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儿童诗文本解读论文
最新小学语文论文:低年级儿童诗创作例谈

小学语文论文乘得想象之翅膀引得诗情妙生花——低年级儿童诗创作例谈[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在社会“保卫孩子想象力”呼声下,以儿童诗的创作来呵护孩子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努力更新教育理念,从儿童诗的关注点,创作实践,儿童诗的讲评,来探究儿童诗的教学。
[关键词]想象力儿童诗创作[正文]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是中华五千年文化长河中一朵绚丽的浪花。
由于其符合儿童的审美特点,那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感,稚嫩、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奇妙、独特的想象力,蕴含着很强烈的表现力,细细咀嚼,有着无穷的童趣。
儿童诗歌语言形式简练、精妙,反复的诵读,容易使儿童理解其中的意思,体验作品的语言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儿童是最天真的诗人,有着纯真烂漫的目光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童心世界, 那是一个纯真、稚拙、独特的世界, 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 他们生来就是一位诗人,那里面装着孩子们数不清的幻想和许许多多儿童特有的秘密。
这都是很好的写诗题材。
笔者现以儿童诗为例,探讨儿童诗教学的关注点以及儿童诗创作的思考和实践。
一、品出诗歌之妙美1.关注儿童诗的诗情美儿童诗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诗情,诗人有一双敏锐眼睛,他们在平凡的世界里,寄予着浓浓的情意,为孩子们创造了真情的乐土,正如金波先生所说:“儿童诗是儿童感情上的营养品”。
通过提问的诱导、画面的想象体会、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描绘、背景音乐的渲染,便不难让儿童与诗人产生情感共振,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再朗读体验,领会诗中美妙的情感。
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株紫丁香》一课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中孩子们对老师的深情,问:我们是怎样走进校园在中的?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学生交流、汇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此时,你站在老师的身边,你会对老师说些什么呢?引读: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为的是让绿色的枝叶夜夜();让沙沙的绿叶儿声帮您();让满树盛开的小花感谢您();让花香飘进您()。
小学语文论文拨动儿童诗歌的心弦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拨动儿童诗歌的心弦人教版新课标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的诗歌灵性来自于春风吹开的花瓣、蝴蝶翅膀扇起的风、蛙声里清凉的月光,以及飞成一团小雾似的带着花香的蜜蜂。
在儿童的眼里:“萤火虫是一个不小心烧着了短尾巴的小马虎”,“太阳是一个永远用不完的红线球”,“云是会走动的鞋子”,“风是树的梳子”,“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
诗的世界多么神奇,它把许多平凡的事物,表现得那么活泼、那么鲜明、那么动人。
小学阶段学习儿童诗不仅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
一、辨体:童诗的概念界定所谓的儿童诗,广义的概念:就是适合儿童阅读的诗歌,可以是大人写的,也可以是儿童写的;可以是现代诗,也可以是古体诗。
狭义的概念:指现代诗的一个分支。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是写给儿童看和读给儿童听的,歌咏儿童的立场,书写儿童的心灵,表现儿童的生活,具有童真、童趣和童味的诗。
《天方夜谭》里,阿里巴巴进入宝山,对着山门大喊:“芝麻,开门!”门就开了,满坑满谷的金银,照得他眼睛发亮。
文学的世界也像一座宝山,儿童诗就是那个宝库。
金银照亮人的眼睛,儿童诗照亮孩子的心。
二、厘清:童诗的美学特质当孩童呱呱坠地的时候,世界已经为他们安排了既定的秩序,这个秩序是约定俗成的。
儿童未经世俗污染或教化的童心,天然地排斥这个既定的约定俗成的秩序。
当他们把童心高高举行,以一尘不染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并且为他命名,儿童诗在那一顷刻诞生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诗是儿童对世界万物的第一次命名。
1.几行小诗,便是呼之欲出的童心。
优秀的儿童诗不但儿童喜欢,大人也喜欢,因为童心很容易触动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太阳整天呆在天上会不会寂寞?”“天冷了,小鱼睡在哪里?”这些充满稚气的问题只有天真活泼的孩子才会提出,他们除了善于观察,富有想象力以外,还有一颗善良的童心。
“不知是谁惹了北风?/北风生气地怒吼着,小草冷得发抖。
/大树看了很不忍心,/脱下身上的衣服,/一件一件盖在小草身上。
儿童诗歌的作品分析与评论

儿童诗歌的作品分析与评论——以《春天》、《春雪》、《一直小鹿跑来了》为例黄宜振《春天》、孙华文《春雪》、姚业涌《一只小鹿跑来了》都是儿童诗歌的优秀之作,以下针对文本从诗歌的题材内容、词汇与语法、修辞三个方面入手,就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这三首诗歌做浅要的分析和评论。
一、对大自然深情的歌颂无论是黄宜振《春天》、孙华文《春雪》还是姚业涌《一只小鹿跑来了》,他们的诗歌都是以大自然的季节和自然现象为题材的儿童诗歌。
《春天》以一个小姑娘寻找春天为线索,通过春天的“绿叶”、“花苞”、“钢琴”、“小羊”等意象来形象生动的说明春天的特征,以及最后畅想和谐的春天朋友这一主题,春天无限美好得以衬托。
