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特点:
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已经由五千年的历史,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名族特征。
多元一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是无数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在岁月的变迁与文化的滋养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追求。
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由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组成,它们都宣扬道德,为我们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寄托。
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
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纽带。
思想智慧: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及主要特征

• 第八、 务实事,轻玄想,重实用,戒空 谈,看实效,重实绩,主张经世致用
学术界将这种实用倾向称为“实用理性”或“实 践理性”。中国古代文化以解决社会、人生的实际 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多数学者热衷于对政治、伦 理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只 有极少数人对抽象的思辩感兴趋。 中国古代学者也研究宇宙和自然,他们称之为“ 天”。多数学者主要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 们如何适应“天”,如何利用“天”为人类服务。 中国古代各派学者都倾向于应用和实用,于是形 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身体力 行的价值取向和经世致用的治学传统。
• 第七、 儒道互补,外儒内法
从许多方面看来,道家是与儒家对立的学派:儒 家重视人事,道家尊崇“天道”;儒家讲求文饰, 道家向往“自然”;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 “无为”;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道 家则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但从另一方面看, 两家在精神上也存在着相互接近、相互沟通的质素 。 法家是战国时的显学,在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革 新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秦始皇君臣也崇尚法家,正 是用法家思想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 一整套巩固统一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 汉朝虽然全面继承了秦朝制度,但却不敢公然宣 称用法家思想治天下,反而大讲法家亡国论。实际 上却是口头上大讲仁义道德,在具体行政执法时又 不能不采用法家的主张与政策。
• 第六,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
“和实生物”,只有“和”万物才得以生长,天 下才能太平,国家方能兴旺,个人才能幸福。 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 谐统一,是持中贵和思想的侧重点。孟子说:“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人和”作为战 争胜负的关键。在其他工作和活动中,能否做到“ 人和”也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问题。 这种持中贵和思想植根于农业经济,重视自然 ,重视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的和谐,以及每个 人内心的和谐等。 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持中贵和的精神渐渐成 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中国文化各门类的共 同追求。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这篇关于《中国民间传统⽂化的基本特征》,是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民间传统⽂化的特征表象是多种多样、多彩多姿的,即民谚所说“百⾥不同风,⼗⾥不同俗”,极富个性特⾊。
但取决于原⽣态的本质属性,各地域之间的民间传统⽂化⼜具有本原化的共性特征。
此处所归纳的民问传统⽂化的基本特征,是指各种民间⽣活事象⽂化中普遍具有的共性特征。
1.民间传统⽂化具有满⾜⼈的⽣存需要的本能特征民间传统⽂化是社会⽣活事象⽂化,其所具有的原⽣态本质属性,使其始终围绕着民众求⽣存的机能要求服务,⽽没有向“源于⽣活⽽⾼于⽣活”的更⾼⽂化层蜕变。
其恪守着⼀种基础性的⽂化职能,满⾜着民众本能的⽣存需要。
这样⽣⽣世世地绵延不断,就使民间传统⽂化保留了⼀种本原性的与⼈的⽣理机能密切联系的本能特征。
⼈,⾸先要作为⼀种有⽣命活⼒的动物⽣存下来,才能够作为⼀种有⽂化创造⼒的⾼级动物⽽有质量地⽣活下去。
民间传统⽂化所具有的本能性特征,就在于它充分满⾜了⼈的最基础的⽣存要求。
⽐如,要吃,是⼈为了存活下来对⾷物的最低需求;吃好,是⼈为了活得更加美满⽽对饮⾷的要求。
⼈在解决了最低⽣存保障问题的基础上,就会逐步延伸发展⾷物种类、饮⾷习惯、饮⾷理念、烹调⽅式等⼀系列饮⾷⽂化,以⾯对提⾼⽣活质量的问题。
在这个延伸发展过程中,需要吃是⼈的⽣理本能,要求吃好是⼈的欲望本能,⼆者都是⼈与⽣俱来的⼀种本性机能。
可以说,在民间传统⽂化中,⽆论是饮⾷⽂化、服饰⽂化、居住⽂化,还是⽣产习俗、⼈⽣礼仪、禁忌信仰等⼀切⽣活事象⽂化,所传达的都是关于如何活下去,如何⽣活得更好这样⼀些信息。
因此,能不能活着与怎样更好地活着,是民间社会⽣活事象⽂化构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和终极⽬的,也是民间传统⽂化⽣命活⼒的本能特征。
有形的与⽆形的体现着⼈的⽣存本能的民间传统⽂化,渗透于传统社会⽣活的各个⾓落,表现在民众⽣活的⽅⽅⾯⾯,如同⼀本⽣活的⼤百科全书,在让⼈学会怎样活着的同时,也提⾼了⼈的本能作⽤的能⼒和范围。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分别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分别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精神与内涵相信有很多人都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分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希望对你有用。
一、中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土壤中,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即节日日期的选择与设定是古人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的,都对应着特定的节气和农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步入农业文明的古国之一。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国之大事在农”的观念,并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认识到:人类要生存、庄稼要收成,就必须观察和掌握天象(日月星辰的变化)、物象(动植物随季节而生的变化)和气象(寒暑雨雪的变化)及其规律,顺应天地运行的节奏和气候变化的秩序,来合理地计划和安排其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
