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合集下载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然而,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逐一解决。

本论文将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背景与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背景与现状一是社会工作专业对于实践教学的要求日益迫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问题日益复杂,社会工作专业也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而社会工作的实践性质决定了实践教学在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社会工作教育的重点任务。

因此,构建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是实践教学在培养社会工作人才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社会工作人才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是社会和行业的共同需求。

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因此,实践教学不仅是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的必备手段。

三是目前实践教学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课程设置固化、理论与实践不平衡、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普遍存在,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因此,构建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重点课题。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固化。

当前,许多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采用固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在实践中所需的实际能力。

二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平衡。

在很多高校中,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不均衡,理论教育占据主导地位,以致学生在实践中出现一些实践瓶颈。

三是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许多高校还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缺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限制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无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切实有效的实践教育。

三、解决策略一是多元化的课程设置。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固化问题,建议在课程设置中引入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社会工作实践的实际能力水平。

社会工作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社会工作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社会工作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工作专业的需求日益增加,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培养更加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实践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社会工作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社会工作者的关键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构建1. 社会工作实践基础课程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要从基础课程入手。

社会工作实践基础课程包括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调查与评估、社会工作方法与技能等内容。

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日后的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学生的学习深入,社会工作实践专业课程的教学也需要更多地注重实践教学。

比如社会工作与社区发展、社会工作与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与老年人等专业课程,需要通过实地调研、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相关领域的实际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

1.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2. 实践教学环境的改善除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社会工作专业还需要积极改善实践教学环境。

可以建立实践教学实验室、模拟实践场景等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

通过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导师是实践教学的关键。

社会工作专业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导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导师队伍。

实践教学导师应当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社会工作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多方面的合作和支持。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行动研究导向的框架构建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行动研究导向的框架构建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行动研究导向的框架构建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实践教学已经成为该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阅读和实践经验总结,构建一个基于行动研究导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框架,以期为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一、行动研究导向行动研究是一种基于实践的知识产生过程,它强调将研究与实践密切结合,旨在促进实践的改善和创新。

行动研究导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框架,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以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关注研究者和实践者的互动、对话和反思,以促进社会工作实践的改进和创新。

二、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内涵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是指通过社区、机构或团体等实践场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同时强化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实际操作技能。

2、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对不同群体的关心和尊重,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职业道德。

3、注重问题的解决。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进行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框架基于行动研究导向,我们构建一个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框架如下:1、前期准备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包括:明确实践目标、选定实践场所、筛选实践项目和制定实践计划。

在实践目标的明确中,应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强化;实践场所的选定要基于学生和社区的需求;实践项目的选择应侧重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制定实践计划要科学合理,明确实践过程、实践内容、实践要求和评价标准等内容。

2、实践活动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实践前讲座、实践活动、实践反思和实践报告。

实践前的讲座重点介绍实践场所的背景知识、实践项目的情况和具体操作技能;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实际服务项目进行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实践反思中,学生应该结合实践经验进行自我反思和交流,探究实践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实践报告中,学生应该总结实践成果,体现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社会工作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社会工作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社会工作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建立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社会工作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重要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

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社区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与问题,开展社会调研,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

教师应当负责组织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资源。

社会工作专业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个层面。

校内实践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情景模拟等形式进行,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校外实践可以通过与社会实践机构的合作、社会工作实习等方式进行,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还可以利用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实践资源,如社会工作数据库、案例库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参考和支持。

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学生个体差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能力和学习风格各不相同。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践需求,可以根据其兴趣特长与实践岗位的匹配程度,进一步个性化调整实践教学计划。

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实践反馈和意见,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保障体系。

评估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制定实践教学评估标准和方法,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为学生提供改进和提升的机会。

还应当建立相关保障体系,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安全和权益。

可以设置实践指导教师,监督学生的实践过程,及时解决问题和困难,确保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实践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培养优秀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保障。

