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骨折的克氏针内固定的并发症及其预防
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的并发症原因及预防对策

本 均 0例 平
( 3 1 个月 , 7± . ) 4个月 内定期 复查 X线 。随访 期间 , 患
肩疼痛 4例 , 脱钩 1 , 例 钢板 近端 拔 出 1 , 例 钢板近 端 应力骨折 3 , 术部位 感染 1 。患 肩疼 痛 的患者 例 手 例 在手术取 出 内固定 后疼痛消 失 , 脱钩 的病 例再次 手术 治疗 , 应力骨折的患者予保守治疗 , 手术后感 染的病例 予伤 口换药治 愈。采用 L z ao标 准评定 术后 功能 , az n c 优 8 例 , l , 6例 , 良率达 9 . %。 3 良 2例 差 优 41
裂的肩 锁韧带 、 喙锁韧 带 , 除破碎 的关节软 骨盘 , 清 游 离肩峰后下方 的软组织及 骨膜 , 复位肩 锁关节 。用 锁 骨钩状 钢板钩端 紧贴肩峰后 下方 的骨质 , 保证锁 骨钩 与肩峰 下骨质充 分接触 , 据钩钢板 近端与锁 骨的压 根 配情况 选用合适 深度 的锁 骨钩钢板 , 板塑形预 弯使 钢 其钢板 近端 紧贴 锁骨上 方皮质 , 确认 钩钢板无太 大 的 张力存在 , 锁骨远端或肩锁 关节 复位 良好 , 用克 氏针及
9 . % 。结 论 以锁 骨 钩 钢 板 内 固定 治 疗 N e 41 erⅡ型锁 骨 远 端 骨 折 和 T s l 肩 锁 节 脱位 疗 效 良好 。 需 注 意 os l型 y I 但
手 术技 巧 预 防 并发 症 的 发 生 。
【 关键词 1 锁 骨钩钢板 ; erⅡ型锁 骨远 端骨折 ; os Ne Ts 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 并发 症
何 道辉 ,梁庆槐 ,胡 涛
广 东 省 东 莞 市 大 朗 医院 骨 科 (2 7 0 5 37 )
【 摘要 】 目的
双克氏针交叉髓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形 、粉 碎性4 f ;全部 为闭合骨 折 ,其 中新 鲜骨折 6 例 , 2I 2 陈 旧性 骨 折 2 。 例 1 2 手 术 方 法 颈 丛 + 刺 或 局 麻 + 化 麻 醉 下 , 患 肩 垫 . 针 强 高, 以骨折处 为中心 ,沿锁骨 正 中横切 口长5 7 m — a ,尽量 减 少骨膜 下剥离 ,暴 露折端 ,清 除骨断端 软组 织及凝 血块 。 用 齿状 血管钳提起骨 折外端 ,选 择两枚直径 1 5 2 O m . — . m 的克 氏针 自外 端 髓 内 交叉 逆 行 穿 出 , 直 视 下 骨折 复位 , 成 功 后 将 克 氏针顺行钻入 内端髓 内并超骨皮质作骨折 固定 ,蝶形 、粉 碎 性骨折 复位 后紧缩 缝合 周围软 组织或 用可 吸收线 捆扎 固 一 定 , 可 取 得 满 意 对 位 , 将 克 氏 针 针 尾 弯 曲剪 断 埋 于 皮 下 , 术 后 患侧 屈 肘9 。, 三 角 巾悬 挂 于 胸前 34 。 O —周 1 3 疗效 随访5 例 ,随访率8 . % 3 外观无 畸形 , . 6 7 5 ,5 例 肩 关 节 活 动 正 常 , 均 骨 性 愈 合 , 已 拔 除 克 氏 针 内 固 定 。 最 早 拔 除 内固 定 为 1 周 , 平 均 临床 愈 合 时 间 为 8 , 平 均 骨 性 O 周
[ ]王亦璁. 1 实用骨科学 ( 版 )[ ]北京 :人 民卫生出版社,2 0 :4 6 第3 M. 0 1 9. [ ] 郭 世跋 . 2 临床 骨科 解 剖 学 ( 1 ) []天津 :天 津科 学 技术 出 版社 ,19 : 第 版 M. 98
3 62
定位错 误和 抓取肌 瘤 时误伤 正常子 宫组 织等缺 点 ,同时腹 腔 镜 子 宫 肌 瘤 剔 除 术 , 子 宫 创 面 大 , 缝 合 困 难 , 医 生 体 力 消 耗 大 ,所 以有 必 要 经 阴 行 子 宫 创 面 缝 合 。单 纯 经 阴 子 宫 大肌瘤 切除 ,如果 没有 腹腔镜 辅助 ,定位 差 ,肌 瘤取 出 困 难 ,缝 合难 ,术 后 易出血 ,腹 腔镜 辅助 下大 子宫肌 瘤切 除术后联合卡前列 甲酯栓外用就减少 了以上并发症的发生 , 本文两组对 比可见有一定差异 。卡前列 甲酯栓直肠给药 ,药 物吸 收不经 过肝 门静脉 ,无 首过效应 ,破 坏少 ,生物 利用 度 高,与缩 宫素相比其收缩子宫的作用强 ,个体差异小 ,术
锁骨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及预防

患者 的临床分析 [ J ] . 山西 医科大学学报, 2 0 1 2 , 4 3 ( 1 ) : 4 7 — 5 1 . [ 3 ] 赵 明, 梁良, 朱愿超 , 等. 艾塞那 肽治疗 2型糖尿病疗效 及安全
性 的 Me t a分析 [ J ] .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 0 1 4 , 1 2 ( 4 ) : 2 7 ~3 3 f 4 ] 董 小英 , 自彬 , 李宝玲, 等. 艾塞那肽 治疗肥胖 2 型糖屎病 患者
【 收稿 日期 ]2 0 1 6 ~0 9 —1 7
DOI : 1 0 . 1 6 0 9 6 / J 。 c n k i . n mg y x z z . 2 0 1 6 . 4 8. 1 1 . 0 2 8
锁 骨 骨 折 内 固定 失 败 原 因分 析 及 预 防
