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的比较(1)

合集下载

2010年管理系统工程期末试题与答案(A)

2010年管理系统工程期末试题与答案(A)

管理系统工程 课程考核试卷(A)考核方式: (闭卷) 考试时量:120 分钟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耗散结构:2、优化控制:3、层次分析法:4、集成管理: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管理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提高管理科学性的一门组织管理技术,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工程方法主要有:1969年美国学者霍尔(A.D.Hall )提出的 ,又称为 ;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切克兰德(P.Checkland )提出的 ;90年代中国学者钱学森倡导的 ,又称为。

2、系统流程图的改进一般遵循ECRS 四原则,即: 、 、 和。

3、风险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即: 、 、 、 、和损失与效益的对称性。

4、正交表的记号L8(27)所包含的具体含义分别是L表示、8表示、2表示、7表示。

5、系统创新规律中,时效管理是的启示,效用管理是的启示,价值管理是的启示。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我国古代运用系统工程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典范是( )。

A、都江堰B、京杭大运河C、黄河治理D、灵宝渠2、下列关于系统定义描述错误的是( )。

A、系统是一个整体B、一个系统的结构就是所有组分间关联方式的总和C、对于系统中的任意两个组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一种D、模型是对原系统特性的简化表达形式3、关于切克兰德模式,下面说法中()是错误的。

A、霍尔结构主要解决“硬”问题,而切克兰德模式主要解决“软”问题B、切克兰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调查学习法C、切克兰德使用概念模型代替数学模型,用可行满意解代替最优解D、切克兰德模式适合解决工程系统的问题4、循环经济的本质()。

A、发展经济B、环保经济C、生态经济D、市场经济5、关于集成管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集成管理要通过科学而巧妙的创新思维来对待各种资源要素B、集成管理不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来对待各种资源C、集成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及方法D、集成管理其核心就是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企业的管理行为实践。

循环经济基础知识

循环经济基础知识

循环经济基础知识什么是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

自从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循环经济的起源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60年代。

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

“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大致内容是: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

因此,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一种新的发展观:第一,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第二,要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第三,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着重与生产量的经济;第四,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及中国的选择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及中国的选择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及中国的选择
张贡生
【期刊名称】《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025)001
【摘要】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传统经济强调污染的末端治理,循环经济则主要强调从源头上治理污染.传统经济在发展模式上为"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循环经济则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主要是: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与法规;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倡导清洁生产并建立绿色利润制度;提倡绿色消费;推行绿色分配;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依据循环经济的思想,改造传统产业.
【总页数】5页(P15-19)
【作者】张贡生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学报编辑部,兰州,73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2
【相关文献】
1.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及其中国的选择 [J], 张贡生
2.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及其中国的选择 [J], 张贡生
3.关于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比较选择 [J], 郭伟
4.小议如何进行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选择 [J], 李兴;陈玉环
5.小议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选择与运用 [J], 赵润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什么是循环经济(09)

什么是循环经济(09)
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和资 源环境矛盾的必由之路。早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 代,我国就开展了资源综合利用工作。20世纪80年 代到90年代,我国积极参与实施了联合国环境规划 署推动的清洁生产行动计划,并制定了一些规范性文 件。进入21世纪以来,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得到强化。 2002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清洁生产 做了比较全面的规范。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 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为循环经济的发 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政策依据。
什么是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 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有着根本区别: 一是系统观不同。循环经济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 时,将自己作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构成系统中的一部 分。二是经济观不同。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 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 承载能力,三是价值观不同。循环经济自然为人类赖以 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四是生产观不同。循环经济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 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 用效率。五是消费观不同。循环经济提倡适度消费、绿 色消费,实现可持续消费。

