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领地与个人空间
04个人空间私密领域

• 空间体验的起点
4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在最根本的层次上, 满足人的活动需求是空 间环境的必备特征。感 受空间环境首先是从我 们的日常一举一动开始。
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自己的尺度来使用和感受 空间环境,以获得相应的行为需求。
4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4.2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 减少拥挤的对策
1、空间分隔
——当处于社会密度与空间密 度的两难境地时,在确保使用 功能的前提下,宁可放弃宽敞, 提供更多的小空间。
2、缓解交通拥挤
——建立高效率的交通系统。
4.3 私密性
4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 4.3.1 私密性的含义
——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 人或群体接近自己。
独处是人的需要, 交往也是人的需要。 私密性应对的主要是 独处的需要。
4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4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4.4.3 领域的功能
1、领域的组织功能
私密性 人
2、 领域与私密性
活动 +容积
领域性 控制
3、 领域与安全防卫
私密空间 领域
•可防卫空间的设计原则 (1) 形成易于被感知并有助于防卫的领域 (2)自然的监视
4.5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与场所的设计
•个人独处
行为倾向 →退缩
•亲密相处 •隔绝干扰
(withdrawal)
•匿名
心理状态
•保留
→信息控制 •闭锁
(control of info)
选4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私密性:空 间环境的可 控制→控制感、
安全感
4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

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
而在每一个个体的生活中,都存在一个不可或缺的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是指个体在行为、言语和思想上感到自由、舒适和安全的范围。
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就是要在与他人交往时,给予他们适当的距离和自由,不侵犯他们的私人领地。
本文将从互相尊重、尊重身体空间、尊重心灵空间以及尊重意见和观点等方面入手,谈论尊重他人个人空间的重要性。
互相尊重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石。
我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此来提醒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要对他们怀有尊重之心。
在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时,首先要尊重他们的存在和个体差异。
不同人拥有不同的性格、习惯、价值观和情绪,对待这些个体差异,我们应该保持宽容和尊重的态度。
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将自己的期待和标准加诸于他人身上。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选择,并且不去干涉他人的生活。
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在交往中保持恰当的距离,给予彼此充分的个人空间。
尊重个人空间的表现之一,是尊重他人的身体边界。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私人领地,他们期望别人能对自己的身体保持尊重和隐私。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不随意触碰他人的身体,不主动打扰他人的个人生活。
若与他人相处时间较长,例如在宿舍或办公室里共同生活或工作,更应尊重彼此的隐私,不擅自进入他人的房间或私人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要对他人的身体边界有足够的敏感度,当他们明确表达不愿意被靠近或碰触时,我们应立即停止行为,并且诚恳地向他们道歉。
除了尊重身体空间外,我们还应尊重他人的心灵空间。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拥有一定的隐私,我们应尊重他人的个人感受和情绪状态。
人们在不同的环境和场合下,会有不同的情绪表达和情感需求。
理解并且尊重他们的情绪,是尊重他人个人空间的重要体现。
无论是在朋友之间的交往中,还是在家庭关系中,我们都应试着去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关心他们的感受,给予他们情感的支持和安慰。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共35页文档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环境心理学——个人空间、私密和领域性解析

社会距离
• 1.20~3.60M可以看到对 方全身以及周围环境。 • 这一距离相互接触已是 不可能,主要由于视觉 提供详细的信息。 • 这一距离常用于非个人 的事物接触,如同事间 商量工作等。
