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论文_百度文库
地震救援中的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

地震救援中的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地震,这一自然界的巨大力量,常常在瞬间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
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生命消逝,每一次地震都让人心痛不已。
然而,在与地震的抗争中,科技的力量逐渐显现,其中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成为了救援行动中的关键利器。
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如同黑暗中的明灯,为地震救援人员指引着方向。
在地震发生后,通信设施往往遭到破坏,地面的交通和导航系统也可能陷入瘫痪。
此时,卫星导航系统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为代表的卫星导航技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精度的定位信息。
救援人员可以通过手持的卫星导航设备,迅速确定自己的位置以及受灾区域的位置,从而规划出最佳的救援路线。
这些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但却极其精妙。
卫星向地球发射信号,接收器接收到这些信号后,通过计算信号传播的时间和卫星的位置等信息,就能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在地震救援中,这种定位的精度可以达到几米甚至更高,为救援行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想象一下,在一片废墟之中,救援人员手持卫星导航设备,按照规划好的路线迅速前进,准确地找到被困人员的位置。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救援的效率,还为被困人员争取了更多的生存时间。
除了为救援人员提供导航,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还在搜索被困人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在被困人员的手机、手表等设备中嵌入定位芯片,或者利用卫星信号对大面积区域进行扫描,能够发现那些可能被掩埋在废墟之下的生命信号。
一旦发现定位信号,救援人员就能迅速集中力量进行救援。
在实际的地震救援中,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还需要与其他技术手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例如,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可以获取受灾区域的地形、地貌等信息,为救援行动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能够实时将救援人员的位置和救援进展情况传递给指挥中心,实现高效的指挥调度。
然而,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在地震救援中也并非毫无挑战。
比如,在一些地形复杂、建筑物密集的区域,卫星信号可能会受到遮挡和干扰,导致定位精度下降。
毕业论文 浅谈GPS实时动态定位原理及应用

浅谈GPS实时动态定位原理及应用0、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了满足工程施工、测绘等工作的需要,采用GPS 实时动态定位技术的测绘系统逐步进入我国市场。
采用传统GPSRTK (Real-Time-Kinematic)技术的测绘系统的数据链路电台,必须经过无线电管理部门批准才可设置使用,但在此前的几起此类设备所造成的无线电干扰案例中,所查获的无线电台均未向无线电管理部门申报。
目前这类设备使用时所造成的无线电干扰越来越多,因此无线电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这类设备的管理。
而增加对GPSRTK技术的了解和认识,将会对查处工作及无线电管理工作大有帮助。
1RTK概述RTK(Real-Time-Kinematic)技术是GPS实时载波相位差分的简称。
这是一种将GPS与数传技术相结合,实时解算并进行数据处理,在1~2秒时间内得到高精度位置信息的技术。
RTK的工作原理是将一台接收机置于基准站上,另一台或几台接收机置于载体(称为流动站)上,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时接收同一时间、同一GPS卫星发射的信号,基准站所获得的观测值与已知位置信息进行比较,得到GPS差分改正值。
然后将这个改正值通过无线电数据链电台及时传递给共视卫星的流动站精化其GPS观测值,从而得到经差分改正后流动站较准确的实时位置。
精密GPS定位均采用相对技术。
无论是在几点间进行同步观测的后处理(RTK),还是从基准站将改正值传输给流动站(DGPS),这些都称为相对技术,以采用值的类型为依据可分为4类:(1)实时差分GPS,其精度为1m~3m;(2)广域实时差分GPS,其精度为1m~2m;(3)精密时差分GPS,其精度为1cm~5cm;(4)实时精密时差分GPS,其精度为1cm~3cm。
差分的数据类型有伪距差分、坐标差分和相位差分三类。
前两类定位误差的相关性,会随基准站与流动站的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迅速降低。