《春雪》在对雪的样子详尽的表现的同时,赋予了雪以具体、美丽、生动的形象,“鹅毛”、“柳絮”、“小天使”等都成了雪的形象化身,接下来说明了雪对自然的修饰,表达雪和儿童相伴相依,为儿童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乐趣。
《一只小鹿跑来了》和《春天》一样,也是在表达着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通过将春天这一抽象的概念形象成一只小鹿,这只小鹿使得“草茎”、“嫩芽”、“叶片”的生机盎然的景色呈现,将寒冬驱走,最后点出春天这只小鹿对“我”的重要性,和春天和谐相处的主题得以升华。
《春天》在建构诗歌线索时预设了一个“角色”(小姑娘),在对春天找寻的过程中交代了春天的特点。
《春雪》采用细致描绘雪的景色来最后引出对儿童生活的装扮。
《一直小鹿跑来了》这首诗没有直接歌颂和描写春天,而是以一只可爱的小鹿来喻指春天,进而引出诗歌组织线索,构思新颖,富有活力。
二、词汇、语法赋予诗歌的美感《春天》中描写春天样貌的名词相对多些,名词如:“小姑娘”、“春天”、“绿叶”、“眼睛”、“花苞”、“小花帽儿”、“钢琴”、“声音”、“小羊”、“蓝天”、“朋友”等,而形容词在这首诗歌中却相对的少些,仅有:“快乐的”、“很美”等。
《春雪》这首诗和《春天》一样运用了很多的名词,如:“鹅毛”、“柳絮”、“小天使”、“游戏”、“小树”、“喜鹊”等,这一词类运用上的特点充分说明了这两首诗在诗歌写作和表达上更倾向向人们传达出春天和春雪的特点、状态等因素,更注重诗歌表现的形象性,通过这些词汇来在读者心中建构出诗人所要表现的内容。
师范类毕业论文:儿童诗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研究

师范类毕业论文:儿童诗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研究师范类毕业论文:儿童诗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
研究
内容预览:
儿童诗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儿童文学样式,它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形式,它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常常富有哲理,又像散文一样不押韵。
儿童诗专为少年儿童创作,切合他们的心理特点,适合于他们阅读欣赏的一种诗歌形式。
儿童诗是以诗歌的形式、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独特的视角来表现生动活泼、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和情感世界,充满着无限的童真童趣,是一种艺术语言。
中国是个具有深厚诗歌传统的国家,中国的文化是诗性的文化。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诗经》就已诞生,诗词文化的辉煌一直延续到今天。
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沐浴着诗性温馨,在诗的文化中熏陶成长。
圣人孔……
你还没注册,或者没有登录,这篇文章要求至少是本站的注册会员才能阅读~如果你还没注册,请赶紧点此注册吧~
如果你已经注册但还没登录,请赶紧点此登录吧~
1 / 2
2 / 2。
试论小学儿童诗的创作与欣赏

试论小学儿童诗的创作与欣赏摘要: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常会涌现出许多新奇的想法,他们的思维与想象并不固定,所以才能创造出属于儿童文学的篇章。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小学儿童诗的欣赏,忽视学生的创作,在素质教育时代的背景下,教师则要兼顾儿童诗创作与欣赏两个方面的教学,可以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本文以小学儿童诗的教学为主题,研究了小学儿童诗的创作与欣赏,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儿童诗;创作与欣赏引言:现代教育学家曾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小诗人。
诗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情感,从情感生活中捕捉的细节与美感,组成了诗的篇章。
有时孩子们在阅读诗歌时,并不能完全理解文字的含义,但却能够对诗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就是诗的语言的特殊之处。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文字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语文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对文字情感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发现诗的语言,懂得诗的语言的精妙之处,去探寻能够打动自己心灵的东西,则可以显露出许多儿童的智慧。
一、启蒙文学灵感,教材探索源泉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皆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而教材中的文字也成为启蒙学生文学思维的源泉。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内容,适合作为启蒙学生灵感的材料,如《三月桃花水》,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了三月时桃花与流水的美妙,从文字中,学生未必能够确定“桃花水”究竟是什么,也无法对照着解读出“桃花水”的含义,但却可以从读的过程中品尝到这一美感。
三月的桃花水缓缓流过,桃花飘落到水面上,顺着涓涓细流绵延山中。
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篇课文,从这篇课文中也获得了诸多的创作灵感,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脑海想象出一番关于三月山间的桃花图景,教师可以继续让学生开展想象,具体化思维认知,再通过自己的方式创作简短的诗篇,模仿教材中的语言。