张铁 骑 , 余 月明 , 何 军, 王 明海
[ 6 ] 孙洁 , 黄敏娟 , 于锋, 等. 艾塞那肽 与胰 岛素治疗 2型糖 尿病疗 效与安全性的 Me t a分 析 [ J ] . 中 国新药与 临床 杂志, 2 0 1 4 , 3 3
( 4 ) : 2 6 7—2 7 6 .
较, 差 异均 有统 计学 意 义 ( P<0 . 0 5 ) , 对 改 善 T2 D M 患者 的病 情 具有重 要 意义 。本 次研 究对 患者 的 不 良
用。
I 临床 研 究表 明, 艾 塞那 肽 能与 GL P一1受体 结合 , 对 人体 具有 很 好 的 降 血 糖 疗 效 , 同时能够改善胰 岛 8 细胞 功能 , 延 缓糖 尿 病 的发 生 、 发展进程, 非 常 适 合 糖尿病 的 治疗 J 。 本 次 研 究表 明, 对 于 二 甲双 胍 治 疗未 能获 得 满意 血糖 控制 的 T2 D M 患者, 加 用艾 塞
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

骨折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Med.Octo~r2006.V o1.29.No.10B骨折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王伟近年来,随着交通,建筑业的发展,事故增多以及人口年龄的老化,骨折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新材料,新器械的应用和不断更新换代,特别是大量国际先进的固定器材进入国内市场后,新的理论观点,手术和技术操作在推动现代骨科临床医疗工作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国内医疗市场的巨大,创伤骨折的复杂性,医疗条件,患者个体差异的多样性等,影响着骨折的治疗.如何在现今条件下对应用骨折内固定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高度认识和重视,尽量避免其发生,使患者得到最有效治疗的同时,将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减到最低限度.对临床工作具有普遍意义.一,上,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应用于上,下肢骨折的内固定物包括各种接骨板,髓内钉,如近几年应用的锁骨钩钢板,锁定加压钢板(LCP)及螺钉,肱骨髓内针,AO重建接骨板,交锁髓内钉,自动加压有限接触接骨板(LC—DCP),异形(解剖)接骨板,重建接骨板和动力髁(髋)等.主要的常见并发症如下.感染:感染是肢体固定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开放性及粉碎性骨折术后感染率高,以髓内钉为例,国外报道524例手术治疗患者中术后感染发生率为0.9%¨,国内为3.5%~7.6%J.目前认为开放性骨折是导致术后感染的主要原因.防治内固定术后感染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坚持无菌操作,彻底清创,合理应用抗生素.对开放性骨折如何减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尚需进一步探讨.固定失效与不愈合:目前,由于技术条件和经验的提高,治疗效果有所改善,但还有一定的延迟愈合与不愈合发生率.骨折不愈合包括全身和局部因素,局部因素可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当骨折严重时,固定物的自身设计因素,生物力学因素,固定的方式对稳定性产生影响以及术中广泛剥离,均可影响到愈合情况.肢体内固定钢板,髓内钉,断钉,断板及锁钉断裂可导致固定失效和骨折不愈合,同时作者单位:121001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7??专题辅导?骨折不愈合也可引起断钉,断板及锁钉断裂.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仔细,规范操作,避免早期负重.肢体短缩:Winquist等…报道发生在应用髓内钉治疗下肢骨折的患者中肢体短缩大于2cm的占2%,并认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是造成肢体短缩的直接原因.特别是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后患肢肿胀,牵引复位困难,不易完全解剖复位.此外,过早拔除远端交锁钉也可引起骨折断端相互挤压导致肢体短缩.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骨折碎块和缺损进行相应处理,防止肢体短缩发生.二,脊柱,骨盆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伴随脊柱生物力学的发展,脊柱内固定技术有了较大进步,以钢板,棍,螺钉为主的固定技术和相应器械得以应用.前路固定手术,在颈椎手术中造成神经损伤仍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据文献报道总发生率为2.66%~3.o6%J.上颈椎手术易损伤喉上神经,下颈椎手术易损伤喉返神经,对此应提高警惕.术者要熟悉相应的解剖和有可能出现的变异,无需刻意分离,术中仔细操作,在器械使用,牵拉保护上加以注意.