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书的时代背景图片】从成书的时代背景看《西游记》,可不是简单的儿童读物那么简单

合集下载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色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色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色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它是按照明代的《西游记》文本所改写的,全书共一百回。

西游记是以孙悟空为主角,讲述了他带领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历经千难万险的故事。

本文将就西游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色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历史背景:西游记创作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它是明朝(1368年-1644年)的统治时期。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皇帝和皇位为核心的封建王朝,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展迅速,科技、农业、商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文艺创作也达到了巅峰,许多经典作品诞生于这个时期。

时代特色:1.宗教信仰与文化融合: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西行取经,实际上是观音菩萨的安排。

在这个阶段,佛教在中国达到了巅峰,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吴承恩巧妙地将佛教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2.社会动荡与战争背景:明代社会动荡不安,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和动乱,这对当时社会的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在前往西方取经的路上,遭遇了各种魔怪和妖魔鬼怪的阻挠。

这可以看作是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和战争的隐喻,表达了对社会不正义现象的愤怒和对和平、正义的向往。

3.道德观念与人性塑造:西游记是一部反映道德观念和人性的作品。

作者通过师徒四人在取经过程中的经历和修行,展示了各种人性面貌和道德观念。

其中,孙悟空以其聪明机智和顽皮淘气的个性深受读者喜爱,塑造了一个伟大而又可爱的形象。

而其他角色的塑造则凸显了各种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人性弱点。

4.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明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很大。

西游记中的唐僧即代表了这种思想,他是仁者无敌的化身,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慈悲的精神。

西游记通过唐僧的形象展示了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和崇高。

5.文艺创作的繁荣:明代是中国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许多文学家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

第六单元整本书阅读《西游记》课件(共23张ppt).ppt

第六单元整本书阅读《西游记》课件(共23张ppt).ppt

人物点评
唐僧
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 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孙悟空
疾恶如仇、神通广大、机智顽皮。
人物点评
猪八戒
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 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 难分敌我。
沙僧
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 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 难分敌我。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
中小学西游记读书分享主题班会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 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
-目 录-
第一 书籍简介 第二 分享理由
第三 人物点评 第四 读书心得
第一部分
书籍简介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读书分享
作者生平
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 上“岁贡生”。
长期寓居南京,靠卖文补贴家用。 后出任过长兴县丞,但由于看不惯官场黑暗,不久
就愤而辞官。后又担任过与县丞品级相近的闲职荆 府纪善。 晚年归居乡里,放浪诗酒,贫老以终。
书籍简介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 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
人物精神
唐僧
认准目标,坚持到底
孙悟空 战胜自我,改变世界
猪八戒 快乐生活,幽默人生
沙僧
谦逊为人,踏实做事
第四部分
读书心得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读书分享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 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西游记问世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这部小说创作于明代中后期,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根据传说和民间故事编撰而成。

历史背景
《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

明代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经历了一系列变革,社会风气多元,民间传说和宗教信仰也十分丰富。

这种社会背景为《西游记》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文化土壤。

文化价值
1.人物形象
《西游记》中塑造了众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这些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符号,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符号。

2.佛教文化
小说中融入了大量佛教故事和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元素。

通过主人公唐僧西行取经的故事,传达了人们对于信仰、正义和勇气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善恶、因果和救赎的思考。