为了准确地反映四季气温、降水、物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情况,用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古人依据太阳在黄道的不同位置,确定出了“二十四节气”。
岁时节令一经确立,一些特别的日期就凸显出来,它们作为农耕周期中的关节点,备受先民的重视,每当特定的节气来临之时,都要举行与这个节气相应的仪式和庆典活动,这样,农耕周期便也成了庆典周期。
“‘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
”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追求和升华“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四时节庆,纷至沓来”。
春天,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春节、元宵节、中和节、清明节等节日接踵而至。
人们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阖家团聚、拜年庆贺、舞龙观灯,尽情欢庆新春的到来;还要祭奠先祖、尽孝寻根、踏青赏春、娱乐健身,在慎终追远中享受新春的赐福,准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农耕播种。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价值观。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家庭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是一个人发展和社会协调的基础。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情感交流与支持的核心单位,对于家庭成员的关爱、孝顺和尊重十分重要。
3.尊重传统与敬祖尊宗: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尊重和秉承祖先的智慧与传统,重视家族、宗族和社群的凝聚力,尊崇祖先、神灵等信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4.礼仪文化:中国文化重视礼仪,强调恭敬、尊重和自我约束。
礼仪文化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包括言谈举止、服饰风格、宴会礼节等。
5.历史文化: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因此历史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尊崇历史英雄和文化名人,热衷于学习和研究历史,以往的经验和智慧被视为领导智慧和社会进步的宝贵财富。
6.文人雅士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文化人、文人的地位。
文人雅士注重修养、追求艺术与道德境界,以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7.书法与绘画:中国文化中的书法和绘画被广泛视为艺术高点。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使用毛笔和纸张进行书写和绘画,发展出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8.社交文化:中国文化中重视社交礼仪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尊重他人、注重面子和亲和力被视为重要的社交价值观。
9.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讲究均衡饮食、色香味形俱佳。
食材的新鲜与制作的技巧都受到高度重视。
10.和谐与包容: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和谐与包容精神,追求平衡、统一和和睦的社会秩序。
中国人普遍注重团队合作,尊重他人的权益和观点,追寻和睦共处的社会秩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家庭、礼仪、历史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它强调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秉承,以及社会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建立。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的内在动力,指天地万物的精气与活力,是万事万物
一
显示出来的、独特的、具有灵性的状态,也指人的独
、
特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
精
《辞海·哲学分册》对“精神”的定义是“人的意
神 与
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文
宗教信仰者和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就是对意识
化
的神化。
精 神
唯物主义者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
中国传统文化
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1. 精神与文化精神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一)关于精神
“精”本义为“经过筛选的、特别好看的上等稻米”。
一
“神”有万物的主宰、掌控肉体的灵魂意识、绝妙的奇异的等含义。
、
精
神
与 文
化 精
神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中国古代的“精神”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精微不显
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一)伦理型文化
二
中国文化是德智统一的文化,具有很强的伦理
、
特点,属于伦理型文化。伦理,就是人际关系事
中
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
国
,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伦理型文化。
传 统
“心”是中国文化活动的主要源泉,是人精神
文
活动的唯一源泉。
化
“个体”的自我超越不是要达到比世俗更高的
中国文化几经浩劫而历久弥新、能化人而 不为人所化的根本奥秘,正在于其不拘泥于 以血缘、族群或者地域的范围来划定自身的 生存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还与政治大一统紧 密相关。此外,政治专制主义的成熟也会逐 渐侵蚀包容性文化的根基。
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和特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和特点)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和特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3、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有什么特点?4、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其显著特点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撑,又相互融合。