脊髓损伤及神经根损伤是脊柱内固定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J.损伤有创伤直接因素,也有手术减压后的再损伤等因素.有学者认为当椎管狭窄且椎管横断面狭窄率大于40%时,椎管前方突出物与硬膜粘连严重,椎体后缘骨赘刮除,固定物植入失误均易出现再损伤.神经根损伤可源于机械刺激和挫伤,出现神经根相应症状.除创伤骨折直接损伤外, 要以预防为主,对患者的病情有全面的评估.手术操作要规范,定位准确,视野显露清晰,直视下操作, 清醒后应进行相应的检查并进行早期处理.内固定不良:国内有报道手术中内固定物松动或位置不当在颈椎手术中的发生率为0.73%.脊柱内固定螺钉位置不当主要与操作有关,而钢板,螺钉松动受多因素影响:患者年龄大,骨质疏松,螺钉把持力不够;术中反复调整螺钉方向,操作不当,螺钉位置不良,进入椎间隙等.应规范操作,严格掌握脊柱内固定适应证,遵循手术的生物力学原则.对?8?Q生!旦筮垫鲞筮期}科版ChinJPostgradMed.October2OO6.V o1.29.No.10B 于内固定不良的患者,要严格制动,防止进一步的并发症发生.固定物的植入尽量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和调整位置.另外,在人工髓核,钛网的应用中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技术和术者的认知有关,开展此类手术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偏高.内固定失败是骨盆骨折耻骨联合分离的常见并发症.耻骨联合属纤维愈合,在耻骨联合分离的患者中多采用钢板固定,即使螺钉位置正确,亦可能出现退钉,对后果并无太大影响,内固定物可取出.股神经损伤和骶孔神经根损伤与采取手术入路有关,股神经的牵拉损伤多可自行恢复.在骶髂关节脱位复位后路内固定时可发生骶孔神经根损伤.内固定时向骶骨拧入螺钉定位操作至关重要,可能会损伤神经根,故应规范操作,一旦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应退出螺钉,改换位置.三,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后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被称为”灾难性的并发症”,可导致手术彻底失败,丧失肢体及生命.人工关节感染不同于一般的关节化脓性感染,一方面人工关节位于骨髓腔之中,与身体内的免疫系统相对隔离,另一方面,细菌在假体周围分泌多糖类,多黏性物质,形成假膜,阻碍炎性细胞和抗生素的进入J.对假体感染的易发性,难治性和灾难性后果临床医师应有清醒认识.除此之外,相关感染因素较多,因此,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应注意系统预防感染,术前要评估全身情况,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术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彻底止血,防止术后血肿,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应注意体位护理,积极处理任何部位发生的感染,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J.术后关节脱位:脱位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2%一6.2%DoJ,假体植入位置不良是发生脱位的主要原因,能否正确植入人工假体与术者对髋关节局部的解剖是否熟悉及术者的临床经验密切相关.关节囊及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对髋关节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对髋关节周围肌力下降的患者,术中应尽量减少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剥离,松解,适当增加假体头臼间的松紧度,假体植入后尽量缝合关节囊及切断的部分外旋肌群.术后的正确护理,指导功能锻炼甚为重要.假体松动下沉: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术后晚期关节疼痛的重要原因和翻修术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感染,假体安装不当,骨质疏松,负重过早,组成人工关节的金属及高分子材料和骨组织不能有机地结合,骨水泥聚合不均匀,放置范围不够广泛等是其常见原因.预防关键在于提高手术精确性,安放假体时必须正规操作, 骨水泥应按第三代的使用要求去做,假体选择相容性好的材料.宜在术后6—8周获得生物性固定效果或完全骨愈合后下床行走负重.假体柄周围骨折:主要发生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术中发生的假体柄周围骨折多数为股骨转子间纵形裂纹骨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骨折可发生在髌骨,胫骨干,股骨干,股骨髁或胫骨髁等.髌骨骨折的发生率为0.1%一8.5%,胫骨干,股骨干,股骨髁或胫骨髁等骨折的发生率为0.3%一2.5%.