3.社会风气
《西游记》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如官僚腐败、民生困苦等,通过小说中的各种情节和描写,让读者对当时社会风气有更深入的了解,引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杰作,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在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西游记》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重要地位,更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 《西游记》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  《西游记》课件
私改降雨量 梦见龙王索命 魂游地府 主持水陆大会 梦中斩龙王 占卜 守宫门
人物形象
唐僧
三藏答曰:“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设 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 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
——信仰坚定,勇往直前
三藏勒马道:“悟空,切莫伤人,只吓
退他便罢。”
——心地善良
人物形象
纷纷落泪,魂飞魄散,坐不稳雕鞍,翻跟斗跌下白马。 ——懦弱无能
14.强龙不压地头蛇
15.远来的和尚好看经
16.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
锦囊妙法读时用,畅遨西游趣无穷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要学会精读和跳读的方法?
(1)书籍浩如烟海 《红楼梦》107万余字 《水浒》96万余字 《西游记》82万余字 《四世同堂》100万余字
(2)好书不厌百回读
《西游记》的写作特色
1. 故事引人入胜。故事大多情节曲折,扣人心弦。 2. 善于塑造人物。无论是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主要人物,还
是各路神佛妖魔等次要角色,都写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令 人难忘。 3. 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抨击现实,增添了故事情趣。 4. 思想比较复杂。释、道、儒都有所涉及,后世对它的主题的阐 释也多种多样。
大战红孩儿
第四十至四十二回:在深山枯松涧有一个红孩儿, 他是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儿子,法术高强,顽皮好 胜,正等着唐僧师徒路过,一心想用唐僧肉孝敬父 母。红孩儿用苦肉计骗取了唐僧的信任,乘机将唐 僧掳进火云洞。悟空、八戒前去寻师父,红孩儿率 领一群小妖精,口喷三昧真火,烧得悟空、八戒落 荒而逃。悟空请来四海龙王,从空中撒下雨水,火 不但不灭,反而愈烧愈烈,悟空也被烧伤,跌落深 涧。悟空昏迷不醒,奄奄一息。龙王与八戒救醒悟 空,八戒自告奋勇去请观音,却被红孩儿变化的假 观音捉进洞去。最终真观音用莲花宝座,降伏红孩 儿,收他做了善财童子。

西游记所处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西游记所处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西游记所处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西游记,全名《西游记真历实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该小说以寓言形式描述了唐朝时期僧人玄奘师徒出使天竺的奇幻故事,在文学、历史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所处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西游记》创作时处于民间小说的鼎盛时期,具体创作时间为明代中后期。

此时,明朝已经取代元朝,恢复了中原的统一,社会大致稳定。

在这个时期,民间文化和宗教信仰开始蓬勃发展,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涌现出来,其中就包括《西游记》。

二、文化背景1. 佛教文化影响《西游记》的主要背景是佛教的繁盛时期,这与历史上玄奘法师的真实事迹相对应。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和修行,最终取得真经,实现了修行的目标。

这种修行观念承袭了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强调战胜人性的弱点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这与佛教信仰的追求紧密相连,同时也让读者对佛教的教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道教文化影响在《西游记》中,道教也占有一席之地。

其中,只有唐僧一人信奉佛教,其他三位徒弟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猴、猪、沙三个象征性的形象。

猴子代表了狡猾聪明,猪八戒代表了贪婪和混沌,沙和尚则代表了忠诚和稳重。

通过这些形象,作者展现了传统中国文化中教化人性的思想,体现了道教修身养性的理念。

3. 儒家文化影响尽管儒家思想在《西游记》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但它仍然对整部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道德伦理和家庭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西游记》中的剧情和描写中并没有过多强调儒家的教化,但整个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儒家思想仍然可以被读者所感受到。

在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共同作用下,《西游记》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传递了宗教信仰的智慧,还通过喜剧、寓言和幻想元素,以及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娱乐和启发。

《西游记》中的众多元素和主题,既是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象征,也积极地参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演绎与传承。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思潮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思潮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思潮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神话和冒险小说。

它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社会思潮而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重点探讨《西游记》的历史背景和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思潮。

一、历史背景《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

明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人们生活在压抑和混乱的环境中。

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使《西游记》中有着浓厚的历史痕迹。

另外,明朝时期还出现了浩劫性的革命,农民起义与权贵贵族之间的矛盾激化,社会阶级矛盾剧增。

这些社会问题渗透到了《西游记》的创作中,使其不仅仅是一部冒险小说,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态和思潮。

二、社会思潮1. 佛教思潮《西游记》中的主人公孙悟空是一个形象丰满且具有深刻内涵的形象,他代表着佛教的思想追求。

在小说中,孙悟空通过修行和历险逐渐增长智慧和慈悲心,成为佛教精神的化身。

2. 民间信仰思潮在《西游记》中,人们对于神仙和妖魔的信仰深入人心。

这一思潮反映了明代时期的民间信仰和迷信现象。

而孙悟空作为神通广大的猴子精,他与其他神仙的交流和战斗,展示了民间传说和信仰的多样化。

3. 社会正义思潮《西游记》中,和尚、妖怪、妖精等各类形象充斥于整个故事情节中,充满了各种善恶对抗的情节。

这种情节构建了一个剑拔弩张的社会环境,其中透露了对社会正义的关注和关心。

4. 人性探讨思潮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使得作者通过他们来探讨人性的善恶、道德、智慧等。