故RTK采用第三类方法。
RTK的观测模型为:因轨道误差、钟差、电离层折射及对流层折射的影响在实际的数据处理中一般采用双差观测值方程来解算,在定位前需确定整周未知数,这一过程称为动态定位的“初始化”(OnTheFly即OTF)。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概况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概况(侯忠诚)摘要:今天,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在大量应用中广泛使用,而且总的发展趋势是为实时应用提供高精度服务。
迄今为止,比较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有美国GPS和俄罗斯GLOMSS系统,它们的定位和定时精度都能满足严格的军用定位和定时要求。
面对大量的卫星导航需求,欧洲计划推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
本文对现有的CPS和GLONASS系统进行了描述和比较,并对Galileo系统的计划方案进行了简要说明。
主题词: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通信导航导航与定位对于许多活动都非常重要。
但是,以往的很多导航与定位技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
Landmarks仅限于本地使用,还要受到运动与环境因素的影响;Dead Rec koning的技术非常复杂,其精度依赖于比较原始的测量工具;Celestial技术也很复杂,且仅适合夜晚和天气良好的情况使用,测量精度也有限;OMEGA基于较少的无线定向信标,不但精度有限而且易受无线电干扰;LORAN覆盖范围有限(主要为海岸),精度受地理状况的影响,易于受干扰;SatNav基于低颇多普勒测量,易受接收机移动的影响,卫星数量少,数据更新不及时。
美国的全球导航卫星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的发展开拓了精密定位的新纪元,成为现代导航应用的主导技术。
Galileo欧洲卫星导航系统的开发将为民用用户的定位和定时服务提供了又一选择。
GPS系统1.GPS系统的开发背景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苏军备竞赛的升级,美国的军事领域迫切需要能够在世界范围精确定位的系统。
美国国防部不惜斥资120亿美元研制军用定位系统。
1978年,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用于GPS系统的卫星,此后GPS逐渐发展成为目前广泛使用的系统。
2.GPS系统概述GPS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测控部分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
(1)空间部分GPS系统的空间部分由空间GPS卫星星座组成。
GPS卫星星座原计划是将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不同的轨道平面上,而发展到今天,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数量已经达到27颗。
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初探

z 鹚
'翁 : 2
探索与交流 i
对建设项目防洪评价的一点体会
分, 2 由 4颗卫 星组成 , 中包括 3颗 时间基准 。 其 各监测 站和 G S卫星 的原 天线处于运动状态。 P 面 内, 每个 轨道 面上分布有 4颗卫星 。 出其 间的钟差 ,并把这些钟差信息编 能包括静态定位与动态定位两种方式。
少可 以同时观测到 4颗卫星 ,加之卫 用备用卫星 以代替失效 的工作卫星 。
效益 。
1按参考点的一同位 置 、 绝 对定 位 ( 或单 点定 位 )即在地 球 ,
的数据采集 中心 。站 内设有双 频 G S 协议坐标 系统 中 ,确定观测 站相 对地球 P
高精度原子钟 、 计算机各一 台 质一 的位置。这时 , I i , 可认 为参考点与地球 自 19 年起 , 96 淮河流域内各测绘 接 收机 、 单位先后 引进 了 G S定位设 备 , P 并在 和若 干台环境数据传感器 。接 收机对 质心重合。 不断地提高其应用技术 ,扩展应用范 G S卫星进行连续观测 ,以采集数据 P
探索与交流 l
全 球 定位 系统( S 技 术初探 GP )
杨仰诚
G S定位技术 以其 高度 自动化及 收并执行监控站 的控制指令 ;通过 星 P
杨正 春
冯
松
李剑修
3 用 户设 备 部 分 、
所 达到的高精 度和具 有的发展潜 力 , 载的高精度铯钟 和铷钟提供精 密的时
用 户设备 主要 由 G S接收 机硬件 、 P
1 观 测 站之 间 无 需通 视 、
全球定位系统的空间卫星星座部 传送 到注入站 ;提供全球定位 系统 的 备用卫星 。工作卫星分布在 6个轨道 子钟均应与 主控站 的原子钟 同步或测 G S卫星在空间上 的上述配 置 ,保障 人导航 电文送到 注入站 ;调整偏离轨 P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原理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原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是一种通过卫星来提供定位、导航和时间同步服务的系统。
