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综述总结
原发性肝癌疾病研究报告

原发性肝癌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肿瘤科,肝病病症体征:乏力,肝肿大,消瘦,腹胀,食欲减退,肝区痛疾病介绍:什么是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仅次于胃,食道而居第三位,在部份地区的农村中则占第二位,仅次于胃癌我国每年死于肝癌约11万人,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由于依靠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结合超声显像对高危人群的监测,使肝癌在亚临床阶段即可和出诊断,早期切除的远期效果尤为显著,加之积极综合治疗,已便肝癌的五年生存率有了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应以预防为主,动物实验证明黄曲霉素可诱发肝癌,而黄曲霉素在发霉的花生和玉米中含量最高,因此,不要食用发霉的花生和玉米,临床证明,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密切,因此,患病毒性肝炎的病人应及时正确治疗,防止转变为肝硬化,非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应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为防止酒精性肝硬化发生,不应暴饮酒,出现右上腹不适,疼痛或包块者应尽早到医院检查,一旦确诊应尽早治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明显延长病人生命期,肝癌的疗效取决于早发现,早治疗,目前小肝癌外科治疗5年生存率达70%左右,故患者不要丧失信心,一旦患病,要尽早到医院治疗症状体征:原发性肝癌有哪些症状?以下就是有关原发性肝癌症状的介绍:起病常隐匿,多在肝病随访中或体检普查中应用AFP及B型超检查偶然发现肝癌,此时病人既无症状,体格检查亦缺乏肿瘤本身的体征,此期称之为亚临床肝癌。
一旦出现症状而来就诊者其病程大多已进入中晚期。
不同阶段的肝癌,其临床表现有明显差异。
(一)肝癌的症状肝痛、乏力、纳差、消瘦是最具特征性的临床症状。
1、肝区疼痛:最常见,间歇持续性,钝痛或胀痛,由癌迅速生长使肝包膜绷紧所致。
肿瘤侵犯膈肌,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背。
向右后生长的肿瘤可致右腰疼痛。
突然发一在剧烈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提示癌结节包膜下出血或向腹腔破溃。
2、消化道症状:胃纳减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因缺乏性特异性而易被忽视。
原发性肝癌

肝癌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肝癌系由于其它脏器的肿瘤经血液、淋巴或直接侵袭到肝脏所致。
原发性肝癌可分为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其中绝大多数为肝细胞型。
原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流行病学调查,肝癌的病死率地理差别很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世界范围内肝癌死亡率列第五位。
我国普查每十万人口中有14.58~46人发病,以江苏启东和广西扶绥的发病率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地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都有上升趋势,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此病,其中约40%发生在中国,这可能与肝炎病毒感染有关。
近年来我国关于肝癌的防治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亚临床肝细胞癌及小肝癌的发现日益增多,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资料,小肝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69.4%。
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亚临床肝癌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但反映了对肝细胞癌理论认识上有新转变,也促进了治疗上的重大进展。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49岁为多,男女之比为3~5∶1。
病因及发病机理原发性肝癌的病因与发病原理迄今尚未确定。
多认为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近年来研究着重于乙型、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及其它化学致癌物质。
一、病毒性肝炎临床上原发性肝癌患者约三分之一有慢性肝炎史。
国内普查发现原发性肝癌高发区肝炎发病率也高。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高发区人群的HBsAg阳性率较低发区为高,而肝癌患者血清HBsAg阳性率又显著高于健康人群。
病理学发现肝癌合并肝硬化多为结节性肝硬化。
后者与肝炎密切相关。
近年来用地衣红染色等方法显示肝癌细胞中有HBsAg存在,另外也证实HBV(乙型肝炎病毒)可整合到宿主肝细胞的DNA中,还建立了能产生HBsAg 的人肝癌细胞株。