观,但绩效没有明显改善。
第三节 领域性
一、领域性和领域 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 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个人或群体的领域。
二、领域的类型 领域分为以下三类: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和公共领域。 (一)主要领域:使用者使用时间最多、控制感最强的场所,包括家、办公室等对使 用者来说最重要的场所。 (二)次要领域:对使用者的生活不如主要领域那么重要,不归使用者专门占有,使 用者对其控制也没有那么强,属半公共性质,是主要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联系地 带,包括夜总会、邻里酒吧、私宅前的街道、自助餐厅或休息室的就坐区等。 (三)公共领域:可供任何人暂时和短期使用的场所,当然在使用中不能违反规章。 公共领域场所一般包括电话亭、网球场、海滨、公园、图书馆及步行商业街座位等。
个人空间就像一 个围绕人体的看 不见的气泡,腰 部以上为圆柱体, 腰部以下逐渐变 细,为圆锥形。
一、个人空间
•
为了度量个人空间的范围,采用三种方法:模拟法 、现场研究和实验室实验。
(二)个人空间的功能
• 个人空间是一个针对来自情绪 和身体两方面潜在危险的缓冲 圈,起到自我保护作用:
1.避免接受过多刺激 2.防止应激造成的过度唤醒 3.弥补私密性的不足 4.防止身体受到他人的攻击
环境心理学 6.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四、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二)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还可以加以引申,应用于景观设计和街道 设计。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把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与人际 距离作了类比。
观察发现,即使熟人在这一距 离出现,坐着工作的人不打招呼继 续工作也不算失礼;反之,若小于 这一距离,即使陌生人出现,坐着 工作的人也不得不打招呼问询。 这一点对于室内设计、家具布 置以及公共场所的服务待客都有参 考价值。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二、人际距离
(四)公共距离 1、标准:3.60-7.60m 2、交往方式:演员或政治家与公众正规接触 3、出现:讲课、讲座、演讲、表演等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四、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一)个人空间的应用 主要用于坐具布置。
无论男女,老年 人的个人空间和人际 距离都有减小的倾向, 一般并不忌讳夹坐在 同类群体中间,即使 相互并不熟悉,也不 会计较。因此易形成 老年人排排坐在公园 聊天、看街的场景。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四、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一、个人空间
(一)个人空间的度量 1、模拟研究:被试者按自己想法摆放人物剪纸图形 2、实验室研究:被试者从八个方向接近三个不同对象 3、现场研究:观察陌生人、熟人之间的距离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一、个人空间
(二)个人空间的功能 个人空间是一个针对来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潜在危险 的缓冲区,起着自我保护作用:避免接受过多刺激,防止 应激造成的过度唤醒,弥补私密性的不足,防止身体受到 他人的攻击。
别过来,让我静一静!
人际关系中的个人空间与界限

人际关系中的个人空间与界限人际关系中的个人空间与界限是指在人际互动中,个体与他人之间需要维持一定的距离和边界,以保障个人自由、尊重和隐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际关系中的个人空间与界限,并阐述其在社交、工作和家庭等场景中的重要性。
一、个人空间:尊重他人的体现个人空间是指每个人的身体周围一定范围内的私人领域,包括个人的身体接触、声音传播、个人物品等。
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
当我们与他人交流时,应避免过度靠近、触碰对方,尊重他们的隐私和自由。
在社交场合中,保持适当的个人空间有助于营造舒适的氛围。
当我们与朋友、同事或陌生人交谈时,应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让对方感到身体上的压迫或不适。
在排队等候时,也要尽量避免挤人,给他人留出足够的距离。
这种尊重个人空间的行为不仅彰显了我们的礼仪,也能促进互相之间的和谐交流。
二、界限:平衡个人与他人的需求除了尊重个人空间外,理解和保持适当的界限也是人际关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个体需要平衡个人的需求与他人的期望,同时也需要学会在不同场合下划分界限。
在工作场所,个体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益,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职位和权威。
合理地划定工作边界,不仅有利于个人工作效率的提高,也能维护良好的员工关系。
例如,与同事相处时,我们应尽量避免过度干涉他人的工作,尊重并信任他们的能力。