它利用定位接收器接收来自多个卫星的信号,通过计算这些信号的时间差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原理主要包括信号发射、信号接收和位置计算三个主要步骤。
首先,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中,卫星发射设备通过肯定的轨道运行,并向地球上的接收器发送信号。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包括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和中国的北斗)各有自己的卫星网络,这些卫星以不同的轨道高度和角度分布在地球上的各个位置。
这些卫星通过高精度的原子钟同步发送信号。
接下来,接收器接收到卫星发射的信号。
接收器通常包含一个天线,用于接收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
卫星发送的信号包括有关卫星位置和时间信息的数据,以及以特定频率传输的导航信号。
天线上的接收器将接收到的信号传输到处理单元。
最后,处理单元计算接收器的位置。
为了确定接收器在地球上的位置,接收器需要接收到至少四颗卫星的信号。
通过测量信号的到达时间差,接收器可以计算出信号从卫星到达接收器的时间。
每颗卫星发送的信号都带有时间戳,以确定发送信号的确切时间。
通过知道光速,接收器可以计算出从每颗卫星到达接收器所花费的时间。
通过同时测量四颗卫星的信号到达时间差,接收器可以计算出自己相对于卫星的距离。
通过测量到达四颗卫星的距离,接收器可以确定自己相对于每颗卫星的位置。
这种三角测量方法通常称为“多普勒(DOP)解算”。
利用这些距离信息,接收器可以计算出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并显示在导航设备上。
除了确定位置外,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还可以提供导航和时间同步服务。
通过接收到来自多个卫星的信号,用户可以确定自己的方向和航向,并通过全球导航卫星提供的时间同步服务来保持准确的时间。
总结起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通过接收来自多颗卫星的信号,并通过计算信号的时间差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这种定位原理不仅可以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还可以提供导航和时间同步服务,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
(完整版)基于电子地图的GPS导航定位程序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

绪论一、选题背景以及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全球定位系统(GPS) 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两者的集成化程度也日益加强,实现了GPS 导航信息在GIS上的可视化、一体化和集成化,能够在地图上实时动态地跟踪目标和显示地理位置。
GPS定位为GIS提供了采集数据信息的新方法,GIS为GPS提供了可视化的原始地图背景,两者关系愈加紧密。
电子地图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地理信息载体,具备地图的内涵, 是数字地图在计算机屏幕上的符号化显示, 具有信息丰富、直观易懂、更新方便、实用灵活等特点, 因而受到用户的普遍欢迎。
所以电子地图与GPS定位系统相结合成为两者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GPS车载导航设备和PDA设备的快速发展,GPS、电子地图与掌上电脑技术相融合,逐步形成一个嵌入式的掌上导航系统,是当前GIS、GPS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势。
如今,作为GPS与GIS 很好的结合体,GPS车载导航系统在国内外市场已经逐步普及,成为汽车行业的宠儿。
本文选题意义在于利用GIS矢量数据(shapefile非拓扑关系数据)作为电子地图格式,结合GPS,在电子地图上实现实时定位,对基于电子地图GPS定位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为GPS导航与GIS的结合体,嵌入式掌上导航系统成为了国内外GPS厂商发展的重点,尤其是汽车行业的宠儿——车载GPS导航系统。
车载GPS导航系统是一种先进的导航系统,能够探测到汽车在行驶途中的当时位置,协助驾驶者在陌生的道路环境中,通过电子地图与话音指南,准确地掌握前往目的地的路线。
它是GPS导航定位技术与电子地图技术结合的焦点。
现阶段,随着电子产和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汽车生产商、GPS专业厂商加快了对汽车GPS导航系统研制,而我国汽车导航系统本身起步比国外要晚了许多,在各个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下面简述国内外在该行业上的研究进展状况。
导航技术精准定位的关键技术

导航技术精准定位的关键技术导航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对于精准定位的需求越来越高。
从GPS到北斗导航系统,现代导航技术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重点讨论导航技术精准定位的关键技术,包括卫星定位、惯性导航和地图匹配。
一、卫星定位卫星定位技术是实现精准定位的基础,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通过一组卫星来提供地理定位和时间信息,其原理基于三角测量和卫星信号接收。