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患者骨质疏松,操作不当,术后关节僵硬,暴力手法按摩等.操作应规范准确,不能使用暴力,尽量保留骨皮质;假体选择得当,安装位置正确;术后勿用暴力手法按摩.术后下肢不等长:股骨距保留过长或选择过长的假体颈是造成术后下肢不等长的主要原因.术后表现为轻微跛行,可出现腰骶部疼痛.防止出现此类情况,术中应严格按照假体要求保留股骨距长度, 规范操作.腓总神经损伤: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发生率为1%一5%.主要表现为胫前肌和趾长伸肌功能障碍.主要原因:术中器械对神经的直接挤压牵拉,过度牵引或延长下肢,术后局部压迫,止血带使用不当等.应注意严格规范操作,对有严重屈膝或严重膝外翻畸形的患者应充分暴露,松解腓总神经并加以保护,术后制动和使用镇痛泵的患者应注意勿挤压腓总神经.四,内固定术后全身严重并发症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llromboembolism,”E):近年来,随着手术的深入开展和检测手段的不断提高, 对DVT和PTE的认识有所提高.DVT的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室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疾病,即通常所称的肺栓塞.DVT和PTE是相互关联的,DVT是肺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是一种疾病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重要临床表现形式,总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DVT和PTE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骨科手术后发生的DVT和PTE大多数为继发性.考虑骨折手术不可避免地产生创伤或应用止Med.October2006.V o1.29.No.IOB?9?血带,患者创伤后瘫痪,严重感染,制动,高龄,植入人工假体等因素使DVT和E发生的危险性增高. 有关资料显示,50%一80%的DVT患者无临床表现,但是因为DVT和PTE之间的关系,此类患者随时都有发生致命性PI’E的可能,即使未发生E,也可导致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因其危害极大,及时发现和治疗都依赖于早期正确诊断¨引.DⅥ’和PTE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偶有发热,心率加快.部分患者有血栓部位压痛,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症状,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血浆D一二聚体检查,X线,CT及MRI检查,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和下肢静脉造影等检查都对DVT 和PTE的诊断有帮助,DVT特异性诊断主要靠血浆D一二聚体检查,静脉超声或静脉造影检查来确立诊断.当合并有PTE时,肺CT和MRI检查具有较高的检出率.鉴于以上诸多方面原因及无症状DVT的发病率,骨科创伤及大手术(脊柱骨折,下肢长骨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骨盆骨折,全身多发骨折等)后应该将DVT的预防性治疗作为常规.可以将其分为基本预防治疗和药物预防治疗,基本预防治疗包括在静脉周围的仔细操作,尽量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胭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避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足,趾主动或被动活动,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药物预防治疗可用低分子肝素或维生素K拮抗剂,不建议单独应用低剂量普通肝素, 阿司匹林,右旋糖酐等¨.脂肪栓塞综合征:是因骨髓脂肪侵入血流,形成脏器及组织的脂肪栓塞.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困难,呼吸次数增加,心动过速,紫绀,皮肤出血点及意识障碍,烦躁,谵妄,昏迷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小板减少;血气分析可见低氧血症J1.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对骨折患者宜综合防治,早期预防,早期确诊,及时治疗,是降低该综合征发生率,减少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引.应激性溃疡:应激性溃疡并发大出血,病死率较高,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有所加深,骨折创伤及手术巨大的创伤可激发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应激反应,引起急性胃黏膜多发性浅表糜烂和溃疡.