通过主人公孙悟空的历练,他逐渐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并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批判。

总结:《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历史背景上富有时代氛围,也通过小说中人物、情节和思潮的丰富表达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对于生活、信仰和正义的追求。

它深刻反映出明代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内心的探索,不仅仅是一部冒险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作品。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它以波澜壮阔的想象力、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吸引了无数读者。

然而,要深入理解西游记,我们需要了解其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西游记的时间背景可追溯到明代。

明朝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文化和政治的高度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和内外通商呈现出蓬勃的态势,大量的外来文化和思想涌入中国,同时,中国的国民经济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这种开放的环境为西游记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经济方面,明代的商业繁荣和海洋贸易的发展,使得各地商品的运输和交换更加便捷。

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贸易更加频繁。

西域和印度的佛教文化与中国的文化相交融,为《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文化方面,明代是中国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

官方推崇文人的创作活动,文人墨客的地位日益提高。

这种环境为《西游记》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丰富多彩。

在政治方面,明朝的政治制度相对宽松,这为一系列独特的创作机会提供了空间。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悟空、八戒、沙僧等,都是明朝时期有关僧侣、道士和神仙的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西游记借用了这些传说故事的元素,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巧妙的创作和发挥。

此外,西游记中所蕴含的佛教思想也是明代文化环境的一种反映。

明代是佛教繁荣的时期,佛教的兴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游记》以佛教为基本背景,通过主角唐僧取经的故事线索,探讨了人类的苦难和追求解脱的主题,呈现了佛教的核心教义。

总之,西游记是在明代这个开放、繁荣的时期产生的,它充分融合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背景。

通过了解西游记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进一步体味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和思想。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一、历史背景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而成。

它以唐朝佛教僧人玄奘取经西天为主线,描绘了一系列惊险刺激、幽默诙谐的故事情节。

该小说被认为是古代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西游记》创作当时,正值明代中后期。

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

此外,明代还处于中原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间的冲突时期,边疆战争频繁。

这些社会现实给了作者吴承恩广泛的素材来源,并借此展示出强烈的讽刺意味。

二、文化意义1. 佛教文化《西游记》中玄奘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承载着佛教文化的信仰和思想。

通过他们所遇到的各种妖魔鬼怪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小说呈现了佛教的智慧和人性的陷阱。

它不仅传递了佛教中解脱与修行的理念,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2. 道家文化《西游记》中孙悟空作为主角之一,是一个浓墨重彩的道家元素。

他自由奔放、不受拘束的个性表达了道家思想中追求自由、返璞归真的理念。

通过他无数次伏魔斗妖以及寻找自己永生不灭之身的经历,呼应了道家修身养性和追求永生的思想。

3. 民间文化《西游记》采用富有民间传说色彩的语言和情节,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民间信仰、神话传说等元素。

例如,其中涉及到泡沫精、白骨精等形象,都是源于民间传说,并加以艺术处理后成为经典角色。

4. 社会批判意义《西游记》对当时社会问题进行尖锐讽刺,并通过讽刺展现人性的丑恶与善良。

小说中揭示了政治腐败、官员贪污以及人性的诸多弱点,较客观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黑暗一面。

这使得《西游记》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为一面镜子,不仅提醒人们警惕社会问题,更使其成为引发深思和讨论的平台。

