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17
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作者:王凤奇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0期摘要: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大发展趋势,是逐渐转向市场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旅游产品开发和实践的过程中,博物馆更多停留在借鉴及模仿阶段,没有主打旅游产品推出,也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和消费需求展开合理规划。
对此,在日后的发展和完善中,我国博物馆需要从市场定位、品牌形象树立、产品创新化设计、营销宣传等角度进行建设和发展,将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文物单位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水平,拓展文化创意产品的产业链条。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产品;市场营销随着文化旅游行业的纵深发展,博物馆旅游行业也逐渐丰富自身的旅游产品,转变单一的商业盈利模式,深度挖掘博物馆藏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背景,提升旅游产品的创新性、经济性。
2016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并转发了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应大力支持文化資源与创意设计、旅游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文物单位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水平,拓展文化创意产品的产业链条。
因此,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大发展趋势,是逐渐转向市场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1 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的整体情况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博物馆的数量规模随着经济发展而壮大。
截至2018年底,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5354家,较2017年增加218家,其中,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为4743家,占博物馆总数的88.6%,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补助博物馆免费开放资金每年达上百亿元。
博物馆在运营运作的过程中主要是借助财政拨款生存和发展的,其发展的广度、深度都会受到财政资金拨款数额的限制。
因此在该政策和经济的现实背景下,诸多博物馆开始不断完善自身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销售等环节,对接终端的消费市场,积极转变盈利以及运营模式,提升文创产品销售收入的占比。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旅游发展的内涵分析

2020年4月下半月刊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旅游发展的内涵分析潘雅辉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正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表现出较以往不同的内涵和特征。
本文从旅游经济、精准扶贫、生态文明、科学普及和文化交流等5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旅游发展的内涵,分析了新时代我国旅游发展趋势和相关政策举措,列举了相关旅游活动发展案例,希望能给旅游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引言旅游业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
201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在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不断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充实着我国旅游科学研究。
在现有日趋成熟理论和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在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并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旅游业发展表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内涵及特征,归纳为旅游经济、精准扶贫、生态文明、科学普及和文化交流等几个方面,具体论述如下。
一、旅游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新时代一个显著标志是尽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旅游是人满足了基本生存之后更高层次的综合性需求,是人民群众普遍要求的“美好生活”之一。
旅游产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未来经济建设的特色是全方位发展旅游业。
新时期,各地抓住发展旅游业的机遇,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建设规划,使旅游发展体系呈现出不同的地方特色。
在旅游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基础上,把旅游产品做精,不断扩大旅游市场,做大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在调整和提升地区经济结构的作用被逐渐重视,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使中国旅游业和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兴一业,旺百业”的繁荣景象。
在新时代背景下旅游发展思想的引领下,旅游业逐渐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
满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

2922017年5月下半月刊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国,有许许多多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中民俗文化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满族民俗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它也对周边的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展满族民俗文化旅游时为了拓宽旅游服务的领域,展示地区、民族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并满足旅游者了解异地民俗风情的需要。
合理的开发满族民俗旅游不仅能为满族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引导,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满族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与旅游价值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使民俗文化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满族作为中华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并且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民俗文化更是有很大的旅游价值。
(一)满族民俗文化的形成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王朝的少数民族。
这也对满族特殊的民俗文化形成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满族的医药、宗教、民间艺术、服饰等都是满族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满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分析开发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能推动旅游发展,更为保护传承满族民俗文化提供了保障。
旅游者通过亲身投入到浓浓的满族风情中,满足旅游者休闲、猎奇、求知、审美等需求,并且在与当地人民进行平等、相互尊重的情感交流中,加强相互的了解和友谊。
1.满族的建筑、服饰、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满族民俗旅游的开展,能为旅游者提供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让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满族人喜爱各式的娱乐活动如狩猎、跳舞、摔跤等,开发各种有满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不仅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还能更多的吸引游客。
满族不仅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也有自己特色的民族节日,其中大多数都带有娱乐性质,让旅游者体验文化的气息同时也参与了其特有的娱乐活动。
3.满族民俗文化体现着满族人的精神面貌满族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满族族人之间的情感。
通过参与其民俗旅游活动,对于游客来事,可以深入的了解不同地区区域所呈现出来的特色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齐鲁文化调研报告参考文献

齐鲁文化调研报告参考文献
1. 江凡. (2019).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探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57(2), 60-63.
2. 吴刚, & 张晓明. (2018). 齐鲁文化自信与当代文化实践浅议.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58(3), 125-129.
3. 王婷, & 秦红. (2017). 齐鲁文化旅游的研究与实践.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59(2), 73-78.
4. 宋燕, & 胡玮. (2016). 齐鲁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研究.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78(1), 92-97.
5. 邓秀芳, & 朱玉. (2015). 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78(2), 113-117.
6. 张阳, & 魏江涛. (2014). 齐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比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79(3), 70-75.
7. 何云鹏, & 陈波. (2013). 齐鲁文化对山东经济的推动作用研究. 山东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80(1), 85-89.
8. 赵萍, & 李志刚. (2012). 齐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比较.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80(2), 42-47.
9. 孙昊. (2011). 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81(1), 62-66.
10. 杜琳, & 雷嘉. (2010). 齐鲁文化与山东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山东经济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381(3), 81-85.。
关于考察学习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发展的报告