有报道其发生率在大手术后较高,但是大多数患者无临床表现,临床上有明显消化道出血者仅占5%一10%,大量出血者占2%5%.应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加以防治¨.总之,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是临床骨科难以回避的问题.由于创伤个体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机体的机能状态,医疗条件和医师技能与认知等都不同程度地对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产生影响.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既有较简单的又有复杂的,既有个性的又有共性的,也有时代特征性的.相信伴随骨折内固定技术水平的提高,并发症的发生将会进一步得到控制.在目前情况下,提高对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重视,对进一步提高内固定治疗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严格掌握内固定适应证,规范操作,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现实意义.参考文献lWinquistRA,HansonST,ClawsonDK.Closedintramedullarynail—ingoffemoralfractures.Areportoffivehundredandtwentycases.J BoneJointSurgAm,2001,83一A(12):1912.2李强,罗先正,刘长贵.扩髓的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不稳定骨折. 中华骨科杂志,1997,17(4):244—246.3时述山,季新民,胥少汀,等.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并发症分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5,5(1):5—7.4徐侃,邱斌松,陈正形,等.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的并发症及预防.中华骨科杂志,2003,23(9):562—563.5金大地,王健,瞿东滨.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华骨科杂志,2005,25(2):102—105.6ButtnerJK,HochsohulerS,McMeeP.Theartifieialdisc.Berlin: Springer.2003:l—l0.7KaltsasDS.Infectionaftertotalhiparthroplasty.AnnRCollSurgEn—gl,2004,86(4):267—271.8胥少汀,主编.骨科手术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98—299.9BlomAW,TaylorAH,PattisonG,eta1.Infectionaftertotalhipar. throplasty.TheAvonexperience.JBoneJointSurgBr,2003,85 (7):956—995.10CallaghanJJ,HeithoffBE,GoetzDD,eta1.Preventionofdislocation afterhiparthroplasty:lessonsfromlong—terrafollowup.ClinOrthop, 2001,393:157—162.一l1杨静,裴福兴,沈彬,等.全髋关节置换假体柄周围骨折的治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6):422—424.12邱贵兴,戴魁戎,杨庆铭,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0):636—640.13KwongLM.Deepveinthrombosispint,hylaxis:betterlivingthrough chemistry—intheaffimative.JArthroplasty,2005,2(4Suppl2):s12一sl4.14杨金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中华骨伤杂志, 2002,15(1):l5一l7.15张一楚.应激性溃疡.上海医学,1999,22(8):454—456.(收稿日期:2006-08-29)。
克氏针钢丝微创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克氏针钢丝微创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摘要】目的探讨克氏针钢丝微创固定在治疗锁骨骨折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了96例锁骨骨折的临床资料,对克氏针钢丝微创固定技术的特点及手术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结果96例均在6~12周内骨性愈合,术后切口无感染,无针尾部感染或克氏针退出,无克氏针折断。