学生在纸上写道:“桃花在水面上浮动,潺潺溪流从石缝中涌着,它要流向何处?能否将桃花留下一朵?它没有回答我,它只是温柔的将几瓣桃花留在了两侧。
浅谈儿童诗歌的论文精品

浅谈儿童诗歌的论文精品浅谈儿童诗歌的论文精品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浅谈儿童诗歌的教学教学论文精品,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而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却存在:教风盛行,忽略学生的自读体验,忽视培养语感。
诗歌──它有着直率明朗的抒情性、流畅而优美的音乐性、参差不齐的形体美、天真活泼的趣味性等特性,而深得儿童的喜欢,对于他们丰富词汇、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开发智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同时它又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质,对现代的儿童进行诗化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还可以使儿童增加体验,培养语感。
具体到儿童的诗歌,在教学中我们接触更多的还是儿童散文诗的教学,儿童散文诗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儿童文学样式,它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形式,它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常常富有哲理,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压韵,散文诗还具有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语言天真,意境优美,音调和谐,节奏感强等特点。
儿童散文诗的“诗情画意”和“短小精悍”深受儿童喜爱。
儿童散文诗是开展文学欣赏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阅读材料。
在散文诗教学的组织与指导中,教师能否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高效优质地将散文诗所蕴涵的内在信息传递给儿童,将直接影响着儿童对散文诗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以及散文诗教学的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
因此,如何组织和指导好散文诗的教学,对我们的课堂教学非常重要。
一、简洁生动准确的导语儿童散文诗教学的导入方式有多种多样,但任何一种成功的导入方式,都应该是简洁、生动、准确的,并且可以收到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活动兴趣、帮助儿童明确活动目的的效果。
导入环节不是活动的主体,更不是整个活动的重点,它所占的时间一般较短,但它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环节作为整个活动的开始,对儿童来讲,它是参与整个活动过程的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的初始启动。
小学语文论文-浅议儿童童诗教育的目的与意义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浅议儿童童诗教育的目的与意义人教版新课标关于诗歌的教育意义,丘科夫斯基说:“教育者应该利用年幼的孩子们在生活中的这一‘诗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诗歌作用于儿童的思考和感情,成为强有力的一种教育的手段。
诗歌能帮助儿童感知周围世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形成。
”写诗的背后是阅读、是思考、是语言基础和文化积淀,这完全等同于其它形式的作文教学;同时写诗还是培养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极佳途径,这比其他形式的作文教学更胜一筹。
1.学习儿童诗,可以训练观察,培育想象能力一个喜欢写诗的孩子总是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非凡的想象力,下面是三个孩子的诗,第一首是朱宇翔的《小蝌蚪》:“黑豆豆/种在水里头/不结豆/不结瓜/结出一群小青蛙”第二首是胡苍剑的《鱼》:“水里的鱼/像飘落的树叶//飘落的树叶/像摆动的鱼//鱼是水里的树叶/树叶是岸上的鱼”第三首是吕嘉俊的《水葡萄》:“嘀嗒/嘀嗒/下雨了/天上落下/一串串/水葡萄”三个天真的孩子,他们对小蝌蚪、鱼、雨的认识,跳出了人类世俗的定义,给予了它们全新的命名。
难怪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童言是最美的诗句。
在学习儿童诗的过程中,原先枯萎的想象会渐渐复苏。
2.学习儿童诗,可以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诗是语言的艺术,儿童诗的语言更具魅力。
金波写过很多意境优美的抒情诗,如《林中小景》:“阳光透过枝叶/染上嫩绿的颜色。
/风,打着呼哨,/在叶片上轻轻滑过。
//流进森林里的空气/也变得又甜、又柔和。
/因此,在每棵树上,/都挂着小鸟的歌声。
”这样静谧优美的文字,不仅适合读,还适合记忆。
“当然知道,/太阳出来时,雪人就会融化。
/心里还是忍不住难过,/我要赶在雪融之前,热情地拥抱你。
/大声告诉你: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
”(几米)等到有一天,当我们对诗歌语言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也会像诗人一样拥有这份浪漫的表达。
3.学习儿童诗,可以陶冶性情,提升审美能力美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美的形象性决定了审美的直觉性。
论文:浅谈小学儿童诗教学