3、历史悠久。
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主要种类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如,佛家的“烦恼”“差别”“平等”“世界”等。
中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反映了传统文化之间(如:儒家/道家之间;儒家/法家之间、儒家/佛家之间)存在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他们之间相渗透,形成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文化形式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试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试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传统和权威:中国文化强调尊重传统和权威,传统文化被视为具有丰富价值和深远积淀的源泉,应当被珍惜和保护。
2. 崇尚礼仪: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表现,更体现了一种尊重和关爱他人的态度。
3. 体现人文关怀: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尤其是在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背景下,表现出宽容、协作、合作的精神。
4. 倡导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即坚持恰到好处、尽量避免极端和走向两个极端。
5. 重视教育和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和思想受到高度重视,孔子的儒学和老子的道学影响深远。
6. 尊重家庭和家族:家庭和家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人们的生活场所,更是文化传承和价值观传承的载体。
7. 讲究和谐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发展是重要的核心价值观。
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长时间的历史和智慧积淀,包
含了多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些价值观和准则对现代社会的建设、进步和发展至今仍有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精神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和训诫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行为活动的指导原则,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这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
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除了一致认同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礼治精神外,还有以下几种:
一、厚德载物的精神
“厚德载物”出自《易传·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以大地厚实和顺的气势,要求人们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
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
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载育万物和生长万物。
一个人,在做人与处世时,要心胸开阔,立志高远,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得《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历史的长河中,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直接联系起来的英雄,数不胜数。
战国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明代的爱国将领戚继光,焚烧鸦片的将领林则徐,他们忠于国家,不怕牺牲。
这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和而不同
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指在为人处世方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拒绝苟同,在相互争论辩解中达成共识。
“以和为贵”是中国人时时刻刻记在心中的为人处世的观念,但不是一位的去追求和,而应是“和而不同”。
上世纪20年代北大校长蔡元培,就是以“和而不同”治校的大师,他对各种学术流派兼收并蓄,各扬所长,形成北大“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君子和而不同。
我和你的关系很好,很敬重你的人品,但是,这不代表我就一定要同意你的政治主张。
我反对你执政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并不意味着对你个人道德品质的否定。
待人做事有原则有分寸有底线,这才是君子。
四、实用主义
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
实践理性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在实践中也带来了双重效应,但积极效应占主导地位。
哲学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历史是为了鉴戒垂训,察古知今,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歌是为了“言志”,兴观群怨,绘画是“助名教而翼群伦”,音乐是“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除了重伦理、道德至上,重和谐与融合,重实际、追求稳定,重理性与人文教养外,还有以下几种:
一、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
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即中国古代文化、
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
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二、包容性
在中国的悠久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历朝历代的的优秀文化,对于外族文化,并没有一味的摒弃,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因为这样,中国文化才能经久不衰,延续不断。
三、凝聚性
凝聚性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群体归属感。
这种群体归属感正是由中国传统文化而来,也由中国传统文化传递,这就是文化凝聚力。
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广大海外同胞的爱国心,促进国家的统一,这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汇集而成的一种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总和。
作为中华儿女,有义务继承和弘扬,将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