结论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安全可靠,不影响肩关节功能等特点,更由于符合BO的生物固定的理念,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克氏针钢丝; 微创固定; 锁骨骨折本科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收治锁骨骨折患者96例,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钢丝内固定,微创治疗锁骨骨折,具有可以早期锻炼,愈合时间短等特点,取得了较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96,其中男72例,女24例,年龄18~69岁,平均38岁。
骨折部位为:中外1/3处骨折48例,中1/3处骨折36例,中内1/3处骨折12例。
骨折类型为:横型骨折为23例,斜形骨折为26例,粉碎性骨折为47例。
全部为新鲜骨折,急诊手术。
2 治疗方法采用肌间沟麻醉或加局部麻醉,患者仰卧体位,患侧肩胛骨下垫一软枕约5~10 cm高,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采用以骨折端为中心,于锁骨上缘弧形切口,依次切开各层软组织,直至切开骨膜,尽可能少剥离骨膜。
如果有骨折片,用细钢丝从其背侧软组织穿如,放在一边备用。
用一直径3.0 mm克氏针(髓腔细小者选用2.5 mm 或2.0 mm直径的克氏针)穿入骨折近端髓腔内,克氏针头在近端锁骨壁或胸锁关节附近处穿出,直接穿出皮肤不需打开,克氏针尾部退至骨折端相平。
然后行骨折复位,复位满意后用复位钳作暂时骨折端固定,将克氏针缓慢钻入骨折远端髓腔内,直到穿出骨折远端骨皮质约0.5 cm,再将备好的钢丝绕过固定好的骨折处打结,缠紧,剪断尾端,折平。
针尾留于近心端,折弯、剪断,向下稍作旋转折弯针尾,稍拉皮肤针尾部即回原穿出的针孔皮下,无需缝合皮肤。
克氏针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 河南省 博爱县清化 医院,河南 焦作 ,445 ) 54 0
中 图分类号 :R 7 .1 2 41 【 摘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8 0( 0 1 30 6 -2 6 47 6 2 1 )0 —0 60
要 】 目的:采用克氏针 治疗锁 骨骨折 。方法 :采用臂 丛麻醉 ,以骨折部位的 中心沿锁骨上缘作 一 3 c 长的切 口, ~6m
h cu e st ao gt p e d eo t e ca il oma ea3 t efa t r i l n eu p re g f h lv c et k  ̄ 6 m-o gi c so , a e n c t ln es i c so ep ro t u , r e h c l n ii n h s e u o g t k ni i n t t e i se m n b a h n i oh h mal mo n fp r t a r i g u e 2 t e s l a u to e i se l ti p n . s mm r2 5 o s p o .mm r c n rwie i t me u lr x to fc a il a tr s h n ft e Kis h e r n r a d l y f ai n o lv c e f cu e .T e e d o a i r h n e l u i d i e s b u a e u o tt s e p r ft e ca il o e d e b re n t u c t n o s s f i u , ato h lv c e c mmi u e a t r n b i u u d e wi r rt r a .Re u t h s n td f cu e a d o l e b n l t wi o h e d r q h e s l : Tr ame t f l v cefa t r yk r c n r r x t nh ssg i c n fe t e t n a i l cu eb is h e ef ai a i n f a t f c . oc r wi i o i e
克氏针内固定和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对比研究

克氏针内固定和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对比研究锁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克氏针内固定和重建钢板。
这篇文章旨在比较这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并发症。
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中,医生会在骨折部位插入一根金属针,将骨骼固定在一起。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手术操作简单,恢复期短。
克氏针内固定也有一些局限性。
由于没有完全恢复韧带和软组织的功能,恢复后的肌肉力量可能会有所下降。
克氏针内固定对近区骨骼负载的压力较大,可能导致骨组织的压缩和愈合不良。
如果针出现松动或感染,可能需要再次手术修复。