附件1:论文编号:(由教研室统一按市、县编码编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2015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征集评选登记表说明:一、学科类别:1.中学语文2.中学数学3.中学英语4.中学物理5.中学化学 6.中学生物7.中学政治8.中学历史9.中学地理10.小学语文11.小学数学12.小学思品13.小学英语14.小学科学15.中小学音乐16.中小学体育与健康17.中小学美术18.中小学信息技术19.通用技术20.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21. 学前教育22.特殊教育23.职业教育24.综合(凡不是纯学科性的论文都归在这一类,如: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
二、论文题目不要太长。
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直接点明是什么课的设计或案例,如:《祝福》教学设计、《分数的除法》教学案例(不要把某某版第某册第某课作为题目的组成部分)论文题目:浅谈小学儿童诗教学【内容摘要】儿童诗是开展文学欣赏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阅读材料。
在散文诗教学的组织与指导中,教师能否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高效优质地将儿童诗所蕴涵的内在信息传递给儿童,将直接影响着儿童对诗歌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以及儿童诗教学的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
因此,如何组织和指导好儿童诗的教学,对我们的课堂教学非常重要。
那么,在小学儿童诗教学中,应该如何引领孩子进行儿童诗的学习呢?以下是我在小学儿童诗教学中的几点实践和体会,在此和老师们一起交流、探讨。
一、加强朗读指导,读出节奏韵律; 二、采用表演诵读,加深情感体验;三、教师激情引领,体会诗歌佳境;四、感悟诗歌特点,激发读写兴趣。
【关键词】节奏韵律表演诵读激情引领读写结合【正文】浅谈小学儿童诗教学儿童诗是开展文学欣赏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阅读材料。
在散文诗教学的组织与指导中,教师能否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高效优质地将儿童诗所蕴涵的内在信息传递给儿童,将直接影响着儿童对散文诗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以及儿童诗教学的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儿童诗文本解读论文
儿童诗在教材中所占比重愈来愈大。
解读儿童诗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奠定学生坚实的文学基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解读儿童诗是促进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解读策略可以不断挖掘儿童诗中蕴含的魅力,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情、意味,从诗歌中感受生活的真善美。
一、朗读童诗:找准诗眼,整体把握
虽然儿童诗篇幅短小,用语浅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诗浅薄无味,“真正优秀的儿童诗应该于浅显的语言之中寄寓遥远,于拙扑的
形式之下蕴藏睿智与趣味,能够在儿童读者乐于欣赏、阅读的同时,
禁得起咀嚼、品味,并起到其正面成长的作用。
”[1]所以,要想解读儿童诗,就应该以读为本,利用各种形式的读来体味文本中的思想内涵、精神情感。
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天》为例,它描写
了秋天的宜人景色以及对秋天丰收景象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正契合了教材第一单元的主题“走进秋天”,以期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感受秋天的绚丽。
为了让学生读出感情,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活泼、优美的语言为他们解读文本,让
学生先对秋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之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教师先范读,让学生掌握读音、句读、语调,
接着引导学生自由朗读。
第一遍主要读准字音,确保朗读要流利;第
二遍整体感知,感受诗歌所独有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第
三遍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诗歌中出现的关键词进行反复地诵读,并不断体味咀嚼,继而实现儿童与诗歌之间的情感共通。
诗眼是诗歌的眼睛,是通过核心的词语或句子表现的诗歌的关键意象。
找准诗眼可以让阅读回归整体,使教与学的思路简洁而清晰。
儿童的阅读有别于成人阅读,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画面感伴随着阅读的全过程。
如果
学生能够找到诗歌的诗眼,便能够了解诗歌的全貌,对诗歌的内容就会有整体的感知,继而体悟诗歌的感情。
二、走进诗画:媒体激活,诗画互转
儿童诗恰如一幅幅妙趣横生、奇思妙想的涂鸦画。
要想帮助儿童了解诗歌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歌展开联想。
走进诗画的方法不仅仅在于抓诗眼一种途径,应引导学生逐渐从领悟言语格式、修辞手法等方面获得画面感。
教师要灵活应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童诗的图
画境界。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应把诗歌的内容与视频、图片等结合,灵活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学的
趣味性与人文性。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掘自身潜能,通过知识的积累与实践的丰富继而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在