综上所述,《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因其出色的创作背景和深邃的主题而成为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佛教、道家和民间传说等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以及对当时社会问题尖锐批判,该小说不仅成就了吴承恩作为伟大作家的地位,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展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成书的时代背景图片】从成书的时代背景看《西游记》,
可不是简单的儿童读物那么简单
花果山直北方向,是望不到边的海水,有一美丽的大岛,住着“坏蛋”,
抢劫了美丽富饶的花果山。
看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给我们一个错觉,那就是孙悟空学艺
归来,水帘洞被一个叫“混世魔王”的妖怪给霸占了,后来孙悟空打败
了混世魔王,还夺了他的大刀。
实际上文中,“混世魔王”没有霸占花果山,也没有占有水帘洞,而只
是“跨过大海”,到花果山来抢劫的,抢完就走,他有自己的巢穴。
▲混世魔王,《西游记》中的妖怪
文中写道:
“大王,你好宽心!怎么一去许久?把我们俱闪在这里,望你诚如饥渴!
近来被一妖魔在此欺虐,强要占我们水帘洞府,是我等舍死忘生,与
他争斗。这些时,被那厮抢了我们家火,捉了许多子侄,教我们昼夜
无眠,看守家业。幸得大王来了。大王若再年载不来,我等连山洞尽
属他人矣。”
悟空闻说,心中大怒道:“是什么妖魔,辄敢无状!你且细细说来,待
我寻他报仇。”
众猴叩头:“告上大王,那厮自称混世魔王,住居在直北下。”
悟空道:“此间到他那里,有多少路程?”
众猴道:“他来时云,去时雾,或风或雨,或电或雷,我等不知有多
少路。”
悟空道:“既如此,你们休怕,且自顽耍,等我寻他去来。”
好猴王,将身一纵,跳起去,一路筋斗,直至北下观看,见一座高山,
真是十分险峻。好山——笔峰挺立,曲涧深沉。笔峰挺立透空霄,曲
涧深沉通地户。两崖花木争奇,几处松篁斗翠。左边龙,熟熟驯驯;
右边虎,平平伏伏。每见铁牛耕,常有金钱种。幽禽斯朔声,丹凤朝
阳立。石磷磷,波净净,古怪跷蹊真恶狞。世上名山无数多,花开花
谢蘩还众。争如此景永长存,八节四时浑不动。诚为三界坎源山,滋
养五行水脏洞!
美猴王正默观看景致,只听得有人言语,径自下山寻觅。原来那陡崖
之前,乃是那水脏洞。洞门外有几个小妖跳舞,见了悟空就走,悟空
道:“休走!借你口中言,传我心内事。我乃正南方花果山水帘洞洞主。
你家什么混世鸟魔,屡次欺我儿孙,我特寻来,要与他见个上下!”
这同电视剧完全不一样,小时候看完电视剧也没觉得混世魔王霸占了
花果山水帘洞情节上有什么问题,反倒是小说原著的情节,有点牵强。
文中形容水脏洞是“笔峰挺立,曲涧深沉。笔峰挺立透空霄,曲涧深
沉通地户。两崖花木争奇,几处松篁斗翠。左边龙,熟熟驯驯;右边
虎,平平伏伏。每见铁牛耕,常有金钱种。”从这句话看,混世魔王
住的地方还是很美的,也很富饶,一派农耕的景象。
而且从“好猴王,将身一纵,跳起去,一路筋斗,直至北下观看,”
来看,混世魔王的洞府离花果山很远,孙悟空尚且要“一路筋斗,直
至北下”。
那这个混世魔王为什么要大老远的飘洋过海来抢劫花果山,而且抢完
就走?
从花果山到水脏洞是“住居在直北下”。如果说,“花果山”的地理位置
是Diao鱼岛,那一直往北的“水脏洞”,中间都是大海,直到我们发
现一座岛,这座岛就是当时倭寇盘踞的入侵基地——舟山群岛。
嘉靖三十六年,答应招抚的海贼王王直,率船队历经朝鲜行至舟山群
岛。而鉴于此时赵文华被罢,王直没有直接把船开往大陆,而是强行
入泊在舟山的岑港,占据这里的有利地形,构筑城寨,胡宗宪为稳住
王直,避免王直生疑,下令岑港守军不要加以阻拦。当时在岑港驻守
的就是戚继光,不过他当时还只是一名参将,无法阻拦,只能眼看着
王直在岑港安营扎寨。
王直抵舟山岑港,与先期到达的毛海峰一行等汇合,在岑港伐木筑栅、
秣马厉兵、日夕操练,名义上是为了中日贸易开市做准备,同时为报
效朝廷,降伏海盗和倭寇扎下基础,实际上是观望态势。
▲明朝的海盗和倭寇
主张禁海的浙江巡按王本固,请严令宗宪慎重处置,一些江南的官绅
士庶,也议论沸腾,纷传胡宗宪,“滥课军需,阴纵蒋洲,勾引东倭。”
收受了同乡王直数十万两白银的巨贿,为其争取宥罪及封官,并解除
贸易的禁令。王本固随即上疏朝廷,亟陈汪直罪不宜赦。“直背华勾