通过收集多颗卫星的信号,接收设备可以计算出自身的位置和速度。
然而,卫星定位也存在一些限制。
在城市高楼密集的地区,高建筑物可能会阻挡卫星信号,从而导致定位不准确。
此外,卫星信号还容易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如雷暴和云层等。
因此,在一些特殊环境下,单独使用卫星定位可能无法满足精准定位的需求。
二、惯性导航惯性导航是一种以惯性传感器为基础的导航技术,通过测量和积分加速度和角速度来计算位置和速度。
惯性导航的优点在于可以独立于外界环境,无需依赖卫星信号或地面基站。
然而,惯性导航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累积,随着时间的推移,惯性导航的定位精度会逐渐下降。
此外,由于加速度和角速度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精度有限,也会对定位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通常需要与其他定位技术相结合,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
三、地图匹配地图匹配是将实时测量的位置与事先建立的地图进行比对,以确定当前位置的一种技术。
地图匹配通常使用传感器数据(如GPS或惯性导航)和地图数据进行比对,通过匹配算法将测量数据与地图数据进行对比,以确定最可能的位置。
地图匹配的精确度取决于地图数据的质量和匹配算法的准确性。
较新且更新频率较高的地图数据可以提供更精确的定位结果。
此外,由于测量误差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地图匹配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错误匹配。
因此,对于要求高精度定位的应用场景,需要采用更高级的地图匹配算法和数据处理技术。
综上所述,导航技术精准定位的关键技术包括卫星定位、惯性导航和地图匹配。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飞机导航系统中应用

浅析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飞机导航系统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在飞机导航系统中的应用。
一、gps系统的组成gps系统主要由卫星段、用户段和控制段三大部分组成, (图1—1)。
图1—1 gps系统的组成1.卫星段卫星段是离地球高10900海里轨道上的一群卫星。
每个卫星每12 小时绕地球为中心的轨道转一圈。
共有21个工作卫星和三个备用卫星。
卫星连续发射带有导航数据、测距码、和精确时间的无线电信号。
2.用户段用户段就是各式各样的 gps 接收组件,它接收卫星信号。
gps 接收组件利用卫星数据计算用户的位置。
3.控制段控制段就是地面上的控制和监测站,它们连续地监测并跟踪各个卫星。
二.gps系统的工作原理gps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是测量出已知位置的卫星到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然后综合多颗卫星的数据就可知道接收机的具体位置。
要达到这一目的,卫星的位置可以根据星载时钟所记录的时间在卫星星历中查出。
而用户到卫星的距离则通过纪录卫星信号传播到用户所经历的时间,再将其乘以光速得到(由于大气层电离层的干扰,这一距离并不是用户与卫星之间的真实距离,而是伪距(pr):当gps卫星正常工作时,会不断地用1和0二进制码元组成的伪随机码(简称伪码)发射导航电文。
gps系统使用的伪码一共有两种,分别是民用的c/a码和军用的p(y)码。
c/a码频率1.023mhz,重复周期一毫秒,码间距1微秒,相当于300m;p码频率10.23mhz,重复周期266.4天,码间距0.1微秒,相当于30m。
而y码是在p码的基础上形成的,保密性能更佳。
导航电文包括卫星星历、工作状况、时钟改正、电离层时延修正、大气折射修正等信息。
它是从卫星信号中解调制出来,以50b/s调制在载频上发射的。
导航电文每个主帧中包含5个子帧每帧长6s。
前三帧各10个字码;每三十秒重复一次,每小时更新一次。
后两帧共15000b。
导航电文中的内容主要有遥测码、转换码、第1、2、3数据块,其中最重要的则为星历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原理及应用一、前言导航定位的需求,可以说不是历来就有的,在人类早期物质生产活动中以牧猎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当时人们离不开森林和水草,或是随着水草的兴衰而漂泊不定,根本不需要什么明确的定位。
但是,随设社会的发展,到了农业时代,在人们开发农田,兴修水利等相应活动中就逐渐产生了测绘定位的需求,可以说在这时,导航定位就在慢慢酝酿之中。
等到了工业时代,人类的活动遍及全球,而一些工程比如航海、航空、洲际交通工程,通信工程,矿产资源勘探工程,地球生态及环境变迁的研究,就需要精确地定位。
这些需求促使导航定位技术的发展,并把这项技术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它的手段也从光学机械过渡到光电子精密机械仪器的时代。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科技是不断进步的,20世纪末,出现了电子计算器技术、半导体技术、激光技术、航天科学技术,它们的出现,把人类带到了电子信息时代和航天探索时代。