儿童诗《秋》中,有这样一句诗:“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了一个夏天的烦恼;高粱红着脸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灵酿造。
”这句诗看似很好理解,但是学生在展开想象时未必能表现得很好,因为生活经验的缺乏,学生很少会知道高粱为何物、何形,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
去了解、感悟。
这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诗句结合
紧密的图画,甚至是动画视频,让学生一边欣赏图片、视频,一边理
解诗句。
这样不仅能够快速掌握诗歌内容,更能由画生情,加深情感
体悟。
三、感受意象:品悟诗情,把握意蕴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
诗人的情感”[2],更应领悟诗歌的丰富意蕴。
为此,学生不能只停留
在反复的朗读与画面的想象上,而要更深层地了解作者、了解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感受、体验、品悟诗情,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意境,继而
有效地把握文本。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儿童诗《我想》时,由于这首诗本身为重复性结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
生对文本与诗歌意境进行更深层次的把握———指导学生抓住“安”“带”“悠”等动词,“引导学生展开自我想象,融入自己的体会,分享自己的感悟”[3]。
继而对诗歌所蕴含的情感进行体悟,挖掘本文的
最大价值。
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春风》为例,诗中“扶桑花”“小草”“蝴蝶”“明媚阳光”“花香鸟语”都是诗歌中的意象,作者选用这些宜人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花红柳绿的春天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情
趣,更富有艺术气息。
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关键字词,继而挖掘出诗
歌中的意象。
作者在儿童诗中用独特的意象“扶桑花”“蜜也似的河”等将春风的宜人舒适写得生动形象,学生在把握意象时也就顺理成章地把握了诗人的情感。
为此,教师应着力激发学生对诗人描述的艺术画
面进行充分的想象,继而展开丰富多彩的画面,在反复地体味中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歌中纯真、饱满、丰富的情感。
四、以写促读:联系生活,个性写读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理解童诗。
诗歌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浪漫反映。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体验相结合。
如果
儿童没有将诗歌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那么势必会感到诗歌的抽象与晦涩。
例如《秋天》中“秋风是报信的使者,它的到来,意味着夏天
的结束。
”如果单纯让学生读这句诗,学生很难理解“使者”的意义,但是当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秋风吹起时,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时,学生会结合生活进行思考,作出诸如“树叶变黄”“天气变冷”“白天变短”等回答。
这些都是秋天到来的预兆,学生就会在问答中明白“使者”的意义。
由于学生的性格、意志、思想、能力等都具有差异性,因此,同
样的诗歌在不同的学生眼中将具有不同的理解与含义。
为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时要关注学生不同想法的表达,以及不同认知的积极评价,继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多角度的理解。
儿童诗文本解读要关注读与写的有机整合。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联系生活理解儿童诗,仿照儿童诗语言格式和片段进行个性化仿写。
例如学习沙白的《秋》:“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
”
通过对“坐”字画面的感受和理解,学生对“湖面上坐着的秋天”产生了形象化的认识。
一个“坐”字妙不可言。
清澈的湖水,火红的枫叶,蓝蓝的天空,自由的秋天轻柔而开阔,和谐而辽远。
这种画面和意象
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模仿。
于是一位同学仿写了《春》:“原野上/冒出嫩芽一抹,/如一封邮件/里面装着春天。
”一个“装”字形象生动,如一封写满春天的信,与“坐”字一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读者通过仿写,
融入原创诗歌的意象方式和形象化表达方法,从诗歌画面感转化为言语的表达运用,达成个性化写读,内化为儿童诗文本的深度解读。
可
以说,解读儿童诗是促进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学工作者应担负起自身的教学责任,积极采取有效的解读策略,让学生以读为本,不断去挖掘儿童诗中蕴含的魅力,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情、意味,从诗歌中感受生活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王靖懿.小学阅读活动中教师对儿童诗的选择标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玉玺.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的教学策略———以儿童诗《我想》教学为例[J].儿童发展研究,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