夷,罪逆深重,命就彼枭示。”经兵部、三法司合议,判成死罪。最
终于嘉靖三十八年十二月,王直在杭州法场被斩首。
当时汪直上岸,留义子王滶(本名毛海峰)拥众三千余人盘据岑港,以
指挥夏正为人质。由于王本固的执意,王滶闻义父被杀,认为胡宗宪
背叛了他们,乃肢解夏正以泄愤。踞守岑港,扬言为汪直报仇。王直
被杀后,重新“闭市”的朝廷,催日本贡僧德阳等启程返回日本。无功
而返,心怀不满的德阳,率贡船集合500余人,也聚集到岑港,与毛
海峰等共拒明军。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
晚号孟诸,卒谥武毅
《西游记》中形容水脏洞是“石磷磷,波净净,古怪跷蹊真恶狞。”
而岑港也是一面面海,三面环山,其地山岭逶迤,山径崎岖狭隘,岙
口众多,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倭寇居高临下,据险死守。明军各部
奋勇作战,“蹂尸而进”。明军以数万之众攻数千倭寇据守的岑港,数
月不能克。连长期不理朝政的嘉靖皇帝都大怒,将俞大猷等诸将俱革
职留用,军前效力,严辞斥责胡宗宪,限期一月内克平岑港,否则全
部下狱。
最终,在当时还是无名小辈的戚继光献计,先是采用“疲敌之计”,只
喊不冲,到决战前又斩杀了一些之前每战都临阵退缩的逃兵,接着一
番豪言,以鼓舞“士气”。
作战时,官兵“逼垒而陈”,“更番迭战”,“折其锐气”,又施计惑敌“互
相猜疑至持刀自击”,乘隙进攻。众寇大乱,死者无算,夜间遂纵火
焚其舟,余寇多奔其巢,官兵蹑踪,砍栅直入,暂首百余。
至十月,其余倭冠遂亡命舟山东北的柯梅岭,相持半年的岑港之战终
于结束。以王直为代表的海盗集团彻底结束了。
▲戚家军
此战后,戚继光觉得明军战斗力太弱,希望“诚得浙兵三千,亲行训
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可省客兵岁费数倍矣。”胡宗宪也觉得原
有明军实在是不堪用。令戚继光训练新军,这就是后来有名“戚家军”。
当时倭寇占据舟山群岛,侵掠东南沿海,沿海中国百姓,纷纷自发地
组织乡兵、义军,“舍死忘生”抵抗倭寇,正如小说中众猴子“近来被
一妖魔在此欺虐,强要占我们水帘洞府,是我等舍死忘生,与他争斗。”
现实中倭寇抢人抢物,《西游记》中混世魔王除了抢走小猴,连水帘
洞中的“石盆石碗”都抢,可见其贪婪。原文写:见那收不上身者,却
是那魔王在水帘洞擒去的小猴,悟空道:“汝等何为到此?”约有三五
十个,都含泪道:“我等因大王修仙去后,这两年被他争吵,把我们
都摄将来,那不是我们洞中的家火?石盆石碗都被这厮拿来也。”悟空
道:“既是我们的家火,你们都搬出外去。”
最后,孙悟空“随即洞里放起火来,把那水脏洞烧得枯干,尽归了一
体。”而现实中,一小股倭寇逃到柯梅,收复岑港后,胡宗宪上言道:”
舟山残孽,移往柯梅,即其焚巢夜徙。”
一定不要忘了《西游记》的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唐僧取经”、“猴子
护法”从唐僧就开始被各种文人、艺人加以创作,不断完善,经过几
百年,至嘉靖年间才最终完成。
一部名著,既然能叫名著,那一定是带有他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正
是有了这个“时代特色”,这件艺术作品才具有了不可复制性,才能成
为经典。文学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没有文艺复兴能有莎士比
亚、米尔顿吗?没有法国大革命、没有启蒙运动,能有伏尔泰、雨果、
左拉吗?没有拿破仑入侵俄罗斯,能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吗?
没有十月革命能有高尔基、肖洛霍夫吗?没有对现代工业文明、战争、
人性的反思,能有卡夫卡、普鲁斯特、萨特、海明威吗?他们都是那
个时代最鲜明的体现。
美术史上,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伦勃朗、达维特、德拉克洛瓦、希
什金吗?
所谓“时势造英雄”,正是明朝中后期那个混乱的时代,造就了《西游
记》。所以,我们现在看的百回本《西游记》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
时代特色。
战争就是那个时代的主体,个性解放是哪个时代的新思想,这些都会
体现在百回本《西游记》。
所以《西游记》不是儿童故事,而是“现实的寓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