考察学习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发展的报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模式和农村生活方式为要素,以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为载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
尤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论述为农村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乡村旅游发展将有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载体。
为此,为加快推进惠农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质增效,3月1日-4日,赴固原市原州区、隆德县、泾源县、西吉县等地考察学习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先进经验,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主要做法近年来,固原市以深厚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全域旅游为统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深挖乡村生态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乡村旅游与农村、农民和农业紧密结合,通过重点旅游项目带动、典型示范引领、标准化建设、品牌化推广,使固原乡村旅游成为新兴产业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仅春节假期,固原市就接待游客11.3万余人次,景区和农家乐经营性收入340.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7.92%和10.66%。
先后涌现出了隆德县老巷子、泾源县全域旅游、西吉县龙王坝等一大批乡村旅游发展典型,乡村旅游已成为新常态下固原旅游的“新名片”和经济增长的新路径。
(一)原州区河川乡河川乡“黄土情休闲农业示范园”推行以“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第一产业以油用牡丹、元宝枫、文冠果、中药材种植为基础,第二产业以牡丹香料、精油加工为拓展,带动第三产业吃、住、行、游、娱快速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的齐头并进,既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有很好的生态效益。
公司目前已投入4000余万元,按照1亩1股,每股240元标准采取“公司经营、农户入股”的形式,打造万亩油牡丹布局田园景观,搭配特色餐饮、窑洞民宿、山间娱乐等项目,通过微信平台、旅游网等媒体推广,辐射吸引周边300公里范围内客源,2017年6月至10月共接待游客2万余人,品牌推广初现成效。
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述评_王丹竹

[1]赵丽君.阿尔山市旅游业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蒋小浪.2010 年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 范大学.2009. [3]DT Herbert.Artistic and literary places in France as tourist attractions[J].Tourism Management,1996.17(2). [4]Beseulides A,Lee M E,McCormick P J-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Cultural Benefits ofT0urism[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2002. [5]Yuko Aoyama.The role of consump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a cultural industry: The case of flamenco[J].Geoforum, 2007(38). [6]余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J].旅游学刊.2007,22(10). [7]艳兰.实景演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业态创新—— —以桂 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 [8]周桂英.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2,13(4). 基金项目:文章源于 2016 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自筹项目,项目编号为:2016ZC147。 作者简介:王丹竹(1982-),女,贵州普安人,讲师,主要从事旅 游管理学类教学研究。
2017 年第 01 期中旬刊 (总第 648 期)
时代金融
Times Finance
NO. 01,2017 (CumulativetyNO. 648)
2020-2024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特点分析

2020-2024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特点分析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特点2018年,我国旅游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一、文旅融合开局顺利。
2018年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开局之年,旅游业发展环境继续不断优化。
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把出境旅游增长作为民生改善的巨大成就,释放鼓励消费积极信号,部署推进厕所革命、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降低国有重点景区门票价格等重点工作,国家、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门机构改革顺利推进,多部门联合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全年国民旅游人数保持两位数增长,假日旅游消费成新民俗,旅游过程中的文化参与性大幅增长,红色旅游实现较快发展。
二、产业创新更加活跃。
美好生活日益成为优质旅游发展和产业创新的现实动能。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消费品质、对象、方式和行为出现结构升级。
世界银行称,截至2020年我国更富有的家庭将超过2亿个,这些人口将把约19%的年薪用于出国旅游。
以中产阶层人群为代表,追求优质产品、品质休闲和定制旅游正在成为热点。
旅游品质化消费诉求带动企业产品研发和业态创新。
纯玩无购物、高端酒店、专属导游、精致小团、定制游,成为2018年国内游关键词。
城市居民出游能力稳步提升,居民出游频次和花费不断向城市集中,都市休闲旅游快速崛起。
三、文旅融合助力产业投资。
旅游就业存量和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增长趋势,与文化和旅游融合相关的投资并购不断涌现。
总投资逾100亿元的黄石旅游度假区落地四川巴中,华侨城4.8亿元收购剑门旅游80%股权。
以美团大众点评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在服务本地居民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的同时,开始战略性进入旅游业。
在“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上海创图、精彩旅图等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商业技术,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休闲资源转化成群众喜爱的旅游产品。
四、景区引流作用继续增强。
全域旅游和门票价格下调大背景下,景区吸引客流,二次消费拉升,逐渐成为目的地发展的基础路径。
黄山旅游半年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共接待进山游客148.14万人,同比下降9.94%。
贵州肇兴侗寨旅游发展分析

贵州肇兴侗寨旅游发展分析
宣 平
少数民族村寨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淳朴的乡野田园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因此,民族村 寨旅游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通过贵州肇兴侗寨的实证研究,分析其发 展现状,尝试提升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竞争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迅速,很多少数民族 地区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民族文化发展当地的旅 游业。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旅游目的 地,以目的地人文事项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 文化,追求淳朴洁净,满足“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动机 的旅游活动。
(三)树立休闲农业新观念,拓展休闲农业新模式 目前,河北省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呈现给大家的更多的还是 “农家乐”这样的形式,给游客最大的体验感觉就是尝尝农家 饭、赏赏村落景的地方。休闲农业经营者应该意识到休闲农业给 游客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享受美食、美景的乐趣,还有享受劳动成 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游客想远离城市的烦躁喧嚣,换一种清静 悠闲的生活方式,放松身心舒缓压力。休闲农业给予游客更多的 是一种修身养性、亲近自然、解放身心的体验。 (四)加强规范管理,培育特色品牌 各相关部门应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积极引导休闲观光农业
四、结语
民族村寨旅游应深入挖掘当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建立 完善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推动民族村寨旅游、经济和文化的 可持续发展,把握旅游的发展机遇,促使肇兴侗寨旅游0页) 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落实“村村通”工程,完善交通系统, 让游客进得来。维护好水利设施,改进农村居民饮水设施,大力 发展沼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保证村村通电通水,改善 农村居民生活及卫生环境,做好有线电视普及工作,完善区域网 络等。做好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回收工作,同时因地制宜地限制重 工业过快发展,严格执行排污标准,坚决取缔排污严重,污染农 村环境的企业,留住乡村的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