在与上司和下属的沟通中,我们应清晰地了解他们的期望,并与其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
在家庭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个人空间和界限同样重要。
不同成员之间的个人空间应得到尊重和保护,避免过度干涉、侵犯他人的隐私。
家庭成员之间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明确各自的边界和责任范围,使整个家庭形成和谐、平衡的相处模式。
三、个人空间与界限的重要性维护个人空间与界限在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保护个体的自由和尊严。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行动和生活方式,通过尊重个人空间和界限,可以使每个人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领地与个人空间☆ §9.1领地与领地行为 1. 领地是:可见的、相对固定的、并有明显的界限,且多以居住地为中心。 2. 奥尔特曼认为:领地表明了个体或群体彼此排他的、独占的使用区域。
一、试举例说明领地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1. 病人能够拥有一个可自由支配的空间,有利于其身体的康复。 2. 当空间有明确的界线,标明所属者时,犯罪率和故意破坏行为要比没有标记的地方低。 3. 在公共领地,没有明显标记的地方会更容易遭到破坏,如工厂、学校和空地都是被破坏最多的地方。 4. 总之,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以上提到的各个因素,使建筑能更适合人居住和活动,并满足人们的各种心理需要。 二、人类领地性与动物领地性有何异同?☆ (一) 1. 动物领地性:指动物个体或群体占领一定地区,以保卫它不被侵入的一种倾向或特性。 2. 动物领地性的功能: ⑴ 繁殖功能:领地性与动物交配繁殖之间的关系,确保动物种群繁殖的高质量和延续性; ⑵ 保护功能:领地性不仅有利于动物寻找食物,也有利于保护食物; ⑶ 减少冲突的功能:领地性有利于动物避免因这种斗争而导致的伤害。 有种现象叫“优先居住效应”,指:动物在自己占据的领地上有优先于其他个体的支配性。 (二) 1. 人类领地性:指建立在对物理空间的拥有权知觉上,由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表现出的一套行 为系统,它是个体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要求占有和控制特定空间范围的一套行为习性。 2. 人类领地性的种类分为三种:主要领地、次级领地和公共领地。 ⑴ 主要领地:指被个体或群体完全拥有和控制,并受使用者和他人共同确认的领域,它是建立在长期使用的基础之上,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 ⑵ 次级领地: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对它的控制力较弱,没有明确的归属。如酒吧、教室里的座位等。 ⑶ 公共领地: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极为临时的领域,人一旦离开就对它失去了控制。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占用而采取强硬措施。如电话亭、公共汽车上的座位等。 3. 人类通过使用的物品或自己的行为,使领地个人化或保护自己的领地,这称为给领地注上标记。主要领地的标记形式多为①物理标记,②次级领地和③公共领地的标记形式,比较多的表现为一些精细的行为或简单直接的方式,如放置一些物品等。 人类领地性的功能: (1)保护、调整私密性: ① 个体能够拥有一个可以调节私密性和自由控制支配的地方,对维持身心健康和正常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个体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领地,可能产生压力和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 ② 领地性强的人对未经允许入侵的人极为敏感,以致于他们对门铃的反应要更快。 (2)组织功能。 ① 与动物不同,人类领地性的主要功能不在于维持生存,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组织的作用。这里的组织是多方面的,包括: A.组织日常生活:使生活可预测、有条理和更稳定; B.提供稳定的社会组织,维持和发展社会组织; ② 此外,领地还是地位的象征。对群体而言,人类的领地性行为也有与动物领地性行为相同的一个作用,就是社会组织功能。 (3)优先居住效应:类似于动物减少冲突的防卫功能。在体育比赛上也体现出优先居住效应,它可以称为“主场优势”,在自己的运动场或国家进行比赛,要比在其他地方比赛发挥更好,在主场赢的机会更多。 (三)领地性对人类和动物的作用不尽相同:在动物主要是关系到生存和繁殖;在人类,主要是组织的功能,当然,它还能增加个体的安全感。除了领地性,个体还有个人空间和私密性的需求。 §9.2个人空间及其影响因素 一、个人空间与领地的区别: 1. 个人空间是无形的、不见边界的、可移动的、以个人为中心的、调整与自己进行交互对象的远近距离; 2. 领地是可见的、划分好的、相对静止、以家为中心或居住地为中心、调整与自己进行交互作用对象是谁。 3. 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二、Hall是怎样划分人际距离的? 霍尔(Hall)对美国中产阶级白人进行了观察,得出人在社会交往中有四种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1. 在0—45厘米的范围内称为亲密距离:在这个距离,双方都能清楚地看到对方的面部。这种空间距离只出现在特殊关系的人之间,如父母与子女、夫妻、恋人。