以上事实说明乙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癌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近年来研究过去所谓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现定名丙型肝炎,对人类的威胁较乙型肝炎更为严重,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更密切。
肝癌归纳总结

肝癌归纳总结肝癌是一种以肝组织恶性增生为主要特征的癌症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因此,对于肝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肝癌的病因、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进行归纳总结。
一、肝癌的病因肝癌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慢性肝病: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导致肝癌的主要原因。
长期的病毒感染会导致肝细胞的慢性炎症反应,进而诱发癌变。
2. 酒精滥用:长期的大量饮酒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进而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3. 黄曲霉素:食用霉变食品中的黄曲霉素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4. 遗传因素:如肝癌家族史、肝硬化家族史等遗传因素也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肝癌的发病机制肝癌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在慢性肝炎的基础上,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肝癌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和突变,从而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同时,肝癌还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比如Wnt/β-catenin通路、Ras/MAPK通路等。
三、肝癌的早期诊断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早期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肝脏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到肝脏的异常结构,辅助诊断肝癌。
2.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抗原和抗体水平,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慢性病毒感染,从而早期筛查肝癌。
3. 肝癌相关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如α-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增强型同位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通过检测血清中这些标志物的水平,可以帮助早期诊断肝癌。
四、肝癌的治疗方法针对肝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肝癌患者,可以采用肝切除术或者肝移植手术来治疗。
手术切除可以彻底去除肿瘤组织,肝移植则适用于肝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
2. 化疗:通过使用化疗药物来杀死肿瘤细胞,一般适用于晚期肝癌患者。
原发性肝癌 概述

原发性肝癌一、定义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位年龄为40~50岁,男女发病比例为2~5:1,病毒性肝炎为最常见病因,我国肝癌年死亡率占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
二、诊断1.临床表现1) 病史: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毒性、酒精性)病史。
2)症状:(1)肝区痛:为最常见症状,多为胀痛、钝痛或刺痛;可为间歇性,亦可为持续性。
病变侵及横膈或腹膜后时,可有肩背或腰部胀痛。
(2)全身和消化道症状:发热、消瘦、无力、上腹部不适,食欲下降,多为中、晚期表现。
(3)某些全身性反应:是癌组织产生某些内分泌激素物质所引起,如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高血钙症等。
(4)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突发右上腹疼痛,可有循环系统改变。
(5)癌旁综合征癌:导致内分泌紊乱,如最常见的类型是低血糖症和红细胞增多症。
3) 体征:(1)肝肿大:中、晚期肝癌最常见的体征。
呈进行增大,不规则、质硬、表面凹凸不平结节状,可有压痛。
(2)黄疸:可见于弥漫型肝癌或胆管细胞性肝癌。
(3)自发破裂出血时出现腹膜刺激征。
(4)晚期出现腹水呈进行性增加,恶病质,黄疸多由于胆管受压及肝实质破坏所致。
(5)其它肝实质损害的表现,如皮下出血、肝掌、蜘蛛痣等。
(6)转移:锁骨上淋巴结肿大2.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多呈慢性肝功损害表现。
(2)甲胎蛋白(AFP)测定:是诊断肝细胞癌的相对特异性指标。
AFP对流法阳性或放射免疫法≥400μg/L,持续4周以上,或AFP≥200μg/L,持续8周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者(3)HBsAg多为阳性。
2)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能发现直径2cm或更小的病变。