重建钢板治疗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在手术中医生会将一块金属板固定在骨折处,用螺钉将其固定。
重建钢板治疗具有一些优点。
它提供了更稳定的内固定,可以提高骨折的愈合率。
重建钢板内固定可以更好地恢复近区韧带的功能,有助于肌肉力量的恢复。
重建钢板可以线性压力,降低骨骼负载,减少愈合不良的风险。
重建钢板治疗也不是没有缺点。
手术操作较复杂,需要技术娴熟的医生进行。
术后恢复期较长,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
为了比较这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并发症,我们收集了一些相关的临床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结果显示,重建钢板治疗与克氏针内固定相比,可以提供更好的内固定稳定性,减少愈合失败和再骨折的风险。
重建钢板治疗也能更好地恢复肌肉力量和功能。
由于手术复杂性和康复期较长,重建钢板治疗的并发症风险相较较高。
克氏针内固定和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缺点,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需求综合考虑。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两种治疗方法的长期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双克氏针平行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30例

2 结 果
手术安全 可靠 , 内固定 只需 小 切 口等 优点 已被 人 们所 共 取 知 。但单枚 克氏针 固定可 出现 针尾 外露感 染 , 针松 动 , 滑脱 等并发症 , 甚至有报道克 氏针游走 至颈部 、 胸腔 和纵隔 , 内 致
固定取 出困难 , 损伤周 围组织 器官 , 后果严重 。
【 要】 目的 探讨 双克 氏针平行 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 年 9月至 20 摘 02 03年 1 2 月 间, 双克氏针平行 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患者 3 例 。结果 其 中 2 例 患者 获得 3— 6个月 随访 。 采用 0 1 1
2 例患者均无骨折不愈合 , 1 愈合 时间为 3— 6个月 , 无克 氏针 滑移 、 断裂 、 弯、 裂 , 骨折移位 。2 折 断 无 1例
中 国现 代 药 物 应 用 2 0 0 8年 1 2月 第 2卷 第 2 4期
C i dDmgAplD e2 0 , 12 N .4 hnJMo p , e 0 8 Vo , o2 .
・
1 9・ 2
双 克 氏针 平 行 内 固定 治 疗 锁 骨 骨 折 3 O例
马 吉军 李扬 高亮
不易整复 和保持 良好 的位置 , 外形 是可 以接受 的, 但 且功 能 均很好 。其手术指 征仅 限于骨折不愈合 ; 伴有 血管及神 经损 伤; 软组织嵌 入骨折端 ; 有较 大分离 ; 浮肩 。随着 医学 的 漂 发展 , 近年来许多学 者提 出新 的认识 : 闭合 治疗 移位 和粉 碎 性锁骨骨折有较大 的延 迟愈合和不愈合率 , 多患者存在 骨 许 折部位缩短或延长 , 力减 弱和肩 下 垂 , 部疼 痛 和侧卧疼 肌 肩 痛, 患肢外 展和上举受 限 , 骨折 部增 粗和胸 廓 出 口综 合征 的 发生 。因而主张手术治疗这些 骨折 。再者 由于社会 的进步 , 人们 对功能和美观要求较高 , 同时尽可 能减少治疗 中的痛苦 和时间 , 故多选择手术 治疗 , 要求解 剖复位 , 手术治疗 亦能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资料与方法
பைடு நூலகம்
3 讨论
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07 例,男 73 例,女 34 例; 年龄 12 岁, 48 岁,平均 27 岁; 新近骨折 88 例,陈旧性骨折 19 例; 骨折类 型: 横形 63 例,斜形 25 例,粉碎性 19 例,其中开放性骨折 8 例,其余为闭合性骨折; 损伤原因: 车祸伤 63 例,高处坠落伤 21 例,摔伤 9 例,重物压伤 8 例,机器伤 6 例; 合并四肢骨折 31 例,血气胸 5 例,腹腔脏器损伤 4 例,臂丛神经损伤 3 例, 锁骨下动静脉损伤 1 例,颅脑损伤 2 例,其他部位骨折或脱 位 13 例。 1. 2 手术方法 手术在患者颈丛神经麻醉下,取仰卧位,一 般患肩垫高 30°; 平其锁骨开约 4 cm 切口,依次切开,露出骨 折端; 依骨折端髓腔的大小选择直径合适的克氏针 1 枚,由 远折端穿向外逆行经肩峰处直至皮肤外,直视下将骨折两端 予以复位,再将克氏针自近端髓腔中穿入; 而对于粉碎性的 锁骨骨折,则需在以克氏针固定近、远端的基础之上,用缝线 或小钢丝把骨碎片捆绑式缝扎于克氏针上以固定,之后将克 氏针外端针尾折弯并埋于肩关节处的皮下; 术后,均以三角 巾悬吊患臂,大约 2 ~ 4 周,术后 6 ~ 8 周后可拆除克氏针。
[2] 胡国锋,许杏清,陆忠辉. 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并发症 原因及预防[J]. 现代实用医学,2002,14( 10) : 545.