对关系亲密的人来说,这个距离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和体温等信息。 2. 个人距离的范围大约在45—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嗅觉和细微的视觉线索减少,但双方的接触还是有的。 3. 社交距离分为近距离社交距离和远距离社交距离。较近的社交距离是1.20—2.10米,多出现在非正式的个人交往中,如谈判和商业接待中多是这种距离。较远的社交距离为1.20—3.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是这种距离。 4. 公众距离的范围是在3.60—7.60米间:它属于人际接触中的正式距离。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它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通常公众距离为单向沟通时采用。
三、个人空间具有哪些功能? 1.有关理论的解释 (1) 应激理论:认为个人空间的维持是为了避免各种过于亲密的接触导致的应激状态。 (2) 唤醒理论:认为当个人空间不能满足需要时,人们的某些体验被唤醒,对个人空间 大小的忍受程度,决定了个体做出何种反应。 (3) 行为局限理论:认为个人空间是维持和保护个体周围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以获得行 为的自由。 2.非语言交流功能。 (1) 个人空间的大小是由周围环境刺激的质和量决定的, (2) 而交往双方的距离也反映了他们的关系和亲密程度,以及个体间行为的态度,并且决定了双方从事活动的类型。
3. 边界调整功能。 (1) 边界调整可以维持个体或群体处于独处状态,满足个体和他人交往中需要保持的空间范围。 (2) 个体可根据所获得的感觉信息量调整边界范围,当这一愿望达不到时,消极影响就会产生。 (3) 要消除消极影响就需要调整个人空间。 4. 平衡亲密程度模型。 (1) 平衡亲密程度模型后来把它称之为舒适模型。 (2) 在很多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人都想维持一个最佳亲密距离。如果个体间的亲密水平太高,平衡作用就会发挥它的功能,个体采取各种补偿行为,如把身体移远一些、调整眼睛的注视和脸的方向;如果个体认为亲密水平不够高,平衡作用会促使个体缩短个人空间距离,如更多的眼睛接触等。个人空间的这一作用使个体之间的互动处在最佳水平。 5. 保护功能。 (1) 个人空间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控制他人的侵犯,保护自己免受情绪威胁或物理刺激的威胁,减少压力。 (2) 个人空间越大,就越能做好充分的准备逃离危险刺激。 (3) 个人空间可以作为身体缓冲区。当处于过分亲密、刺激量超负荷时,可以利用个人空间作为自我保护机制,提高私密性和防止过载的刺激,以维持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 6. 交往功能。 (1) 个人空间可以传达和调整人际交往中的互相沟通。他人传递给人体的感觉信息,如气味、身体接触、眼神接触和言语信息,都决定了互动中的个人空间距离。 (2) 较近的距离既会增强积极的反应,也会增加消极的反应。 四、个人空间的测量方法有:实验室止步距离法、投射法和自然观察法。 五、哪些因素影响了个人空间的大小? 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很多,总的可以概括为情境因素和个体差异。 (一)情境因素: 1. 物理情境: (1) 当容易逃离威胁时,所需个人空间较小, (2) 个体在房间中的位置也决定了空间的大小,一般在角落里要求个人空间更大,在室内比在室外需要更大的空间。 2. 相互吸引与人际距离: (1) 当朋友或关系密切的人距离你很近时,会感到很舒适。 (2) 相互吸引和人际距离由于性别、地位的不同而有差异。当都是女性时,人际距离也随相互吸引的增加而缩短;但如果同为男性,相互吸引并不会使人际距离减小。 3. 相互作用的类型与人际距离: (1) 当相互作用表现为讨厌等负面情绪时,个体间的人际距离较大; (2) 当表现为喜欢等积极情绪时,人际距离较小。 (3) 互动双方的合作情况也影响个人空间距离: (4) 处于合作状态,人均距离较近,处于谈判竞争状态,人际距离较远。 (二)个体差异: 1. 文化和种族:把不同文化差异总的分为两种: (1) 接触文化:地中海、阿拉伯和西班牙等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离得更近, 交往中有更多的身体碰触和眼神接触; (2) 非接触文化:北欧和高加索,他们的人际互动表现出更大的人际距离。 2. 性别: (1) 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小的人际距离,而男性对较小人际距离的忍受性要比女性低,男性入侵者给他人带来的恐惧和压力要大于女性。 (2) 然而,并不是一切情境下都如此,当受到同性威胁时,女性会要求更大的空间。异性间交往的空间距离要看交往双方的关系,关系亲密的异性,其空间距离比亲密的同性小。 3. 年龄:个人空间随年龄增大而扩大。埃罗和海达克通过研究得到三个结论: (1) 首先,他们发现在5岁以前,儿童的个人空间模式与成人的不一样; (2) 六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空间要求稳定地增加; (3) 到青春期以后,形成了大小与成人相似的个人空间。 4. 人格因素:人格特征决定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格特征也反映在空间行为上。 (1) 内控的个体与外控的个体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不一样, (2) 外控的人要求有更大的个人空间。有暴利倾向的个人空间要求更大。 (3) 性格内向的个体所需个人空间比外向的个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