筛查(2)CT检查:可检出直径约1.0cm左右的早期肝癌,应用增强扫描有助于与血管瘤鉴别。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概述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据20世纪90年代统计,我国肝癌的年死亡率为20.37/10万,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占第2位,在城市中仅次于肺癌;农村中仅次于胃癌。
由于血清甲胎蛋白(AFP)的临床应用和各种影像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AFP和超声显像用于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使肝癌能够在无症状和体征的亚临床期作出诊断,加之外科手术技术的成熟,以及各种局部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法的发展,使肝癌的预后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
病因在世界任何地区都同样发现,任何原因导致的慢性肝病都可能在肝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均表明病毒性肝炎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着特定的关系,目前比较明确的与肝癌有关系的病毒性肝炎有乙型、丙型和丁型3种。
其中以乙型肝炎与肝癌关系最为密切,近年HBsAg阴性肝癌数增加与丙型肝炎有关,而前苏联则以丁型为多。
我国肝癌患者中约90%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背景。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酒精性肝硬化、肝腺瘤、长期摄入黄曲霉素、其他类型的慢性活动性肝炎、Wilson病、酪氨酸血症和糖原累积病。
1.病毒性肝炎与肝癌(1)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的相关性表现在以下几点:①肝细胞癌与HBsAg携带者的发生率相平行。
原发性肝癌高发的地区同时也是HBsAg携带率较高的地区,而肝癌低发区的自然人群中HBsAg的携带率则较低。
我国人群中HBsAg的携带率大约为10%,全国有1.2亿HBV携带者,每年尚有约100万新生儿因其母亲为携带者而感染HBV,而在肝癌低发的欧美、大洋洲,HBsAg携带率仅为1%。
②肝癌患者的慢性HBV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1000例肝癌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68.6%;上海市中山医院992例住院肝癌患者中,HBsAg携带率为69.1%,抗HBc阳性率为72.1%;均显著高于我国自然人群中10%的HBsAg携带率。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五章 原发性肝癌

第十五章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全世界每年平均约有25万人死于肝癌,而我国占其中的45%。
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男女之比为2~5:1。
【病因和发病机制】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根据高发区流行病学调查,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原发性肝癌诸多致病因素中最主要的病因。
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1/3有慢性肝炎史,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患者HBsAg阳性率可达90%,提示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癌高发有关。
但是世界各地肝癌患者HBsAg阳性率差别较大,西方发达国家HBV并不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
有研究表明,肝细胞癌中5%~8%患者抗HCV抗体阳性,提示丙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癌的发病可能有关。
(二)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的发生率各地报告为50%~90%。
在我国原发性肝癌主要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在欧美国家,肝癌常在酒精性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
(三)黄曲霉毒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粮食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人群肝癌发病率高,而黄曲霉毒素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有强烈的致癌作用。
常接触黄曲霉毒素的人群,血清黄曲霉毒素B l-白蛋白结合物水平及尿黄曲霉毒素B1水平亦高,提示黄曲霉毒索B。
可能是某些地区肝癌高发的因素,它可能通过影响ras、c-fos、P53、Survivin等基因的表达而引起肝癌的发生。
(四)饮用水污染根据肝癌高发地区江苏启东的报道,饮池塘水的居民肝癌发病率(60~101/10万)明显高于饮井水的居民(O~19/10万)。
池塘中生长的蓝绿藻产生的藻类毒素可污染水源,可能与肝癌有关。
(五)遗传因素不同种族人群肝癌发病率不同。
在同一种族中,肝癌的发病率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常有家族聚集现象,但是否与遗传有关,还待进一步研究。