构建全程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建立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资源,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保障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 基金项 目 20 年 湖北省 “ ] 08 十一五” 教育科学规划研 究课题“ 文科大学生合作模 式研 究 (08 2 1 ”20B 4 )
襄 樊 学 院教 学研 究项 目“ 社会 工 作 专 业 学生 合 作 学 习模 式 研 究” J 8 3 (Y0 0 ) [ 者 简 介 ] 何 晓红 (9 7 , , 授 , 究方 向为社 会 工 作 理论 及 教 学 实 践 。 作 16 -)女 教 研
学 的 四大 体 系— — 内容体 系 、 台体 系 、 资体 系和 管理 体 系是 构 建 社会 工 作 专 业 实践教 学模 式 的 主要 内容 , 平 师 也是 培养 社会 工作 专 业 创 新人 才 的有 益 尝试 。
[ 关键词] 社会 工作专业 ; 实践教学; 创新;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G 4 62 [ 文献标识码] A
VO1 N O 2 . 23 . Ma. r 201 0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何 晓红 ( 襄樊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 湖北襄樊,403 41 ) 5
[ 摘 要 ] 社会工作是 以解决现实社会 问题为主的应用性学科, 实践性、 实务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社会 工作专业的 实务 性取 向使实践教 学成 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 知识 、 掌握工作技巧 、 内化职业伦 理的重要环节。社会工作专 业实践教
技巧 、 内化 职业 伦 理 的 重要 环 节 。 由于社 会 工 作 教 育教 学 中
养模式 中形成突 出的 “ 亮点” 从 2 0 年秋季学期开始 , , 08 学院
从 二 年 级学 生 中选 拔 1 名 左 右 的优 秀学 生 , 他 们课 内外 的 0 对
实习实践活动进行 “ 超标准” 指导和优惠 , 比如优先安排他们 参加校外的参观考察 、 社会调查、 社会公益等活动 , 为他们在

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03
04
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制 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
组织实践教学
按照实践教学计划,组织学生 进行课堂实践、社区实践、机
构实践等活动。
实践教学评估
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估,包括学 生的参与度、实践成果、问题
解决能力等方面。
实践教学反馈
根据评估结果,对实践教学进 行反馈和调整,不断提高实践
开放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开放教育的定义
开放教育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 术,以学习者为中心,提供灵活 、个性化学习体验的教育模式。
开放教育的特点
包括学习资源开放、学习方式灵 活、学习时间自主、学习支持个 性化等。
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与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以助人为目的, 运用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帮助有 需要的个人、家庭、社区等解决社会 问题的学科。
05
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 学的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介绍
社区服务实践教学
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通过与当地社区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社 区服务实践活动,包括老年人关怀、青少年教育、环境保护 等。学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和实际操作 能力。
小组工作实践教学
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通过组织小组工作实践活动,帮助学生 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学生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 角色,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和解决冲突。
拓展实践教学资源
学校可以积极寻求与相关机构 和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 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同时也 可以通过开展科研项目等方式 ,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关键 ,未来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和引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和实践能力。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图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图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实 48(8)

第 5 学期
公文写作
40
第 7 学期
专业课 个案工作/个案工作实 48(24) 第 3 学期
程验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社会学最新研 究成果,把握国内外学术的动态,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
写作
就观点、材料、结构、格式、语言等方面加以分析评鉴。先修课程:《大学语文》。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个案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实施模式、工作过程、专业关 系和技术等,并能学会反思性的学习,对既有理论持批判性的学习态度,对个案工作在 中国内地的本土化发展进行思考。先修课程:《社会工作概论》。
社会工作 方法
第 1 学期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8 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32
基础
形势与政策
16
大学语文
32
第 2 学期 第 4 学期 第 1 学期 第 6 学期 第 2 学期
帮 助 学 生 了 解 国 史 、 国 情 , 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坚定信念。 培养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 实际相结合的两次伟大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增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基础知识,使其成为道高德重、懂法守法的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具有 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 理解和表达能力。

社会工作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社会工作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社会工作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因此全程实践教学是其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构建一个科学而完善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实践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社会工作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教学内容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社会工作实践的需求和实际工作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具体来说,实践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技能培养。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掌握社会工作中的常见技能,如沟通技巧、案例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为此,可以设置实践课程,通过模拟实践、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社会工作的各个环节。

2.实际项目参与。

通过参与社会工作实际项目,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以与社会工作机构合作,将学生派驻到社会工作机构实习,参与具体的社会工作项目,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社区调研与服务。

社会工作的核心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学生应具备调研和实践服务的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调研,了解社区问题和需求,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学生还可以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教育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实践教学组织方式社会工作专业全程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应灵活多样,既要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又要与学校和社会工作机构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1.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践操作。

在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程中,可以设置案例分析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实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实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实践能力。