当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类跟踪无线电信号中发现了卫星无线电信号的多普勒频移现象,这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天空定位技术的可行性,由此,人类进入了卫星定位和导航的时代。
二、简介1: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lobal navigation and positioning satellite system)采用极轨道星座和无源定位方式为美国提供全球覆盖的导航及定位系统。
简称GPS。
其轨道高度约为2×104 km,在6条轨道上运行有24颗卫星,每12 h绕地球一周,能保证地球上任何地点的用户都能至少同时看到4颗卫星。
它属于非静止卫星定位系统。
移动用户利用导航定位接收机来接收4颗(或4颗以上)卫星的导航定位信号,并测量不同信号的到达时间,求出移动用户的三维空间坐标,自动给出经度和纬度显示,从而实现用户的自主定位。
也可通过无线传输手段将用户定位信息传送到调度中心,实现对移动用户的调度控制。
GPS向用户广播的导航信号为双频,分别为1 575.42MHz 和1 226.60MHz。
采用多种直接序列扩频码的码分多址和伪码测距技术。
直接序列扩频码主要有P码和C/A码。
P码的定位精度高,三维精度可达5 m之内;C/A码定位精度较低,三维精度在50m内。
目前C/A码是对民用免费开放的。
因为它是无源定位系统,移动用户的数量没有限制。
2: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单地说,这是一个由覆盖全球的24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保证在任意时刻,地球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以保证卫星可以采集到该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
这项技术可以用来引导飞机、船舶、车辆以及个人,安全、准确地沿着选定的路线,准时到达目的地。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是美国独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
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
3:卫星导航系统顾名思义,就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主要采用最新GPS技术在导航通讯领域的最新应用系统。
卫星导航全球性大众化民用,刚刚开始,有百种应用类型。
卫星导航的生命期至少还有50年,GPS概念的提出已有三十年,真正应用只有十来年,现在GPS现代化,GPS III新阶段,延续到2020年。
GPS国际协会已统计出GPS的117种不同类型的应用。
蜂窝通信的集成和汽车应用还是当前最大的两个市场。
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在大量应用中广泛使用,而且总的发展趋势是为实时应用提供高精度服务。
三、原理1: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是测量出已知位置的卫星到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然后综合多颗卫星的数据就可知道接收机的具体位置。
要达到这一目的,卫星的位置可以根据星载时钟所记录的时间在卫星星历中查出。
而用户到卫星的距离则通过纪录卫星信号传播到用户所经历的时间,再将其乘以光速得到(由于大气层电离层的干扰,这一距离并不是用户与卫星之间的真实距离,而是伪距(PR):当GPS卫星正常工作时,会不断地用1和0二进制码元组成的伪随机码(简称伪码)发射导航电文。
GPS系统使用的伪码一共有两种,分别是民用的C/A码和军用的P(Y)码。
C/A码频率1.023MHz,重复周期一毫秒,码间距1微秒,相当于300m;P码频率10.23MHz,重复周期266.4天,码间距0.1微秒,相当于30m。
而Y码是在P码的基础上形成的,保密性能更佳。
导航电文包括卫星星历、工作状况、时钟改正、电离层时延修正、大气折射修正等信息。
它是从卫星信号中解调制出来,以50b/s调制在载频上发射的。
导航电文每个主帧中包含5个子帧每帧长6s。
前三帧各10个字码;每三十秒重复一次,每小时更新一次。
后两帧共15000b。
导航电文中的内容主要有遥测码、转换码、第1、2、3数据块,其中最重要的则为星历数据。
当用户接受到导航电文时,提取出卫星时间并将其与自己的时钟做对比便可得知卫星与用户的距离,再利用导航电文中的卫星星历数据推算出卫星发射电文时所处位置,用户在WGS-84大地坐标系中的位置速度等信息便可得知。
2:卫星导航系统24颗GPS卫星在离地面1万2千公里的高空上,以12小时的周期环绕地球运行,使得在任意时刻,在地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
由于卫星的位置精确可知,在GPS观测中,我们可得到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利用三维坐标中的距离公式,利用3颗卫星,就可以组成3个方程式,解出观测点的位置(X,Y,Z)。
考虑到卫星的时钟与接收机时钟之间的误差,实际上有4个未知数,X、Y、Z和钟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颗卫星,形成4个方程式进行求解,从而得到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程。
事实上,接收机往往可以锁住4颗以上的卫星,这时,接收机可按卫星的星座分布分成若干组,每组4颗,然后通过算法挑选出误差最小的一组用作定位,从而提高精度。