原发性肝癌(PHC)详解

泰州市人民医院消化科 沈洪章
定义和流行病学
PHC是指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 癌。死亡率在消化系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 仅次于胃癌及食管癌,占全球肝癌死亡数 的 45% ,江苏启东及广西扶绥最高(国 内),非州撒哈拉以南和亚州太平洋沿岸 高(国外)。男女之比为2-5∶1。
病因和发病机制
影像及其他检查
B超: 可显示2CM以上肝肿瘤,显示癌实质性暗区或光 团。 CT或MRI :显示病灶高密度或低密度区 CTA(CT 结合肝动脉造影)或 Lipoidol-CTA(注射碘油的 肝动脉造影)对1CM以下肿瘤检出率80%,是目前诊断 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佳方法。 X线肝血管造影及DSA 肝穿刺活检 剖腹探查
治疗
提倡综合、序贯治疗 手术切除 是目,提高疗效,减少射线对 周围脏器及组织的损伤。 化疗 TACE(肝动脉插管灌注及栓塞化疗) 多种药物全身化疗效差。 酒精肝肿瘤中注射乙醇(PEI)。
治疗
中医治疗生物和免疫治疗:干扰素 白介素等 肝移植 并发症治疗
转移途经
血行转移 : 肝内转移— 门静脉转移— 肺转移 —肾上腺 — 骨— 主A旁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 肾 —脑 淋巴转移: 肝内淋巴结 —胰— 脾 种植转移: 腹腔 、盆腔
临床表现
亚临床肝癌: 经甲胎蛋白( AFP)普查检出的早期病例可 无任何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 肝区疼痛、肝大、黄疸、肝硬化征象、 恶性肿瘤全身症状(消瘦、发热、食欲不振、营 养不良、恶液质)、转移性症状。
黄曲霉素: 霉玉米及霉花生可产生黄曲霉素, 其代谢产物黄曲霉素B1有强烈致癌作用。 饮用水污染:污染水中生长的蓝绿藻产生的藻类 毒素可能与PHC有关。 其他:
原发性肝癌

组织学分型
肝细分胞布 型:约占肝癌的90% 癌细胞呈多角形或圆形 胆管细胞型:此型少见 癌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 混合型 :上述二型同时存在,或呈过渡形态 更少见
分布
肝细胞癌最多见,镜下为多形性和明显 异型性,癌细胞呈多角型,核大,核仁 明显,可见多核巨细胞,癌细胞排列呈 束状或团块状,构成实体性癌巢
国际上公认的公式 HBV or HCV肝硬化肝癌
黄曲霉素(AF)与肝癌
AFB1毒性最大 动物肝癌最强的致癌剂 肝癌高发区与AF对粮食的污染有关 摄入AF的剂量与肝癌发病率呈线性函数关系 AF与人肝癌的关系迄今尚无直接证据
饮水污染与肝癌
饮用沟塘水居民肝癌发病率比一般居民高2.6倍
饮用井水居民比一般居民低1/3
临床表现
分布
全身性表现:进行性消瘦、乏力、发热、营养不良和 恶病质。 发热一般为低热,偶达39℃以上,呈持续或午后低 热或驰张型高热。发热与癌肿坏死产物吸收有关。
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提示作用)
临床表现
肝脏大体解剖
肝脏分布大部分位于人体的 右上腹部,小部分位于 左上腹,是人体最大的 实质性重要脏器,是最 大的消化腺。
心肝宝贝
肝脏大体解剖
分重布约1200克-1600克,是腹腔中最大的器官
肝脏的功能
分布
代谢功能 胆汁生成、排泄 解毒功能 免疫功能 造血功能
主疏泄 主疏泄、促消化 主疏泄、调情志 主疏泄、调气机 主生血、主藏血
起病隐匿,一旦出现症状多已中晚期 可以转移病灶症状为首发,易漏诊或误诊
临床表现
亚临分床布 肝癌:无任何症状和体征,经AFP普查发 现,自然病程:过去认为3-6月
现在认为至少24个月 AFP亚临床临床症状晚期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原发性肝癌中医病因病机及分型证治研究1.1病因病机根据古代医籍的有关记载,原发性肝癌属中医学“黄疸”、“鼓胀”、“积聚”、“肝积”、“癥瘕”、“爆症”等范畴,临床中多采用“肝积”之名。
感受邪毒,肝气郁结,饮食损伤是患病的主要原因。
而正气亏损、脏腑失调是发病的内在条件。
正气亏虚,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脏腑功能紊乱,淤血留滞不去,而成积聚。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藏血。
《血证论》:“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
”若情志郁怒,不得发泄而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结于腹中,日久则变生积块。
饮食不洁,过饱或过饥,嗜酒过度,损伤脾胃,脾虚湿困,运化不健,水湿停聚,聚于腹内,发为鼓胀,久之成瘤块。
本病因正气虚弱,外受邪毒,或食霉变食品,邪郁日久,化毒成瘀,终成癥积。
本病主脏在肝,但可病及上、中、下三焦,与脾胃、肾、胆腑关系最为密切,临证施治,宜时时顾及益脾气、养肝阴、滋肾水。
1.2证型分类辨证论治是决定肝癌临床疗效的关键一环,但至今为止,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临床证候诊断规范,当代名中医为此做了大量艰辛工作。
凌昌全教授所带领的团队,自1999年开始从事原发性肝癌的规范化研究,采用文献整理、临床调查、专家研讨及临床验证等方法,对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的定性诊断规范进行了研究,初步形成了“气滞,血瘀,热证,湿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8种肝癌基本证候的诊断规范[1],其后候风刚等的研究发现血瘀、脾气虚、肝胆湿热、肝气郁结、肝阴虚、肾阴虚这6种证候可能是原发性肝癌常见的中医基本证候;方肇勤教授[2]带领的课题组采用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案,临床调查原发性肝癌2060例,流调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的病机是随病程的发展不断变化的,I一III 期证候以肝郁气滞、脾气虚为主,II期以肝血瘀阻、气滞、气虚、湿热等为主,III期以气虚、阴虚、血瘀、气滞、水湿内停等为主,各期中证型出现率居前4位的是气滞、血瘀、气虚、阴虚,从而得出结论:随着病程的发展,证的相兼愈加显著,病机愈加复杂,而气滞血瘀与气阴两虚是根本病机,贯穿于该病的始终。