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
其次,传统经济模式对资源的利用表现为“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高破坏”,由此导致资源 的极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循环经济模式对资源的利用是“合理开采、高效利用、洁净排放、低度破坏”思路,其经济特征 为“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的原则。这些原则的中心意思有三点:一是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 中的资源消耗量,改变商品的过度包装,从源头节约资源,尽量不生产一次性使用的产品;二是 不断重复使用消费品,尽量延长消费品的使用寿命;三是将使用过的垃圾、废物变成再生资源, 制造新的产品,而不随意排放废物。20世纪末测算,世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对产品的贡献率为 钢45%(美国为58%),铜62%,铝22%,铅40%,锌30%,纸制品35%。1997年世界纸张主要生产国 的再循环利用率为德国72%,韩国66%,日本53%,美国46%,而我国仅为27%,差距是十分明显的。 传统经济模式的治理是末端治理,治理成本高,周期长,成效不明显。相比之下,循环经济模式 则注重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
欧元维持在极窄幅震荡中
谢谢观看
运行模式
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尝试与实践,虽说减 少了污染物,但是未能从污染的源头即生产与消费环节来防治污染。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 战略成为世界的潮流,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成为了国际社会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 流。在此情况下出现了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 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
首先,传统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产品--消费--废物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模式。所有的废渣、废水、废气、生活垃圾和其他污染物,不加任何处理,随意排放到环境中。 与传统经济模式不同,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物质无限循环、转化、增值带动经济发展,采用的是可 逆循环、多向转化、多级利用和无废物排放的经济模式,它消除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现象,力 求达到污染物的“零排放”和无生态破坏,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增长的质量。

第四节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的比较(1)

第四节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的比较(1)

第四节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的比较循环经济既是国际社会推行环保新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物,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其主要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核心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模型,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建立循环模式,以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主要特点和优势为:一、鼓励发展生态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经济把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目标,片面强调发展的速度和数量,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忽视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数量的扩大,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间的有机联系与共生关系。

因此,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将人类引入了与自然界对立的道路。

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传统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循环经济重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自然生态理论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模型,以工业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工业生产系统为载体,来构建生态工业体系;鼓励发展工业和农业相耦合的资源循环型产业;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使人类在处理物质需求与自然生态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方面,寻求到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共赢”传统经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片面强调经济效益,使得资源的开采浪费、单一利用等现象普遍,导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局面的发生,完全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将难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更难以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要求转变只注重经济增长,轻视环境保护的发展观念,从重视经济向重视环境转化,提高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产品的重复使用和废物资源化,要求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发展、城市建设等重大决策中,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的良性循环,要求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生态效益,在确定经营方针和从事经济活动时,要兼顾经济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从而营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循环型社会。

第四章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环境保护概论(第三版) 魏振枢、杨永杰 主编

第四章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环境保护概论(第三版) 魏振枢、杨永杰 主编

三、低碳经济的目标
发展 “低碳经济”,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
安排来提高能源效率并逐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保障能源安全 (二)应对气候变化 (三)促进经济发展
四、低碳经济实现的途径
(一)提高能效和减少能耗
(二)发展低碳能源并减少排放
(二)清洁生产的内容
清洁生产包括3方面的内容: (1)清洁的能源 (2)清洁的生产过程 (3)清洁的产品
三、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
(一)原材料及能源的有效利用和替代 (二)改革工艺和设备 (三)改进运行操作管理 (四)生产系统内部循环利用
第二节 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给出的定义 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 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提供70万立方米 /年的冷却水, 降 低25%需水量
卡伦堡全镇 居民供热
蒸 汽 供 热
关闭3500座烧 油渣炉子,大大 减少了烟尘排放
硫酸厂
废水生 物处理

制药厂
蒸汽供热


Hale Waihona Puke 70万m3水燃煤电厂
粉煤灰 蒸汽供热 除尘脱硫, 工业石膏
脱硫, 产 生稀硫酸

炼油厂
火焰气干燥
造路、水 泥厂
石膏板 ④ 生产厂
提高所有的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所有废弃物的排放。
再循环 Recycle
输出端
要求物品完成使用 的功能后重新变成 再生资源。
减量化应放在首位全过程都必须做到 无毒化、无害化
3R可以促进实现3Z的目标
污染物零排放、 物耗能耗零增长、 废弃物零填埋

旅游循环经济相对于传统旅游经济的特点和优势

旅游循环经济相对于传统旅游经济的特点和优势

1.1旅游循环经济相对于传统旅游经济的特点和优势1.1.1强调旅游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传统旅游经济把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目标,片面强调发展的速度和数量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忽视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忽视了旅游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间的有机联系与共生关系。