四、应用1: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由于GPS系统具有精度高、速度快、费用省、操作简便,现今建立大地及工程控制网基本上是采取GPS定位技术,取代了常规手段。
国家A级和B级GPS大地控制网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建成并交付使用,A级网,30个点组成,其水平方向的重复精度达2×10-8,,垂直方向不低于7×10-8。
B级网由800个点组成,其精度也分别好于4×10-7和8×10-7。
国家A、B级网以其特有的高精度把我国传统大地网进行了全面改善和加强,从而克服了传统大地网的精度不均匀,系统误差较大等传统测量手段不可避免缺点,这一高精度三维空间大地坐标系的建成将为我国21世纪前10年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测绘保障。
据报道在三峡二期工程施工中采用GPS定位技术建立施工控制网,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满足其相应的精度要求;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从勘测到施工均采用了GPS定位技术,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在测绘领域充分利用这一新技术,国家测绘局专门颁布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2:在地籍和房产测绘中的应用:地籍及房地产测量是精确测定土地权属界址点位置,同时测绘大比例尺地籍平面图和房产图并量算土地和房屋面积,供土地和房产管理部门使用。
常规方法通常是先布设或加密控制点,然后依据这些点,测定地物点和地形点在图上的位置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符号绘制成平面图。
而利用GPS定位技术,特别是采用RTK 技术替代常规方法测绘地籍及房产成为可能。
由于它不需要逐级布网加密,在测区只需少量的控制点即可。
因此,它具有速度快,精度高且分布均匀等特点。
3:在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我国正处在全面基础建设中,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大型、特大型工程不断涌现,为了这些工程的正常、安全地运行,必须对它进行变形监测和安全预报,工程变形监测通常要达到毫米或亚毫米级的精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做了这方面的试验,试验结果证明GPS定位技术用于各种工程变形监测是可行的。
隔河岩水电站大坝外观变形GPS自动化监测系统,整个系统全自动,应用广播星历1~2小时GPS观测资料解算的监测点位,水平精度优于1.5mm,垂直精度优于1.5mm,6小时的GPS观测资料解算,水平精度、垂直精度均优于1mm。
4:在资源勘察方面的应用:矿产资源勘查、矿区范围的划定、矿体规模的测定等都需要进行定点测量。
以往的地质测量工作主利用传统手段如经纬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进行人工测量,然后在室内整理计算得到最终结果。
这样做不但工作量大,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测量结果精度还较低。
时间周期也长,不能及时反映矿产资源的实际现状。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在哈尔滨市、大庆市、佳木斯市进行了试验性工作,建立和使用GPS2000系统,开展各市的矿产资源勘察动态管理工作,减少矿区范围界限定位误差,提高对地矿资源的有效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5:航海、航空方面欧洲的Galileo便是新建的全球导航星座,它与GPS配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导航卫星的可用性,使单一的GPS市区可用性从55%提高到GPS/Galileo共用时的95%。
GPS技术建立广域增强系统(WAAS)逐步代替原先的微波着陆/仪表着陆系统,美国的WAAS系统计划在2003年下半年运营,地面改正数据可以通过静地卫星转发给飞机。
卫星导航接收机广泛地用于海上行驶的各类船只,DGPS则广泛地用于沿岸与进港,以及内河行驶的船只,精度可达到2-3m。
在卫星导航接收机与无线通信手段集成后,该系统便成为一个位置报告系统和紧急救援系统。
许多渔船将GPS与雷达和鱼探器结合在一起,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6:其他方面卫星导航接收机可与无线电通信机结合,这种融合产生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实际上,这是移动计算机(PDA)、蜂窝电话和GPS接收机的系统集成和完美整合。
消费娱乐徒步旅行者、猎人、越野滑雪者,野外工作人员和户外活动者现在常应用袋式GPS定位器,配上电子地图,可以在草原、大漠、乡间、山野或无人区内找到自己的目的地。
还有在车辆监控管理、汽车导航与信息服务等也有广泛的应用。
五、发展1:卫星系统的更新与多个卫星定位系统共存,将明显改善卫星导航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
2:双频高精度测地型接收机将继续高度垄断在几个技术领先的GPS 厂家手中,美国将继续保持其绝对优势。
3:单频测地型接收机和导航接收机OEM板产业将扩散到世界各地,虽是低档次的GPS产品,但用途广、用户多、市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