以上证候学研究证实了气虚、阴虚、气滞、血瘀4种证型在肝癌不同临床分期的辨证论治中均具有重要地位。
1.3临床对治法的研究治法为中医治病的重要环节,前承辨证求因而定,后为采取具体治疗措施之指导,治法的合理拟定是中医药治疗肝癌疗效保证的前提。
何任教授治疗肝癌,独创“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证治之”治法指导临床[3],其中扶正尤重“益气健脾、养阴生津、温阳补肾”三法,祛邪侧重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理气解郁”四法,卓有成效;于尔辛[4]认为肝癌的辨证论治应以中医的“脾”为核心,健脾理气法可以调节机体的各个方面,恢复机体的和谐有序;吴良村教授临证辨治肝癌思路灵活,擅用“养阴疏肝、健脾理气、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利湿”四法贯穿肝癌治疗始终,每获良效[5]。
潘敏求教授认为肝癌的基本病机离不开“瘀、毒、虚”,临证遣方用药多为“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三法[6];王灵台教授认为肝癌系因正气不足,瘀热痰毒互结所致,临床扶正重视补益脾肾,祛邪则以“解毒清热,化浊祛瘀”为主,扶正强调阴阳双补,祛邪主张中病即止[7]。
综上可知,当代名医治疗肝癌治法上扶正祛邪多兼顾,扶正多重视培补脾肾二脏,而热、毒、瘀、结(痰湿蕴积)之邪侵袭致病,也为诸家所共识;将癌毒提升至肝癌发病发展之根本原因的医家则主张将“抗癌杀毒”贯穿于肝癌治疗的全过程,随疾病进展的程度,酌情选择峻烈程度不同的药物,达到抑制或杀灭癌毒的目的[8]。
1.4方药应用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治法拟定以后,选择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环节,有效方剂的代代相传,凝聚了古今中医名家弥足宝贵的心血。
当代中医名家治疗肝癌,从疗效着眼,既善于挖掘经方的妙用,又立足临床实践,创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方,促进了肝癌临床疗效的提高。
广西名中医王三虎教授[9]取《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中“若胁卜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及《金匾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为理论依据,擅用小柴胡汤治疗肝癌早期患者,认为小柴胡汤的适应症与肝癌患者的“肝郁脾虚、湿热蕴毒、枢机不利”的病机相合。
温桂荣教授[10]临证采用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癌病在少阳经,既有胸胁胀满,又有腹中痛;肝癌患者若出现黄疸重症,则用茵陈篙汤合大柴胡汤加减为治,取其疏肝利胆,清热祛湿功效;若患者证属气滞血癖,临证见脘腹胀痛,右肩部疼痛,痛处固定,入夜尤甚,疲倦乏力,纳差,舌质紫黯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则擅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桂枝加葛根汤合膈下逐渐汤加减治疗,验之临床,每获良效。
齐鲁名医焦中华[11]创立了益气健脾、解毒散结功效的抗癌专方一一化积方,在肝癌治疗上重视健脾疏肝、理气和胃,多在此方基础上加用柴胡、八月扎等疏肝理气药物。
凌昌全教授[12]创立了由石见穿、猫人参、惹米仁等药物组成的解毒方,在肝癌治疗的全程中,始终以“癌毒”为着眼点。
钱伯文教授创立的“钱氏肝癌方”[13]以益气健脾、清热化湿为主的组方原则有其科学依据,提示“脾虚肝郁”是肝癌的重要病机,该方对原发性肝癌癌术后延长生存期有重要意义。
1.5导师临床辨证用药思路分析导师张华教授认为肝癌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由于肝脏脏本身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肝癌发病过程中证候变化的多样性和病机变化的复杂性。
因此,临床用药更应从繁杂的变化抓住主要特征,寻找用药和组方的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结合多年的临床研究,总结导师张华教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核心思想为扶正固本,其治法治则特色为始终把健脾益气、滋养肝肾、补养气血放在首位,并根据辨证论治原则辅以利水渗湿、活血化瘀、行气解郁、清热解毒、消食和胃、燥湿化痰等治则。
甘草、白术、郁金、薏苡仁、牡丹皮、茯苓、半夏、枳实、五爪龙、山药、党参、延胡索、白芍、柴胡、佛手、茵陈为张华教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核心药物。
导师在临床中治疗中晚期肺癌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较大的减轻了放化疗后的毒副反应,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2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研究2.1现行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当前的肿瘤疗效评价体系仍以瘤体的改变及生存期为主要评价指标。
临床上一直将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9年颁布的实体瘤的近期疗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或无变化(NC)及进展(PD)的分级标准作为临床疗效评价的金指标。