旅游循环经济重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自然生态理论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模型来构建生态旅游系统,实现资源节约、减少污染、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传统旅游业只是把环境看成人类创造经济价值的工具,而环境本身是没有经济价值的。

循环经济理论认为,生态环境是有价值的,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支撑条件。

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表现形式,在经济发展模式中,重视生态环境的经济性,将生态环境的价值以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

1.1.2兼顾经济发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传统旅游经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使得环境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忽视了生态效益。

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将难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更难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循环经济要求在旅游产业布局与调整、旅游业科技的发展与运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环境建设及旅游配套产业的配置等重大决策中,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的良性循环,要求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在确定经营方针和从事旅游活动时,要兼顾经济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共赢”发展,从而营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循环型社会。

1.1.3探索新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传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把社会发展看成一种经济现象,其目标是人们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

传统旅游经济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体系,在这种经济体系中,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掠夺性。

旅游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物质反馈式流动过程,使整个经济体系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少产生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的比较
循环经济既是国际社会推行环保新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物,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其主要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核心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模型,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建立循环模式,以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主要特点和优势为:
一、鼓励发展生态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传统经济把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目标,片面强调发展的速度和数量,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忽视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数量的扩大,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间的有机联系与共生关系。

因此,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将人类引入了与自然界对立的道路。

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传统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循环经济重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自然生态理论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模型,以工业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工业生产系统为载体,来构建生态工业体系;鼓励发展工业和农业相耦合的资源循环型产业;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使人类在处理物质需求与自然生态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方面,寻求到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共赢”
传统经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片面强调经济效益,使得资源的开采浪费、单一利用等现象普遍,导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局面的发生,完全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将难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更难以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要求转变只注重经济增长,轻视环境保护的发展观念,从重视经济向重视环境转化,提高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产品的重复使用和废物资源化,要求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发展、城市建设等重大决策中,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的良性循环,要求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生态效益,在确定经营方针和从事经济活动时,要兼顾经济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从而营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循环型社会。

三、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一直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增长战略,把社会发展看成一种经济现象,其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废物”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体系。

在这种经济体系中,对资源的开发是掠夺式的,对资源的利用时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东芝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

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式流动过程,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多的废物,在循环经济理念中,“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没有真正的废物”。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通过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废物的正确处理来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如表1-1),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促进生产发展;提高资源再利用水平,减少废物的排放,促进生态平衡;不断创造新的产业领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稳定和生活水平,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体现了资源和环境的价值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都是“公共物品”,没有经济价值,只有经济
发展才能创造经济价值,自然资源和环境只是人类创造经济价值的工具而已。

因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存在的生态交换关系没有被货币化,普遍存在着“搭便车”的问题。

我国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为了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广泛实行补贴制度,例如水资源、煤炭等,其价格仅仅体现了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而没有考虑由于资源使用而带来的外部性成本和收益。

用很低的价钱就可以购买新开采的资源,很少有生产性企业考虑减少排放和再回首利用废物,因此造成资源的浪费、利用率低。

表1-1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特征比较
循环经济理论认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是有经济价值的,同时它们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支撑条件。

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表现形式,在该经济发展模式中重视所利用资源的经济性,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价值以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重视发展静脉产业,充分体现了土地资源和环境价值。

五、促使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即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它强调对生产过程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末端治理后,使污染物达标排放。

实践证明,末端治理污染的方式治理投资大、运行成本高,而且生态恶化趋势难以遏制,难以实现对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监控,难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到了80年代初期,人类社会开始注意到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物。

但是,当时的人类社会关注的只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后果,而没有从改进经济运行机制入手进行研究。

到了90年代,随着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通认同,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才逐渐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各国环境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环境保护的理念发生了新的、更大的飞跃,一些国家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变“经济第一”为“环境优先”,还有一些国家提出了“环境立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环境保护由过去游离于生产过程之外变成为融合于生产过程之中;把环境保护由单纯的生产领域转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革新、产业的合理布局等方面;人类社会开始注重建立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生态工业、进行多产业的组合和衔接,促进了经济结构和自然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使废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消解和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