可以安排学生在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实习,实践所学知识和技能,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Construction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YU Bo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n 464000)
The ultimate go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s to
foste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in line with the practical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and promote the cause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development. This teaching objective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work disciplines, from the teaching system, course training,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laboratory building in a bid, to make social work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program.
1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从诞生至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就目前的状况看,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课时量不足。

从课时上来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800课时的实务课任务很难完成。

2009 年之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学校为了缓解这个问题,鼓励学生考研或是在大四期间就开始寻找工作机会,从而压缩了实践课的课时。

2009 年之后,随着深圳上海等地社工业的发展,社会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有所好转,但长期形成的实践课时不足的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2)实践课程流于表面化。

一些学校的实践课主要是通过参观机构来完成的,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并不能真正融入其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在内陆地区社会工作机构发展还不够完善,没有完全走上职业化的道路,这就导致能够给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对接平台较为稀少。

在可供选择的实践机构中,工作人员大多是由社区人员兼任,社工督导和职业社工较为缺乏,因此在指导学生实践时不够专业。

2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应该以围绕培养学生强化专业技能、加强专业自主、加深专业认同并促进专业成长为目标而展开。

具体来说,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更好的为案主服务,因而在实践教学中要重点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避免学生成为理论脱离实践的社会工作者。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学生结合原有的认知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这个过程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完成,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实务工作者。

在教学课程和实践方法的设计上要以遵循学生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加深专业认同为目标来进行。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分析和探索自己的行为,内化专业价值和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终达到自我成长的目
标。

3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架构
3.1课程教学体系架构
课程教学体系架构应该根据学生和学科的特点循序渐进。


此,在一二年级主要应以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主,开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并在大一下学期逐渐引入专业主干课程,重点提升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初步认识和理解服务对象, 建立专业认同感。

在大一大二应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或其他社会服务活动来加深对专业及专业知识的理解,一般来说,应设置至少120 学时的社会实践课程。

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对于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已经有所掌握并且要进行大量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

在这一阶段,主要应以到相关社会工作机构进行观察和学习为主,以达到使学生熟悉相关社会服务组织和机构的性质、特点、运作机制、服务模式的目的。

同时加强对学生课程论文和学年论文的指导,培养学生能够以专业视角介入实践领域,并提升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科四年级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以专业服务为主的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并对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方法、技巧等有了较深入的领悟,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展专业服务的基础性条件。

可以在大四开展系统实习,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督导,要求学生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方法、技巧等(下转第200 页)(上接第158 页)开展专业服务。

这一阶
段的实践应该是集中进行,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指导学生进行完整的项目实习。

3.2课程实习建设以往,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的考核主要是通过书面考核来进行的,这不利于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在书面考核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实习考核。

课程实习考核应该是是建立在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论和技巧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引导学生结合课程特点和自身的兴趣点自发的选取研究方向,制定实习计划并付诸实施。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并对学生在课程实习中的问题进行解答,最后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和实习效果进行评价。

3.3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在培养学生实务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是社会工作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有力支撑。

所以,必须重视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必备设施,既可以用于教师对学生的模拟扮演进行指导,也可以用来接待真正的案主,因此,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建设一定要达到专业社工实验室的要求。

但实验室建设不仅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明确实验室建设理念。

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要秉承实验室为教学为实务服务的理念,把理论课、实验课和实务课结合起来,使实验室能够成为锻炼学生技能,服务教师教学,配合师生科研的平台。

实验室建设应该有助于师生对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创新能力培养,能够使学生在反复对实验的反复观摩和评估中总结典型案例,并内化进自己的知识体系。

3.4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
社会工作实习基地是社会工作学生进行教学实习、科研实务工作以及技能训练等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

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既能够为学生的教学实习实务提供有利保障,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资源,还有助于形成成熟的实习模式。

实习基地建设要注意推进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社会化,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并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尽早成为合格的职业社工。

在这个要求之下,实习基地就要选取那些更够为学生提供实务训练的社会机构,并且优先选择能够促进学生科研和创新的实习项目。

实习基地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实习督导管理体制。

实习督导的指导能够保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所学内容和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可以保障实习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该为学生配备合适的督导。

这就需要机构督导与学校督导相配合,机构督导是实践教学基地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情况,随时给予指导;学校督导主要是指由教师担任督导,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联络组织指导和协调的作用从而有效地保证实践实训的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