( 魏泽峰 编辑)
收稿日期:2010 - 11 - 11
·36·
2 结果
本组共计 107 例病史资料完整并均获随访,随访时长 6 个月 - 4 年不等,平均 3. 1 年; 共有 27 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 为 25. 23% ,其中男 16 例,女 9 例; 按照并发症具体情况进行 归类,其中骨折愈合不良 9 例 8. 41% ,与内固定物相关的并 发症 8 例 7. 48% ,感染 5 例 4. 67% ,功能障碍 5 例 4. 67% ; 按 照并发症原因分类,克氏针滑脱游走 12 例,其中克氏针进入
关键词:锁骨骨折; 克氏针; 内固定;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274. 13
文献标识码: B
本院自 2005 年至 2010 年来,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法治疗 锁骨骨折共计 107 例,现通过回顾分析本组病历资料,探讨 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特报告如下:
肺内 6 例,刺破胸膜致气胸 4 例,克氏针退出 2 例; 克氏针道 感染 6 例,克氏针折弯 5 例,骨折不愈合 2 例,骨折畸形愈合 1 例,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1 例。
3. 1 锁骨骨折是较常见的骨折,以手术治疗简捷并可快速 复位固定,并免除传统绷带固定而带来的诸多不便。因此近 年来,有关该类手术治疗锁骨骨折的适应症,在临床有逐渐 放宽的倾向,但由于并发症报道的日渐增多,也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重视( 本组发生并发症共 27 例,达 25. 23% ) ,证实该 术的具体适应症有待考究,并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以防严 重并发症的发生。 3. 2 并发症的预防 保守的复位治疗虽不易整复并保持完 好如初的位置,但患部愈合后一般功能良好,且外形可以接 受,故在临床上针对锁骨骨折鲜用手术复位。手术复位不单 易导致骨折不愈合,还会在创口处留下疤痕而更难被患者接 受。因而本研究认为严格控制手术的适用范围,不少的并发 症可以避免。
另外,过硬的操作技术,使用无创技术整复骨折点,从而 减少对骨膜 的 破 坏,也 会 大 大 降 低 骨 愈 迟 缓 及 不 连 的 发 生 率; 术后的恢复锻炼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成功的手术只能 保证解决骨折端的复位和固定,而科学的指导术后功能锻炼 才是避免各种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参 考 文 献:
[1] 翟桂华. 锁骨骨折[J].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88,3 ( 2 ) : 121 - 122.
第 19 卷第 3 期 2011 年 3 月
中国医学工程 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
Vol. 19 No. 3 Mar,2011
·临床研究·
锁骨骨折的克氏针内固定的并发症 及其预防
贾小旺
( 甘肃省武山矿泉疗养院,甘肃 天水 741308)
摘要:目的 分析锁骨骨折的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法的疗效,并探讨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在 2005 年 - 2010 年于我院治疗的锁骨骨折的病患资料中,选取病历完整的 107 例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对所出现的并 发症进行归类和原因分析。结果 该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80 例,优良率 74. 77% ; 共发生各种并发症 27 例,发 生率为 25. 23% ,其中骨折愈合不良 9 例 8. 41% ,与内固定物相关的并发症 8 例 7. 48% ,感染 5 例 4. 67% ,功能 障碍 5 例 4. 67% 。结论 该类病症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后再移位、克氏针的缺陷、固定操作不当以及术后活动 过早或忽视功能锻炼等有关,因此选择恰当的克氏针以及细致的手术是避免并发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