随着WHO标准被广泛的采用,人们发现这一评价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可评价”和“可测量”概念混为一谈,使疗效评价出现差异,缺乏对最小病灶的大小及最少病灶数量的明确规定等问题。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1998年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和加拿大国立癌症研究所(NCIC)在回顾WHO M床疗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采用简易精确的单径测量代替传统的双径测量方法。
在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会议上报告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草案)" (RECIST),这一评价指南比现行的WHO标准更准确、更客观地判定临床疗效,为临床工作者所接受。
肿瘤细胞完全杀灭是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理想目标,迄今为止,恶性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放疗、化疗等三大治疗手段为主,其疗效尚未有突破性地进展,难以达到肿瘤的完全杀灭、“无瘤生存”的目的。
上述两种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都是以瘤体体积大小的改变为主要评价内容,存在较明显的局限性。
国内著名肿瘤专家孙燕教授曾指出: “人们不再满足于将肿瘤治好而病人变成残废或功能严重失调因而过着悲惨生活的情况”。
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治疗中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
临床实践亦表明,既往肿瘤内科治疗中由于片面追求“无瘤生存”,可能会导致“瘤去人亡”的后果。
生存率无改善,经济、社会负担加重,这些治疗方法逐渐受到质疑。
而有些癌症患者只应用中医药保守治疗,虽未能达到消除或缩小病灶,但患者仍长期生存,且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Schipper[14]认为有效的治疗并不需要肿瘤的完全消退,机体的反应性对癌症的治疗最为重视这一观点,与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特点相一致,说明了带瘤生存的科学性。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存质量概念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有效的治疗并不需要肿瘤的完全消退,生存期应该成为疗效评价的标准之一,肿瘤内科治疗的疗效评价应注重病人的生活质量。
2.2中医药治疗肝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由于受到西医治疗肿瘤疗效标准影响,中医治疗肿瘤疗效标准很不完善,不能体现中医的特点。
近年来,诸多中医肿瘤学者对建立中医肿瘤疗效评价体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设想与构思。
王济民等[15]将瘤体大小变化(50%)+主要症状((40 % )+生活质量(10%)做为中医治疗总的疗效标准。
治疗后在一定时间内(>1个月)根据上述指标变化计算分数,如瘤体大小变化属于完全缓解者加50分,部分缓解者加25分,无变化者仍记原来50分,恶化者减50分;生存质量提高者加10分,降低者减10分,不变者仍记10分;主要症状减轻者加40分,恶化者减40分,无变化者仍记40分。
将三者分数加权得出最后总分,达到或超150分者为显效,110分以上者为有效,仍为100分者为稳定,<100分者为恶化。
杨宇飞等[16]提出制定综合疗效评价标准,包括近期综合疗效评价指标(包括肿瘤大小变化、肿瘤相关的主症变化、卡氏评分、体重)和远期疗效评价标准(肿瘤患者中位生存期)。
张培彤[17]提出中医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既要符合中医临床特点,又应符合现代医学肿瘤疗效评价的要求;要纳入生命质量评价;更加注重主观症状改善的记录(包括中医四诊记录下的症状和体征);尽量将中医辨证分型纳入肿瘤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疗效评价标准还要包括重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肿瘤标志物和外周血象、肝、肾功能等)的改善。
张氏、杨氏[18]提出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公式:理想疗效=满意的生活质量+较长的生存时间+最高的肿瘤缓解率。
并且强调前两者是主要的,不能牺牲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来换取肿瘤的缓解率,而这正是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特点。
林洪生等[19]以主要症状、肿瘤大小变化、卡氏评分及体重、免疫指标为标准,每项指标均予量化分级,按明显受益、受益和不受益进行疗效判定,制定了晚期肝癌的综合疗效标准。
林丽珠等[20]提出肿瘤的分期不同,治疗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
因此在“实体瘤中医疗效标准(草案)”中提出,早中期总疗效评价标准=瘤体变化(40 % )+临床床症状((15%)+体力状况((15%)+生存期(30 % );晚期总疗效评价标准=瘤体变化(30 % )+临床症状(15%)+体力状况(15%)+生存期(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