠断声(未谱曲) 八、山在虚无飘渺间(女声三声部 合唱) 九、西宫南内多秋草(未谱曲) 十、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四声部 合唱及男低音独唱)
欣赏歌 曲《问》
◆副歌部分,点明了”问“的主题, 表现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 河残破,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 慨,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 的8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自
留美接受了严格、系统
的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
主义派创作思想的训练。
是我国第一位系统地传
授欧洲近现代音乐创作
萧友梅
壹
萧友梅(18841940)
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 人和开拓者,音乐教育家, 作曲家,是中国第一所正规 专业高等 音乐学府国立 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 的创始人之一。
生
平 简
我国第一部弦乐四重奏
介 一《D大调弦乐四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